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考查在2017年增加了“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两个考点。题型的变化尤其引人关注:分值由25分降为12分,题量由4道题变为3道题,选择题取消1分。实用类文本包括新闻、传记、报告、科普文章四类,现有的考题采用“5选2”的模式,主要考查传记文体。选项的呈现集中在三大设误点。
曲解文意 设题人在选肢中故意对某一概念或句子进行错误地解释,从而导致对文意的转换出错。如传记中人物的观点、兴趣、行为、年龄、品格等,事件发生的原因、时间、过程以及事件所达成的结果、程度等,人物与事件的混淆与错位等,都能造成选肢对文意的歪曲理解。
例1 (2016年高考全国卷Ⅰ)C. 陈忠实认为“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这与其说是他的一种觉悟,不如说是他受刺激后的错误判断。
解析 选肢中的“判断”正确与否,是基于对“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这句话的理解。要正确理解这句话,就要联系前文的两句话:“1985年的泰国之行让陈忠实深受刺激,他联想起家乡人自嘲的称呼。相比那些见多识广的城市人,他们把自己称作‘乡棒’。”这句话表明“称作‘乡棒’”的判断概括的是1985年大多数中国人的生活和思想状态,所以陈忠实才“痛感自己需要从什么地方剥离出来”。可见,此选肢的错误在于“他受刺激后的错误判断”;退一步讲,如果是“错误判断”的话,就不需要“剥离”了。
混淆关系 选肢的叙述除了对词句本身的解读外,更多的是对句与句之间语意关系的阐释。在阐释时,选肢陈述的语意关系往往会产生扩大范围、张冠李戴、言过其实、混淆是非、颠倒先后、误判主次、强加因果等陷阱,造成选肢表述的意义关系混淆而出错。
例2 (2016年高考全国卷Ⅲ)A.顾炎武之所以不顾家庭,离家出游,固然有躲避豪绅陷害、以游为隐的因素,但更重要的还是为了实现他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的理想。
解析 从文本开头看,顾炎武“不顾家庭,离家出游”的原因有二:一是“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一是“摆脱纠缠,躲避豪绅叶方恒的陷害”。这两个原因用“为了……也为了”来并列呈现,表明这两个因素同等重要。选肢在阐释其中原因时采用“固然……但更重要”来递进衔接,表明这两个因素中的后者更重要。显然,选肢与原文的表述有分歧,把并列关系混淆为递进关系。
增减信息 实用类文本阅读的选肢大多都是经过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后的产物。筛选与整合信息的方法主要有选择、截取、增加、删减、变形等,而增减信息时往往会出现无中生有、挂一漏万等问题,从而改变了文本信息而产生错误。
例3 (2016年全国卷Ⅱ)C.吴文俊能够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数学研究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期待着未来的中国数学家开拓创新,取得巨大成就,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解析 文中说:“从事数学研究,吴文俊特别强调数学思维。”他进一步强调“不能忽略学习,可是除了学习之外,还要能够独立思考,这是创新的必要条件。现在摆在中国面前的是,数学就要靠下一代、下下代在创新方面取得巨大成功,中华民族才可以得到复兴”。这是从数学研究的角度谈应该重视数学思维,倡导独立思考,才能在数学研究上有创新。而选肢漠视这些信息,凭空出现“吴文俊能够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数学研究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的信息,这样新增信息与原有信息完全不一致,就犯了挂一漏万、无中生有的毛病。
针对选肢的这些易错点,我们只要采取相应的答题策略,就能使答题的准确率提高。这些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審视词句,明确内涵
阅读各类文章,理解是前提。理解的对象较多,根据考纲的要求主要体现在重要的概念和句子上。因此,答题时要特别认真地审视词句,依据上下文明确其内涵,依据文章主旨确定其意义。
审视词语,就是要分辨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如2016年全国卷Ⅱ的D项,吴文俊不认同的是他们“靠所谓巧思妙想研究数学的方法”,而不是“他们的研究成果”,此项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审视句子,就要理解句子的真实内含,如例1的选项,就是要依据上下文来理解句子“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的含意。
2. 关注句间,理清关系
审视词句是第一步,接着就要关注句间。文章的基础是词句,文章的组织是一个个衔接成串的句子。选肢往往由几个分句构成,它对应于文本中的几个句子,有时是一句中的几个分句。因此关注句间时重在理清关系。理清关系时要将选肢与文本比对,仔细辨析两者之间存在的事实关联,如言此与言彼、部分与整体、客观与夸大、原因与结果、肯定与否定、前期与后期、主要与次要、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等,然后再判定两者之间的出入,进而才能准确答题。
关注句间,就要理清句子之间的内在意义关系,如例2中,A项,“固然……但更重要”的关系表述有问题,原文“为了……也为了”,没有主次之分。
3. 锁定范围,把握全局
有时根据句间的情况仍然难以确定答案时,这说明选肢的信息包含的范围更广,可能涉及某段、某几段,甚至是全文。答题时,就必须锁定文本的范围,把握文意的全局。
锁定范围,便于站得高看得远,才能把握全局,通盘权衡。如例3,就要锁定原文第三段,才能发能“吴文俊能够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数学研究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的说法于文无据。有时也要总览全文,才可判断。如2016年全国卷Ⅰ的E项,“陈忠实的整个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有误,文中说“三年之后,陈忠实的散文《夜过流沙沟》……发表,他的文学生涯由此正式开始。但直到1979年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才确立了文学上的自信”,这表明不是很顺。另外,陈忠实为了达到文学创作的最高水平,又经历了一系列的“剥离”和“寻找”的过程,最终才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之一。可见陈忠实的文学生涯是有曲折的。
曲解文意 设题人在选肢中故意对某一概念或句子进行错误地解释,从而导致对文意的转换出错。如传记中人物的观点、兴趣、行为、年龄、品格等,事件发生的原因、时间、过程以及事件所达成的结果、程度等,人物与事件的混淆与错位等,都能造成选肢对文意的歪曲理解。
例1 (2016年高考全国卷Ⅰ)C. 陈忠实认为“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这与其说是他的一种觉悟,不如说是他受刺激后的错误判断。
解析 选肢中的“判断”正确与否,是基于对“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这句话的理解。要正确理解这句话,就要联系前文的两句话:“1985年的泰国之行让陈忠实深受刺激,他联想起家乡人自嘲的称呼。相比那些见多识广的城市人,他们把自己称作‘乡棒’。”这句话表明“称作‘乡棒’”的判断概括的是1985年大多数中国人的生活和思想状态,所以陈忠实才“痛感自己需要从什么地方剥离出来”。可见,此选肢的错误在于“他受刺激后的错误判断”;退一步讲,如果是“错误判断”的话,就不需要“剥离”了。
混淆关系 选肢的叙述除了对词句本身的解读外,更多的是对句与句之间语意关系的阐释。在阐释时,选肢陈述的语意关系往往会产生扩大范围、张冠李戴、言过其实、混淆是非、颠倒先后、误判主次、强加因果等陷阱,造成选肢表述的意义关系混淆而出错。
例2 (2016年高考全国卷Ⅲ)A.顾炎武之所以不顾家庭,离家出游,固然有躲避豪绅陷害、以游为隐的因素,但更重要的还是为了实现他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的理想。
解析 从文本开头看,顾炎武“不顾家庭,离家出游”的原因有二:一是“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一是“摆脱纠缠,躲避豪绅叶方恒的陷害”。这两个原因用“为了……也为了”来并列呈现,表明这两个因素同等重要。选肢在阐释其中原因时采用“固然……但更重要”来递进衔接,表明这两个因素中的后者更重要。显然,选肢与原文的表述有分歧,把并列关系混淆为递进关系。
增减信息 实用类文本阅读的选肢大多都是经过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后的产物。筛选与整合信息的方法主要有选择、截取、增加、删减、变形等,而增减信息时往往会出现无中生有、挂一漏万等问题,从而改变了文本信息而产生错误。
例3 (2016年全国卷Ⅱ)C.吴文俊能够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数学研究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期待着未来的中国数学家开拓创新,取得巨大成就,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解析 文中说:“从事数学研究,吴文俊特别强调数学思维。”他进一步强调“不能忽略学习,可是除了学习之外,还要能够独立思考,这是创新的必要条件。现在摆在中国面前的是,数学就要靠下一代、下下代在创新方面取得巨大成功,中华民族才可以得到复兴”。这是从数学研究的角度谈应该重视数学思维,倡导独立思考,才能在数学研究上有创新。而选肢漠视这些信息,凭空出现“吴文俊能够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数学研究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的信息,这样新增信息与原有信息完全不一致,就犯了挂一漏万、无中生有的毛病。
针对选肢的这些易错点,我们只要采取相应的答题策略,就能使答题的准确率提高。这些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審视词句,明确内涵
阅读各类文章,理解是前提。理解的对象较多,根据考纲的要求主要体现在重要的概念和句子上。因此,答题时要特别认真地审视词句,依据上下文明确其内涵,依据文章主旨确定其意义。
审视词语,就是要分辨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如2016年全国卷Ⅱ的D项,吴文俊不认同的是他们“靠所谓巧思妙想研究数学的方法”,而不是“他们的研究成果”,此项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审视句子,就要理解句子的真实内含,如例1的选项,就是要依据上下文来理解句子“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的含意。
2. 关注句间,理清关系
审视词句是第一步,接着就要关注句间。文章的基础是词句,文章的组织是一个个衔接成串的句子。选肢往往由几个分句构成,它对应于文本中的几个句子,有时是一句中的几个分句。因此关注句间时重在理清关系。理清关系时要将选肢与文本比对,仔细辨析两者之间存在的事实关联,如言此与言彼、部分与整体、客观与夸大、原因与结果、肯定与否定、前期与后期、主要与次要、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等,然后再判定两者之间的出入,进而才能准确答题。
关注句间,就要理清句子之间的内在意义关系,如例2中,A项,“固然……但更重要”的关系表述有问题,原文“为了……也为了”,没有主次之分。
3. 锁定范围,把握全局
有时根据句间的情况仍然难以确定答案时,这说明选肢的信息包含的范围更广,可能涉及某段、某几段,甚至是全文。答题时,就必须锁定文本的范围,把握文意的全局。
锁定范围,便于站得高看得远,才能把握全局,通盘权衡。如例3,就要锁定原文第三段,才能发能“吴文俊能够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数学研究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的说法于文无据。有时也要总览全文,才可判断。如2016年全国卷Ⅰ的E项,“陈忠实的整个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有误,文中说“三年之后,陈忠实的散文《夜过流沙沟》……发表,他的文学生涯由此正式开始。但直到1979年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才确立了文学上的自信”,这表明不是很顺。另外,陈忠实为了达到文学创作的最高水平,又经历了一系列的“剥离”和“寻找”的过程,最终才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之一。可见陈忠实的文学生涯是有曲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