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备考]
[1. 历史要分配好时间,以免做政治没时间]
历史学科在试卷中间,在试卷中间的学科一般都比较占便宜,因为同学们已经进入考试状态了,但对时间的把控上可能警惕性没有那么强,很可能做完历史之后突然发现坏了,做政治的时间不够了。
所以给同学们两个小建议,第一,在答历史的时候一定要把后面两科的时间分配好。第二,从历史这两年的试卷上来看,前几个题是比较简单的。这可能跟别的科目不太一样。因为历史的前几个题考查的是古代史,而历史最简单的就是古代史,古代史的答题方法一般来说你只要弄明白他想讲一个什么样的小故事就可以了。
[2. 可以按照下面的方法练习做题时间]
建议大家选择题15分钟做完,大概1分钟1个。大题总共有5问,每问7分钟,但是有一题,一般是有大小两问,第一问是概括,第二问是谈原因或影响,建议第二问尽量地减少时间,大概就是5、6分钟的样子。这样都能省出来一两分钟。
第三道题同学们都知道,是历史最难的,也是范围最大的,这个至少要拿出10到12分钟的时间来做。然后后面两个题基本上就是原因影响题或概括题,每个题5分钟即可。
[3. 不要死记硬背知识点,把知识点落地化更有助于记忆]
记忆不要死记硬背知识点,因为你越背越不明白。同学们过了14岁、15岁以后,理解性的记忆强了,死记硬背的能力差了。
所以建议同学们拿到一道高考题,先看这个知识点考的是哪个点,然后把这个材料的知识点进行运用。这样有两个好处,第一能把知识点落地化,并且轻松地背诵,第二对历史的专业语言训练也是非常好的。
要做到通过一个题目去重新理解知识点,并且通过题目去看一下这个知识点怎么用语言答出来。不一定要求你知识点答得有多准,有时候即使字写错了都可能给你分数,只要你对这个知识点解释力越强,逻辑思维越好那一定是高分数。
这里强调一点,中西古代的对比、近代经济秩序的发展和变迁、民族国家在走向近代化进程中的共性和个性三方面要关注。
因为现在是一个全球史观,所以说如果在东西两半球,相对哲学的情况下出现了相同的情况,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可以研究的方向。如果把它落地化,同学们可以准备一下,就是春秋战国时代和雅典罗马的政治经济文化对比,这一块从知识角度来讲就是重中之重。
再有一个就是近代经济秩序的发展和变迁,比如说比较重要的就是在世界现代史上西方怎么树立了殖民霸权,并且他们建构的国民经济体系当中,为什么成为一个秩序的主导者。
然后就是二战以后广大的新兴国家,比如说所谓的“金砖国家”,他们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都因为经济秩序问题提出什么样的主张,他们想要什么样的东西。
第三就是希望同学们关注一下在现代社会中,特别是亚洲、非洲这两个地区,民族国家在走向近代化的过程中,它的共性和个性是什么。这个点从历史学本身来讲,就是亚非拉民族国家解放,这也是重中之重。
[4. 锻炼读材料的能力最重要]
第一个能力能不能读懂材料,把材料一定要读准。第一步先明白这个材料讲的什么。第二步围绕这个事找出主体有谁,客体有谁,中间过程是什么样的,把这个读准了其实更重要。再有一步,现在在复习知识点的时候,一定要把握一个概念来复习。
举一个简单例子,比如说讲中国现代史,就一定要谈旧事物是如何消亡、新事物是如何产生的,围绕这个点谈中国经济政治文化是怎么变的。
还有就是中国旧的东西是什么,新的东西又是什么,旧的经济是什么,新的经济又是什么,然后再思考旧的东西为什么瓦解,新的东西为什么产生,这样做一个梳理的话,两个小时就可以把近代史读完。最后一个问题就是史言和史语,历史语言一定要注意。
[地理备考]
[1. 地理是文综的开篇,避免“结构难度”影响心情]
地理学科从整个结构来说是第1到第11道选择题,第36题,然后还有最后两道和历史和政治综合的题目。地理试卷会有一个结构难度,在某些年份可能会出现一上来这道地理题就非常难,对于这样的情况同学们也不用特别担心,可以适当地先缓一下心情,稍微放一放,往后做一下,越往后做可能越简单。
我们做过一个调查,前几道选择题错的概率是比较多的,但跟知识掌握本身无关,很大程度是心理因素导致的。
[2. 越到考试越要重视书本主干知识]
地理基础知识方面更多的是注重书本上的主干知识。比如说对于自然地理,更多关注地球运动,它的特征和影响。比如大气的热力环流和大气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流形成过程和影响。如学习地壳,注重人口的区位,城市的区位,农业的区位选址,工业的区位等等,抓大方向。我们更加注重的是这种主干知识的学习,而不要去细究于很小的局部知识。
越到考前的时候,我们越要重视书本的主干知识,重视曾经考过的主干知识,这些主干知识是如何迁移到我们题目过程中的。
[3. 时事热点关注大型赛事、重大工程]
地理会有一些常规性的热点。比如说当年有大型赛事,高考就可能有一些重大工程,試题可能会结合这种大型赛事、结合这种大型工程去考查。
注意事件本身只是高考考查的切入点,也就是老师经常在谈论的“隐性的考查”,实际上它考查的不是事情的本身,而是考查这件事背后的原理。事件只是出题的切入点,我们并不是要把精力放在去搜集时事上,更多的还是要落实到书本的知识上,落实到知识的迁移上。
[4. 复习不要停留在“是什么”,而要关注“为什么”]
很多同学会面临一个问题,如日本有什么样的特征,他可能能背出来,地狭,岛国,海线曲折等等,但是还停留在我们初中地理的阶段,就是“是什么”的阶段。 这是地理现象掌握的一个阶段,而在高考的考查并不落实“是什么”,我们考查的是“为什么”。所以说考试的时候在琢磨的过程中是要从“是什么”到“为什么”的思考,也就是说同学们不仅要掌握现象,还要记住现象背后的原因。
比如说讲到日本季风气候,那同学们要想,它的季风气候和我们的季风气候可能会有什么不一样,它伴随海洋性,那我们就深追一步,海洋会有什么样的特点,比如说降水的总量,降水的季节分配情况,或者气温的年较差等情况。
[5. 地理要用地理语言答题]
我们经常强调就是规范语言,地理答案的字数跟历史、政治两科比起来是很少的。但是要求比较干练,就是说“简约但并不简单”。一个是广度,就是从多个角度,我们经常强调的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比如说从地形、从气候,从水,从土壤,从植被多角度答题。还有一个是深度,就是过程,一定要把前因后果说清楚。
答题语言要规范,每一个学科都有自己的语言。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山脚下的平原,很多同学就答山前的平原,不如用山路。比如说这個地方的风很大,其实说的是水平梯度力。所以在答题的时候,如果用地理的语言来答,阅卷老师判卷时会觉得这个孩子有比较好的地理素养,会产生很好的印象。
[政治备考]
[1. 政治差,三个点的问题要解决]
不少同学们政治差,主要差在三个问题上。第一个问题是知识差,知识本身可能从理解,从知识的迁移上会有一些欠缺。比如说政治生活里强调的民主进步,政治教材本身的核心就在民主政治进步这个环节。民主政治进步可能从政府、公民各个角度去谈这个话题,这就是政治的特点。它是从一个设问的角度来辐射到相关的知识,可能会打破教材原来的知识的形式,可能是我们出现问题比较多的。
第二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同学们不会答题。很多同学在回答政治主观题的时候都会觉得不知所云。政治一旦答题方向出现了偏差,就很可能是零分的效果。
其实不会答题关键在于有几个细节没做好,第一是最重要的,政治特别强调审设问,阅读设问环节如果没有把握住这道题无论是从知识角度还是从命题角度所设定的限定,超出这种限定都是不得分的。
第二是对于在设问当中命题性的限定。因为政治本身不管怎么设问最终都要解决一个问题,所有的答案、语言的组织最终都是要解决这个问题的。就像有的同学,政治角度也答了,但是只罗列了知识,这样只能拿一部分分数。
第三个问题是不会材料解读。政治强调的是关键词的解读。拿到一个材料,以文化为例,在文化生活材料中它提到一些具体的词,我们要把这些词语转化到我们学到的知识上面。比如说现在强调全民阅读,我们在阅读当中来体会人生,这样的材料跟政治看起来没什么关系,但是这样的语言背后就体现出优秀文化对人的影响,我们需要通过关键词去挖掘它背后的知识。
[2. 解读关键词有技巧]
在政治材料解读时候有几个方式,解读关键词最简单的办法,一是名词性的概念解读,凡是材料当中出现的名词性概念,它对应的一般都是政治各个模块概念性的东西。
还有一类是关系类的解读,一个材料里谈到了事情的关系,无论是逻辑关系还是前后相继的时间关系,或是其他的相关性,它对应的都是这个知识当中的基本理论。政治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就两类,一类是基本概念,第二类是基本关系。所以我们在判定的时候,在转化的时候也是从这些角度切入的。
[3. 政治需要背诵的内容也就4张A4纸]
政治也有政治的语言。政治语言一般分为三级,第一级语言是原理性语言、概念性语言。第二级语言是在这个原理之下的一个分要点,它是做一个解读。第三级语言是在教材里每一个要点当中,针对每一个解析性的语言就是三级语言。其实高考本身只需要掌握一级和二级语言,三级语言要结合材料看能力。
所以要是背的话,它不是单纯地把知识背下来就够了,而是要能把知识分级,能把知识按照命题形式形成一个体系,并且能够把最核心的东西表述出来。
政治看起来是6本书,其实最核心的需要背诵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答题中所用的学科语言,也就大概4张A4纸差不多了。
(本期供稿 方方)
[1. 历史要分配好时间,以免做政治没时间]
历史学科在试卷中间,在试卷中间的学科一般都比较占便宜,因为同学们已经进入考试状态了,但对时间的把控上可能警惕性没有那么强,很可能做完历史之后突然发现坏了,做政治的时间不够了。
所以给同学们两个小建议,第一,在答历史的时候一定要把后面两科的时间分配好。第二,从历史这两年的试卷上来看,前几个题是比较简单的。这可能跟别的科目不太一样。因为历史的前几个题考查的是古代史,而历史最简单的就是古代史,古代史的答题方法一般来说你只要弄明白他想讲一个什么样的小故事就可以了。
[2. 可以按照下面的方法练习做题时间]
建议大家选择题15分钟做完,大概1分钟1个。大题总共有5问,每问7分钟,但是有一题,一般是有大小两问,第一问是概括,第二问是谈原因或影响,建议第二问尽量地减少时间,大概就是5、6分钟的样子。这样都能省出来一两分钟。
第三道题同学们都知道,是历史最难的,也是范围最大的,这个至少要拿出10到12分钟的时间来做。然后后面两个题基本上就是原因影响题或概括题,每个题5分钟即可。
[3. 不要死记硬背知识点,把知识点落地化更有助于记忆]
记忆不要死记硬背知识点,因为你越背越不明白。同学们过了14岁、15岁以后,理解性的记忆强了,死记硬背的能力差了。
所以建议同学们拿到一道高考题,先看这个知识点考的是哪个点,然后把这个材料的知识点进行运用。这样有两个好处,第一能把知识点落地化,并且轻松地背诵,第二对历史的专业语言训练也是非常好的。
要做到通过一个题目去重新理解知识点,并且通过题目去看一下这个知识点怎么用语言答出来。不一定要求你知识点答得有多准,有时候即使字写错了都可能给你分数,只要你对这个知识点解释力越强,逻辑思维越好那一定是高分数。
这里强调一点,中西古代的对比、近代经济秩序的发展和变迁、民族国家在走向近代化进程中的共性和个性三方面要关注。
因为现在是一个全球史观,所以说如果在东西两半球,相对哲学的情况下出现了相同的情况,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可以研究的方向。如果把它落地化,同学们可以准备一下,就是春秋战国时代和雅典罗马的政治经济文化对比,这一块从知识角度来讲就是重中之重。
再有一个就是近代经济秩序的发展和变迁,比如说比较重要的就是在世界现代史上西方怎么树立了殖民霸权,并且他们建构的国民经济体系当中,为什么成为一个秩序的主导者。
然后就是二战以后广大的新兴国家,比如说所谓的“金砖国家”,他们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都因为经济秩序问题提出什么样的主张,他们想要什么样的东西。
第三就是希望同学们关注一下在现代社会中,特别是亚洲、非洲这两个地区,民族国家在走向近代化的过程中,它的共性和个性是什么。这个点从历史学本身来讲,就是亚非拉民族国家解放,这也是重中之重。
[4. 锻炼读材料的能力最重要]
第一个能力能不能读懂材料,把材料一定要读准。第一步先明白这个材料讲的什么。第二步围绕这个事找出主体有谁,客体有谁,中间过程是什么样的,把这个读准了其实更重要。再有一步,现在在复习知识点的时候,一定要把握一个概念来复习。
举一个简单例子,比如说讲中国现代史,就一定要谈旧事物是如何消亡、新事物是如何产生的,围绕这个点谈中国经济政治文化是怎么变的。
还有就是中国旧的东西是什么,新的东西又是什么,旧的经济是什么,新的经济又是什么,然后再思考旧的东西为什么瓦解,新的东西为什么产生,这样做一个梳理的话,两个小时就可以把近代史读完。最后一个问题就是史言和史语,历史语言一定要注意。
[1. 地理是文综的开篇,避免“结构难度”影响心情]
地理学科从整个结构来说是第1到第11道选择题,第36题,然后还有最后两道和历史和政治综合的题目。地理试卷会有一个结构难度,在某些年份可能会出现一上来这道地理题就非常难,对于这样的情况同学们也不用特别担心,可以适当地先缓一下心情,稍微放一放,往后做一下,越往后做可能越简单。
我们做过一个调查,前几道选择题错的概率是比较多的,但跟知识掌握本身无关,很大程度是心理因素导致的。
[2. 越到考试越要重视书本主干知识]
地理基础知识方面更多的是注重书本上的主干知识。比如说对于自然地理,更多关注地球运动,它的特征和影响。比如大气的热力环流和大气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流形成过程和影响。如学习地壳,注重人口的区位,城市的区位,农业的区位选址,工业的区位等等,抓大方向。我们更加注重的是这种主干知识的学习,而不要去细究于很小的局部知识。
越到考前的时候,我们越要重视书本的主干知识,重视曾经考过的主干知识,这些主干知识是如何迁移到我们题目过程中的。
[3. 时事热点关注大型赛事、重大工程]
地理会有一些常规性的热点。比如说当年有大型赛事,高考就可能有一些重大工程,試题可能会结合这种大型赛事、结合这种大型工程去考查。
注意事件本身只是高考考查的切入点,也就是老师经常在谈论的“隐性的考查”,实际上它考查的不是事情的本身,而是考查这件事背后的原理。事件只是出题的切入点,我们并不是要把精力放在去搜集时事上,更多的还是要落实到书本的知识上,落实到知识的迁移上。
[4. 复习不要停留在“是什么”,而要关注“为什么”]
很多同学会面临一个问题,如日本有什么样的特征,他可能能背出来,地狭,岛国,海线曲折等等,但是还停留在我们初中地理的阶段,就是“是什么”的阶段。 这是地理现象掌握的一个阶段,而在高考的考查并不落实“是什么”,我们考查的是“为什么”。所以说考试的时候在琢磨的过程中是要从“是什么”到“为什么”的思考,也就是说同学们不仅要掌握现象,还要记住现象背后的原因。
比如说讲到日本季风气候,那同学们要想,它的季风气候和我们的季风气候可能会有什么不一样,它伴随海洋性,那我们就深追一步,海洋会有什么样的特点,比如说降水的总量,降水的季节分配情况,或者气温的年较差等情况。
[5. 地理要用地理语言答题]
我们经常强调就是规范语言,地理答案的字数跟历史、政治两科比起来是很少的。但是要求比较干练,就是说“简约但并不简单”。一个是广度,就是从多个角度,我们经常强调的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比如说从地形、从气候,从水,从土壤,从植被多角度答题。还有一个是深度,就是过程,一定要把前因后果说清楚。
答题语言要规范,每一个学科都有自己的语言。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山脚下的平原,很多同学就答山前的平原,不如用山路。比如说这個地方的风很大,其实说的是水平梯度力。所以在答题的时候,如果用地理的语言来答,阅卷老师判卷时会觉得这个孩子有比较好的地理素养,会产生很好的印象。
[政治备考]
[1. 政治差,三个点的问题要解决]
不少同学们政治差,主要差在三个问题上。第一个问题是知识差,知识本身可能从理解,从知识的迁移上会有一些欠缺。比如说政治生活里强调的民主进步,政治教材本身的核心就在民主政治进步这个环节。民主政治进步可能从政府、公民各个角度去谈这个话题,这就是政治的特点。它是从一个设问的角度来辐射到相关的知识,可能会打破教材原来的知识的形式,可能是我们出现问题比较多的。
第二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同学们不会答题。很多同学在回答政治主观题的时候都会觉得不知所云。政治一旦答题方向出现了偏差,就很可能是零分的效果。
其实不会答题关键在于有几个细节没做好,第一是最重要的,政治特别强调审设问,阅读设问环节如果没有把握住这道题无论是从知识角度还是从命题角度所设定的限定,超出这种限定都是不得分的。
第二是对于在设问当中命题性的限定。因为政治本身不管怎么设问最终都要解决一个问题,所有的答案、语言的组织最终都是要解决这个问题的。就像有的同学,政治角度也答了,但是只罗列了知识,这样只能拿一部分分数。
第三个问题是不会材料解读。政治强调的是关键词的解读。拿到一个材料,以文化为例,在文化生活材料中它提到一些具体的词,我们要把这些词语转化到我们学到的知识上面。比如说现在强调全民阅读,我们在阅读当中来体会人生,这样的材料跟政治看起来没什么关系,但是这样的语言背后就体现出优秀文化对人的影响,我们需要通过关键词去挖掘它背后的知识。
[2. 解读关键词有技巧]
在政治材料解读时候有几个方式,解读关键词最简单的办法,一是名词性的概念解读,凡是材料当中出现的名词性概念,它对应的一般都是政治各个模块概念性的东西。
还有一类是关系类的解读,一个材料里谈到了事情的关系,无论是逻辑关系还是前后相继的时间关系,或是其他的相关性,它对应的都是这个知识当中的基本理论。政治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就两类,一类是基本概念,第二类是基本关系。所以我们在判定的时候,在转化的时候也是从这些角度切入的。
[3. 政治需要背诵的内容也就4张A4纸]
政治也有政治的语言。政治语言一般分为三级,第一级语言是原理性语言、概念性语言。第二级语言是在这个原理之下的一个分要点,它是做一个解读。第三级语言是在教材里每一个要点当中,针对每一个解析性的语言就是三级语言。其实高考本身只需要掌握一级和二级语言,三级语言要结合材料看能力。
所以要是背的话,它不是单纯地把知识背下来就够了,而是要能把知识分级,能把知识按照命题形式形成一个体系,并且能够把最核心的东西表述出来。
政治看起来是6本书,其实最核心的需要背诵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答题中所用的学科语言,也就大概4张A4纸差不多了。
(本期供稿 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