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小学阶段开展《品德与社会》教学能够将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有效地激发出来,对学生将来的学习有着重要意义。人与人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小学生的身心尚处在发展阶段,处于人格形成由发展到基本定型的关键时期。在小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下逐渐形成自己的个性,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出来,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知识的学习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教育;农村小学品德;应试教育
一、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出现的问题
1. 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教研活动次数较少
在农村,小学生源不足,教师的定编人数也很少,导致农村教师资源十分紧张。当决定了英语、语文这类主要学科的教师后,《品德与社会》课基本不会再有专门的教师了,都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代课。这种代课方式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基本是根据教师的教学任务和课时的重要程度安排课时,没有考虑到教师自身能否胜任这门学科的教学,导致《品德与社会》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偏低,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不稳定。而且由于任课教师的主要教学学科不是《品德与社会》学科,所以教师也不会在这一学科花费太多的精力,也就不会积极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不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2. 教学观念陈旧,教学内容没有结合生活实际
由于这门学科的任课教师并不是专门教授这门学科的教师,教师还有主要教学科目,就不会将过多的精力投入到《品德与社会》学科中开展教研活动。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甚至搞不清最基本的教学方式,使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来上《品德与社会》课,生硬地讲解课本知识,没有将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有效地结合起来。这样的教学方式违背了《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诸方面协调发展这一基本原则。
3. 课堂上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单一
由于农村的交通不是特别发达,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也有一定的差距,导致农村教师很少有交流学习的机会。因此,在小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采用的多是传统的教学方式,而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真正做到寓教于学。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上,教师可以选择的教学方式有很多,例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融入到情境中;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游戏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等。但是由于教师自身认识的不足和农村教学条件的限制,导致课堂教学方式比较陈旧,降低了《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效率。
4. 受到应试教育影响;教学评价不够合理全面
在农村教育中,对《品德与社会》这门课进行教学评价的时候,教师没有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也没有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是不全面也不合理的,教师没有了解学生是否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掌握了学习技巧,没有注意到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是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等等。目前,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直接决定学生教学评价的因素就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再加上,学校和教师对《品德与社会》这门课都不是十分重视,经常会出现占用《品德与社会》课来讲述别的学科的现象,《品德与社会》学科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岌岌可危。
从以上几个方面可以看出,《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现状与新课改的教学要求有着很大的差距。为了使《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能够更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就迫切的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
二、 提高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效率的对策
1. 加深学生对学科的了解;让学生亲自去体会
学生的一些认识和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在社会生活中,小学生的某些正确的思想品质往往会遭受到打击,这时,学生难免会对在《品德与社会》上学习到的知识产生质疑。教师在讲解这门学科的时候,不只要教会学生“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应该怎样做?”还要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和感受,“如果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你会怎样做?”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去实践,亲身去体会,然后逐渐在日常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这样才能将《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的作用真正地发挥出来。
2. 教师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
在大部分《品德与社会》课堂中,教师采取的都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讲解理论知识,学生被动地听取知识,而没有主动地学习知识。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开放式的教学方式,从多个角度来进行《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让学生能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教师要认识到《品德与社会》首要的教学任务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具备优秀的道德品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不应該受到教学地点的限制,除了在课堂上进行教学,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到室外开展教学活动。其次,教师的教学方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学生能够更容易理解和认识,可以在课堂上多与学生展开讨论,一起对知识进行探讨,让学生在亲身体会和感受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最后,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教师可以通过举办演讲比赛、开展游戏活动、情境朗读等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深化学生的道德意识,内化道德情感。
3. 采取先进的课堂教学方式;使课堂更有活力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当学生对某一学科产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决定性因素。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转换为直观的现象,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地吸引学生的目光。
总而言之,现阶段,在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教师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在课堂中要将学生作文课堂的主体,将课上和课下教学有效地结合起来,使《品德与社会》学科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的联系起来。只要教师能够始终围绕《品德与社会》学科首要的教学目标开展课堂教学,就能够使《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价值充分发挥出来。
作者简介:张继慧,王美芬,郎累累,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龙泉实验小学。
关键词:教育;农村小学品德;应试教育
一、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出现的问题
1. 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教研活动次数较少
在农村,小学生源不足,教师的定编人数也很少,导致农村教师资源十分紧张。当决定了英语、语文这类主要学科的教师后,《品德与社会》课基本不会再有专门的教师了,都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代课。这种代课方式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基本是根据教师的教学任务和课时的重要程度安排课时,没有考虑到教师自身能否胜任这门学科的教学,导致《品德与社会》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偏低,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不稳定。而且由于任课教师的主要教学学科不是《品德与社会》学科,所以教师也不会在这一学科花费太多的精力,也就不会积极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不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2. 教学观念陈旧,教学内容没有结合生活实际
由于这门学科的任课教师并不是专门教授这门学科的教师,教师还有主要教学科目,就不会将过多的精力投入到《品德与社会》学科中开展教研活动。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甚至搞不清最基本的教学方式,使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来上《品德与社会》课,生硬地讲解课本知识,没有将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有效地结合起来。这样的教学方式违背了《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诸方面协调发展这一基本原则。
3. 课堂上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单一
由于农村的交通不是特别发达,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也有一定的差距,导致农村教师很少有交流学习的机会。因此,在小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采用的多是传统的教学方式,而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真正做到寓教于学。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上,教师可以选择的教学方式有很多,例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融入到情境中;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游戏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等。但是由于教师自身认识的不足和农村教学条件的限制,导致课堂教学方式比较陈旧,降低了《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效率。
4. 受到应试教育影响;教学评价不够合理全面
在农村教育中,对《品德与社会》这门课进行教学评价的时候,教师没有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也没有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是不全面也不合理的,教师没有了解学生是否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掌握了学习技巧,没有注意到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是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等等。目前,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直接决定学生教学评价的因素就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再加上,学校和教师对《品德与社会》这门课都不是十分重视,经常会出现占用《品德与社会》课来讲述别的学科的现象,《品德与社会》学科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岌岌可危。
从以上几个方面可以看出,《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现状与新课改的教学要求有着很大的差距。为了使《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能够更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就迫切的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
二、 提高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效率的对策
1. 加深学生对学科的了解;让学生亲自去体会
学生的一些认识和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在社会生活中,小学生的某些正确的思想品质往往会遭受到打击,这时,学生难免会对在《品德与社会》上学习到的知识产生质疑。教师在讲解这门学科的时候,不只要教会学生“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应该怎样做?”还要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和感受,“如果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你会怎样做?”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去实践,亲身去体会,然后逐渐在日常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这样才能将《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的作用真正地发挥出来。
2. 教师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
在大部分《品德与社会》课堂中,教师采取的都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讲解理论知识,学生被动地听取知识,而没有主动地学习知识。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开放式的教学方式,从多个角度来进行《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让学生能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教师要认识到《品德与社会》首要的教学任务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具备优秀的道德品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不应該受到教学地点的限制,除了在课堂上进行教学,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到室外开展教学活动。其次,教师的教学方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学生能够更容易理解和认识,可以在课堂上多与学生展开讨论,一起对知识进行探讨,让学生在亲身体会和感受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最后,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教师可以通过举办演讲比赛、开展游戏活动、情境朗读等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深化学生的道德意识,内化道德情感。
3. 采取先进的课堂教学方式;使课堂更有活力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当学生对某一学科产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决定性因素。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转换为直观的现象,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地吸引学生的目光。
总而言之,现阶段,在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教师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在课堂中要将学生作文课堂的主体,将课上和课下教学有效地结合起来,使《品德与社会》学科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的联系起来。只要教师能够始终围绕《品德与社会》学科首要的教学目标开展课堂教学,就能够使《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价值充分发挥出来。
作者简介:张继慧,王美芬,郎累累,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龙泉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