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家国情怀是激发学生主人翁意识与社会责任感的重要向导,在整个素质化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也是十分突出的。对此,本文也将以高中课堂建设为宏观视角,立足于历史学科的教学,分析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家国情怀的培养方法,希望能够鼓励学生不断学习,为未来的祖国发展作出贡献,仅供参考。
【关键词】 高中历史课堂 家国情怀培养 方法探究
引言:
历史知识的学习不仅仅要求学生掌握历史上发生的基本事件,更是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爱国精神,实现情感的升华。而家国情怀作为集合家庭与国家的核心情感,其自身也与历史教学的发展目标不谋而合,也应当在素质化教育中得到更加高度的重视和关注。对此,教师也应当对课堂进行调整和改革,要让学生用更加辩证客观的态度,评价历史上的人物和事迹。
一、挖掘历史教材
相较于其他自然学科来讲,历史课对爱国主义情感的反应是更加突出的,所以教师也应当立足于当下的历史教材,挖掘个中的爱国主义元素,以此来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从教材的内容设置中可以看出,爱国主义素材大概包括三种类型,首先是显性的,其次是隐性的,最后是中性的。就显性素材来讲,教师可以从教材中挖掘那些为祖国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的历程,或者是为学生介绍一些文学家和艺术家的成果;就隐性素材来讲,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思想家提出的理论和观点,让学生从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历史人物的价值取向;就中性素材来讲,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观察历史事件,为学生展示历史图片,带领学生参观历史遗迹。而在三种素材适用的时候,教师也应当采取不同的方法,对于显性的素材要进行直接展示,对于隐性的素材要深入挖掘,对于中性的素材应当给予情感上的引导。例如,在学习与抗日救亡运动有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进行思考,如果自己处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是否也能够像其他仁人志士一样,捍卫自己祖国和民族的尊严。当下的高中生生活在和平年代,他们经历的挫折是较为有限的,所以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也经常会出现退缩和放弃的心理,并不能真正明辨事非曲直。所以教師就应当让学生在特定历史环境的引导下,重新审视自己的思想和言行,帮助他们树立正向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推动家国情怀教育和德育教育的深度结合
德育教育始终是素质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一工作也十分注重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所以教师也应当在历史课堂实践中推动这两者的有效结合,让学生能够在面对大是大非的时候,端正自己的立场和态度,树立坚定的信念和志向。古人有云,“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这也是我国史学研究的优良习惯,在当下的历史课堂教学中也能够发挥出价值和作用。历史上发生的事情已然成过眼云烟,而学生知识和经验的积累都存在一定不足,所以他们也很难立刻与历史上的情感产生共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参观历史遗迹,让学生立足在真实的场景下,深入理解历史知识,养成正确的意识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核心素养。例如,教师可以利用暑假或者是寒假的时间,组织班内学生参观秦始皇陵兵马俑,让学生领略秦国那气吞山河的气势,领略军政的威严和雄厚。而学生也可以从栩栩如生的兵马俑神态和造型中,感受到先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学生在去往目的地的过程中,也会领略沿途的许多风景,能够深刻体会到祖国大好山河的广阔和壮美,无论是苍茫的黄土高原还是清丽的江南山水,都可以激发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能够让学生从心里认同本土的文化。
三、推动家国情怀与历史观培养的结合
当下,许多西方敌对势力都会针对我国的历史事件进行刻意歪曲,或者是恶意放大,而高中生作为与互联网接触密切的主体,他们也很容易受到这些敌对思想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要客观看待我国在过去经历的好与坏,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提高归属感和安全感。例如,在学习与辛亥革命有关知识的时候,学生或许就会对暴力革命的形式存有疑惑,他们会更加偏向于用和平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对此,教师就需要为学生介绍辛亥革命所处的历史背景,要为学生点明,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先辈所采取的改良式变革都没有拯救民族于危难之中,所以必须要通过暴力革命的方式。这样可以让学生用更加辩证且客观的态度去看待我国所经受的苦难,懂得独立思考和独立探究的重要性,用正确的历史观去看待问题。同时,教师也需要引导学生放眼世界的发展,鼓励学生表达对社会时事和新闻热点的看法。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当下历史教学中仍旧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的显著弊端,这些都是阻碍家国情怀培养的重要因素,正因为如此,对课堂教学进行调整和改革才显得更加迫在眉睫。本文通过教材的深度挖掘、德育教育的结合、历史观的培养这三个角度论述了家国情怀培育的方法,充分尊重了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征,并且也体现了教学与社会的密切关联,能够作为教师在课堂上的参考。在未来实践的过程中,教师也应当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参考文献
[1] 郭欣.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家国情怀的培养——以“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0(3):79-80.
[2] 杨依.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养[D],2019.
【关键词】 高中历史课堂 家国情怀培养 方法探究
引言:
历史知识的学习不仅仅要求学生掌握历史上发生的基本事件,更是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爱国精神,实现情感的升华。而家国情怀作为集合家庭与国家的核心情感,其自身也与历史教学的发展目标不谋而合,也应当在素质化教育中得到更加高度的重视和关注。对此,教师也应当对课堂进行调整和改革,要让学生用更加辩证客观的态度,评价历史上的人物和事迹。
一、挖掘历史教材
相较于其他自然学科来讲,历史课对爱国主义情感的反应是更加突出的,所以教师也应当立足于当下的历史教材,挖掘个中的爱国主义元素,以此来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从教材的内容设置中可以看出,爱国主义素材大概包括三种类型,首先是显性的,其次是隐性的,最后是中性的。就显性素材来讲,教师可以从教材中挖掘那些为祖国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的历程,或者是为学生介绍一些文学家和艺术家的成果;就隐性素材来讲,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思想家提出的理论和观点,让学生从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历史人物的价值取向;就中性素材来讲,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观察历史事件,为学生展示历史图片,带领学生参观历史遗迹。而在三种素材适用的时候,教师也应当采取不同的方法,对于显性的素材要进行直接展示,对于隐性的素材要深入挖掘,对于中性的素材应当给予情感上的引导。例如,在学习与抗日救亡运动有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进行思考,如果自己处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是否也能够像其他仁人志士一样,捍卫自己祖国和民族的尊严。当下的高中生生活在和平年代,他们经历的挫折是较为有限的,所以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也经常会出现退缩和放弃的心理,并不能真正明辨事非曲直。所以教師就应当让学生在特定历史环境的引导下,重新审视自己的思想和言行,帮助他们树立正向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推动家国情怀教育和德育教育的深度结合
德育教育始终是素质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一工作也十分注重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所以教师也应当在历史课堂实践中推动这两者的有效结合,让学生能够在面对大是大非的时候,端正自己的立场和态度,树立坚定的信念和志向。古人有云,“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这也是我国史学研究的优良习惯,在当下的历史课堂教学中也能够发挥出价值和作用。历史上发生的事情已然成过眼云烟,而学生知识和经验的积累都存在一定不足,所以他们也很难立刻与历史上的情感产生共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参观历史遗迹,让学生立足在真实的场景下,深入理解历史知识,养成正确的意识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核心素养。例如,教师可以利用暑假或者是寒假的时间,组织班内学生参观秦始皇陵兵马俑,让学生领略秦国那气吞山河的气势,领略军政的威严和雄厚。而学生也可以从栩栩如生的兵马俑神态和造型中,感受到先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学生在去往目的地的过程中,也会领略沿途的许多风景,能够深刻体会到祖国大好山河的广阔和壮美,无论是苍茫的黄土高原还是清丽的江南山水,都可以激发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能够让学生从心里认同本土的文化。
三、推动家国情怀与历史观培养的结合
当下,许多西方敌对势力都会针对我国的历史事件进行刻意歪曲,或者是恶意放大,而高中生作为与互联网接触密切的主体,他们也很容易受到这些敌对思想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要客观看待我国在过去经历的好与坏,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提高归属感和安全感。例如,在学习与辛亥革命有关知识的时候,学生或许就会对暴力革命的形式存有疑惑,他们会更加偏向于用和平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对此,教师就需要为学生介绍辛亥革命所处的历史背景,要为学生点明,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先辈所采取的改良式变革都没有拯救民族于危难之中,所以必须要通过暴力革命的方式。这样可以让学生用更加辩证且客观的态度去看待我国所经受的苦难,懂得独立思考和独立探究的重要性,用正确的历史观去看待问题。同时,教师也需要引导学生放眼世界的发展,鼓励学生表达对社会时事和新闻热点的看法。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当下历史教学中仍旧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的显著弊端,这些都是阻碍家国情怀培养的重要因素,正因为如此,对课堂教学进行调整和改革才显得更加迫在眉睫。本文通过教材的深度挖掘、德育教育的结合、历史观的培养这三个角度论述了家国情怀培育的方法,充分尊重了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征,并且也体现了教学与社会的密切关联,能够作为教师在课堂上的参考。在未来实践的过程中,教师也应当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参考文献
[1] 郭欣.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家国情怀的培养——以“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0(3):79-80.
[2] 杨依.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养[D],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