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国家文物局局长到故宫博物院院长,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单霁翔以全新身份亮相,也受到了来自各方的高度关注。3月8日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主题为“深化文体改革,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记者会上,冯骥才、单霁翔、王健林等六位委员畅谈文化体制改革。其中单霁翔更是以“文化是比医疗住房交通更重要的民生”这一阐释成为会上热点。
从公共文化服务到文化遗产保护,连年来,单霁翔的提案都有文化相关。今年两会,单霁翔提交的18件提案中,也清一色与故宫及相关文物保护相关,这是否意味着单霁翔院长新官上任的“三把火”已经烧起?
故宫保护不可懈怠
故宫博物院是建立在明清皇宫及其收藏基础上的综合性博物馆。从2011年5月起,从展品失窃到“错字门”,故宫经历了大大小小的“十重门”。这个古老的宫殿承受着前所未有的拷问与信任危机。
单霁翔认为,博物馆是珍贵文物最密集的汇集地。然而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变化,使文物藏品遭受自然和人为损坏的威胁不断增加,应引起博物馆界的广泛关注。其中,博物馆文物藏品家底不清、保管环境质量不佳、安全保护状况不利、保护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成为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去年5月11日在“2011打击文物犯罪专项行动”动员部署会议上,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单霁翔特别谈及故宫失窃一事,表示自2009年以来,博物馆安全案件呈现反弹趋势,故宫失窃敲响文物安全的警钟。
接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后,这一压力,转到了自己肩上。对于力求把更多的文物精品藏品展示给公众这样的目标,单霁翔给出了肯定回答。
《民生周刊》:您今年的18件政协提案均与故宫及文物保护有关,您如何看待故宫保护的核心任务?
单霁翔:故宫的保护是全方位的。按照世界遗产组织对遗产地的定义和要求,按照《故宫总体保护规划大纲》的要求,故宫保护工作首要的就是保持故宫的完整性、真实性。
《民生周刊》:去年发生的一系列事情,是不是显示故宫的安保已经到了需要提升水平的迫切时刻?
单霁翔:目前,故宫博物院的安防设施难以适应新的挑战。已有的安防设施大部分建成于20世纪70-80年代至90年代,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发展,与故宫博物院应具备的安全保卫需求和能力极不相称。到去年12月,施工单位已安装完成的前端报警设备约占总工作量的60%,今年年底计划将珍宝馆区及东六宫区建成并投入使用,满足设计任务书及相关规范要求的一级风险部位防护手。通过人防、技防、物防的有机配合,使技防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使故宫安全防范系统产生一个质的飞跃。
《民生周刊》:安保水平的提升是不是接下来一项重要的工作?
单霁翔:对于故宫博物院来说,实现文物安全保卫水平的提升,应该永远放在首位。故宫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木结构古代建筑群。故宫的文物藏品具有极高的综合价值。故宫博物院又是接待观众任务最为繁重的博物馆。因此无论安防工作,还是消防工作,都存在复杂性和严峻性,保护任务极其繁重。防火、防盗、防踩踏、防突发事件,这些永远是我们头上的“紧箍咒”,必须警钟长鸣,不能抱有任何侥幸心理。
让文化遗产有尊严地存在
我国对文物个体的保护工作起步较早,1961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设立历史文化名城制度。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建立体现了国家保护文化遗产的决心。
然而,在现实中,文化遗产保护仍然凸显出重重矛盾,一些历史文化遗产被作为旅游资源过度开发的现象屡见不鲜。单霁翔表示,仿唐一条街、仿宋一条街等,不是我们今天文化建设的方向。他说,要让文化遗产在现实生活中有尊严地存在,让它成为城市最值得骄傲的地方、最美丽的地方、最有尊严的地方。
《民生周刊》: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重要的文化资源,但是在现代社会,保护文化遗产往往与现代化城市建设相冲突。应该如何看待保护文化遗产和普罗大众之间的关系?
单霁翔:今天在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文化建设领域,需要运用“积极保护,整体创造”的理论展开实践。它是城市的宝贵文化资源,是可以留给子孙后代的文化财富。要深刻理解文化遗产保护与广大民众的关系,关键要看我们把文化遗产保护看作是专业的、部门的、行业的、系统的工作,还是全民共同参与的事业。过去针对普通民众将文化遗产看作与自己现实生活关系不大的事情,分析原因时比较多地强调是全民文化素质有待提高的问题。实际上更重要的是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应该调整,保护文化遗产意义的宣传需要加强。
《民生周刊》:人们提到文化遗产保护,往往会想到文物、专业、古老等一系列关键词,似乎并不平民化。
单霁翔:是的。长期以来,不少文物保护机构和人员,将文物保护工作,视为专业的、部门的、行业的、系统的工作,而往往忽视文化遗产与当地民众在亲缘、血缘、法缘、地缘、情缘等方面联系。大量实践表明,广大民众对故乡故土的文化情感难以割舍,当地民众对家乡的文化遗产充满深情。从陕西宝鸡眉县杨家村的农民们在生产劳动取土时,发现珍贵青铜器窖藏后,主动上交给国家的事迹,到贵州黎平县地坪乡侗族民众在村中的风雨桥被洪水冲垮时,集体跃入洪水,拼死打捞风雨桥的构建,将其运回家乡,使地坪风雨桥得以重建的事迹,都表达出普通民众与当地文化遗产之间的深厚情谊。
文化是重要的民生
单霁翔提到,他曾经在甘肃博物院遇到了一批大学生,他们在认真地抄写展柜里的解说词。感动之余他了解到,这些在兰州上学的大学生三年来是第一次进博物院,因为5元的票价是他们十几天的早点钱,“实在舍不得”。
单霁翔说,不少西部地区及老少边穷地区在公众文化服务方面与东部大城市存在差距。因此,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当更偏重于西部地区,使资金真正在这些地方发挥作用。
单霁翔同时表示,医疗、住房、交通等是民生,文化同样是民生,并且是重要的民生。有了这样的理念,文化的投入、文化设施均等化等工作也许会有不同的思路。
《民生周刊》:您提出,应该把文化事业看做民生事业,为何会有这样的提法?
单霁翔: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将文化建设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并列的、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在这种形势下,如果还固守文化事业只是少数人的事情,只是象牙塔中顶礼膜拜的供器,只是百姓生活中的花瓶,这样陈旧的观念是不行的,理论上没有依据,更是与国家建设的实践远远脱节。
《民生周刊》: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新型博物馆的建设谈何容易,您认为博物馆应该如何做到公共普惠?
单霁翔:我想在西部地区以及老少边穷地区,确实还有很多人在享受文化方面与东部地区以及大城市里面的人们是有差距的。近些年,随着国家和民众经济实力的增强,各地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越来越强,投入越来越多,特别是博物馆实行大范围免费开放之后,过去的不科学、不合理的一些局面已经得到改善。通过博物馆、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和民众双方的共同努力,距离会越来越近;最终实现文化事业融入到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民众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名副其实的民生事业。
《民生周刊》:我们知道现在博物馆等领域正在逐步推行免费开放,但仍然不够普遍,这项公共政策推行中面临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应该如何应对?
单霁翔:首先要正确理解国家关于博物馆免费开放的政策,这是实现文化惠及民众,提升民族素质的重要举措,是循序渐进的措施。在制定博物馆免费开放的政策时,也是实事求是地考虑到了地区差别,比如东部地区补助是20%,中部地区补助60%,而西部地区补助80%。
其次,要充分考虑到博物馆文物保护要求、开放条件、接待能力与民众需求之间的关系。博物馆是民众享受文化的场所,需要既保证展出文物的安全,又保持一个良好的参观环境。因此,很多博物馆都采取的是免费不免票、预约限量参观的措施。之前曾经有过无限制的参观造成馆内环境混乱不堪,馆内设施破坏严重的教训。
再次,博物馆必须做好内功修炼,观众量目前是大幅增加了,如果你的展览仍然像过去一样不能亲近民众、不能融入民众。那么,这些观众还是会流失,最终回复到门庭冷落的局面。这就背离了博物馆免费开放的宗旨,使得文化建设失去普遍的民众基础。
从公共文化服务到文化遗产保护,连年来,单霁翔的提案都有文化相关。今年两会,单霁翔提交的18件提案中,也清一色与故宫及相关文物保护相关,这是否意味着单霁翔院长新官上任的“三把火”已经烧起?
故宫保护不可懈怠
故宫博物院是建立在明清皇宫及其收藏基础上的综合性博物馆。从2011年5月起,从展品失窃到“错字门”,故宫经历了大大小小的“十重门”。这个古老的宫殿承受着前所未有的拷问与信任危机。
单霁翔认为,博物馆是珍贵文物最密集的汇集地。然而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变化,使文物藏品遭受自然和人为损坏的威胁不断增加,应引起博物馆界的广泛关注。其中,博物馆文物藏品家底不清、保管环境质量不佳、安全保护状况不利、保护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成为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去年5月11日在“2011打击文物犯罪专项行动”动员部署会议上,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单霁翔特别谈及故宫失窃一事,表示自2009年以来,博物馆安全案件呈现反弹趋势,故宫失窃敲响文物安全的警钟。
接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后,这一压力,转到了自己肩上。对于力求把更多的文物精品藏品展示给公众这样的目标,单霁翔给出了肯定回答。
《民生周刊》:您今年的18件政协提案均与故宫及文物保护有关,您如何看待故宫保护的核心任务?
单霁翔:故宫的保护是全方位的。按照世界遗产组织对遗产地的定义和要求,按照《故宫总体保护规划大纲》的要求,故宫保护工作首要的就是保持故宫的完整性、真实性。
《民生周刊》:去年发生的一系列事情,是不是显示故宫的安保已经到了需要提升水平的迫切时刻?
单霁翔:目前,故宫博物院的安防设施难以适应新的挑战。已有的安防设施大部分建成于20世纪70-80年代至90年代,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发展,与故宫博物院应具备的安全保卫需求和能力极不相称。到去年12月,施工单位已安装完成的前端报警设备约占总工作量的60%,今年年底计划将珍宝馆区及东六宫区建成并投入使用,满足设计任务书及相关规范要求的一级风险部位防护手。通过人防、技防、物防的有机配合,使技防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使故宫安全防范系统产生一个质的飞跃。
《民生周刊》:安保水平的提升是不是接下来一项重要的工作?
单霁翔:对于故宫博物院来说,实现文物安全保卫水平的提升,应该永远放在首位。故宫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木结构古代建筑群。故宫的文物藏品具有极高的综合价值。故宫博物院又是接待观众任务最为繁重的博物馆。因此无论安防工作,还是消防工作,都存在复杂性和严峻性,保护任务极其繁重。防火、防盗、防踩踏、防突发事件,这些永远是我们头上的“紧箍咒”,必须警钟长鸣,不能抱有任何侥幸心理。
让文化遗产有尊严地存在
我国对文物个体的保护工作起步较早,1961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设立历史文化名城制度。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建立体现了国家保护文化遗产的决心。
然而,在现实中,文化遗产保护仍然凸显出重重矛盾,一些历史文化遗产被作为旅游资源过度开发的现象屡见不鲜。单霁翔表示,仿唐一条街、仿宋一条街等,不是我们今天文化建设的方向。他说,要让文化遗产在现实生活中有尊严地存在,让它成为城市最值得骄傲的地方、最美丽的地方、最有尊严的地方。
《民生周刊》: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重要的文化资源,但是在现代社会,保护文化遗产往往与现代化城市建设相冲突。应该如何看待保护文化遗产和普罗大众之间的关系?
单霁翔:今天在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文化建设领域,需要运用“积极保护,整体创造”的理论展开实践。它是城市的宝贵文化资源,是可以留给子孙后代的文化财富。要深刻理解文化遗产保护与广大民众的关系,关键要看我们把文化遗产保护看作是专业的、部门的、行业的、系统的工作,还是全民共同参与的事业。过去针对普通民众将文化遗产看作与自己现实生活关系不大的事情,分析原因时比较多地强调是全民文化素质有待提高的问题。实际上更重要的是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应该调整,保护文化遗产意义的宣传需要加强。
《民生周刊》:人们提到文化遗产保护,往往会想到文物、专业、古老等一系列关键词,似乎并不平民化。
单霁翔:是的。长期以来,不少文物保护机构和人员,将文物保护工作,视为专业的、部门的、行业的、系统的工作,而往往忽视文化遗产与当地民众在亲缘、血缘、法缘、地缘、情缘等方面联系。大量实践表明,广大民众对故乡故土的文化情感难以割舍,当地民众对家乡的文化遗产充满深情。从陕西宝鸡眉县杨家村的农民们在生产劳动取土时,发现珍贵青铜器窖藏后,主动上交给国家的事迹,到贵州黎平县地坪乡侗族民众在村中的风雨桥被洪水冲垮时,集体跃入洪水,拼死打捞风雨桥的构建,将其运回家乡,使地坪风雨桥得以重建的事迹,都表达出普通民众与当地文化遗产之间的深厚情谊。
文化是重要的民生
单霁翔提到,他曾经在甘肃博物院遇到了一批大学生,他们在认真地抄写展柜里的解说词。感动之余他了解到,这些在兰州上学的大学生三年来是第一次进博物院,因为5元的票价是他们十几天的早点钱,“实在舍不得”。
单霁翔说,不少西部地区及老少边穷地区在公众文化服务方面与东部大城市存在差距。因此,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当更偏重于西部地区,使资金真正在这些地方发挥作用。
单霁翔同时表示,医疗、住房、交通等是民生,文化同样是民生,并且是重要的民生。有了这样的理念,文化的投入、文化设施均等化等工作也许会有不同的思路。
《民生周刊》:您提出,应该把文化事业看做民生事业,为何会有这样的提法?
单霁翔: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将文化建设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并列的、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在这种形势下,如果还固守文化事业只是少数人的事情,只是象牙塔中顶礼膜拜的供器,只是百姓生活中的花瓶,这样陈旧的观念是不行的,理论上没有依据,更是与国家建设的实践远远脱节。
《民生周刊》: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新型博物馆的建设谈何容易,您认为博物馆应该如何做到公共普惠?
单霁翔:我想在西部地区以及老少边穷地区,确实还有很多人在享受文化方面与东部地区以及大城市里面的人们是有差距的。近些年,随着国家和民众经济实力的增强,各地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越来越强,投入越来越多,特别是博物馆实行大范围免费开放之后,过去的不科学、不合理的一些局面已经得到改善。通过博物馆、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和民众双方的共同努力,距离会越来越近;最终实现文化事业融入到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民众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名副其实的民生事业。
《民生周刊》:我们知道现在博物馆等领域正在逐步推行免费开放,但仍然不够普遍,这项公共政策推行中面临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应该如何应对?
单霁翔:首先要正确理解国家关于博物馆免费开放的政策,这是实现文化惠及民众,提升民族素质的重要举措,是循序渐进的措施。在制定博物馆免费开放的政策时,也是实事求是地考虑到了地区差别,比如东部地区补助是20%,中部地区补助60%,而西部地区补助80%。
其次,要充分考虑到博物馆文物保护要求、开放条件、接待能力与民众需求之间的关系。博物馆是民众享受文化的场所,需要既保证展出文物的安全,又保持一个良好的参观环境。因此,很多博物馆都采取的是免费不免票、预约限量参观的措施。之前曾经有过无限制的参观造成馆内环境混乱不堪,馆内设施破坏严重的教训。
再次,博物馆必须做好内功修炼,观众量目前是大幅增加了,如果你的展览仍然像过去一样不能亲近民众、不能融入民众。那么,这些观众还是会流失,最终回复到门庭冷落的局面。这就背离了博物馆免费开放的宗旨,使得文化建设失去普遍的民众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