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东金融学院
摘要: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只有认清两者的关系,才能做得两者的有机结合,互相补充、互相渗透,也为应对当前社会转型时期下的高校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复杂局面,收到应有的成效。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越来越突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高等学校都越来越重视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咨询(辅导)中心”等在全国许多高校建立起来,心理咨询工作在蓬勃开展并且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对于心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两者关系问题的认识以及二者角色的把握上,却仍存在一些误区,因此我们有必要就这两者的关系、两者的作用与影响梳理清楚,才能更有效的帮助我们开展相关工作。
心理与思想的作用是相互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也对人的健康心理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主要表现在:
价值导向作用。人的心理健康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人的价值取向。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突出表现在为教育对象提供价值导向,引导教育对象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促使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协调一致,进而把社会所要求的规范内化为个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然后再外化为行为。在正确的价值观指导下,人会积极进取,健康发展,从而减少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发生。
需要引导作用。人在追求不合理的需要过程中容易产生心理不平衡现象,而追求合理需要的人,能夠保持心理健康。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关系,引导其追求合理的需要,从而减少心理障碍的产生。
认知改组作用。人的心理障碍的产生,几乎都与不正确的认知有关。如果这种认知成为一种定式,则会产生认知障碍,还会导致更严重的心理疾病。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人客观、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注意培养人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人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人的认知能力得到提高,认知结构得到完善,认知方式得到调整,从而可以减少心理障碍的产生。
环境创建作用。良好的心理状态一定是在良好的周围环境中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为教育对象创造有利于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通过组织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组织环境;通过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创建良好的人事环境;通过人际关系的调节,创建良好的人际环境;通过参与、交流,创建和谐的民主环境;通过谈心、感情投入,创建良好的心理环境等。
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又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可行性和有效性。主要表现在:
健康的心理是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内化为信念的条件。人们在接受思想政治、道德教育时并不是机械地、被动地接受,而是经过了心理因素的过滤筛选。在这过程中,个体的态度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种意识表现形式的态度是主体内在的尺度,它所反映的是主体对于客观事实、现象(这种客观事实、现象也包含了主体自身的思想、意图、行为、举止等)是否符合自身需要和利益的一种评价(“该不该”)和接受倾向(“要不要”)。信念是个体对某种现实、观点持有深刻信任感的精神状态,信念内容的内化显然与人们所应持有的态度有关,即总是建立于个体对信念内容形成需要心理的过程之中。心理健康的人能客观真实地把握社会的需要,能正确地洞悉自身的短长,悦纳自己又能完善自己。所以,当社会对个体的思想政治要求和一定的道德原则与规范作用于他时,他就能以一种端正的态度愉快地接受,进而甚至能形成思想信念。
健康的心理是使行为习惯化的保证。思想观念、政治觉悟、道德规范的教育都应外化为行为并以行为习惯的方式表现出来,形成人们稳定的行为特征和个性特点。一个人良好的行为能否习惯化是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最终检验标准。在此,个体的意志品质起着关键的作用。意志品质是心理品质之一,它表现为人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调节和支配自己心动的心理过程。衡量一个人品行的高下,主要根据其一贯的德行。同理,要培养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必须使其德行习惯化,形成动力定型。这种行为的习惯化,除须克服人的惰性外,尚须其意志品质的坚持性与自制性的参与。一个意志减弱或意志缺失的人是不能做到这一点的。可见,健康的心理品质对于德行的习惯化,对于一个人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和巩固起着关键的作用。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区别是明显的,因此,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用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解决心理问题,或者用思想政治工作代替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可取的,同样,夸大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用心理咨询代替思想政治工作也是不可取的。当然,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之间也有很多共同之处,二者在内容、原则、方法、途径等方面,也有交叉的地方,可以相互吸收、补充和利用,在实际工作中注意综合运用。
(责任编辑:王平勇)
摘要: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只有认清两者的关系,才能做得两者的有机结合,互相补充、互相渗透,也为应对当前社会转型时期下的高校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复杂局面,收到应有的成效。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越来越突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高等学校都越来越重视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咨询(辅导)中心”等在全国许多高校建立起来,心理咨询工作在蓬勃开展并且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对于心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两者关系问题的认识以及二者角色的把握上,却仍存在一些误区,因此我们有必要就这两者的关系、两者的作用与影响梳理清楚,才能更有效的帮助我们开展相关工作。
心理与思想的作用是相互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也对人的健康心理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主要表现在:
价值导向作用。人的心理健康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人的价值取向。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突出表现在为教育对象提供价值导向,引导教育对象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促使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协调一致,进而把社会所要求的规范内化为个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然后再外化为行为。在正确的价值观指导下,人会积极进取,健康发展,从而减少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发生。
需要引导作用。人在追求不合理的需要过程中容易产生心理不平衡现象,而追求合理需要的人,能夠保持心理健康。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关系,引导其追求合理的需要,从而减少心理障碍的产生。
认知改组作用。人的心理障碍的产生,几乎都与不正确的认知有关。如果这种认知成为一种定式,则会产生认知障碍,还会导致更严重的心理疾病。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人客观、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注意培养人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人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人的认知能力得到提高,认知结构得到完善,认知方式得到调整,从而可以减少心理障碍的产生。
环境创建作用。良好的心理状态一定是在良好的周围环境中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为教育对象创造有利于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通过组织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组织环境;通过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创建良好的人事环境;通过人际关系的调节,创建良好的人际环境;通过参与、交流,创建和谐的民主环境;通过谈心、感情投入,创建良好的心理环境等。
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又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可行性和有效性。主要表现在:
健康的心理是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内化为信念的条件。人们在接受思想政治、道德教育时并不是机械地、被动地接受,而是经过了心理因素的过滤筛选。在这过程中,个体的态度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种意识表现形式的态度是主体内在的尺度,它所反映的是主体对于客观事实、现象(这种客观事实、现象也包含了主体自身的思想、意图、行为、举止等)是否符合自身需要和利益的一种评价(“该不该”)和接受倾向(“要不要”)。信念是个体对某种现实、观点持有深刻信任感的精神状态,信念内容的内化显然与人们所应持有的态度有关,即总是建立于个体对信念内容形成需要心理的过程之中。心理健康的人能客观真实地把握社会的需要,能正确地洞悉自身的短长,悦纳自己又能完善自己。所以,当社会对个体的思想政治要求和一定的道德原则与规范作用于他时,他就能以一种端正的态度愉快地接受,进而甚至能形成思想信念。
健康的心理是使行为习惯化的保证。思想观念、政治觉悟、道德规范的教育都应外化为行为并以行为习惯的方式表现出来,形成人们稳定的行为特征和个性特点。一个人良好的行为能否习惯化是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最终检验标准。在此,个体的意志品质起着关键的作用。意志品质是心理品质之一,它表现为人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调节和支配自己心动的心理过程。衡量一个人品行的高下,主要根据其一贯的德行。同理,要培养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必须使其德行习惯化,形成动力定型。这种行为的习惯化,除须克服人的惰性外,尚须其意志品质的坚持性与自制性的参与。一个意志减弱或意志缺失的人是不能做到这一点的。可见,健康的心理品质对于德行的习惯化,对于一个人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和巩固起着关键的作用。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区别是明显的,因此,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用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解决心理问题,或者用思想政治工作代替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可取的,同样,夸大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用心理咨询代替思想政治工作也是不可取的。当然,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之间也有很多共同之处,二者在内容、原则、方法、途径等方面,也有交叉的地方,可以相互吸收、补充和利用,在实际工作中注意综合运用。
(责任编辑:王平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