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二十年来,(不)礼貌研究已从言语行为理论和会话含义理论的分支,逐步发展成为跨界面、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学界普遍认同从个体言语行为、语言间接性、说话者意图、面子等角度解释礼貌现象皆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据此,本文拟厘清(不)礼貌研究发展的四条主要轨迹,以期完善现存理论问题。首先,(不)礼貌研究的兴起。早期不礼貌理论的构建多基于对现有礼貌理论的应用,其理论化程度及对语言现象的解释力仍有待提高。随着网络的普及与发展,"匿名化"和"快节奏"等在线交际特点触发了不礼貌语料的产生,如"仇恨言语"(hate language),这为不礼貌理论的建构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支撑。其次,(不)礼貌与面子的分离研究。先行研究发现面子作为"个人需求"的观点不具有文化普遍性,面子与礼貌无必然关联性。本文认为厘清面子1、面子2、礼貌1、礼貌2之间的内在关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研究表明,个体文化中少部分词汇化指称(lexicalized reference)的面子1可表征为词汇化指称的礼貌1。其他词汇化指称的面子1则表征为不礼貌、冲突、过分礼貌等非礼貌范畴的概念,即属于礼貌2的研究范畴;而面子2没有具体的心理现实(psychological realization),是超出具体行为范畴的分析概念。然而这一概念却十分重要,它是跨文化比较研究中的"标尺"。倘若我们将面子1作为礼貌2的基础,那么学界对面子—礼貌的关系之争就可以消除。再次,(不)礼貌与规约。规约意义并不是语言表达的既有属性,而是具体语境下所赋予的表达式意义(expression-in-context)。这与框架论视角下的"最简语境"(minimal context)一致。研究表明,规约表达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不)礼貌(礼貌2),其评价性本质对具体文化下(不)礼貌现象的诠释有着重要的作用。最后,(不)礼貌与道德、情感。道德与礼貌相互关联,但二者并非永远方向一致,在冲突下道德与礼貌也会背向而驰。此外,道德与礼貌研究的关联性在于它既是非技术性概念也是技术性概念,正如礼貌1与礼貌2的区别一样。情感,往往是在违反道德的相关情境下,需首要考虑的问题。先行研究指出,情感可分为策略性情感和无意识情感,前者与评价礼貌相互关联。基于上述对已有文献的回顾和分析,本研究认为(不)礼貌研究的兴起、(不)礼貌与面子的分离研究、(不)礼貌与规约、以及(不)礼貌与道德、情感这四个方面应是未来研究的主要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