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依赖的独立,很可能是源于恐惧

来源 :健康与营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AA12345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中我们可能会看到一些人很独立,什么事情都可以在没有别人帮助的情况下自己完成得很好,自给自足,完全不去依赖任何人和任何关系。这本身很好,独立的人通常可以把事情做得很好,这是有助于职业发展的。但是也要注意,这种独立是否是害怕依赖的衍生物呢?独立的背后是否隐藏着某些绝望和无奈呢?是否是对于内心深层无助体验的防御呢?
  案例
  在咨询室里,有这样一种来访者,他们会在咨询逐渐深入时候,提出终止咨询,和他们探讨结束咨询的原因,会发现这与他们内心对于依恋和依赖的恐惧有关。
  A在和我咨询之前,已经和4位咨询师建立过短暂的咨访关系了。前面3个都只咨询了几次,和第4位咨询师咨询了十几次。在我了解了她的咨询史后,我心里就已经准备好,她很可能也会过早地终止我和她的关系,在我们的关系中再一次重复她在关系中“待不住”的模式。果然,在我和她工作到第十几次的时候,她也提出想要结束咨询,终止的原因和前面几次一样,都是经济压力,无法承受咨询的费用。当我向她呈现她5次咨询关系中相同的模式,并且尝试和她一起去深入探索她一次次提前终止关系的深层原因时发现,除了现实层面的经济压力之外,她内心对于依恋和依赖的恐惧才是她从关系中逃离的心理原因。
  随着咨询的进行,她感觉到自己开始对咨访关系产生很多渴望,比如当她在咨询室外的日常生活中产生任何想法和念头,她都会想要讲给我听;比如当她做了梦,她也会想要把梦的内容和我去探讨;而且她还和我有更加亲近和带有情感的关系。然而与此同时,她内心深处又有一个相反的想法,或者说是一种无意识的恐惧—如果她让自己依赖于我们的关系,那么会有很可怕的事情发生,最终会让她失望和受伤。她内心有一个信念是:人始终是要靠自己的,任何人都是靠不住的,只有靠自己才是最稳妥的。也就是这样的信念,让她在感到自己对于某人和某段关系产生了依恋或者依赖的时候,为了避免经历依赖落空的失望和无助,她会先行斩断依赖的萌芽,结束和对方的关系。她跟我说,她觉得自己应该从我们的关系中独立出去了。
  “假性独立”的存在
  生活中我们可能会看到一些人很独立,什么事情都可以在没有别人帮助的情况下自己完成得很好,自给自足,完全不去依赖任何人和任何关系。这本身很好,独立的人通常可以把事情做得很好,这是有助于职业发展的。但是也要注意,这种独立是否是害怕依赖的衍生物呢?独立的背后是否隐藏着某些绝望和无奈呢?是否是对于内心深层无助体验的防御呢?因为依赖有时让人感觉自己是弱小和无助的,而独立却会让人很有力量感和掌控感。
  害怕依赖(反依赖)所带来的独立是种“假性独立”,真正健康的独立是,可以依附缠绕,也可以独自生长。害怕依赖的人推崇独立生长,拒绝依附缠绕。


  为什么会有“假性独立”
  A的成长经历中,由于父母的疾病和生活的艰辛,让她在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没有得到很好的照顾和保护,反而要处处替父母着想,为父母付出,做父母的“父母”。在她还在上大学的时候就完全依靠自己生活了。在她的婚姻和其他关系中,她也一次又一次地体验到别人是靠不住的,只能够依靠自己。早年经历中,如果孩子在需要依赖和帮助的时候总是不能被满足,或是感到极度失望,就会让孩子对他人和关系绝望,对依赖他人感到恐惧,在意识或潜意识中让自己变得独立,不再需要去依赖别人。A的内心是无助的,但是她用独立所带来的强大和控制感防御掉了内心深处巨大的无助和失控感。
  从依恋的角度来看,害怕依赖的人在早年和妈妈之间所形成的依恋就是不安全的。心理学家曾用“陌生情境实验”来研究不同依恋类型的孩子在妈妈在场和不在场时的不同反应。在实验中,被评为安全依恋型的孩子在妈妈在场的时候会玩耍,妈妈离开的时候很紧张,妈妈回来又可以很安心地玩,而不担心妈妈会离开;有一部分孩子对于妈妈的离开和回来表现得漠不关心,但这种反应并不是一种平静和成熟,而是一种防御性的反应。在分离场景中,他们的心率和安全型孩子一样都是加快的,并且身体的压力激素要明显高于安全依恋型的孩子。还有一种孩子对于母亲的离开表现出淹没性的悲伤,在母亲重新回来之后他们或生气地拒绝母亲,向母亲发脾气,或胆怯地向母亲寻求安慰,害怕母亲再次的离开,他们的内心对于与母亲亲近还是疏离很矛盾,有冲突。很显然,反依赖的人在早年依恋形成期没有建立起与妈妈的安全依恋,他们害怕妈妈离开,害怕被抛弃,所以不如不去依赖,在成年后的重要关系中也是如此。
  如果追溯到更早期的经验,自我心理学家玛格丽特马勒将早年(0~3岁)婴幼儿发展阶段分为三个阶段:孤独期、共生期、分离一个体化期。在共生期的时候,婴儿和妈妈是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还没有分化出一个清晰的边界,婴儿有与妈妈融合的强烈渴望。如果在此阶段,婴儿和妈妈融合的渴望被充分地满足,婴儿就可能进入更成熟的分离—个体化阶段,进行独立的尝试。如果由于某些原因,比如妈妈的抑郁情绪让她对孩子比较冷漠和疏远,孩子共生融合的需要没有办法被满足,孩子有可能会过早地“独立”,比如表现得很安静、很乖,好像不需要妈妈照顾。但其实这并不是真正的独立,只是孩子不得不过早对环境进行适应的表现。充分的融合带来健康的独立。共生期融合的需要没有被满足,一个人是很难真正独立的。
  独立是种能力,依赖也是种能力,不能依赖的独立,很可能是源于恐惧。
其他文献
摘要:我国青少年美术课堂教学存在弊端,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兴趣不足,教师灌输意味浓厚。为此,本文阐述了当今阶段可供选择的美术课堂教学与互联网平台的融合模式,并提出互联网资源利用、学生的美术综合能力课堂培育、重难点的互联网结合教学以及因材施教等方面的对策。  关键词:互联网;美术;课堂教学;效率;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3-096-
《人民日报》一篇题为《莫让青春染暮气》的文章指出,从怀旧到叹老,80后似乎集体变“老”了。但不少人表示,现实中的年轻人仍是朝气蓬勃的。对此,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祝卓宏、苏州荣格心理咨询中心高级督导王国荣和广东省社会医学研究会心理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马健文,解读了让当代青年暮气沉沉的五大原因,并提出对策。  “先是怀旧。他们唱着《老男孩》,感叹消逝在记忆里穿着海魂衫皮凉鞋的夏天,怀念看过的连环
现代汉语中的类前缀“非”和日语中的否定接头词「■」都来自于古代汉语,但在语言长期发展、演变的过程中,“非”的性质及语义在汉日两种语言中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呈现出了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