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书评论简称书评。
从内容上看,书评一般有这样几种类型:思想型书评、情感型书评、描述型书评、说明型书评等。
当然,四者之间并非有着严格的分水岭,它们并非割裂的关系,而常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
譬如下面这篇书评——
《偷影子的人》书评
楼 玥
真不可思议,他可以偷别人的影子。
小男孩的生活并不快乐。很小的时候父母离异,他与母亲相依为命,但总是盼望着父亲回家。在学校,他弱小,不合群,老是受班上的同学欺负。喜欢班里一个漂亮的女生,但因自己的对手是外表强大的马格,而只能默默地羡慕。好像什么事情都不顺利。
有句话说:“上帝在为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小男孩因为拥有一种特殊的能力而变得强大——他能偷别人的影子。这奇特的能力不是他刻意追求的,而是他与生俱来的。只要他的影子与别人的影子重合,他就能获得别人的影子,那个影子,便会向他述说主人心中不愿说出口的秘密。小男孩并不觉得能偷到别人的影子是件好事,反之,他总是为此而烦恼,不断想摆脱影子们的困扰。因为,没有人相信,他能和影子交流。
然而,渐渐地,他发现自己能够通过与影子的交流,帮助别人治愈埋藏在心灵深处的伤痛。通过保安伊凡的影子,小男孩骗了自己的妈妈,帮他伪造了一封妈妈的信件,给他走出童年阴影的勇气,向外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通过吕克的影子,小男孩跟吕克父亲一席长谈,让父亲放手,让吕克追寻自己的梦想;通过苏菲病人的影子,小男孩找出了他无法进食的原因,让他重新点燃生的希望。小男孩能帮别人疗伤,但却始终无法了解真正的自己,他离开了童年,却无法摆脱童年的影子。通过与众多影子的交流,还有与母亲意外的谈话,小男孩终于读懂了内心深处花草般的芬芳记忆。
那年灿烂的夏天,他在寂静的海滩邂逅了一个美丽的女孩——不知道姓氏的克蕾儿。她是个聋哑的孩子,她天生丽质,除了能用风筝在天空中写出“我想你”,她是唯一一个相信小男孩能与影子交谈的人,她是男孩心里懂得欣赏彼此寂寞的女孩。是的,她是他的灵魂伴侣,不多的言语,不多的动作,两个人的相处是件容易而且快乐的事情。克蕾儿,是他成长的转折点,因为遇见她,小男孩对生活重新充满了信心与动力。
小男孩与母亲催人泪下的亲情,还有克蕾儿浪漫感人的爱情,与吕克、伊凡不离不弃的友情,贯穿整本小说,真挚的感情流露其间。幽默风趣的语言,清新浪漫的气息和温柔感人的故事相互交织,带给人笑中带泪的阅读感受。
“爱”是治愈一切的良药,“爱”像影子一样相伴人类一生。
这是一篇描述型书评,但也同时兼有情感的抒发和思想的升华,一部温暖的小说,一些美好的故事,作者娓娓道来,字里行间是一种柔软的心情,一种善解人意的注视与默默无声的体贴。一个平凡甚至弱小的男孩,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渐渐拥有花香烂漫的人生,“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即使玫瑰会给自己带来刺伤。能偷别人的影子,会给自己带来烦恼和困扰,但也拥有了了解别人、帮助别人的可能。男孩选择了开放自己的心灵去拥抱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走进别人的灵魂深处,温暖了别人的天空,芬芳了自己的记忆。巴克莱说幸福有三个要素:有希望,有事做,能爱人。小男孩全都具备了。《圣经》说:“滋润人的,必得滋润。”为爱出发的人,也终将抵达自己的幸福天堂。所以作者在篇末用一句议论抒情使思想得到了升华:“‘爱’是治愈一切的良药,‘爱’像影子一样相伴人类一生。”无论是会讲故事的人还是会读故事的人,都有一颗善感而又聪慧的心,叙述、描写、抒情、议论,永远不可能完全分离。我们说一篇书评是思想型、情感型,或是描述型、说明型,是依据它所运用的表达方式在文中所占比例的多少来判断的。何种表达方式在文中所占比例更大,文章就偏向于这种风格。
萧乾说,书评家应是一个聪明的怀疑者,好的书评要用极简练的文字表现出最多的智慧。他所说的“用极简练的文字表现出最多的智慧”,恰恰切合了我們的微评论的要求。同时,他强调“怀疑”,这是一个方面:理性解读。
文艺批评家李长之1944年3月创刊的《书评副刊》,附在《时与潮文艺》杂志后边,每期评介四五本书。《书评副刊》到1946年1月止,共出版了十二期。从“发刊词”和“稿约”中,可以看出李长之对书评的认识和编刊思想。他认为书评不等于文学批评,只是文学批评的一小部分。他提出理想的书评应是:“要同情的了解,无忌惮的指责,可以有情感而不能有意气,可以有风趣而不必尖酸刻毒,根据要从学识中来,然而文字仍需是优美而有力的创作。”他和林语堂一样强调“同情”,这是另一个方面:感性解读。
其实,要而论之,立论要尽量中正,情感要尽量无私,棱角要尽量分明,书评人的眼光要有强大的穿透力,足够照亮原创作者眼里的那个世界,帮助读者看得分明,并且,折射入心灵。
对中学生而言,书评差不多就是读后感。
当然,书评和读后感还是有区别的:读后感的主要任务不是对书籍进行价值判断,而是记录个人阅读某种书籍后的所感、所想、所悟;是以读者的心理活动为中心,而不是以阅读的对象为中心;在写作上它通常只是围绕阅读对象的某一个点而抒发开去,几乎可以不考虑书籍的整体评价。而书评是对书籍进行整体的价值判断之后的成果。
不过,中学生写书评,要求不像专业的文学评论作家那样高。所以,究竟你的这篇作品是算书评还是只能算一篇读后感,这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我们要有“读”,并且有“感”又有“议”。
“感”,往往是情感的触动与共鸣;“议”,往往是理性的观照与审思。
归纳几点读书评论的写作要诀:
1.处理好“读”和“感”“议”的关系
“读”是基础,“感”与“议”是“读”的结果,写作重点应放在“感”与“议”上。把“读”“感”“议”交织起来,将叙述、引用、议论、抒情融为一体。读书评论的一般结构是:引述原作中的有关内容或观点;针对所引的材料发表议论,表明自己的态度或观点;联系古今中外的相关人或事、当前现实生活中的人或事以及自己的亲身经历,谈感想,悟哲理;结尾,总结全篇。当然,并不是每一篇读后感都要求这样齐全,也不一定要按部就班。“感”与“议”也可以只抓住原作中的一“点”,如一句对白、一种选择、一个画面、一个观点等进行一“点”一议,一“点”一感,抓住重点,说深说透。读后感既要有“读”,又要有“感”。“读”是前提,“感”“议”是关键。要避免有“读”无“感”或无“议”。那种照抄原文,以引述代替感想评论的写法,只不过是对原文的复述,最多也只是成了对书的内容介绍。当然,也要避免有“感”有“议”而无“读”的现象。那种脱离原文,自说自话的写法,无疑会造成“读”“感”“议”的脱节。处理好“读”“感”“议”的关系,联系“读”,发表“感”和“议”,使三者巧妙、自然、有机地组织起来,成为一个天衣无缝的整体。 2.要反复阅读原作,深入研究
要读懂读透,读出作品最深沉的内涵,理解其精神实质,才能引发出自己的感想。恩格斯为了对拉萨尔的《弗兰茨·冯·济金根》这一剧本进行评论,先后将作品至少读了四遍,他在《致斐迪南·拉萨尔》中说,“为了有一个完全公正、完全‘批判’的‘态度’”,为了“在读了之后提出详细的评价、明确的意见”,所以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我才能发表自己的意见”。而列宁为了对小说《怎么办》进行评论,在一个夏天把这部小说读了五遍,“每一次都在这个作品里发现了一些新的令人激动的思想”(《列宁论文学艺术》第897页)。毛泽东也说过,《红楼梦》要读五遍,否则就没有发言权。不仅要反复阅读原作,我们甚至还要知人论世,了解作家的生平、经历、个性、追求、所处的时代和环境、该作家的其他相关作品、其他人对该作家及其作品的评价等等。全面地了解了一个作家,才能更深入地解读他的作品,才能在此基础上有所感,有所议。并且,要学会从小中见大,从平凡中发掘不平凡。凡事三思,小中见大就会更上层楼。我们都知道写作时有一种手法叫作“画龙点睛”,我们读别人已经写好了的书,还要能“读龙寻睛”,找到别人文章的“眼睛”。
3.要提炼原作,析出“感点”
“感”与“议”都是以“读”为基础的,但不能仅仅原样照搬引用原文,复述故事,要对原作有所提炼。要抓住重点,学习从不同角度提炼“感点”。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给人的感悟和启迪是多方面的,或由此激发出来的感情也是丰富复杂的,如果在有限的篇幅中把所有的感受全写出来,泛泛而谈,就如同蜻蜓点水,不易深入。因此,与其面面俱到,不如抓住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深入思考,反复琢磨,这样才有可能把问题谈深谈透。感想必须集中,有思想深度,有新意,有创意。“感点”析出的基本原则:抓住要素,扣住主旨,多向思维。从多个感点中优选一个感点的标准:①是否准确;②是否新颖;③是否有相关的素材储存(就是你有没有可供调遣的兵力)。“感”和“议”要深,要新,还要准,不能“走调”。有些同学所谈的“感”和“议”往往与所读材料无丝毫关联;或竟曲解了原作的意思,“感”得走了样,“议”得没依据;或联系一堆素材却与原作主题毫无关联……要切中肯綮,才会有独到之见;要有生活积累和相关的素材储存,生发“感”和“议”时才有话可说,而不至于搜索枯肠,词不达意。
4.精心设计,巧妙布局
可供参考的方法和原则:①一个生动的开场白。开场白太重要了,它如同男女之间的第一印象。往往一个瞬间就有可能决定结果。所以要巧妙构思。以作品中最动人的画面或者最耐人寻味的对白导入全篇,或者以一个吸引人的问题导入全篇,都是值得尝试的。②一条清晰的主线。这条主线可实可虚。实,可为作品中反复提到的某一物件,可为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某一画面和场景,可为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某句台词、人物的某种习惯……这些均可成为你研究这部作品的切入口,并以之贯穿你的书评全文。虚,可为某种情感,可为某种观念,可为某种回忆,可为某种传统文化……这些均可成为你透视原作灵魂的路径,也可成为你用以构架书评篇章的精神核心。③纵横对比。所谓“纵”,就是采用递进式如剥笋一般逐层深入,可以把“感点”说深透;所谓“横”,就是采用并列式把特征相似的几个事物串联起来,可以把“感点”论述充分;所谓“对比”,就是在正反对比中把“感点”阐述得更鲜明。④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读书评论必须联系实际,切合读者的心理需要,并且言之有物。要在读的过程中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似或相反的现象。联系实际要具体、恰当,要有针对性,有说服力,有感染力。从活生生的现实出发,针对热门话题,阐述人们所思考和关心的问题。在我们人生经历中有许多体会深刻、值得回味的东西,可以结合感触来抒发自己感受或阐释自己的观点。
再来欣赏一篇读书评论。
四重音
万伟杰
猫,是一种神秘的动物,在那萌萌的脸孔背后更多的是人性社会的黑暗。
城市若鋼铁打造的森林。除却人,还有无数动物借此避风取暖,为博一生。那四只猫,它们彼此不同。被动的,热烈的,绝望的,美好的,彼此相依,在冰冷钢铁打造的庞大世间被动穿行。
它们说,不要问我们为什么而活,你因活着才能思考为何活。
但经历整个人世冷暖,彼此命运交叠成无数曲折,它们说,或许生的序幕由他人打开,但舞台上的热泪盈眶却必须由自己奏响。
《四重音》以动物的角度审视我们这个世界,拟人化的动物与兽化的人类,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成为一部黑色格调的都市寓言。讲述黑猫妈妈和四只小猫的故事,黑猫妈妈对小猫们的教育,就是一定要学会“回应人类的感情”。
四只猫。四兄妹。其中一公三母。猫妈妈是四蹄踏雪的黑猫,毛色纯净,四肢洁白。骄傲且美艳。黑猫妈妈很瘦,这也许是她第一次做妈妈。而她的孩子却无一能把她的冷艳传承下去。
最贪睡,排行最小的鲁斯特第一个被人带走,它作为情人的礼物,被文艺青年莫莉收养,莫莉才大三,爱上不该爱的人,看不到人生的希望,于是,她打开燃气,抱住鲁斯特自杀。最聪明的小白猫,有一双阴阳眼,它被一个“宅男”公务员张孝以收养。小白猫帮助已成女鬼的孝以未婚妻罗林离开孝以,拼尽力气去推动罗林的骨灰盒,惊动孝以的新欢,孝以一怒之下,竟捏死小白猫。
最勇敢的,唯一的公猫“馋猫”不愿折服于命运,闯荡天涯,用弱小的身躯对抗强大的同类,但最终还是没有躲过人类的残忍,它被剪去双掌,失血而死,然而它的坚毅不屈,却影响了一个弱质少年小宋勋。最温和的黑白牛奶猫,在离开母亲温暖的怀抱后,变得凶狠强悍,成为优雅家猫“安乐”的“野蛮女友”,并从此相依为命。
四只小猫的故事,正是人的成长故事。鲁斯特的乖巧与懦弱,被动地接受命运,结果不幸成为了殉葬品。小白猫机智灵敏,“馋猫”英勇无畏,但它们越优秀,结局越是悲惨。然而貌似平凡的黑白牛奶猫却在困苦中渐渐成长,最终称霸一方,还得到爱情。不甘于命运,在困境中顽强求生,我想这就是《四重音》想带给人们的启示吧。
《四重音》里的人类,兽性多于人性。莫莉如同“金丝雀”的性格,需要人哄爱;张孝以的自私自利,冷漠如蛇;剪断“馋猫”猫掌的人和那些群殴小宋勋的男生,毒如豺狼……在这样的黑暗社会里活下去,无论是人,还是动物,都需要巨大的勇气。无论多么不堪的生活,无论多么卑微的生命,只要心存希望,总能再逢生机。
万伟杰是个爱猫的男孩。爱猫的男孩往往很有爱心,乐意付出。他自己也有养猫。一个爱猫的人读一本关于猫的书,自然能够读出旁人读不出的意蕴,细腻而不失深刻,犀利而不失温暖。猫的命运与人密切相关。在万伟杰的眼里,猫的生命折射着人的成长,而人类的生命却是兽性多于人性。猫眼看人,猫眼看世界,尽管黑暗很大,亮光很小,但只要心存希望,总能再逢生机,冷静的理性洞察中透露出倔强的生命热情。内涵丰富,个性鲜明,充满了正能量。
从内容上看,书评一般有这样几种类型:思想型书评、情感型书评、描述型书评、说明型书评等。
当然,四者之间并非有着严格的分水岭,它们并非割裂的关系,而常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
譬如下面这篇书评——
《偷影子的人》书评
楼 玥
真不可思议,他可以偷别人的影子。
小男孩的生活并不快乐。很小的时候父母离异,他与母亲相依为命,但总是盼望着父亲回家。在学校,他弱小,不合群,老是受班上的同学欺负。喜欢班里一个漂亮的女生,但因自己的对手是外表强大的马格,而只能默默地羡慕。好像什么事情都不顺利。
有句话说:“上帝在为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小男孩因为拥有一种特殊的能力而变得强大——他能偷别人的影子。这奇特的能力不是他刻意追求的,而是他与生俱来的。只要他的影子与别人的影子重合,他就能获得别人的影子,那个影子,便会向他述说主人心中不愿说出口的秘密。小男孩并不觉得能偷到别人的影子是件好事,反之,他总是为此而烦恼,不断想摆脱影子们的困扰。因为,没有人相信,他能和影子交流。
然而,渐渐地,他发现自己能够通过与影子的交流,帮助别人治愈埋藏在心灵深处的伤痛。通过保安伊凡的影子,小男孩骗了自己的妈妈,帮他伪造了一封妈妈的信件,给他走出童年阴影的勇气,向外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通过吕克的影子,小男孩跟吕克父亲一席长谈,让父亲放手,让吕克追寻自己的梦想;通过苏菲病人的影子,小男孩找出了他无法进食的原因,让他重新点燃生的希望。小男孩能帮别人疗伤,但却始终无法了解真正的自己,他离开了童年,却无法摆脱童年的影子。通过与众多影子的交流,还有与母亲意外的谈话,小男孩终于读懂了内心深处花草般的芬芳记忆。
那年灿烂的夏天,他在寂静的海滩邂逅了一个美丽的女孩——不知道姓氏的克蕾儿。她是个聋哑的孩子,她天生丽质,除了能用风筝在天空中写出“我想你”,她是唯一一个相信小男孩能与影子交谈的人,她是男孩心里懂得欣赏彼此寂寞的女孩。是的,她是他的灵魂伴侣,不多的言语,不多的动作,两个人的相处是件容易而且快乐的事情。克蕾儿,是他成长的转折点,因为遇见她,小男孩对生活重新充满了信心与动力。
小男孩与母亲催人泪下的亲情,还有克蕾儿浪漫感人的爱情,与吕克、伊凡不离不弃的友情,贯穿整本小说,真挚的感情流露其间。幽默风趣的语言,清新浪漫的气息和温柔感人的故事相互交织,带给人笑中带泪的阅读感受。
“爱”是治愈一切的良药,“爱”像影子一样相伴人类一生。
这是一篇描述型书评,但也同时兼有情感的抒发和思想的升华,一部温暖的小说,一些美好的故事,作者娓娓道来,字里行间是一种柔软的心情,一种善解人意的注视与默默无声的体贴。一个平凡甚至弱小的男孩,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渐渐拥有花香烂漫的人生,“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即使玫瑰会给自己带来刺伤。能偷别人的影子,会给自己带来烦恼和困扰,但也拥有了了解别人、帮助别人的可能。男孩选择了开放自己的心灵去拥抱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走进别人的灵魂深处,温暖了别人的天空,芬芳了自己的记忆。巴克莱说幸福有三个要素:有希望,有事做,能爱人。小男孩全都具备了。《圣经》说:“滋润人的,必得滋润。”为爱出发的人,也终将抵达自己的幸福天堂。所以作者在篇末用一句议论抒情使思想得到了升华:“‘爱’是治愈一切的良药,‘爱’像影子一样相伴人类一生。”无论是会讲故事的人还是会读故事的人,都有一颗善感而又聪慧的心,叙述、描写、抒情、议论,永远不可能完全分离。我们说一篇书评是思想型、情感型,或是描述型、说明型,是依据它所运用的表达方式在文中所占比例的多少来判断的。何种表达方式在文中所占比例更大,文章就偏向于这种风格。
萧乾说,书评家应是一个聪明的怀疑者,好的书评要用极简练的文字表现出最多的智慧。他所说的“用极简练的文字表现出最多的智慧”,恰恰切合了我們的微评论的要求。同时,他强调“怀疑”,这是一个方面:理性解读。
文艺批评家李长之1944年3月创刊的《书评副刊》,附在《时与潮文艺》杂志后边,每期评介四五本书。《书评副刊》到1946年1月止,共出版了十二期。从“发刊词”和“稿约”中,可以看出李长之对书评的认识和编刊思想。他认为书评不等于文学批评,只是文学批评的一小部分。他提出理想的书评应是:“要同情的了解,无忌惮的指责,可以有情感而不能有意气,可以有风趣而不必尖酸刻毒,根据要从学识中来,然而文字仍需是优美而有力的创作。”他和林语堂一样强调“同情”,这是另一个方面:感性解读。
其实,要而论之,立论要尽量中正,情感要尽量无私,棱角要尽量分明,书评人的眼光要有强大的穿透力,足够照亮原创作者眼里的那个世界,帮助读者看得分明,并且,折射入心灵。
对中学生而言,书评差不多就是读后感。
当然,书评和读后感还是有区别的:读后感的主要任务不是对书籍进行价值判断,而是记录个人阅读某种书籍后的所感、所想、所悟;是以读者的心理活动为中心,而不是以阅读的对象为中心;在写作上它通常只是围绕阅读对象的某一个点而抒发开去,几乎可以不考虑书籍的整体评价。而书评是对书籍进行整体的价值判断之后的成果。
不过,中学生写书评,要求不像专业的文学评论作家那样高。所以,究竟你的这篇作品是算书评还是只能算一篇读后感,这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我们要有“读”,并且有“感”又有“议”。
“感”,往往是情感的触动与共鸣;“议”,往往是理性的观照与审思。
归纳几点读书评论的写作要诀:
1.处理好“读”和“感”“议”的关系
“读”是基础,“感”与“议”是“读”的结果,写作重点应放在“感”与“议”上。把“读”“感”“议”交织起来,将叙述、引用、议论、抒情融为一体。读书评论的一般结构是:引述原作中的有关内容或观点;针对所引的材料发表议论,表明自己的态度或观点;联系古今中外的相关人或事、当前现实生活中的人或事以及自己的亲身经历,谈感想,悟哲理;结尾,总结全篇。当然,并不是每一篇读后感都要求这样齐全,也不一定要按部就班。“感”与“议”也可以只抓住原作中的一“点”,如一句对白、一种选择、一个画面、一个观点等进行一“点”一议,一“点”一感,抓住重点,说深说透。读后感既要有“读”,又要有“感”。“读”是前提,“感”“议”是关键。要避免有“读”无“感”或无“议”。那种照抄原文,以引述代替感想评论的写法,只不过是对原文的复述,最多也只是成了对书的内容介绍。当然,也要避免有“感”有“议”而无“读”的现象。那种脱离原文,自说自话的写法,无疑会造成“读”“感”“议”的脱节。处理好“读”“感”“议”的关系,联系“读”,发表“感”和“议”,使三者巧妙、自然、有机地组织起来,成为一个天衣无缝的整体。 2.要反复阅读原作,深入研究
要读懂读透,读出作品最深沉的内涵,理解其精神实质,才能引发出自己的感想。恩格斯为了对拉萨尔的《弗兰茨·冯·济金根》这一剧本进行评论,先后将作品至少读了四遍,他在《致斐迪南·拉萨尔》中说,“为了有一个完全公正、完全‘批判’的‘态度’”,为了“在读了之后提出详细的评价、明确的意见”,所以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我才能发表自己的意见”。而列宁为了对小说《怎么办》进行评论,在一个夏天把这部小说读了五遍,“每一次都在这个作品里发现了一些新的令人激动的思想”(《列宁论文学艺术》第897页)。毛泽东也说过,《红楼梦》要读五遍,否则就没有发言权。不仅要反复阅读原作,我们甚至还要知人论世,了解作家的生平、经历、个性、追求、所处的时代和环境、该作家的其他相关作品、其他人对该作家及其作品的评价等等。全面地了解了一个作家,才能更深入地解读他的作品,才能在此基础上有所感,有所议。并且,要学会从小中见大,从平凡中发掘不平凡。凡事三思,小中见大就会更上层楼。我们都知道写作时有一种手法叫作“画龙点睛”,我们读别人已经写好了的书,还要能“读龙寻睛”,找到别人文章的“眼睛”。
3.要提炼原作,析出“感点”
“感”与“议”都是以“读”为基础的,但不能仅仅原样照搬引用原文,复述故事,要对原作有所提炼。要抓住重点,学习从不同角度提炼“感点”。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给人的感悟和启迪是多方面的,或由此激发出来的感情也是丰富复杂的,如果在有限的篇幅中把所有的感受全写出来,泛泛而谈,就如同蜻蜓点水,不易深入。因此,与其面面俱到,不如抓住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深入思考,反复琢磨,这样才有可能把问题谈深谈透。感想必须集中,有思想深度,有新意,有创意。“感点”析出的基本原则:抓住要素,扣住主旨,多向思维。从多个感点中优选一个感点的标准:①是否准确;②是否新颖;③是否有相关的素材储存(就是你有没有可供调遣的兵力)。“感”和“议”要深,要新,还要准,不能“走调”。有些同学所谈的“感”和“议”往往与所读材料无丝毫关联;或竟曲解了原作的意思,“感”得走了样,“议”得没依据;或联系一堆素材却与原作主题毫无关联……要切中肯綮,才会有独到之见;要有生活积累和相关的素材储存,生发“感”和“议”时才有话可说,而不至于搜索枯肠,词不达意。
4.精心设计,巧妙布局
可供参考的方法和原则:①一个生动的开场白。开场白太重要了,它如同男女之间的第一印象。往往一个瞬间就有可能决定结果。所以要巧妙构思。以作品中最动人的画面或者最耐人寻味的对白导入全篇,或者以一个吸引人的问题导入全篇,都是值得尝试的。②一条清晰的主线。这条主线可实可虚。实,可为作品中反复提到的某一物件,可为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某一画面和场景,可为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某句台词、人物的某种习惯……这些均可成为你研究这部作品的切入口,并以之贯穿你的书评全文。虚,可为某种情感,可为某种观念,可为某种回忆,可为某种传统文化……这些均可成为你透视原作灵魂的路径,也可成为你用以构架书评篇章的精神核心。③纵横对比。所谓“纵”,就是采用递进式如剥笋一般逐层深入,可以把“感点”说深透;所谓“横”,就是采用并列式把特征相似的几个事物串联起来,可以把“感点”论述充分;所谓“对比”,就是在正反对比中把“感点”阐述得更鲜明。④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读书评论必须联系实际,切合读者的心理需要,并且言之有物。要在读的过程中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似或相反的现象。联系实际要具体、恰当,要有针对性,有说服力,有感染力。从活生生的现实出发,针对热门话题,阐述人们所思考和关心的问题。在我们人生经历中有许多体会深刻、值得回味的东西,可以结合感触来抒发自己感受或阐释自己的观点。
再来欣赏一篇读书评论。
四重音
万伟杰
猫,是一种神秘的动物,在那萌萌的脸孔背后更多的是人性社会的黑暗。
城市若鋼铁打造的森林。除却人,还有无数动物借此避风取暖,为博一生。那四只猫,它们彼此不同。被动的,热烈的,绝望的,美好的,彼此相依,在冰冷钢铁打造的庞大世间被动穿行。
它们说,不要问我们为什么而活,你因活着才能思考为何活。
但经历整个人世冷暖,彼此命运交叠成无数曲折,它们说,或许生的序幕由他人打开,但舞台上的热泪盈眶却必须由自己奏响。
《四重音》以动物的角度审视我们这个世界,拟人化的动物与兽化的人类,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成为一部黑色格调的都市寓言。讲述黑猫妈妈和四只小猫的故事,黑猫妈妈对小猫们的教育,就是一定要学会“回应人类的感情”。
四只猫。四兄妹。其中一公三母。猫妈妈是四蹄踏雪的黑猫,毛色纯净,四肢洁白。骄傲且美艳。黑猫妈妈很瘦,这也许是她第一次做妈妈。而她的孩子却无一能把她的冷艳传承下去。
最贪睡,排行最小的鲁斯特第一个被人带走,它作为情人的礼物,被文艺青年莫莉收养,莫莉才大三,爱上不该爱的人,看不到人生的希望,于是,她打开燃气,抱住鲁斯特自杀。最聪明的小白猫,有一双阴阳眼,它被一个“宅男”公务员张孝以收养。小白猫帮助已成女鬼的孝以未婚妻罗林离开孝以,拼尽力气去推动罗林的骨灰盒,惊动孝以的新欢,孝以一怒之下,竟捏死小白猫。
最勇敢的,唯一的公猫“馋猫”不愿折服于命运,闯荡天涯,用弱小的身躯对抗强大的同类,但最终还是没有躲过人类的残忍,它被剪去双掌,失血而死,然而它的坚毅不屈,却影响了一个弱质少年小宋勋。最温和的黑白牛奶猫,在离开母亲温暖的怀抱后,变得凶狠强悍,成为优雅家猫“安乐”的“野蛮女友”,并从此相依为命。
四只小猫的故事,正是人的成长故事。鲁斯特的乖巧与懦弱,被动地接受命运,结果不幸成为了殉葬品。小白猫机智灵敏,“馋猫”英勇无畏,但它们越优秀,结局越是悲惨。然而貌似平凡的黑白牛奶猫却在困苦中渐渐成长,最终称霸一方,还得到爱情。不甘于命运,在困境中顽强求生,我想这就是《四重音》想带给人们的启示吧。
《四重音》里的人类,兽性多于人性。莫莉如同“金丝雀”的性格,需要人哄爱;张孝以的自私自利,冷漠如蛇;剪断“馋猫”猫掌的人和那些群殴小宋勋的男生,毒如豺狼……在这样的黑暗社会里活下去,无论是人,还是动物,都需要巨大的勇气。无论多么不堪的生活,无论多么卑微的生命,只要心存希望,总能再逢生机。
万伟杰是个爱猫的男孩。爱猫的男孩往往很有爱心,乐意付出。他自己也有养猫。一个爱猫的人读一本关于猫的书,自然能够读出旁人读不出的意蕴,细腻而不失深刻,犀利而不失温暖。猫的命运与人密切相关。在万伟杰的眼里,猫的生命折射着人的成长,而人类的生命却是兽性多于人性。猫眼看人,猫眼看世界,尽管黑暗很大,亮光很小,但只要心存希望,总能再逢生机,冷静的理性洞察中透露出倔强的生命热情。内涵丰富,个性鲜明,充满了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