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课改标准下,我们应当重新界定和评价数学“学困生”,并相应地采取新的教学方法对他们进行转化。一、关爱学生,给予“学困生”更多的尊重和信任,做他们的知心朋友。二、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数学学习热情。三、精心组织,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四、改进教学方法是关键。
关键词:转化;数学“学困生”;关爱;培养;提高;改进
学生学习数学困难主要有数学学科、教师、家庭、学生自身等四方面的因素,“学困生”的存在严重影响教学进度,教师必须尽最大努力改变数学“学困生”的状况,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那么在现有的教学模式条件下如何转化数学“学困生”,使他们脱困乐学呢?我认为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关爱学生,给予“学困生”更多的尊重和信任,做他们的知心朋友
在教学中时常会遇到有的学生对很容易的题目也不会做的情况,特别是对于“学困生”来说,教师应告诫自己千万要克服急躁情绪,不要流露出任何不耐烦,更不能挖苦,批评,指责学生。要知道,很多“学困生”是在自己鼓足了勇气之后才敢向老师提出问题的。对待数学“学困生”,教师应注意从他们提出的第一个简单问题开始,就给予他们最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并耐心热情地帮助他们找出困难所在,引导学生一起分析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使他们感到教师和蔼可亲,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这样才有可能听到他们提出的第二个、第三个直至更多的问题,最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数学学习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好数学达到学习目的的内在动力,直接影响学习效果。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使大脑处于活跃状态,增强人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力。兴趣不是天生的,它是在学习中逐渐培养起来的。由于“学困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多,挫折也多,因而常常对学好数学感到灰心丧气。俗话说“哀大莫过于心死”,当一个学生对学好数学学科彻底失去信心时,任何说教都是难以让他接受的了。因此,教师应善于发现并肯定学生的每一个优点,及时表扬其在学习中的每一个微小進步。
三、精心组织,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
“学困生”的形成与填鸭式、满堂灌的陈腐教学方式不无关系。那种由教师唱独角戏或平铺直叙、枯燥无味的说教,压抑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势必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敢于打破常规、标新立异、摸索创造型的课堂教学是教学改革的一项长期任务。如何构建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找准新课的最佳切入点,设计最好的问题情境,诱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是我们教师应始终把握的方向。教师要针对中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的特点,启发学生发表看法、提出见解,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质疑。在课程设置上,应铺设阶梯、降低坡度;分解难点、降低难度;照顾差生现状和接受能力。导入新课时,应尽可能联系旧知识,在旧知识上滚动拓展,以旧引新,以旧带新。布置作业应分必做和选做,选做题对后进生不作强求,适当减轻后进生的学业负担。
四、改进教学方法是关键
1、面向全体学生,采取分层教学
不同层次的学生理解和掌握同一知识的能力总是有一定差别的,教学中如果用同一种教学方法或向学生提出同一要求,将会出现“尖子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的现象。鉴于这种情况,在教学中针对学生实际,可采用分层次教学的方法解决这一矛盾。每一名“学困生”,都可以追溯到是从某一个知识转化点,尤其是分化点开始的。一个分化点没解决,又加上出现第二个、第三个分化点,这些知识分化点的累积,就造成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差。这第一个知识分化点是一个可怕的开端,它不仅影响到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更严重的是可能挫伤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尊心。因此,在分化点的教学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接收状态,要为他们爬坡增设阶梯。
2、在教学中,实行“低起点、多归纳、勤练习、快反馈”的课堂教学方法
帮助“学困生”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为他们学好数学准备条件,但单靠有信心还是学不好数学的,如果学生没有产生一种自己学好了数学的切身感受和兴趣,那么这种信心就不会持久,而且有可能会造成更大的失败和自卑。因此在帮助学生树立起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后,更重要的工作是创造条件使“学困生”真正地学习和掌握教材所要求的数学知识,使他们感到自己是可以学得好数学的。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立足于课堂教学的改革,实行“低起点、多归纳、勤练习、快反馈”的课堂教学方法,重点就是培养、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3、注意数学学习评价目标的多元化与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数学课程标准》注重发展性的评价,评价的目的在于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他们学习。因此,教师的日常评价活动应更多地指向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数学课程标准》中建议采取多种方法进行评价,如成长记录袋、测验与考试、答辩、作业、集体评价等。特别的是,其中“成长记录袋”提倡学生不断反思并记录自己的学习历程:最好的作业、最满意的作品、最感兴趣的一本课外书、最难忘的一次讨论……通过记录反思学生的成长历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为全面而客观地评价学生积累素材。新课改下中考的评价改革更加科学合理,如分数等级制、学校推荐制、学生自我评价、同学互评、教师评议等,使“学困生”得到更加公平的评价。
4、经常和家长联系,取得家长的支持,让爱和教育的围墙没有缺口
转化“学困生”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只有准确地找到“学困生”的成因,并认真分析他们的心理因素,才能找到有效的措施来帮助他们积极地进行转化。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教育对象主观目的的一致性和客观能力的差异性,应以高度的责任心、事业心,把爱献给每一名学生,对“学困生”更应“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对他们的关心要细致入微,丝丝入扣,做到“快马加鞭,慢马多加些夜草”,使他们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最后,希望在新课改的指引下,有更多的“学困生”被转化,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关键词:转化;数学“学困生”;关爱;培养;提高;改进
学生学习数学困难主要有数学学科、教师、家庭、学生自身等四方面的因素,“学困生”的存在严重影响教学进度,教师必须尽最大努力改变数学“学困生”的状况,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那么在现有的教学模式条件下如何转化数学“学困生”,使他们脱困乐学呢?我认为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关爱学生,给予“学困生”更多的尊重和信任,做他们的知心朋友
在教学中时常会遇到有的学生对很容易的题目也不会做的情况,特别是对于“学困生”来说,教师应告诫自己千万要克服急躁情绪,不要流露出任何不耐烦,更不能挖苦,批评,指责学生。要知道,很多“学困生”是在自己鼓足了勇气之后才敢向老师提出问题的。对待数学“学困生”,教师应注意从他们提出的第一个简单问题开始,就给予他们最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并耐心热情地帮助他们找出困难所在,引导学生一起分析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使他们感到教师和蔼可亲,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这样才有可能听到他们提出的第二个、第三个直至更多的问题,最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数学学习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好数学达到学习目的的内在动力,直接影响学习效果。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使大脑处于活跃状态,增强人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力。兴趣不是天生的,它是在学习中逐渐培养起来的。由于“学困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多,挫折也多,因而常常对学好数学感到灰心丧气。俗话说“哀大莫过于心死”,当一个学生对学好数学学科彻底失去信心时,任何说教都是难以让他接受的了。因此,教师应善于发现并肯定学生的每一个优点,及时表扬其在学习中的每一个微小進步。
三、精心组织,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
“学困生”的形成与填鸭式、满堂灌的陈腐教学方式不无关系。那种由教师唱独角戏或平铺直叙、枯燥无味的说教,压抑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势必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敢于打破常规、标新立异、摸索创造型的课堂教学是教学改革的一项长期任务。如何构建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找准新课的最佳切入点,设计最好的问题情境,诱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是我们教师应始终把握的方向。教师要针对中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的特点,启发学生发表看法、提出见解,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质疑。在课程设置上,应铺设阶梯、降低坡度;分解难点、降低难度;照顾差生现状和接受能力。导入新课时,应尽可能联系旧知识,在旧知识上滚动拓展,以旧引新,以旧带新。布置作业应分必做和选做,选做题对后进生不作强求,适当减轻后进生的学业负担。
四、改进教学方法是关键
1、面向全体学生,采取分层教学
不同层次的学生理解和掌握同一知识的能力总是有一定差别的,教学中如果用同一种教学方法或向学生提出同一要求,将会出现“尖子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的现象。鉴于这种情况,在教学中针对学生实际,可采用分层次教学的方法解决这一矛盾。每一名“学困生”,都可以追溯到是从某一个知识转化点,尤其是分化点开始的。一个分化点没解决,又加上出现第二个、第三个分化点,这些知识分化点的累积,就造成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差。这第一个知识分化点是一个可怕的开端,它不仅影响到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更严重的是可能挫伤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尊心。因此,在分化点的教学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接收状态,要为他们爬坡增设阶梯。
2、在教学中,实行“低起点、多归纳、勤练习、快反馈”的课堂教学方法
帮助“学困生”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为他们学好数学准备条件,但单靠有信心还是学不好数学的,如果学生没有产生一种自己学好了数学的切身感受和兴趣,那么这种信心就不会持久,而且有可能会造成更大的失败和自卑。因此在帮助学生树立起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后,更重要的工作是创造条件使“学困生”真正地学习和掌握教材所要求的数学知识,使他们感到自己是可以学得好数学的。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立足于课堂教学的改革,实行“低起点、多归纳、勤练习、快反馈”的课堂教学方法,重点就是培养、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3、注意数学学习评价目标的多元化与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数学课程标准》注重发展性的评价,评价的目的在于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他们学习。因此,教师的日常评价活动应更多地指向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数学课程标准》中建议采取多种方法进行评价,如成长记录袋、测验与考试、答辩、作业、集体评价等。特别的是,其中“成长记录袋”提倡学生不断反思并记录自己的学习历程:最好的作业、最满意的作品、最感兴趣的一本课外书、最难忘的一次讨论……通过记录反思学生的成长历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为全面而客观地评价学生积累素材。新课改下中考的评价改革更加科学合理,如分数等级制、学校推荐制、学生自我评价、同学互评、教师评议等,使“学困生”得到更加公平的评价。
4、经常和家长联系,取得家长的支持,让爱和教育的围墙没有缺口
转化“学困生”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只有准确地找到“学困生”的成因,并认真分析他们的心理因素,才能找到有效的措施来帮助他们积极地进行转化。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教育对象主观目的的一致性和客观能力的差异性,应以高度的责任心、事业心,把爱献给每一名学生,对“学困生”更应“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对他们的关心要细致入微,丝丝入扣,做到“快马加鞭,慢马多加些夜草”,使他们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最后,希望在新课改的指引下,有更多的“学困生”被转化,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