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童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obaolan1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苏童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先锋派的代表作家,成功地塑造了一批具有典型性的女性,本文将围绕《米》《妻妾成群》《红粉》这三部作品展开阐释,她们过分依赖男性,生活糜烂,丧失自身的母性,这些与男权社会、女性自身都有关系。剖析苏童笔下的女性,对进一步解读苏童作品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苏童;女性;男权社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9-0-01
  一、苏童笔下的女性群像
  苏童曾说:“我喜欢以女性的形象结构小说,比如《妻妾成群》中的颂莲,比如《红粉》中的小萼,也许这是因为女性令人关注,也许我觉得女性身上凝聚着更多小说的因素。”女性在苏童的写作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他所塑造的女性不是冰心笔下像雅倩这样温柔和善的知识女性,他笔下多是社会边缘的女性,像妓女、姨太太,她们性格扭曲、命途多舛、红颜薄命。下面就苏童的三部典型作品《米》《妻妾成群》《红粉》,分析在他作品中女性的形象特点。
  (一)女性被物化看待和女性的自我物化
  在苏童的笔下少见“女为悦己者容”,她们被作为物品游离在男权主义横行的社会之中,苏童把视野放在对人性的关注上,关注女性的生存困境。关于物化,分为两种:男性将女性物化对待,女性的自我物化。织云生性风骚,在见过六爷一次之后,被自己的父亲当做交易的筹码。女性不再是一般印象的单纯善良,而是化身红粉骷髅,野性与兽性相互交织,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带有某种批判性,女性变成男人们可以呼之即来挥之即去、随意把玩的玩偶,她们痴迷地辗转于各色男人之间。颂莲的争风吃醋、小萼的好吃懒做,她们为了男人不择手段。
  (二)女性身上的母性意识被刻意淡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一直被渲染成相夫教子的温婉形象,而这种形象在苏童作品中却很少见,这个群体丝毫没有妇德可言。她们思想扭曲,为了一己私利抛弃自己的亲生骨肉。《米》中的织云在小小年纪就攀上当地豪强六爷,自己私生活混乱导致分不清肚子中孩子的父亲是谁,但是为了抓住六爷,开始一种奢华享受的生活,以自己腹中的孩子作为筹码,此时织云身上母性消失殆尽,放大了女性自身的原始欲望。而《红粉》是以中国解放后妓女改造为背景,揭示了妓女改造的不彻底,小萼不愿意吃苦,好逸恶劳,“抢”了最好朋友秋仪的男人——老蒲,老蒲为了供她享乐贪污公款而入狱,小萼死性不改,选择在抛弃自己的孩子,跟着一个北方男人远走他乡。
  苏童颠覆传统的女性形象,这样就把女性推到了风口浪尖上,女性成为被热议的话题。这本身具备了一定的进步性,区别于单纯男性作家的男性叙事视角。
  二、造成女性堕落的原因
  1.男权社会:女性对男性的依附心理
  “女人永远爬不到男人的头上来”[1],陈佐千曾对颂莲如是说,这就把嫁入陈家的女人们关进一个由男性统治的“牢笼”。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以后,父权社会等级制度逐渐完善,男尊女卑的等级差别越来越大,对女性进行了全方位的束缚。进一步说是由于女性在历史上总是被动地参与一些社会活动,女性不自觉地变成男性的附属品,她们依靠男性成长,这是一种“惰性”的心理品质,也是女性本身的奴性心理“唆使”。《妻妾成群》中主人公颂莲是一个接受过新式教育的女性,父亲离世后,没有选择自我奋斗,反而选择了嫁给一个“糟老头子”陈老爷做四姨太,苏童把她做边缘化的处理,没有太多关于颂莲思想转变的描写,似乎颂莲很快适应了姨太太的身份,她為了在陈家争得一席之地,用“床上功夫”讨好陈佐千,但她因维护自己作为女人的尊严而最终失宠于陈佐千,又亲眼目睹三姨太梅珊被投井的惨景,最终精神失常而发疯。
  2.人性沦陷:女性与女性之间的相互碾压
  在苏童的作品中少见时代色彩,存在可以淡化时代背景的嫌疑。相应的苏童把笔墨更多地着在了人物身上,对人性的关照也是苏童作品的一个叙事重点。《妻妾成群》大家族女性的明争暗斗,好似一出宫廷大戏,四房姨太太之间的较量,这其中最典型的一个形象是卓云,卓云为了保住自己在陈家的地位,给梅珊放堕胎药,挑拨颂莲和雁儿的主仆关系,导致后来梅珊含羞跳井,颂莲失心疯。看似卓云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取得了胜利,但其实她只是男权社会的一个牺牲品。陈佐千始终保持着自己封建大家长的形象,大太太毓如以无声的方式默认着自己丈夫一次又一次地取妾进门,这既讨好了陈老爷,又巩固了自己的地位。“鹬蚌相争,渔翁得利”,陈佐千是这场战争最大的获益者,可悲的女人们始终不知道自己在争些什么。女性缺少自省力,始终没有摆脱封建奴根性[2],导致了女性互相碾压的悲剧。
  3.父爱缺失:女性对男性的过度依赖
  在苏童的这三部作品中女性无限地依赖男性,《米》中织云、绮云的父亲冯老板不关心自己的女儿,甚至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把自己的女儿推到饿狼嘴边;《妻妾成群》中的颂莲更是在丧父之后,在继母的压迫下,选择加入陈家做妾;《红粉》小萼和秋仪以妓女身份出现,不仅缺少父爱,而且家庭概念模糊。
  苏童的小说,塑造了在封建男权社会中摸爬滚打的女性群像,她们生,她们死,她们爱,她们恨,都摆脱了不了悲剧的命运。我们要能从这些悲剧中品味出些许的意味来,提醒自己记住那些曾经有过悲惨遭遇的女性,提醒女性走出困境还需要做大量艰苦的工作,同时也鼓励广大女性为自身的解放而不懈努力,为男女平等目标的真正实现而奋斗。
  注释:
  [1]苏童:《妻妾成群》,云南人民出版社.
  [2]杨欣荣:《女性主义视野下的苏童女性书写》,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文,2006年,第16页.
其他文献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叙事视角下林语堂英译古文小品研究”,2018-ZDJH-116。  摘 要:林语堂的《古文小品译英》体现了高超的翻译功底和老到的翻译技巧。本文以《桃花源记》林译本为例,结合Mona Baker的翻译叙事理论,从时空建构、文本素材的选择性采用、标示式建构和人物事件的再定位的四种叙事建构策略出发,分析林语堂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和形象的策略和技巧。  关键
摘 要:《红楼梦》又称《石头记》,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本文以杨宪益和霍克斯的英译本为依据,分析第28回翻译过程中文化因素的影响,使读者在鉴赏过程中提高翻译能力。  关键詞:《红楼梦》;文化差异;翻译对比  作者简介:王妍(1991-),女,汉族,山东省人,天津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
摘 要:翻译是不同民族相互通讯交流,相互了解的工具。人类社会以世界所有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成就而发展。这些成就,以一个语言翻译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而进行交换。那么,翻译在人类社会前进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维吾尔翻译文学;文学翻译;文学译丛;翻译  作者简介:如库艳木·麦提尼亚孜(1974.3-),女,维吾尔族,新疆人,研究生,研究方向:现当代维吾尔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摘 要:中国彩灯文化历史悠久,在现如今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下,彩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公众一直关心的问题,处于川南地区的自贡市利用自贡灯会发展起了独具特色的彩灯产业,在传统民俗的彩灯上进行了传承与创新,形成了特有的彩灯文化产业。本文通过对自贡彩灯的特点分析,展望彩灯文化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民俗;自贡;彩灯;文化产业  作者简介:王娜(1994-),女,汉族,山西运城人,四川理工学院16级研究生,研
摘 要:石黑一雄的第五部作品《上海孤儿》,一经出版就广受赞誉。作为一名流散作家,石黑一雄的作品大多展示了移民群体所遭受到的生存危机和文化冲突。本文采取文本细读的方法,试图详细解读班克斯从身份的缺失,到为追寻身份所作出的努力,以及最后重建新的杂糅身份。探讨作家石黑一雄对当代人类困境的反思,揭示他对失根人群的关怀精神。  关键词:石黑一雄;《上海孤儿》;身份追寻;生存困境  作者简介:余水秀(1991
基金项目:2017年塔里木大学校长基金项目,项目名称:当代维吾尔族女性文学与女性文化研究,项目编号:TDSKQN1704,申请人:文且木·买合木提。  摘 要:哈丽旦·依斯拉音是当代人维吾尔文学长河中一位传奇的女作家。哈丽旦·依斯拉音在《鸿雁湖》、《轨道》、《买合图穆素拉》等爱情、社会道德、妇女意识、婚姻、家庭为主题的短篇小说里通过祖赫拉、阿斯娅和买合图穆素拉等妇女形象给我们展现了妇女们的复杂精神
摘 要:路遥的小说创作根植于故乡热土,展示了陕北特定的地域文化风貌。在小说《人生》中,他扎根于黄土高原,以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创作心理重点讲述了陕北的地域文化内涵,使小说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增强了小说的审美性和可读性,为研究陕北地区提供重要的依据。  关键词:路遥;《人生》;地域文化  作者简介:卜令欣(1996-),女,汉族,山东省泰安市人,辽宁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2-0-01  黄执中说过一句话:“我们还很年轻,但我们的判断太老。”还记得他的意思大概是指:我们非常温顺的就接受了周遭的一切规则,这种温顺有时就意味着一种懒惰,换言之就是好奇心和创造力的缺乏,是对既有思想方式的服从。带着这句话审视自己读过的书,做过的理解与判断,恍然发现自己曾经的狭隘。于是此篇文章,不
作者简介:杨慧敏,女,1995年4月出生于山西省介休市,就读于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是一名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3--01  孔子曰“学而优则仕”![1]对于古代大多数士人来说,士而后大夫是他们最初也是最高的梦想。在他们老年功成名就之后便会返乡做一位家乡的绅,所谓“乡绅”。这时他
摘 要:朱自清在他的散文《冬天》中,选取了三个生活场景,用细腻的文字叙写朴素而生动的生活细节。本文试以其细节描写为突破口,探寻其散文的情真意切之美。  关键词:朱自清;细微;真情  作者简介:吴红莲,文学硕士,现为延边大学朝汉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33-0-01  散文是作者通过写景状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