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本文中,笔者由一道高考题,探讨了如何让历史课堂带点文学味。
关键词:高考题;历史课堂;文学味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6-090-02
下面是2014年山东高考文综历史试题第38题:
某历史兴趣小组以“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发展与女性解放”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研究过程中使用了以下材料,得出了相关结论。
材料:(甲略)。乙:摘编自董天野等根据巴金小说《家》绘制的同名连环画中的一组画面。画面中的故事发生在1919年前后。主人公是封建大家庭高府的三公子觉慧和丫环鸣凤。
丙:摘编自1919年末长沙《大公报》的一则报道。
李欣淑幼年时,父为其订了亲,未婚夫不幸去世,父母准备叫她守“望门寡”。李欣淑在女校念过书,不满这种包办婚姻,因而反抗出走,到北京工读。她说:“我于今决计尊重我个人的人格,积极地和环境奋斗,向光明的人生大路前进。”
结论:①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新旧交织,保守和进步共存。
②社会进步是女性解放的重要前提。
(2)据材料乙、丙,概括指出兴趣小组得出结论①的依据(举一例说明即可)。
(3)使用材料乙、丙进行课题研究时,兴趣小组应该优先选择哪则材料?说明理由。
该题引用的这两则材料,一个文学作品、一个是新闻报道,出题人的能力立意是:第(2)问考查学生获取和整合历史材料信息、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第(3)问则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类、鉴别能力。通过此题,我们可以看到历史学科拥有异常丰富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并不一定是严谨而枯燥的史学论证,相反可能是琅琅上口、回味无穷、意味深远的文学作品。那么,我们在日常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是不是也可以应用文学作品呢?运用文学作品进行历史教学又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应用文学作品进行高中历史教学的可行性
1. 应用文学作品进行高中历史教学与历史学家研究历史在方法上有一致性。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所以文学作品可以或多或少的记载着或反映着当时的社会状况。自古以来,有很多史学家进行史学研究时参考了文学作品,如古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编纂《史记》时,引用了《诗经》等不少文学作品为史料。
2. 应用文学作品进行高中历史教学符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容易把教材当成是唯一的教学依据,忽视了其他课程资源的利用。而新课程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则强调“图书馆中涉及历史课程资源的主要有:历史文献、历史读物、历史报刊、历史文学艺术作品等。充分利用图书馆,对历史教学具有积极作用。” 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因地制宜地开发和有效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既符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有助于完成历史教学任务。
3. 应用文学作品进行高中历史教学可以增加学生对历史的兴趣。高中历史教材以专题史为线索编排,虽增强了理论性,但也缺少了生动性,如果教师再不注意开发新的课程资源,就会让学生感觉历史枯燥、乏味,失去学习历史的兴趣。所以这时不要忘了文学,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被称为“无韵之离骚”并广为流传很大程度上不就是因为其文学性吗?可以说,历史因文学而变得生动,历史知识因文学而被人们易于接受。
4. 应用文学作品进行高中历史教学符合高考文史结合的新形势。不仅仅今年的山东高考用到了文学材料,在其他年份、省份的高考历史试卷中也有涉及,如今年广东高考文综第15题和2009年山东高考文综第9题也都用了《红楼梦》这一文学作品为材料,这充分说明了当今高考考查方式的多样化,也要求历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适当的应用文学作品进行历史教学。
二、应用文学作品进行高中历史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 高中历史课堂中文学作品的运用要注意其真实性。文学作品一方面可以反映一定时期的社会面貌,但另一方面,文学作品毕竟不是历史,二者并不能划等号。由于文学的渗透,历史逐渐被改变了原来的面目,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往往是一部不那么真切的历史,甚至可能完全是虚假的历史。
2. 高中历史课堂中文学作品的运用要注意把握度。我们一方面提倡要把历史课堂上出文学味,充分利用文学作品进行高中历史教学,又要避免走向另一个极端,把历史课堂变成了语文课堂。只能将文学作品作为历史教学内容的补充,决不可喧宾夺主,该用的时候一定用,不该用的绝不用,如若不然,那就会过犹不及。
3. 高中历史课堂中文学作品的运用要考虑学生的文学知识持有程度。虽然现在的中学生知识的广度有了很大提高,但课外阅读仍然很有限,所以引入文学作品应当以学生熟悉为前提,最好是小初高语文教材中的篇目,或者是流传较广,学生耳熟能详的一些名家名篇。
综上,只要我们运用得法,文学作品完全可以进入高中历史课堂,并成为高中历史课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关键词:高考题;历史课堂;文学味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6-090-02
下面是2014年山东高考文综历史试题第38题:
某历史兴趣小组以“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发展与女性解放”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研究过程中使用了以下材料,得出了相关结论。
材料:(甲略)。乙:摘编自董天野等根据巴金小说《家》绘制的同名连环画中的一组画面。画面中的故事发生在1919年前后。主人公是封建大家庭高府的三公子觉慧和丫环鸣凤。
丙:摘编自1919年末长沙《大公报》的一则报道。
李欣淑幼年时,父为其订了亲,未婚夫不幸去世,父母准备叫她守“望门寡”。李欣淑在女校念过书,不满这种包办婚姻,因而反抗出走,到北京工读。她说:“我于今决计尊重我个人的人格,积极地和环境奋斗,向光明的人生大路前进。”
结论:①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新旧交织,保守和进步共存。
②社会进步是女性解放的重要前提。
(2)据材料乙、丙,概括指出兴趣小组得出结论①的依据(举一例说明即可)。
(3)使用材料乙、丙进行课题研究时,兴趣小组应该优先选择哪则材料?说明理由。
该题引用的这两则材料,一个文学作品、一个是新闻报道,出题人的能力立意是:第(2)问考查学生获取和整合历史材料信息、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第(3)问则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类、鉴别能力。通过此题,我们可以看到历史学科拥有异常丰富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并不一定是严谨而枯燥的史学论证,相反可能是琅琅上口、回味无穷、意味深远的文学作品。那么,我们在日常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是不是也可以应用文学作品呢?运用文学作品进行历史教学又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应用文学作品进行高中历史教学的可行性
1. 应用文学作品进行高中历史教学与历史学家研究历史在方法上有一致性。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所以文学作品可以或多或少的记载着或反映着当时的社会状况。自古以来,有很多史学家进行史学研究时参考了文学作品,如古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编纂《史记》时,引用了《诗经》等不少文学作品为史料。
2. 应用文学作品进行高中历史教学符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容易把教材当成是唯一的教学依据,忽视了其他课程资源的利用。而新课程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则强调“图书馆中涉及历史课程资源的主要有:历史文献、历史读物、历史报刊、历史文学艺术作品等。充分利用图书馆,对历史教学具有积极作用。” 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因地制宜地开发和有效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既符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有助于完成历史教学任务。
3. 应用文学作品进行高中历史教学可以增加学生对历史的兴趣。高中历史教材以专题史为线索编排,虽增强了理论性,但也缺少了生动性,如果教师再不注意开发新的课程资源,就会让学生感觉历史枯燥、乏味,失去学习历史的兴趣。所以这时不要忘了文学,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被称为“无韵之离骚”并广为流传很大程度上不就是因为其文学性吗?可以说,历史因文学而变得生动,历史知识因文学而被人们易于接受。
4. 应用文学作品进行高中历史教学符合高考文史结合的新形势。不仅仅今年的山东高考用到了文学材料,在其他年份、省份的高考历史试卷中也有涉及,如今年广东高考文综第15题和2009年山东高考文综第9题也都用了《红楼梦》这一文学作品为材料,这充分说明了当今高考考查方式的多样化,也要求历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适当的应用文学作品进行历史教学。
二、应用文学作品进行高中历史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 高中历史课堂中文学作品的运用要注意其真实性。文学作品一方面可以反映一定时期的社会面貌,但另一方面,文学作品毕竟不是历史,二者并不能划等号。由于文学的渗透,历史逐渐被改变了原来的面目,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往往是一部不那么真切的历史,甚至可能完全是虚假的历史。
2. 高中历史课堂中文学作品的运用要注意把握度。我们一方面提倡要把历史课堂上出文学味,充分利用文学作品进行高中历史教学,又要避免走向另一个极端,把历史课堂变成了语文课堂。只能将文学作品作为历史教学内容的补充,决不可喧宾夺主,该用的时候一定用,不该用的绝不用,如若不然,那就会过犹不及。
3. 高中历史课堂中文学作品的运用要考虑学生的文学知识持有程度。虽然现在的中学生知识的广度有了很大提高,但课外阅读仍然很有限,所以引入文学作品应当以学生熟悉为前提,最好是小初高语文教材中的篇目,或者是流传较广,学生耳熟能详的一些名家名篇。
综上,只要我们运用得法,文学作品完全可以进入高中历史课堂,并成为高中历史课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