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心理健康是现代健康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在校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体育教学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高职院校应加强体育教学,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关键词]大学生 体育教学 心理健康 干预措施
[作者简介]靖桥(1968- ),男,河北定州人,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体育教育与研究。(河北 石家庄 050018)张贵婷(1967- ),女,河北邢台人,邢台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体育教育与研究。(河北 邢台 054001)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15-0184-02
一、前言
高职大学生既有一般大学生的共同特点,又因培养目标和社会环境等差异而具有特殊性,他们的心理问题更为复杂。通过对在校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测试发现,有超过30%的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因而,研究高职学生的心理特征,有针对性地构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事关当代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要务。
由于体育教育以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健康为目的,因此体育教育也兼有“健身”和“育心”双重任务。在体育教学中把体育课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能够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教育关系的研究,旨在探索一条利用体育教学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以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具体来说,研究此问题是为了达到以下目的:第一,了解掌握现代学生心理问题的存因及体育教学中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便于教师采取确实有效措施增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第二,探究一条能增强学生心理健康的体育教学途径、方法及手段。第三,通过研究,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整体水平。
世界卫生组織(WHO)关于健康的概念又有新发展,指出所谓健康就是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适应上完全处于良好的状态,而不是单纯指疾病和病弱。也就是说,它不仅涉及人的心理、生理健康,而且还涉及社会道德方面的问题。
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人的精神、情绪和意识方面的良好状态,包括智力发育正常,情绪稳定乐观,意志坚强,行为规范协调,精力充沛,应变能力较强,能适应环境,能从容不迫地应对日常生活和工作压力,经常保持充沛的精力,乐于承担责任,人际关系协调,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相一致,能面向未来。体育教学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就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心理不健康则会导致身体异常甚至患病。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随机抽取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2005、2006级共计321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基本情况,根据调查结果将学生分为偶尔参加体育锻炼和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两组。通过运用SCL-90自评量表,对学生进行了心理状况的调查。对数据的处理使用SPSS11.0 for windows处理软件。
三、调查结果的讨论与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经统计处理后,其心理问题检出率见表1。根据SCL-90量表设计理论,被试者在该量表中某项因子分≥2分,即在该项因子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从表1可看出,在321名学生中,有98名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占总人数的30.5%。

从表2的数据统计对比可以看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明显低于后者,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坚持体育锻炼,增强体质,预防生理疾病也是维护心理健康的好方法。进行身体锻炼能使人体内的内腓肽的含量增加,能使人产生欣快感,还可以消除压力反应中产生的荷尔蒙、葡萄糖等物质,可以提高人体神经系统的功能,促使人的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迅速准确。体育活动还是一种精神娱乐法,它可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消除烦闷和焦虑。
心理压力所可能引发的这些不良情绪反应说明,如果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压力过重,又不能及时消除,势必就会对他的正常社会生活和适应力造成不良的影响。临床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压力若长时期得不到缓解和消除,那么就会产生多方面的不良后果。首先是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如心脏病、冠心病、头晕等,都与心理紧张和心理压力有关;其次,心理压力负担过重所引起的各种不良心态,也会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心理压力产生时,如果不作调适与疏导,就会产生不良反应。
四、心理问题与体育教学的干预措施
(一)增加团队比赛类教学内容,改善学生人际关系敏感等心理问题
人际敏感主要指某些个人不自在与有自卑感,特别是与他人相比时更为突出。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自卑感、心神不宁、明显不自在。近些年,由于用人单位片面追求高学历的现象,使得高职学生在就业问题上处于劣势,因此,使部分高职学生产生了较为严重的自卑心理,不少高职学生有一种“非正规”大学生的感觉,造成与人交往过程中的不和谐,总觉得一切不如人,对前途完全丧失信心。
在体育教学当中,应多采用分组练习的组织形式,教学内容的选定以多人协作完成为主。行动上的协作,可以拉近彼此心灵的距离,更容易达成心灵上的沟通。通过体育活动来结识朋友,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交际的重要手段。因此,体育教学是达到改善人际关系,减轻心理压力的重要途径。体育比赛是改善人际关系的有效手段,要想获得比赛的胜利,队员之见就必须彼此齐心协力,充分发挥团队精神,相互学习,相互鼓励,相互帮助,通过互相呐喊助威,增强同学间的相互信赖和他们的自信心,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不畏艰难、不怕失败的优良品质。
(二)开设以太极拳为主要内容的专项课,最大限度地减轻学生的焦虑症状
焦虑一般指烦躁、坐立不安、神经过敏、紧张等主观焦虑体验以及由此产生的躯体表征,如气促、出汗、尿频、失眠、发抖、惊恐等。高职学生面对着社会竞争激烈和就业困难的实际问题,部分高职学生产生了学习与就业的焦虑及恐惧感,常常感到心烦意乱、无所适从。
研究表明,太极拳能转移注意力,降低焦虑程序,缓解过度紧张的心理状态、苦闷、伤感的心情,从而减轻强迫症状的发生。因此,体育教学要针对特有人群有目的、有计划地开设太极拳课。倡导学生每天拿出15~20分钟的时间,进行太极拳的练习。另外,低中等强度的有氧锻炼也是改善减轻焦虑症状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这些项目包括慢跑、健身操、游泳等。
(三)在体育教学中适当增大各类比赛的比重,通过体育竞赛改善学生的心理抑郁
在生活中,当一个人面临困难和挫折时,容易产生漠不关心的心态,以逃避现实。与普通大学的学生相比,高职学生在生活、学习和就业上承担着更大的压力。面对困难,部分高职学生表现出无奈并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的冷漠心态,缺乏进取精神,终日随波逐流,无所事事,有的甚至厌恶学习,经常逃课。
激烈而有趣味的体育竞赛,能提高参加学生的情绪,培养他们活泼愉快、开朗合群的个性和团结互助、勇敢顽强、机智果断的心理品质,使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建议在每周的体育教学过程中,至少参加一次集体运动,每次持续时间30分钟。
另外,在体育教学中,应对心理缺失学生增加跑步练习的比重。科学研究证实,跑步时大脑分泌的内啡汰是一种似于吗啡功能的生化物质,是天然的止痛剂,并能给人以欣快感,对减轻心理压力具有独特的作用。选择跑步速度为120步/分钟,持续15分钟以上。除此以外,跳绳、健身操、散步等都能对心理缺失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感受。
在体育教学中,针对不同高职学生心理状况,采用相对应的项目,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有效途径。如在长跑练习中,当学生出现“极点”反应时,通过教师和同学的鼓励,使他们自己能够坚持不懈,战胜自我,激发潜力,逐步建立起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精神,为顽强意志品质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第一,从SCL-90量表调查可以看出,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其中30.5%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
第二,通过对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与偶尔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的SCL-90量表中均分≥2分的主要心理状况数据对比,表明体育锻炼对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作用明显。运动可提高学生个体的精力,消除紧张情绪,减轻思维混乱,抑制愤怒,减轻疲劳程度,增强机体活力。体育教学具有健身和健心双重作用,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人际交往的环境和缓解心理压力的场所。
(二)建议
第一,为了适应新时期高职院校教育发展方向,应大力改革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开设学生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运动需求。在体育教学中,应结合体育运动项目的特点,加强心理引导,有针对性地纠正学生的心理缺憾,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有目的地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指导,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全面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第二,在素质教育、健康教育成为当今教育主基调的背景下,体育教学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体育教学应与健康教育紧密结合,营造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和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构建高校体育教育新的体系。
在素质教育、健康教育成为当今教育主基調的背景下,体育教学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愈显突出,体育教学在全面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在增进学生心理健康方面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高校正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体育教学也要更新观念和认识,充分利用体育教育的功能,在教学中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有效地增强大学生的全面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杨迎天.心理健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张建平.体育与健康导论[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2.
[3]贾燕娟,赵宁.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体育,2004(5).
[4]杨勇,李翠霞,等.体育锻炼与学生心理健康[J].中国学校体育,2003(6).
[5]吕慧青,高林洲.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5(6).
[6]袁玉涛,等.河北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其体育锻炼行为特征的相关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1).
[7]孙厚纯,等.医学心理卫生状况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研究,1997(12).
[关键词]大学生 体育教学 心理健康 干预措施
[作者简介]靖桥(1968- ),男,河北定州人,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体育教育与研究。(河北 石家庄 050018)张贵婷(1967- ),女,河北邢台人,邢台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体育教育与研究。(河北 邢台 054001)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15-0184-02
一、前言
高职大学生既有一般大学生的共同特点,又因培养目标和社会环境等差异而具有特殊性,他们的心理问题更为复杂。通过对在校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测试发现,有超过30%的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因而,研究高职学生的心理特征,有针对性地构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事关当代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要务。
由于体育教育以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健康为目的,因此体育教育也兼有“健身”和“育心”双重任务。在体育教学中把体育课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能够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教育关系的研究,旨在探索一条利用体育教学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以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具体来说,研究此问题是为了达到以下目的:第一,了解掌握现代学生心理问题的存因及体育教学中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便于教师采取确实有效措施增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第二,探究一条能增强学生心理健康的体育教学途径、方法及手段。第三,通过研究,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整体水平。
世界卫生组織(WHO)关于健康的概念又有新发展,指出所谓健康就是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适应上完全处于良好的状态,而不是单纯指疾病和病弱。也就是说,它不仅涉及人的心理、生理健康,而且还涉及社会道德方面的问题。
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人的精神、情绪和意识方面的良好状态,包括智力发育正常,情绪稳定乐观,意志坚强,行为规范协调,精力充沛,应变能力较强,能适应环境,能从容不迫地应对日常生活和工作压力,经常保持充沛的精力,乐于承担责任,人际关系协调,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相一致,能面向未来。体育教学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就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心理不健康则会导致身体异常甚至患病。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随机抽取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2005、2006级共计321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基本情况,根据调查结果将学生分为偶尔参加体育锻炼和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两组。通过运用SCL-90自评量表,对学生进行了心理状况的调查。对数据的处理使用SPSS11.0 for windows处理软件。
三、调查结果的讨论与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经统计处理后,其心理问题检出率见表1。根据SCL-90量表设计理论,被试者在该量表中某项因子分≥2分,即在该项因子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从表1可看出,在321名学生中,有98名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占总人数的30.5%。

从表2的数据统计对比可以看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明显低于后者,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坚持体育锻炼,增强体质,预防生理疾病也是维护心理健康的好方法。进行身体锻炼能使人体内的内腓肽的含量增加,能使人产生欣快感,还可以消除压力反应中产生的荷尔蒙、葡萄糖等物质,可以提高人体神经系统的功能,促使人的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迅速准确。体育活动还是一种精神娱乐法,它可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消除烦闷和焦虑。
心理压力所可能引发的这些不良情绪反应说明,如果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压力过重,又不能及时消除,势必就会对他的正常社会生活和适应力造成不良的影响。临床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压力若长时期得不到缓解和消除,那么就会产生多方面的不良后果。首先是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如心脏病、冠心病、头晕等,都与心理紧张和心理压力有关;其次,心理压力负担过重所引起的各种不良心态,也会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心理压力产生时,如果不作调适与疏导,就会产生不良反应。
四、心理问题与体育教学的干预措施
(一)增加团队比赛类教学内容,改善学生人际关系敏感等心理问题
人际敏感主要指某些个人不自在与有自卑感,特别是与他人相比时更为突出。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自卑感、心神不宁、明显不自在。近些年,由于用人单位片面追求高学历的现象,使得高职学生在就业问题上处于劣势,因此,使部分高职学生产生了较为严重的自卑心理,不少高职学生有一种“非正规”大学生的感觉,造成与人交往过程中的不和谐,总觉得一切不如人,对前途完全丧失信心。
在体育教学当中,应多采用分组练习的组织形式,教学内容的选定以多人协作完成为主。行动上的协作,可以拉近彼此心灵的距离,更容易达成心灵上的沟通。通过体育活动来结识朋友,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交际的重要手段。因此,体育教学是达到改善人际关系,减轻心理压力的重要途径。体育比赛是改善人际关系的有效手段,要想获得比赛的胜利,队员之见就必须彼此齐心协力,充分发挥团队精神,相互学习,相互鼓励,相互帮助,通过互相呐喊助威,增强同学间的相互信赖和他们的自信心,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不畏艰难、不怕失败的优良品质。
(二)开设以太极拳为主要内容的专项课,最大限度地减轻学生的焦虑症状
焦虑一般指烦躁、坐立不安、神经过敏、紧张等主观焦虑体验以及由此产生的躯体表征,如气促、出汗、尿频、失眠、发抖、惊恐等。高职学生面对着社会竞争激烈和就业困难的实际问题,部分高职学生产生了学习与就业的焦虑及恐惧感,常常感到心烦意乱、无所适从。
研究表明,太极拳能转移注意力,降低焦虑程序,缓解过度紧张的心理状态、苦闷、伤感的心情,从而减轻强迫症状的发生。因此,体育教学要针对特有人群有目的、有计划地开设太极拳课。倡导学生每天拿出15~20分钟的时间,进行太极拳的练习。另外,低中等强度的有氧锻炼也是改善减轻焦虑症状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这些项目包括慢跑、健身操、游泳等。
(三)在体育教学中适当增大各类比赛的比重,通过体育竞赛改善学生的心理抑郁
在生活中,当一个人面临困难和挫折时,容易产生漠不关心的心态,以逃避现实。与普通大学的学生相比,高职学生在生活、学习和就业上承担着更大的压力。面对困难,部分高职学生表现出无奈并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的冷漠心态,缺乏进取精神,终日随波逐流,无所事事,有的甚至厌恶学习,经常逃课。
激烈而有趣味的体育竞赛,能提高参加学生的情绪,培养他们活泼愉快、开朗合群的个性和团结互助、勇敢顽强、机智果断的心理品质,使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建议在每周的体育教学过程中,至少参加一次集体运动,每次持续时间30分钟。
另外,在体育教学中,应对心理缺失学生增加跑步练习的比重。科学研究证实,跑步时大脑分泌的内啡汰是一种似于吗啡功能的生化物质,是天然的止痛剂,并能给人以欣快感,对减轻心理压力具有独特的作用。选择跑步速度为120步/分钟,持续15分钟以上。除此以外,跳绳、健身操、散步等都能对心理缺失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感受。
在体育教学中,针对不同高职学生心理状况,采用相对应的项目,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有效途径。如在长跑练习中,当学生出现“极点”反应时,通过教师和同学的鼓励,使他们自己能够坚持不懈,战胜自我,激发潜力,逐步建立起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精神,为顽强意志品质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第一,从SCL-90量表调查可以看出,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其中30.5%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
第二,通过对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与偶尔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的SCL-90量表中均分≥2分的主要心理状况数据对比,表明体育锻炼对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作用明显。运动可提高学生个体的精力,消除紧张情绪,减轻思维混乱,抑制愤怒,减轻疲劳程度,增强机体活力。体育教学具有健身和健心双重作用,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人际交往的环境和缓解心理压力的场所。
(二)建议
第一,为了适应新时期高职院校教育发展方向,应大力改革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开设学生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运动需求。在体育教学中,应结合体育运动项目的特点,加强心理引导,有针对性地纠正学生的心理缺憾,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有目的地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指导,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全面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第二,在素质教育、健康教育成为当今教育主基调的背景下,体育教学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体育教学应与健康教育紧密结合,营造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和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构建高校体育教育新的体系。
在素质教育、健康教育成为当今教育主基調的背景下,体育教学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愈显突出,体育教学在全面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在增进学生心理健康方面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高校正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体育教学也要更新观念和认识,充分利用体育教育的功能,在教学中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有效地增强大学生的全面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杨迎天.心理健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张建平.体育与健康导论[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2.
[3]贾燕娟,赵宁.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体育,2004(5).
[4]杨勇,李翠霞,等.体育锻炼与学生心理健康[J].中国学校体育,2003(6).
[5]吕慧青,高林洲.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5(6).
[6]袁玉涛,等.河北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其体育锻炼行为特征的相关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1).
[7]孙厚纯,等.医学心理卫生状况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研究,199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