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家菜

来源 :北京广播电视报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有很多私房菜馆,名气最大的恐怕就得说是厉家菜馆了。其实严格说来,厉家菜并不是厉家的菜,而是宫廷菜。
  如果你去后海打听羊房胡同11号,住在附近的人都知道,除了会给你指路,还会好心地提醒你一句:“是去厉家菜吧,去那儿吃饭可贵。”
  另外,美国有本畅销书叫《一生要做的1000件事》,说如果你这辈子要做1000件事的话,其中有件事就是要到厉家菜馆去吃顿饭。由此可见,厉家菜的名气有多大。
  厉家菜馆的创始人叫厉善麟,他的祖父厉顺庆是慈禧当政时的内务府督统,御膳房就是他负责管理的部门之一。当时,慈禧老佛爷和光绪皇帝吃的每一道菜,都要经他品尝。1908年,他离开宫廷以后,依照记忆,将微多御膳房菜的做法写了下来,这本菜谱就威了厉家的传家宝。
  厉善麟早年毕业于辅仁大学化学系,还跟梁思成学过建筑,退休前是首都经贸大学数学系的教授,讲得一口流利的英语。有意思的是他的名片上用繁体字印着“厉家菜创办人、顾问、应用数学教授”,老人说之所以要印上“教授”的身份,是不想让别人误会他“只是个厨子”。在他的记忆里,自己小时候的生活是非常富足的,仅下人就有30多个,大大小小的房间一共有90多间。院内不仅种植了很多漂亮的花草,还养了梅花鹿、孔雀、仙鹤等。可祖上传下来的这份家业很快就被他的父亲败光。到他11岁时,家里所有的老宅子就都卖光了,全家人搬到了羊房胡同租来的三间平房里。羊房胡同原是明宫御膳房存放活羊的地方,当年御膳房总管的后人沦落至此,也很让人唏嘘。
  厉善麟不但喜欢吃,也喜欢做,从小没事就爱往厨房跑,看家里的厨师是怎么做菜。父亲看他喜欢做饭,就将祖父写下来的宫廷菜单传给了他。
  据厉善麟的长女、现厉家菜馆的掌门人厉爱茵说,打她记事起,家里的饭都是父亲做,父亲看不上别人做的饭菜,觉得不够讲究。当年,他们一家七口挤在三间简陋的小平房里,每目的饭菜却是相当丰盛,可谓“三天一小席,五天一大宴”。过年过节,父亲就更有的忙了。和其他老北京人家一样,厉家也会在年前准备许多熟食,像酱肘子、糟鱼、炸丸子、麻豆腐、芥末墩、腌酱黄瓜什么的,在厉爱茵的印象中,厉家就没买过外面的熟食。
  厉老先生有三女一子。他在做饭时,很喜欢让孩子们在厨房给他打下手,一来二去,孩子们也都成了名厨。厉爱茵还记得小时候她最喜欢吃父亲做的抓炒肉片了,一次,她向父亲提出想学这道菜。父亲便带她上了街,从选食材开始,一直到肉片出锅,每道工序都讲得明明白白。并告诉她:“抓炒肉片,听起来简单,其实做好不容易,要选猪里脊肉,用剪刀绞去筋膜,切厚薄一样的片,下料后用手抓一下。这一抓就显功夫了,筷子拌的还真不行。炒的时候要下急火爆,这样炒出的肉片才嫩。”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严格的训练,才有了1984年国庆节,在央视举办的“国庆节宴会邀请赛”上,由厉老先生设计菜谱,二女儿厉莉代表厉家参赛,最终在二千多名参赛人员中一举夺得冠军的佳话。
  厉家菜出名后,很多人都劝厉老先生开家菜馆,将厉家菜发扬光大。经家庭会议讨论,大家一致同意,从三间平房中腾出一间房来做餐厅。厉家菜馆就这样开业了。
  最初,客人来厉家菜馆吃饭不能点菜,做什么吃什么,每人最低200块钱的消费标准,而且每天只供应一桌晚餐,不“翻桌”……这个在现在看来貌似很有个性的规定,其实当初也是不得已而为之——腾出来的那间11平方米的小屋只摆得下一张桌子。厉家菜又很费功夫,不能做到客人点什么现场做什么。而且那个时候也没有本钱,如果任由客人点菜,进货都进不起。至于只供应一桌晚餐,那是因为当时厉老爷子还没退休。
  因为地方偏僻,价钱不菲,很长一段时间,来的客人并不多。直到有一天,店里来了一个老外——英国驻华大使伊文思。他在吃完以后,兴奋地对厉老爷子说道:“真是太好吃了,你不用做广告,我只要在使馆区一说,你这里就推不开门了。”果然没过几天,各国驻华大使和跨国公司的大老板们就蜂拥而至了,如果不提前半个月预订,肯定是吃不上的。来过厉家菜馆吃过饭的名人还包括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美国前国务卿贝克、英国前首相梅杰、加拿大总理克拉克、拳王阿里、世界首富比尔·盖茨、金庸、成龙、张国荣等等。
  现如今厉家菜馆已有了很大的发展,虽然老店还在羊房胡同11号这个窄小的院子里,但已在北京、上海、澳洲和日本东京都开了分店。在北京乘公交车
  启功
  启功,字元伯,一作元白,生于1912年7月26日,满族,满姓爱新觉罗,是大清雍正帝的九世孙,当代著名书法家、书画鉴定家。曾任教十辅仁大学,教授古典文学和古文学字。1949年以后,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故宫博物院顾问、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等职。2005年6月30日2时25分,因病逝于北京,享年93岁。
  启先生去世前两年,曾多次谈到自己的“白话诗”,称最得意者,是八首《鹧鸪天·乘公共交通车》。
  其一(写在车站等车不至)
  乘客纷纷一字排,巴头探脑费疑猜。
  东西南北车多少,不靠咱们这站台。
  坐不上,我活该,愿知究竟几时来。
  有人说得真精确,零点之前总会开。
  其二(写许多车一起来,老人无所适从)
  远见车来一串连,从头至尾距离宽。
  车门无数齐开闭,百米飞奔去复还。
  原地站,靠标竿,手招口喊嗓音干。
  司机心似车门铁,手把轮盘眼望天。
  其三(写车上人多,车门刚开即闭)
  这次车来更可愁,窗中人比站前稠。
  阶梯一露刚伸脚,门扇双关已碰头。
  长叹息,小勾留,他车未卜此车休。
  明朝誓练飞毛腿,纸马风轮任意游。
  其四、其五(写上车后对拥挤的感受)
  铁打车厢肉做身,上班散会最艰辛。
  有穷弹力无穷挤,一寸空间一寸金。
  头屡动,手频伸,可怜无补费精神。
  当时我是孙行者,变个驴皮影戏人。
  挤进车门勇莫当,前呼后拥甚堂皇。
  身成板鸭干而扁,可惜无人下箸尝。
  头尾嵌,四边镶,千冲万撞不曾伤。
  并非铁肋铜筋骨,匣里瓷瓶厚布囊。
  其六(写到站了,老人着急,越挤越下不了车)
  车站分明在路旁,车中腹背变城墙。
  心雄志壮钻空隙,舌敞唇焦喊借光。
  下不去,莫慌张,再坐两站又何妨。
  这回好比笼中鸟,暂作番邦杨四郎。
  其七(写老人被人推挤下车)
  入站之前挤到门,前回经验要重温。
  谁知背后彪形汉,直撞横冲往外奔。
  门有缝,脚无跟,四肢着地眼全昏。
  行人问我寻何物,近视先生看草根。
  其八(写车站站牌挪位,老人眼神差找不到站牌)
  昨日墙边有站牌,今朝移向哪方栽。
  皱眉瞪眼搜寻遍,地北天南不易猜。
  开步走,别徘徊,至多下站两相挨。
  居然到了新车站,火箭航天又一回。
其他文献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痰,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大学》  译文:要创造财富有一个大的原则:生产的人多,消费的人少,创造得迅速,使用得舒缓,如此一来,财富就可以永远保持充足了。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译文: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会有一个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身上好的地方来学习,他们身上不好的地方,自己身上如果也有,就要加
期刊
3月23日,是我人生中一个重要的日子!岁月悠悠,一晃40个春秋了,如今已然物是人非。每每到了这一天,我都会静静地望着窗外发会儿呆,从影集中取出这一张老照片端详许久。那是1977年春上,插队的第二年回城探亲时,和同一寝室的知青去东四照相馆拍摄的。后排中间站立者为笔者,前排右一那个同学已经不在了……  想想,18岁,金子一般的年龄,我离开了家,离开了熟悉的北京城。投入了这纷杂而精彩的社会,开始了全新的
期刊
在平均海拔4500多米、氧气含量不足内地的67%、年平均气温只有零下2摄氏度、昼夜温差可达20多摄氏度的青海祁连、东乘公麻、玛多等地,活跃着一支专门从事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探的武警部队。他们常年奋斗在自然条件如此恶劣的高原高寒地区,为国寻宝,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  图为武警黄金六支队的官兵们在出任务时遇到了暴风雪。官兵们挤在一堆取暖。
期刊
蔡正国,志愿军第五十军副军长。1909年出生,江西永新人。1932年4月参加红军,编入红三军团第二师第七团。1933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10月,蔡正国参加长征,先后任连党支部书记、游击队政委、红一军团连长、教导营区队长等职。抗日战争期间,蔡正国历任胶东军区参谋处处长、教导第二团团长等职。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山东军区第六师副师长兼参谋长、东北民主联军第十师师长、东北野战军第四十一军第一
期刊
在科学史上,若是你被问到“谁是全世界最聪明的人”,相信大部分人的回答无外乎爱因斯坦、牛顿、霍金等。  但是查阅相关记载,爱因斯坦的智商只有160+,最高的是歌德,据称有300+,而在当代科学家里排第一的,竟然是华裔数学家陶哲轩,其智商达到了230。  陶哲轩,1975年出生在澳洲,上幼稚园时,老师就发现了他对数字有着天生的敏感和兴趣。之后,他加入了南澳大利亚天才儿童协会。7岁时,开始自学微积分,还
期刊
搏斗中,敌人用石头将他头部砸得血肉模糊,他仍死死和敌人扭打在一起;他扣扳机的右手食指被敌人生生咬断,扯出一尺多长的肉筋,他还摇摇晃晃地站起来,咬牙用左手端枪打死最后—个敌人,直到昏死过去。  他是抗美援朝前线威名赫赫的大英雄!他“牺牲”后,邓小平亲自下令必须找到他,一时间他成为世界瞩目的“烈士”。但一朝现身,他却已经是中国大西南山区里的一位普通农民。他就是抗美援朝“一级战斗英雄”柴云振。  黄继光
期刊
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欧·亨利年轻时在一家银行当出纳。一次,因为技术原因,导致一大笔钱对不上账。可是欧·亨利胆小怕事,深恐连累自己,竟然离家出走了,结果被法院认定有罪,糊里糊涂地进了班房。  但这段经历却促成了他与文学的结缘。之前,他整天都在为生活而奔忙,根本无暇写作。他在狱中,以犯人们讲的各种故事作为素材,创作了几十篇短篇小说,并开始给一家有名的杂志投稿。他在三年的监禁期间,先后发表了12篇短篇小说
期刊
左宗棠一生经历坎坷,年轻时先后三次赴京赶考,却因为诸多原因,三次落榜,最终他离开京城。1868年,当他以陕甘总督的身份来到京城觐见时,已经过去了30年时间。左宗棠待了10天,在许下五年平乱的诺言后离开京城。1881年,左宗棠奉旨入京,不到一年,因调任两江总督再次离开北京。1884年左宗棠被再度召入京城出任军机大臣,不久,他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离京赴福建主持军处。1885年,左宗棠在福州病逝。  与胡林
期刊
嘉庆四年正月初八,嘉庆帝宣布将巨贪和珅革职,逮捕入狱。  正月十五元宵节,在邢部大牢里的和王申自知命不久矣,想前番何等辉煌,今日竟落到如此境地,不由得悲从中来,提笔写下《上元夜狱中对月两首》。  其一:  夜色明如许,嗟令困不伸。百年原是梦,廿载枉劳神。  室暗难挨晓,墙高不见春。星辰环冷月,缧绁泣孤臣。  对景伤前事,怀才误此身。余生料无几,空负九重仁。  其:  今夕是何夕,元宵又一春。可怜此
期刊
1925年11月7日,广州各界热烈庆祝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八周年。在广州工人代表会礼堂里,党组织举行了隆重的红颈带和红领巾授予仪式。在雷鸣般的掌声中,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书记陈延年,给龙业鼐戴上了红领巾。这是中国的第一条红领巾。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爱祖国,爱人民,鲜艳的红领巾飘扬在前胸。”今天,千千万万的少年儿童胸前都飘扬着鲜艳的红领巾,可中国第一个戴红领巾的人是谁?那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