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工:以创新驱动推进高质量发展

来源 :军工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8550cim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风”劲吹,“红旗”招展,“鹰击”长空,“长剑”啸天,为增强我国国防实力、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推进高质量发展筑牢了安全基石。
  2018年至今,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简称航天科工)交出这样一份数据亮眼的成绩单:
  作为牵头单位第五次摘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桂冠,获得中国专利金奖一项,为国防装备建设填补一系列空白、开创先河、满足急需的装备,实现从交装备到交体系、交能力的战略性重大突破;
  航天科工快舟一号甲圆满完成第二次和第三次商业航天发射任务,创造了国内固体火箭入轨精度新纪录;虹云工程技术验证星成功发射并开展在轨试验,标志着我国低轨宽带通信卫星系统建设迈出了实质性的重要一步;
  2018年,航天科工企业利润总额增长超10%,新经济收入占比超40%;2019年位列世界企业500强第322位。
  航天科工制定全球首个面向智能制造服务平台的国际标准,作为我国唯一提供智能制造、协同制造、云制造公共服务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航天云网,目前已形成数十个柔性化生产协同制造及智能化改造应用实践案例;
  自主研制的500吨级推力商业航天固体运载火箭(一级,减装药状态)地面试车取得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大推力、高质量比固体运载火箭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一
  铸造新利剑:以大国重器筑牢高质量发展安全基石
  承载60多年中国航天事业的积淀,经过近20年的历练,航天科工作为承担“强军首责”的军工央企,始终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企业核心价值观作为崇高政治责任和光荣历史使命,始终把圆满完成航天防务装备建设任务放在首位,瞄准“实现性能不变成本降低50%以上,成本不变性能提升50%以上”创新目标,狠抓“五个新一代”,和“四项基础性支撑技术”的创新,推动以“结构与功能一体化、系统与分系统集成化、软件硬件相互渗透化”为主要特征的“新三化”发展,大力开展基础性、前瞻性、颠覆性技术拓展及产品研发,推动科研生产能力不断增强、新型装备不断涌现、装备科研生产体系更加完整。
  2018年,航天科工研制生产的各型装备在演训和国际军事比赛中表现优异。航天科工圆满完成一系列具有重大创新意义的科研任务,掌握了新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和原创性成果,为国防装备建设填补了众多空白、开创先河、满足急需的装备。“东风”劲吹、“红旗”招展、“鹰击”长空、“长剑”啸天,为增强我国国防实力、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推进高质量发展筑牢了安全基石。
  伴随着型号装备的换代升级,航天科工初步实现了从单个型号研制向体系化、系列化、实战化发展的重大转型。在2018年珠海航展上,航天科工携新一代全域攻防装备体系,以历史最大规模参展,其中展出的升级版防务对抗体系仿真演示系统,在虚拟战场真切地模拟出体系与体系的对抗、“矛”与“盾”的较量、攻防信息战的比拼,震撼展现航天科工从交装备到交体系、交能力的战略性重大突破。
  在国防装备建设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背后,是技术的积累沉淀和创新的大胆实践。2018年,航天科工第五次作为牵头研制单位摘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桂冠,获得中国专利金奖一项,截至2018年12月底累计获得有效专利近2.4万项,其中发明专利1.4万项,牵头和参与制定国际标准2项。
  目前,航天科工保持着技术创新经费占营业收入比重超10%的高投入,正在开展数以千计的科技项目攻关,重点加强世界新兴战略科技领域、新型装备和科技前沿技术发展,同时大力开展信息化制造能力建设,推动产品设计、生产、试验等关键环节向适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云化转型,加快步入历史发展新阶段。
  培育新动能:商业航天注入高质量发展强劲动力
  面对全球商业航天方兴未艾的发展态势,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需要商业航天快速推进。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主力军之一,航天科工不仅全面完成了所承担的国家级航天工程相关任务,而且敢于担当、举起发展商业航天产业的创新大旗,秉承“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能力协同、开放合作、互利共赢”发展理念,携手各方共创商业航天发展新高度,引领我国商业航天产业化创新发展。
  继“五云一车”(飞云、快云、行云、虹云、腾云工程及高速飞行列车项目)商业航天工程发布以来的不到两年时间,航天科工着力以颠覆性和替代性技术创新来发展商业航天产业,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成果。
  2019年,航天科工自主研制的500吨级推力商业航天固体运载火箭(一级,减装药状态)地面试车取得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大推力、高质量比固体运载火箭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2018年9月和2019年8月,快舟一号甲圆满完成两次商业航天发射任务,创造了国内固体火箭入轨精度新纪录;
  2018年底,虹云工程技术验证星成功发射并开展在轨试验,标志着我国低轨宽带通信卫星系统建设迈出了实质性的重要一步。
  快舟火箭,成为我国商业发射的新名片,而创新正是推动“快舟”系列运载火箭快速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勇于开展技术创新的同时,航天科工创新商业模式,以商业化模式创造了商业航天领域三项“全国第一”:全国第一个组建以商业模式开展研发和应用的专业化火箭公司;全国第一个获批建设国家级商业航天产业基地;全国第一个具有低成本、快速集成等特点的商用小型固体运载火箭,开创了研产模式的“快舟模式”。
  据专家介绍,“快舟模式”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降低了产品生产成本,提高了研发组织效率,缩短了产品生产周期,综合成本降低50%,生产周期缩短70%。
  涵养新业态:工业互联网构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底盘
  放眼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变,制造业正处于群体性技术突破与根本性制度创新交替作用的关键时期,信息文明的階跃现象已经出现。目前,工业互联网推动以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会极大地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早在2009年,航天科工李伯虎院士就在国际上提出了“云制造”理念。2015年6月15日,航天科工倾力打造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航天云网正式上线。
  在我国绝大部分企业不具备智能制造能力,企业的运营流程尚未完成信息化改造,且短时间内不可能完成智能化改造和信息化改造的前提下,航天科工从云制造生产方式变革入手,在渐进开展制造能力智能化改造和企业运营流程信息化改造过程中,同步开展企业制度的调整与变革,最终实现从云制造到协同制造、从协同制造到智能制造的逆袭。这是“自上而下逐步深化”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互联网发展路径。
  2018年,航天云网通过不断的创新迭代,确立了工业互联网空间+云制造支持系统(INDICS+CMSS)的核心架构,采用“一脑一舱两室两站一淘金”的业务界面提供用户服务,为新一轮生产方式变革、推动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承担了应有之义。
  2018年,航天云网作为提供智能制造、协同制造、云制造公共服务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国际云平台实现7种国外语言环境的上线运行,为遍布全球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各类企业用户,提供普惠的免费服务与个性化的增值服务,并在全国“七个区域、九个城市”推进云制造产业集群生态落地。
  目前,航天云网已形成数十个柔性化生产协同制造及智能化改造应用实践案例,促进了工业服务、工业设备和工业产品的社会化集成共享、优化配置和业务协同。
  其中,“常州模式”是建设工业互联网生态的成功实践:常州市大力推进工业互联网应用,以航天云网为基础平台,实现了84.9%规模以上企业上云,使得常州市制造企业形成整体资源对外接单能力,有效提升生产效率、促进设备均衡利用等。同时,围绕工业互联网汇聚了一大批企业,比如,线上线下服务商、合作运营商、解决方案提供商、工业APP提供商等,形成了具有常州特色的工业互联网生态。同时,航天科工还牵头制定全球首个面向智能制造服务平台的国际标准。
  在这些成功的应用案例中,还有许多来自于国际合作的最新成果。航天科工与德国西门子股份公司在工业互联网与智能制造领域开展战略合作,2018年,航天科工与西门子(中国)公司签署了智能制造項目合作协议,共同服务智能制造市场。
  短短一年来,航天科工与德国西门子共同打造了电连接器智能工厂样板间,该智能制造样板间构建了一套全价值链的协同制造系统,有效集成了价值链上下游企业的软件与系统,打通了研发设计、资源计划和制造运营等价值链各环节的纵向链路,实现了数据驱动的多品种小批量柔性混线生产。
  同时,航天科工还打造了基于INDICS的西门子数字化企业示范产线上云案例,基于有限产能的优化排程技术、产线数字化双胞胎等智能制造领域的先进技术,涵盖运营分析、设备及质量分析、资源配置优化与生产执行管控、营销等全产业链环节,集中体现了云制造生态集成等场景,可广泛应用于各类制造型企业。
  航天云网相关专家介绍,随着平台的基础架构更加完善、用户更多,航天云网进入到了以实际应用为主要牵引力、用户体验好坏为检验工作成效主要标准的市场导向发展阶段。基于“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双向持续创新,是航天云网的发力点。
  未来航天云网将加大“一脑一舱两室两站一淘金”等用户级云端应用系统的功能开发与应用,构建应用提供方、使用方和运营方三者互利共赢的生态圈,以开放共享的创新生态为企业的数字化改造、产业的云化改造提供稳定可靠的整套解决方案,构建和涵养以工业互联网为基础的云制造产业集群生态。
其他文献
“这个春节太难忘了,几乎每天都关注新闻动态,关注疫情的发展,睡梦中也抱着手机,心情很复杂。就连现在也是持续不断的严防死守疫情。但这也是我们航空试飞人的责任,我们就要抢在疫情时刻战试飞。”试飞中心机务大队某外场跟飞人员的一句话,说出了所有试飞人的心声。  疫情之下,嘹亮的号角早已吹响,“召必回,战必胜”,这是白衣天使的信仰;“保节点、保任务”也是试飞人心中的执念。可是疫情暂时未能消退,复工日期也一推
期刊
从武汉暴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迅速蔓延至全国进而成为国难,面对疫情,举国抗击,众志成城,团结奋战,打响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抗疫人民战争。而作为国人,在这场抗疫中所能做的就是按照中央的部署和政府要求,在居家隔离其间自我反思,思考疫情之后的林林总总。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这次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的要求,全国各地区、各行各業、各单位、各社区,具体到家庭、个人都以实际行动在大战中“守土有责
期刊
中国船舶集团所属江南造船(以下简称“江南造船”)以坚定的信心、坚强的组织、坚决的措施打赢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两个战役。在疫情防控方面,坚持精准研判、精準防控、精准保障,确保实现了厂区“零目标”;而在复工复产方面,则通过接人、调整计划、出台激励措施等,克服各种困难,努力把失去的进度追回来,确保实现营业收入不变、交船数量不减、接单总量不降的目标。  防疫:以大概率思维防范小概率事件  江南造船是启动疫情
期刊
相守70载,与蓝天结缘的空军将士习惯抬头仰望。  致敬70载,与蓝天为伴的空军将士习惯奋然前行。  回望来時穿越硝烟,眺望未来征途漫漫,他们从没有忘却与蓝天的约定:去高飞,云海万里纵长歌。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空军官兵必将铭记领袖重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朝着“将人民空军全面建威世界一流空军”的宏伟目标不断奋进!  1930.03.16  国民党空军美制“柯塞”式飞机由武汉飞往开封执行通信联络任
期刊
(一)  2020年春节,一场来势凶猛的新冠肺炎疫情冲淡了传统“中国年”团聚的欢快氛围。1月22日,航空工业贵飞召开第一次专题会议,部署疫情防控工作,统筹调配防疫物资;1月29日,贵飞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专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等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公司党委要求全体党员把疫情防控作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期刊
被誉为祖国“千里眼”的人民空军雷达兵,全面构建起覆盖全疆域的预警天网,实现由防空预警向战略预警转变。  空军雷达兵由最初的区域性雷达情报网,发展到空地结合、多元融合、全国组网,已成长为我军战略预警体系的主体力量。  1950年,第一个雷达营组建,拉开边战边训、边建边战搭建神州预警天网的帷幕。1962年,人民空军在西藏高原组建首个雷达站,海拔5374米的甘巴拉成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人控雷达站。到20世
期刊
他们是党在新时代的强罕目标的忠诚践行者、不懈奋斗者、积极贡献者,是“四有”新时代事命空军的杰出代表。他們激励着更多中国罕人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证罕思想,增证“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维护核心、坚决听从指挥,永远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强烈的使命担当奋力投身强国强罕事业,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李浩是空军某试验训练基
期刊
在岱崮地貌景区岱崮三线军工文化园实景拍摄、国内首部反映三线军工题材的电影《崮上情天》将于2019年12月17日登陆院线大荧幕。  这是一部以弘扬沂蒙精神和“三线”军工精神为主旨,着力展现新中国成立后广大沂蒙人民和“三线”军工人精神风貌的影片。这也是一部充分挖掘知青文化、红色记忆,展现“三线”建设者为祖国忠诚奉献的高尚情怀和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精神的影片。  本片讲述了20世纪60年代,为响应国家号召
期刊
2019年8月3日-17日,“國际军事比赛-2019”在中国、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10个国家举行。中国军队共参加了15项比赛,获得了4个项目的冠军,5个项目的亚军和3个项目的季军,取得了总分第二的好成绩。  在与外军同台竞赛、切磋交流中,中国军队向世界展示出更加开放、更加透明、更加自信的大国军队形象。  (图片来源:环球网)
期刊
初识西藏  2019年国庆节前夕,核工业航测遥感中心多次召开领导办公会,强调各部门、生产单位要严格抓好安全生产工作,落实岗位职责,同时要求安全保卫处安全巡察办公室对生产一线进行安全巡察全覆盖,以实际行动向国庆节献礼。接到命令,我们一刻也未敢停留,于国庆前一天奔赴西藏。  从成都机场出发时天空飘着绵绵细雨,飞机冲破厚厚的云层一路向西。在万米高空极目远眺,雪山尽收眼底,经过两个多小时的飞行,飞机在群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