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肖邦的玛祖卡舞曲是从波兰民族民间舞曲发展而来的,与波兰的生活、波兰的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人文特点。本文通过对玛祖卡舞曲的旋律旋法、和声技法、调式调性、基本节奏、曲式等创作技巧的分析,进而总结其创作特征,以期望更好地理解肖邦玛祖卡舞曲所表达的思想内涵。作为音乐学界最具影响式人物之一的肖邦,他本人及其作品已成为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摆在了后辈们的眼前。而其中对于玛祖卡舞曲的研究,已有很多的各国音乐家、专家、学者甚至音乐爱好者以不同的形式对其较为全面而深入地研究、探析过。
【关键词】肖邦;玛祖卡舞曲;艺术特点
一、前言
在西方音乐史上,尤其在钢琴音乐的历史上,肖邦称得上一位具有里程碑式的音乐家。他在浪漫主义时期甚至在其后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影响了许许多多的音乐家,特别是民族乐派的音乐家。肖邦的音乐富含极高的历史、文化、思想价值,深含丰厚的波兰民族民间音乐风格。他在音乐创作中既继承了传统的创作手法,又敢于突破其束缚而开创新的创作技法,而赋予音乐在发展中的独特新颖性、严格逻辑性。如作品玛祖卡、波罗乃兹、练习曲、前奏曲等,同时也创作了许多如奏鸣曲、协奏曲、幻想曲等这种大型的富有诗意性、抒情性、雄壮性的作品。
而在这所有的体裁中,玛祖卡舞曲是肖邦创作数量最多,最具有波兰民族性以及在他的一生中始终至始都从未放弃写作的作品, 并赋予了其深刻、透彻的思想性,来抒写其作为音乐家、爱国者的满腔热诚与忠贞赤诚。
肖邦对玛祖卡舞曲的创作随着他阅历的丰富与成长而渐趋成熟,并创造性地把这种舞曲体裁提高到了新的高度。这些丰富的音乐语言都使音乐形象更加真切、生动,更具感染力,使其表现力达到前所未有的效果。
作为音乐界最具影响人物之一的肖邦,他本人及其作品已成为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摆在了后辈们的眼前。而其中对于玛祖卡舞曲的研究,已有众多的各国音乐家、学者甚至音乐爱好者以不同的形式对其较为全面而深入地研究过,如期刊论文裴蕾的肖邦四套《玛祖卡》作品中的离调、转调技法(2007年12月);期刊论文程倩《肖邦玛祖卡舞曲的原文化解读与音乐表达》和期刊论文李俊生《论肖邦玛祖卡舞曲中的民族性特征》(2005年6月)等。然而,他们对于玛祖卡舞曲的研究大多都是分析作品的曲式和这种体裁纯粹的民间音乐基础,以及通过作品解读玛祖卡舞曲的原文化与音乐表达或民族性或民族精神。笔者在他们的研究基础上,阐述肖邦玛祖卡舞曲的创作与内涵的音乐特征及肖邦对玛祖卡舞曲的发展来突破肖邦笔下玛祖卡舞曲的独特性、艺术性与魅力,再结合笔者对其作品的理解、分析,来更好地诠释肖邦对玛祖卡舞曲的精髓和对玛祖卡舞曲的深刻理解与娴熟掌握,以及肖邦本人在创作上的天性,以此来更好地了解和关注这位伟大的音乐家,掌握其笔下的玛祖卡舞曲。
二、玛祖卡舞曲概述
(一)玛祖卡舞曲的起源
“玛祖卡”(Mazurka,又称Mazurek ),是波兰最具有乡村色彩的三拍子民间舞曲之一,它起源于风光明媚的玛左维亚。玛祖卡舞曲有两种基本的表现形式,一种为声乐用,另一种为舞蹈伴奏用。舞曲由两部分组成,大体上前半部分为小调,后半部分为大调,有浪漫曲风格的装饰,原为3/8拍,速度比圆舞曲慢。在节奏上以附点音符为主要特征,温暖而强有力,带有威严感,且肖邦在他的玛祖卡舞曲中最常采用的是波兰民间音乐中经常出现的三种节奏型的舞曲形式:玛祖卡舞曲、库亚维亚克舞曲和奥别列克舞曲。
(二)玛祖卡舞曲的风格特点
玛祖卡舞曲是一种热烈、活泼的三拍子舞曲,而节奏是玛祖卡舞曲的灵魂。他创作的玛祖卡舞曲的节奏全部来源于波兰民间三种三拍子的舞曲——快速有力、重音多变的玛祖卡,抒情平稳、忧郁沉重的库亚维亚克,轻盈飞速、情绪热烈的奥别列克。玛祖卡舞曲的特点是重音可落在小节的任何一拍,最常见的是落在第二拍,有不太反复的同样的重音分布;奥别列克舞曲的重音多落在每两个小节第二小节的第三拍上;库亚维亚克舞曲的重音分布比较自在,但也不落在第一拍上,而且严格遵守反复原则,因而显得有些单调。节奏自由多变,附点 音符较多,典型的节奏为一拍附点加上两拍大附点,重音位置通常在第二拍或小节的第三拍,这种节奏重音后移的特点与波兰民族的语言特点密切相连;旋律富有歌唱性,特别是肖邦的玛祖卡旋律通常比较精致,而且能够把多声部旋律融于其中。肖邦玛祖卡舞曲的篇幅都较短,结构简单明了,多为回旋曲式或三部曲式。肖邦在玛祖卡中常常使用富于色彩的和声来表现乡间民俗风情,在此多不赘述而后详之。
【作者简介】
杨永德(1990~),男,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方向:器乐演奏与教学。
【关键词】肖邦;玛祖卡舞曲;艺术特点
一、前言
在西方音乐史上,尤其在钢琴音乐的历史上,肖邦称得上一位具有里程碑式的音乐家。他在浪漫主义时期甚至在其后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影响了许许多多的音乐家,特别是民族乐派的音乐家。肖邦的音乐富含极高的历史、文化、思想价值,深含丰厚的波兰民族民间音乐风格。他在音乐创作中既继承了传统的创作手法,又敢于突破其束缚而开创新的创作技法,而赋予音乐在发展中的独特新颖性、严格逻辑性。如作品玛祖卡、波罗乃兹、练习曲、前奏曲等,同时也创作了许多如奏鸣曲、协奏曲、幻想曲等这种大型的富有诗意性、抒情性、雄壮性的作品。
而在这所有的体裁中,玛祖卡舞曲是肖邦创作数量最多,最具有波兰民族性以及在他的一生中始终至始都从未放弃写作的作品, 并赋予了其深刻、透彻的思想性,来抒写其作为音乐家、爱国者的满腔热诚与忠贞赤诚。
肖邦对玛祖卡舞曲的创作随着他阅历的丰富与成长而渐趋成熟,并创造性地把这种舞曲体裁提高到了新的高度。这些丰富的音乐语言都使音乐形象更加真切、生动,更具感染力,使其表现力达到前所未有的效果。
作为音乐界最具影响人物之一的肖邦,他本人及其作品已成为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摆在了后辈们的眼前。而其中对于玛祖卡舞曲的研究,已有众多的各国音乐家、学者甚至音乐爱好者以不同的形式对其较为全面而深入地研究过,如期刊论文裴蕾的肖邦四套《玛祖卡》作品中的离调、转调技法(2007年12月);期刊论文程倩《肖邦玛祖卡舞曲的原文化解读与音乐表达》和期刊论文李俊生《论肖邦玛祖卡舞曲中的民族性特征》(2005年6月)等。然而,他们对于玛祖卡舞曲的研究大多都是分析作品的曲式和这种体裁纯粹的民间音乐基础,以及通过作品解读玛祖卡舞曲的原文化与音乐表达或民族性或民族精神。笔者在他们的研究基础上,阐述肖邦玛祖卡舞曲的创作与内涵的音乐特征及肖邦对玛祖卡舞曲的发展来突破肖邦笔下玛祖卡舞曲的独特性、艺术性与魅力,再结合笔者对其作品的理解、分析,来更好地诠释肖邦对玛祖卡舞曲的精髓和对玛祖卡舞曲的深刻理解与娴熟掌握,以及肖邦本人在创作上的天性,以此来更好地了解和关注这位伟大的音乐家,掌握其笔下的玛祖卡舞曲。
二、玛祖卡舞曲概述
(一)玛祖卡舞曲的起源
“玛祖卡”(Mazurka,又称Mazurek ),是波兰最具有乡村色彩的三拍子民间舞曲之一,它起源于风光明媚的玛左维亚。玛祖卡舞曲有两种基本的表现形式,一种为声乐用,另一种为舞蹈伴奏用。舞曲由两部分组成,大体上前半部分为小调,后半部分为大调,有浪漫曲风格的装饰,原为3/8拍,速度比圆舞曲慢。在节奏上以附点音符为主要特征,温暖而强有力,带有威严感,且肖邦在他的玛祖卡舞曲中最常采用的是波兰民间音乐中经常出现的三种节奏型的舞曲形式:玛祖卡舞曲、库亚维亚克舞曲和奥别列克舞曲。
(二)玛祖卡舞曲的风格特点
玛祖卡舞曲是一种热烈、活泼的三拍子舞曲,而节奏是玛祖卡舞曲的灵魂。他创作的玛祖卡舞曲的节奏全部来源于波兰民间三种三拍子的舞曲——快速有力、重音多变的玛祖卡,抒情平稳、忧郁沉重的库亚维亚克,轻盈飞速、情绪热烈的奥别列克。玛祖卡舞曲的特点是重音可落在小节的任何一拍,最常见的是落在第二拍,有不太反复的同样的重音分布;奥别列克舞曲的重音多落在每两个小节第二小节的第三拍上;库亚维亚克舞曲的重音分布比较自在,但也不落在第一拍上,而且严格遵守反复原则,因而显得有些单调。节奏自由多变,附点 音符较多,典型的节奏为一拍附点加上两拍大附点,重音位置通常在第二拍或小节的第三拍,这种节奏重音后移的特点与波兰民族的语言特点密切相连;旋律富有歌唱性,特别是肖邦的玛祖卡旋律通常比较精致,而且能够把多声部旋律融于其中。肖邦玛祖卡舞曲的篇幅都较短,结构简单明了,多为回旋曲式或三部曲式。肖邦在玛祖卡中常常使用富于色彩的和声来表现乡间民俗风情,在此多不赘述而后详之。
【作者简介】
杨永德(1990~),男,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方向:器乐演奏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