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7月至10月,我国科学考察船“雪龙号”进行第8次北极科考,历时83天,航行逾2万海里,其中冰区航行1995海里,顺利完成航渡任务。考察期间,“雪龙号”首次穿越北极中央航道、试航西北航道,实现中国首次环北冰洋调查。北极、北冰洋以及北极航道再度走进人们的视野,并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一、北冰洋是人类涉足最少的大洋
北冰洋面积1310万平方公里,其中冰域面积1000-1100万平方公里,占北冰洋总面积的76%-83%。北冰洋海域夏季约一半面积是冰层,冬季则大部分海域被平均厚达3米的冰层覆盖。北纬70度以上洋区绝大部分是永久性冰盖,其他洋区则为多年海冰区和浮冰区。
北冰洋地处北极地区,相关气候、海洋、资源、地理、环境、航线、国际法规等尚待深入研究,北冰洋沿岸国家对北极大陆架的主权声索存在诸多争议,北极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保护、国际法体系以及国际治理等还需不断完善。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种种自然环境变化,国际社会对北极地区、特别是北冰洋的关注明显上升,涉及科研、开发、利用、保护以及法律地位、法规建设等方方面面。
当今世界,在国际政治和经济事务中占据核心地位的国家主要位于北半球,也就是欧洲、北美洲以及亚洲地区。北纬30度以北地区,集中了世界主要生产国以及全球80%的工业产品、70%的国际贸易。美国、俄罗斯、加拿大为北冰洋沿岸国,中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等则是“近北极国家”。位于北极地区的北冰洋在四大洋中面积最小,却是唯一联接北半球三大洲、且航线最短的大洋,同时也是人类涉足最少、航道最充满不确定性、商业使用最少的大洋。
二、商业航行雏形初现
近百余年来,北极地区探索出经过北冰洋、贯通大西洋和太平洋、联接亚欧和北美大陆的3条航道,分别为东北航道、西北航道和中央航道。东北航道的大部分航段位于俄罗斯北部沿海,从冰岛往东,经过挪威海、巴伦支海,穿过喀拉海、拉普捷夫海、新西伯利亚海以及楚科奇海等系列海域,至白令海峡,视近岸距离和绕行岛屿情况全程2200-3500海里不等,在3条航道中最长、但相对最为成熟。西北航道大部分航段位于加拿大和美国北部水域,岛屿众多,冰山林立,航行条件险峻,从戴维斯海峡向西,经过格陵兰岛、加拿大北极诸岛沿海,沿美国阿拉斯加北部海域至白令海峡,视近岸距离和绕行岛屿情况全程约1000-2000海里。中央航道全程1700多海里,是距离最短、但海冰最多、难度最大的线路,从格陵兰海或挪威海出发,直接穿过北冰洋中心区域到达白令海峡。
北极航线历来充满未知性、模糊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涉及广泛领域和学科的科学研究与能力储备,综合性很强,开展定期规模的商业航运更是困难重重。北极航道能否畅通,不仅同气候、地理等条件直接相关,也同北极8国(领土跨越北极圈)--俄罗斯、芬兰、瑞典、挪威、冰岛、丹麦、加拿大、美国的政策立场密不可分,并特别取决于俄罗斯、加拿大和美国的态度。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海冰近30年来加速消融,近年部分水域夏季“无冰期”已超过30天。2007年8月,美国宇航局通过卫星照片发现北极东北航道和西北航道同时冰融贯通,这是至少12.5万年以来的首次。随着破冰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北极航道相关专业航行指南的不断完善,北极航道的通航条件进一步优化,商业运行越来越成为可能。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俄罗斯、德国、芬兰、加拿大等欧美国家高度重视北极航道,持续试航并贯穿东北和西北航道。进入21世纪以来,不断有商船完成东北和西北航道的双向远洋航行,积累了相当的航行参考资料,并发布北极航道航行指南。
俄罗斯北极物流中心发布的北方海航道(东北航道大部)年度通航数据是观察北极东北航道利用情况的重要指标。2016年度数据显示,全年航经北方海航道的各国船舶共计297艘,通航次数总计1705次,输运货物总计726.6万吨,同比增长35%。从船舶吨位看,所有通航船舶的注册吨位均在5万吨以下,其中43%的船舶在0-5000吨这一区间,计128艘。从船舶类型看,主要是杂货船、油轮、科学考察船以及拖船。从冰级(船舶破冰能力)看,普通船舶、冰级船舶和破冰船三种类型均有。从通航时间看,夏季仍是航行主要时段,7-11月航次占全年航行总次数的71%(1211次),其中9月的航次最高,达345次,占全年航行总次数的20%。从航行船舶抵离地点看,俄罗斯港口出发的航次为1570次,占全年航次总数的92.1%,而通过俄境的航次仅19次。也就是说,全程穿越北极东北航道的航行全年仅19次。上述统计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东北航道的使用情况。
三、中国是北极的重要利益攸关方
我国在地理上属于“近北极国家”,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变化、资源开发等对中国的气候、环境、农业、林业、航运、贸易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等具有直接或间接影响。我国较早参与了北极事务,1925年加入《斯瓦尔巴德条约》,1996年加入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批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2004年在挪威斯瓦尔巴群岛北部的新奥尔松地区(NyAlesund,东经11°56′,北纬78°55′)设立首个北极科学考察站—黄河站,2013年正式成为北极理事会观察员国。我国还先后加入了一系列涉北极国际条约,如《生物多样性公约》《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并在国际海事组织建设性参与了关于《极地规则》的相关制定工作。我国作为北极事务的参与者、合作者以及可持续发展贡献者的国际形象正在逐步确立。
近年来,外界对中国参与北极事务有一定疑虑。外交部长王毅2015年在北极圈论坛大会视频发言中阐述中方立场,认为北极已被国际社会视作“全球气候变化的指示器”和“全球发展的新亮点”,北极未来发展关乎人类共同命运,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国际关注。作为北极的重要利益攸关方,中国在参与北极事务方面坚持三大政策理念:一是尊重北极域内外国家依据国际法享有的权利和国际社会在北极的整体利益,这是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的重要基础;二是愿同有关各方在涉及气候变化、环境保护、航運、科研等诸领域加强合作,这是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的根本途径;三是愿建设性参与北极事务,追求共迎挑战、机遇共享、发展共赢,这是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的最终目标。 在上述政策理念基础上,中国涉北极事务的具体政策主张逐渐形成。其一,推进探索和认知,为北极的保护和利用奠定坚实基础;其二,倡导保护与利用平衡兼顾;其三,尊重北极国家以及北极土著人的固有权利;其四,尊重北极域外国家的权利、尊重国际社会的整体利益;其五,以合作共赢为目标,构建多层次北极合作框架;其六,支持以现有国际法为基础,构建北极治理体系。
四、中国对北极航道的科考与商用试航逐渐深化
自上世纪末以来,我国科学考察船“雪龙号”开始北极科考航行。1999年7月,“雪龙号”首航北极,相关研究涉及海洋、大气、地质、环境、海冰等十多个大学科。2012年夏,“雪龙号”进行第5次北极科学考察,首度穿越东北航道、涉猎西北航道,进入北大西洋,应邀访问冰岛,并首次实现中国北极科考史上北太平洋、北冰洋太平洋扇区、北冰洋中心区、北冰洋大西洋扇区和北大西洋的准同步海洋环境观测。2017年夏,“雪龍号”开展第8次北极科考,完成中央航道的航行和西北航道全线首航。据“雪龙号”航行情况测算,如通过西北航道从上海到纽约,全程约8500海里,这比传统航线缩短约2000海里,航行时间减少约7天。
在东北航道的商业航行方面,中国远洋集团的“永盛号”货轮2013年9月从江苏太仓港出发,向北航行经白令海峡进入北冰洋东北航线,经过27天总计7800多海里的航行抵达荷兰鹿特丹港,成为首条通过东北航道的中国商船。这次航行比传统航线缩短2800多海里,航行时间减少9天。该次航行选择灰色模糊综合评价,从气象环境、水文环境、地理环境、通航交通管制环境、助航设施及信息情报环境五个方面对北极航道通航环境进行了分析和评价。2016年,中远航运集团开展“永盛+”项目,3艘半潜式商船跟随“永盛号”通过东北航线往返中国欧洲港口,在减少船舶燃油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提高能源效率、降低经营成本、扩大航运企业和客户效益等方面均取得良好效果。
我国是当今世界货物贸易量最大的国家之一,约90%的货物由海运承担。按世界贸易组织统计,我国2016年货物贸易额为3.685万亿美元,略低于美国居世界第二(我国2013-2015年为货物贸易额世界第一),与最大贸易伙伴欧盟和美国的货物贸易额均在5000亿美元以上,同欧美国家的货物贸易额约占到我国货物贸易总额的1/3。
根据“雪龙号”科考船和“永盛号”货轮的航行数据,如取道东北航道和西北航道,从中国上海港到欧洲西北部和北美东岸的航程将比传统航线,即经苏伊士运河的印度洋地中海航线和经巴拿马运河的太平洋航线,分别缩短约30%和约20%的航程。虽然北极航道可通行时间短、通行过程困难重重,但在中国与欧美国家年贸易额超过1万亿美元的背景下,北极航道的商用意义值得关注。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附中
责任编辑:王克明
一、北冰洋是人类涉足最少的大洋
北冰洋面积1310万平方公里,其中冰域面积1000-1100万平方公里,占北冰洋总面积的76%-83%。北冰洋海域夏季约一半面积是冰层,冬季则大部分海域被平均厚达3米的冰层覆盖。北纬70度以上洋区绝大部分是永久性冰盖,其他洋区则为多年海冰区和浮冰区。
北冰洋地处北极地区,相关气候、海洋、资源、地理、环境、航线、国际法规等尚待深入研究,北冰洋沿岸国家对北极大陆架的主权声索存在诸多争议,北极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保护、国际法体系以及国际治理等还需不断完善。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种种自然环境变化,国际社会对北极地区、特别是北冰洋的关注明显上升,涉及科研、开发、利用、保护以及法律地位、法规建设等方方面面。
当今世界,在国际政治和经济事务中占据核心地位的国家主要位于北半球,也就是欧洲、北美洲以及亚洲地区。北纬30度以北地区,集中了世界主要生产国以及全球80%的工业产品、70%的国际贸易。美国、俄罗斯、加拿大为北冰洋沿岸国,中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等则是“近北极国家”。位于北极地区的北冰洋在四大洋中面积最小,却是唯一联接北半球三大洲、且航线最短的大洋,同时也是人类涉足最少、航道最充满不确定性、商业使用最少的大洋。
二、商业航行雏形初现
近百余年来,北极地区探索出经过北冰洋、贯通大西洋和太平洋、联接亚欧和北美大陆的3条航道,分别为东北航道、西北航道和中央航道。东北航道的大部分航段位于俄罗斯北部沿海,从冰岛往东,经过挪威海、巴伦支海,穿过喀拉海、拉普捷夫海、新西伯利亚海以及楚科奇海等系列海域,至白令海峡,视近岸距离和绕行岛屿情况全程2200-3500海里不等,在3条航道中最长、但相对最为成熟。西北航道大部分航段位于加拿大和美国北部水域,岛屿众多,冰山林立,航行条件险峻,从戴维斯海峡向西,经过格陵兰岛、加拿大北极诸岛沿海,沿美国阿拉斯加北部海域至白令海峡,视近岸距离和绕行岛屿情况全程约1000-2000海里。中央航道全程1700多海里,是距离最短、但海冰最多、难度最大的线路,从格陵兰海或挪威海出发,直接穿过北冰洋中心区域到达白令海峡。
北极航线历来充满未知性、模糊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涉及广泛领域和学科的科学研究与能力储备,综合性很强,开展定期规模的商业航运更是困难重重。北极航道能否畅通,不仅同气候、地理等条件直接相关,也同北极8国(领土跨越北极圈)--俄罗斯、芬兰、瑞典、挪威、冰岛、丹麦、加拿大、美国的政策立场密不可分,并特别取决于俄罗斯、加拿大和美国的态度。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海冰近30年来加速消融,近年部分水域夏季“无冰期”已超过30天。2007年8月,美国宇航局通过卫星照片发现北极东北航道和西北航道同时冰融贯通,这是至少12.5万年以来的首次。随着破冰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北极航道相关专业航行指南的不断完善,北极航道的通航条件进一步优化,商业运行越来越成为可能。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俄罗斯、德国、芬兰、加拿大等欧美国家高度重视北极航道,持续试航并贯穿东北和西北航道。进入21世纪以来,不断有商船完成东北和西北航道的双向远洋航行,积累了相当的航行参考资料,并发布北极航道航行指南。
俄罗斯北极物流中心发布的北方海航道(东北航道大部)年度通航数据是观察北极东北航道利用情况的重要指标。2016年度数据显示,全年航经北方海航道的各国船舶共计297艘,通航次数总计1705次,输运货物总计726.6万吨,同比增长35%。从船舶吨位看,所有通航船舶的注册吨位均在5万吨以下,其中43%的船舶在0-5000吨这一区间,计128艘。从船舶类型看,主要是杂货船、油轮、科学考察船以及拖船。从冰级(船舶破冰能力)看,普通船舶、冰级船舶和破冰船三种类型均有。从通航时间看,夏季仍是航行主要时段,7-11月航次占全年航行总次数的71%(1211次),其中9月的航次最高,达345次,占全年航行总次数的20%。从航行船舶抵离地点看,俄罗斯港口出发的航次为1570次,占全年航次总数的92.1%,而通过俄境的航次仅19次。也就是说,全程穿越北极东北航道的航行全年仅19次。上述统计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东北航道的使用情况。
三、中国是北极的重要利益攸关方
我国在地理上属于“近北极国家”,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变化、资源开发等对中国的气候、环境、农业、林业、航运、贸易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等具有直接或间接影响。我国较早参与了北极事务,1925年加入《斯瓦尔巴德条约》,1996年加入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批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2004年在挪威斯瓦尔巴群岛北部的新奥尔松地区(NyAlesund,东经11°56′,北纬78°55′)设立首个北极科学考察站—黄河站,2013年正式成为北极理事会观察员国。我国还先后加入了一系列涉北极国际条约,如《生物多样性公约》《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并在国际海事组织建设性参与了关于《极地规则》的相关制定工作。我国作为北极事务的参与者、合作者以及可持续发展贡献者的国际形象正在逐步确立。
近年来,外界对中国参与北极事务有一定疑虑。外交部长王毅2015年在北极圈论坛大会视频发言中阐述中方立场,认为北极已被国际社会视作“全球气候变化的指示器”和“全球发展的新亮点”,北极未来发展关乎人类共同命运,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国际关注。作为北极的重要利益攸关方,中国在参与北极事务方面坚持三大政策理念:一是尊重北极域内外国家依据国际法享有的权利和国际社会在北极的整体利益,这是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的重要基础;二是愿同有关各方在涉及气候变化、环境保护、航運、科研等诸领域加强合作,这是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的根本途径;三是愿建设性参与北极事务,追求共迎挑战、机遇共享、发展共赢,这是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的最终目标。 在上述政策理念基础上,中国涉北极事务的具体政策主张逐渐形成。其一,推进探索和认知,为北极的保护和利用奠定坚实基础;其二,倡导保护与利用平衡兼顾;其三,尊重北极国家以及北极土著人的固有权利;其四,尊重北极域外国家的权利、尊重国际社会的整体利益;其五,以合作共赢为目标,构建多层次北极合作框架;其六,支持以现有国际法为基础,构建北极治理体系。
四、中国对北极航道的科考与商用试航逐渐深化
自上世纪末以来,我国科学考察船“雪龙号”开始北极科考航行。1999年7月,“雪龙号”首航北极,相关研究涉及海洋、大气、地质、环境、海冰等十多个大学科。2012年夏,“雪龙号”进行第5次北极科学考察,首度穿越东北航道、涉猎西北航道,进入北大西洋,应邀访问冰岛,并首次实现中国北极科考史上北太平洋、北冰洋太平洋扇区、北冰洋中心区、北冰洋大西洋扇区和北大西洋的准同步海洋环境观测。2017年夏,“雪龍号”开展第8次北极科考,完成中央航道的航行和西北航道全线首航。据“雪龙号”航行情况测算,如通过西北航道从上海到纽约,全程约8500海里,这比传统航线缩短约2000海里,航行时间减少约7天。
在东北航道的商业航行方面,中国远洋集团的“永盛号”货轮2013年9月从江苏太仓港出发,向北航行经白令海峡进入北冰洋东北航线,经过27天总计7800多海里的航行抵达荷兰鹿特丹港,成为首条通过东北航道的中国商船。这次航行比传统航线缩短2800多海里,航行时间减少9天。该次航行选择灰色模糊综合评价,从气象环境、水文环境、地理环境、通航交通管制环境、助航设施及信息情报环境五个方面对北极航道通航环境进行了分析和评价。2016年,中远航运集团开展“永盛+”项目,3艘半潜式商船跟随“永盛号”通过东北航线往返中国欧洲港口,在减少船舶燃油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提高能源效率、降低经营成本、扩大航运企业和客户效益等方面均取得良好效果。
我国是当今世界货物贸易量最大的国家之一,约90%的货物由海运承担。按世界贸易组织统计,我国2016年货物贸易额为3.685万亿美元,略低于美国居世界第二(我国2013-2015年为货物贸易额世界第一),与最大贸易伙伴欧盟和美国的货物贸易额均在5000亿美元以上,同欧美国家的货物贸易额约占到我国货物贸易总额的1/3。
根据“雪龙号”科考船和“永盛号”货轮的航行数据,如取道东北航道和西北航道,从中国上海港到欧洲西北部和北美东岸的航程将比传统航线,即经苏伊士运河的印度洋地中海航线和经巴拿马运河的太平洋航线,分别缩短约30%和约20%的航程。虽然北极航道可通行时间短、通行过程困难重重,但在中国与欧美国家年贸易额超过1万亿美元的背景下,北极航道的商用意义值得关注。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附中
责任编辑:王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