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是一个知识化、信息化、学习化的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社会,也是一个学习型的社会。国家的课程改革已进行十来年了,教师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遇到不少困惑和挑战。新知识排山倒海,知识经济初露端倪,高新技术突飞猛进,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教师深感工作压力大,工作与学习之间常出现矛盾,科研能力不足,学习力不强,创造能力低下。在此背景下,我校自2012年6月开始进行了《建设学习型组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课题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我们紧紧围绕着学习型组织理论的五项修炼: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在学校管理中努力构建学习型团队,通过创设各种活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以下,是笔者在《建设学习型团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习研究中的一些肤浅的做法。
1、以系统思考和共同愿景为基础,发展教师的自我规划
对学习进行系统思考,就会发现学习这个系统应当包括三个基本层次:为何学—学什么—如何学。在研究中,我们觉得,如果在构建学习团队的过程中,每个成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不知道自己的知识缺陷在哪而盲目的学习,学习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在促进团队成员自身专业发展过程中,我们先发展教师的自我规划,设置了教师专业发展计划表。从教师上交的专业发展计划表中发现,每个团队的成员在做出自我发展规划时,都能自觉地运用系统思考,对自身“为何学—学什么—如何学”进行系统设计,制定了符合自身发展的工作与学习的计划。在实现自我规划中,教师多数能把工作和学习有机结合,在实践中不断地超越自我,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在教育教学中的幸福感。
2、改善心智模式和不断自我超越,提升教师创新能力
所谓心智模式是个体的思维方式,它决定我们如何看世界、认识世界和了解世界,并且影响我们如何采取行动。长期以来,教师由于过于依赖传统的教学方式,习惯了熟悉的教学理念、教学环境、教学内容和教学管理等,已经形成了习惯性思维定式和行为取向。例如,习惯于“教”而不重视“研”;习惯于碰到问题“等、靠、绕”,缺乏开拓创新精神;习惯于得过且过,缺乏进取奋进精神等。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变被动为主动,不断自我超越,提升创新改变的能力,改善心智模式,转变思维方式,从过去旧有的心智模式中解放出来,与时俱进,用全新的思维去观察变化了的世界,这样才能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在研究中,我们通过课堂实录分析的方式让教师在课堂教学行为中了解自己的心智模式,努力克服习惯性防卫;通过课后教学反思,发觉自己教学中心智模式的缺陷,找出它与现实课程标准要求之间的差距,明确努力的方向;通过同伴互助和师徒帮带小组的建立,让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能常有机会面对面的交流,以开放的心灵容纳别人的想法,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沟通交流中达到工作化学习的目的。
3、提倡教师团队学习,在做中学,激发集体智慧。
在学习型组织中,领导是组织者也是学习者,领导不再只是听课、评课,更要走上课改的最前线,转换新角色,走进新课堂,体验新课改,教师不再只是被动听干部评头论足,而是对干部评头论足。在研究中,我们所有课题组的成员都站在教学第一线,承担学科教学,让每个成员成为学习的主人,另一方面领导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为教师搭设资源共享的平台。
在研究中我们知道,团队学习是发展团体成员整体搭配与提高实现共同目标能力的过程,使团体的智商大于个人的智商,使学习力转化为创造力。我们通过发放调查表和根据平时教研工作调研,我们发现,教师整体科研能力弱,主动学习意愿差。针对教师当前科研能力薄弱和不喜欢主动学习的问题,我们在学科建设中融入了团队学习的精神,倡导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相结合,成立了师徒帮带教学小组。由教研组长、学科骨干担任“师傅”。小组成员的教师各有所长,知识、技能、性格、气质互补,他们有学科建设的共同愿景,互相分享合作,共同分享成功、分担问题,分享计划,努力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在团队合作学习中,为了消除教师之间的保守思想,我们倡导“2+1”的学习和评价方式。即鼓励老师在学习交流中说出两点收获和一个困惑,在评课交流中鼓励每个成员说出同伴2个优点和1个建议,进入真正交流思考的境地,鼓励教师说真话,增强具有正面效应的团队交流,创造互相尊重、互相支持的坦诚氛围,整合每位教师的力量和贡献,形成强大的团队合力。
为形成主动学习的良好风气,我们还注重加强校际交流。搭上了南宁市天桃实验学校城乡教研一体化的“城际班车”。通过参加天桃实验学校的城乡教研交流活动,通过选派骨干教师到南宁市天桃实验学校跟班学习等形式,促使学习团队成员在“做中学”,在校与校之间,在名师引领中,通过合作探讨、交流分享、共同提高中形成团队合力。
4、营造学校学习文化,建立知识共享平台。
创建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民主、和谐和合作的学习文化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依托。教师工作需要建立强烈的文化和真诚的同事关系,需要互相信任和共同尊重的气候,才能使成员自由地表达他们的观点,相互影响。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也给教师的组织学习和知识创新学习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
1、以系统思考和共同愿景为基础,发展教师的自我规划
对学习进行系统思考,就会发现学习这个系统应当包括三个基本层次:为何学—学什么—如何学。在研究中,我们觉得,如果在构建学习团队的过程中,每个成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不知道自己的知识缺陷在哪而盲目的学习,学习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在促进团队成员自身专业发展过程中,我们先发展教师的自我规划,设置了教师专业发展计划表。从教师上交的专业发展计划表中发现,每个团队的成员在做出自我发展规划时,都能自觉地运用系统思考,对自身“为何学—学什么—如何学”进行系统设计,制定了符合自身发展的工作与学习的计划。在实现自我规划中,教师多数能把工作和学习有机结合,在实践中不断地超越自我,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在教育教学中的幸福感。
2、改善心智模式和不断自我超越,提升教师创新能力
所谓心智模式是个体的思维方式,它决定我们如何看世界、认识世界和了解世界,并且影响我们如何采取行动。长期以来,教师由于过于依赖传统的教学方式,习惯了熟悉的教学理念、教学环境、教学内容和教学管理等,已经形成了习惯性思维定式和行为取向。例如,习惯于“教”而不重视“研”;习惯于碰到问题“等、靠、绕”,缺乏开拓创新精神;习惯于得过且过,缺乏进取奋进精神等。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变被动为主动,不断自我超越,提升创新改变的能力,改善心智模式,转变思维方式,从过去旧有的心智模式中解放出来,与时俱进,用全新的思维去观察变化了的世界,这样才能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在研究中,我们通过课堂实录分析的方式让教师在课堂教学行为中了解自己的心智模式,努力克服习惯性防卫;通过课后教学反思,发觉自己教学中心智模式的缺陷,找出它与现实课程标准要求之间的差距,明确努力的方向;通过同伴互助和师徒帮带小组的建立,让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能常有机会面对面的交流,以开放的心灵容纳别人的想法,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沟通交流中达到工作化学习的目的。
3、提倡教师团队学习,在做中学,激发集体智慧。
在学习型组织中,领导是组织者也是学习者,领导不再只是听课、评课,更要走上课改的最前线,转换新角色,走进新课堂,体验新课改,教师不再只是被动听干部评头论足,而是对干部评头论足。在研究中,我们所有课题组的成员都站在教学第一线,承担学科教学,让每个成员成为学习的主人,另一方面领导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为教师搭设资源共享的平台。
在研究中我们知道,团队学习是发展团体成员整体搭配与提高实现共同目标能力的过程,使团体的智商大于个人的智商,使学习力转化为创造力。我们通过发放调查表和根据平时教研工作调研,我们发现,教师整体科研能力弱,主动学习意愿差。针对教师当前科研能力薄弱和不喜欢主动学习的问题,我们在学科建设中融入了团队学习的精神,倡导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相结合,成立了师徒帮带教学小组。由教研组长、学科骨干担任“师傅”。小组成员的教师各有所长,知识、技能、性格、气质互补,他们有学科建设的共同愿景,互相分享合作,共同分享成功、分担问题,分享计划,努力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在团队合作学习中,为了消除教师之间的保守思想,我们倡导“2+1”的学习和评价方式。即鼓励老师在学习交流中说出两点收获和一个困惑,在评课交流中鼓励每个成员说出同伴2个优点和1个建议,进入真正交流思考的境地,鼓励教师说真话,增强具有正面效应的团队交流,创造互相尊重、互相支持的坦诚氛围,整合每位教师的力量和贡献,形成强大的团队合力。
为形成主动学习的良好风气,我们还注重加强校际交流。搭上了南宁市天桃实验学校城乡教研一体化的“城际班车”。通过参加天桃实验学校的城乡教研交流活动,通过选派骨干教师到南宁市天桃实验学校跟班学习等形式,促使学习团队成员在“做中学”,在校与校之间,在名师引领中,通过合作探讨、交流分享、共同提高中形成团队合力。
4、营造学校学习文化,建立知识共享平台。
创建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民主、和谐和合作的学习文化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依托。教师工作需要建立强烈的文化和真诚的同事关系,需要互相信任和共同尊重的气候,才能使成员自由地表达他们的观点,相互影响。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也给教师的组织学习和知识创新学习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