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河南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yfan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有着悠久且灿烂的农耕文化,河南作为农业大省,是我国农业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在当今环境下,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推进,人类历史上创造的农业文明不断被破坏、遗弃,甚至是遗忘。党的十九大提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掘和保护农业文化遗产能够有效地推进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农业文化遗产;河南省;传承;农耕文化
  1 河南农业文化遗产概况
  1.1 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及发展
  为应对全球粮食安全、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有关国际组织和国家发起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NS)保护项目。农业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新型的遗产概念,引起了专家学者的热烈讨论。①
  中国农业农村部2015年颁布施行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办法》指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指我国人民在与所处环境长期协同发展中世代传承并具有豐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完善的传统知识与技术体系、独特的生态与文化景观的农业生产系统,包括由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由农业农村部认定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②
  虽然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出现较晚,但我国对农业文化遗产的实质性保护早在20世纪初就已经开始了。起初是一批学者为保护传统农学,对一些农业文献进行搜集和整理。近年来,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从侧重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逐步拓展到对农业生产制度、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生态系统、农业景观等方面的关注与研究,研究对象由“固态”向“活态”延伸。
  1.2 河南传统农耕文化的发展地位
  河南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有广阔的平原,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全省气候温和,是我国农业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新石器时代早期,河南地区就已出现原始农业。裴李岗文化作为河南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代表,在裴李岗遗址中发现有石磨盘、石磨棒、石斧、石铲和石镰等农业生产工具③,在舞阳贾湖遗址中发现有稻作遗存,还有牛、羊、猪、狗等家畜的骨骼④,上述表明这时的农业已相当发达。进入封建社会后,政权更迭,稳定与战乱交替,中原地区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战火燎原时生灵涂炭,经济凋敝,百姓流离失所,所幸中原地区农业文明的发展未曾中断。在不断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劳动人民创造出与当地生态环境相适应的农耕技术,农业生产工具、耕作制度、农业民俗、农业景观等⑤,如小麦的栽培种植技术、作物耕作栽培技术,战国时期就已出现的间套轮作技术,魏晋时期形成以耕—耙—耱3个生产环节组成的防旱保墒系统、林农复合系统、沟垄耕作系统,战国至秦汉时期形成的“二十四节气”,还有各个时期修建的农田水利工程等。这些传统的农耕文化和农耕技术是长期农业生产经验的总结,是人们改造自然、顺应自然的成功举措,在农业大发展的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3 河南农业文化遗产现状
  我国于2012年启动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保护工作,截至目前,评审通过了5批共118个项目。在这份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中,河南入围三例,分别是河南灵宝川塬古枣林(第三批)、河南新安传统樱桃种植系统(第四批)、河南嵩县银杏文化系统(第五批)。从各省份入选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数量的多少(图1),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出各省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数目不一,其中浙江地区入选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数目最多,其次是四川地区,而位于黄河流域的陕西、甘肃、宁夏、山西以及河南地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数目明显较低。
  河南作为农业大省,有着深厚且灿烂的农耕文明,有“中原粮仓”的美誉。但根据2016年全国农业文化遗产普查结果公布,有潜在保护价值的农业生产系统共408项(图2)。①在这份普查名单中,河南省具有潜在保护价值的农业生产系统仅6项。这一调查结果的出现虽有一定的客观因素,比如普查标准的限制、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等因素,但更重要的是人为的破坏和忽视。
  2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嵩县银杏文化系统
  2020年中国农业农村部公布第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嵩县银杏文化系统作为河南代表,位列其中。随着嵩县银杏文化系统的成功申报,河南省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已经连续三次入选,表明近年来河南省对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
  2.1 嵩县银杏文化系统介绍
  嵩县地处伏牛山生态功能核心区,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森林资源丰富,优越的地形与气候条件为古银杏的保存和繁衍提供了有利条件。嵩县银杏栽培历史可追溯至唐朝初期,古银杏多分布在古寺庙或其遗址周围。目前全县16个乡镇中有8个乡镇分布有天然银杏林或散生银杏古树335株,规模和数量居全国之首。白河镇下寺村古银杏群落中有古树97株,平均树高(18.1米)和平均树龄(850年)均为最大。②千年古银杏林中现存树龄500年以上的有113株,其中树龄千年以上的67株,珍稀黑银杏树3株,雌雄同株1株,树龄最长的一株为1300年。基于树龄古老、分布集中、密度较大等特点,该银杏群2007年被列入大世界吉尼斯纪录,更有“中国银杏之乡”和“中国最美银杏文化小镇”之称。
  2.2 嵩县古银杏的多方位价值
  嵩县古银杏群在河南乃至全国均属罕见,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2.1 食用和药用价值
  嵩县银杏栽培历史悠久,作为嵩县特产,2017年被列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银杏树生长较慢,寿命极长,自然条件下从栽种到结银杏果要20多年,40年后才能大量结果,有“公种而孙得食”的含义,是树中的老寿星。银杏果又称白果,味道鲜美,富含淀粉、蛋白质、糖类等多种营养成分,具有食用和药用价值。
  2.2.2 经济价值
  银杏树干通直,木材优质,有“银香木”之称。易干燥,切削容易,不劈裂,油漆后光亮性良好,是制作乐器、家具的高级材料。银杏作为经济树种,有较高的经济收益。   2.2.3 生态和观赏价值
  作为中国四大观赏树种(松、柏、槐、银杏)之一,银杏树形古雅,高大挺拔,叶似扇形,具有降温作用。树干光洁,无病虫害,不污染环境,是著名的无公害树种,适应性强,春夏翠绿,深秋金黄,是理想的园林绿化、行道树种,观赏价值极高。
  2.2.4 文化价值
  银杏与佛教有深厚的渊源,佛教把银杏尊为“圣果”“圣树”,因此有银杏古树的地方多有寺庙修建。银杏寿命长久,树体高大苍健,雄伟异常,叶片纹理自然,这些品格特点与佛教宣扬的崇高圣洁不谋而合。佛教借银杏扩大其影响力,银杏借佛教信仰而得到广泛的栽培和保护,千百年来银杏树与寺庙相得益彰。嵩县古银杏群正位于云岩寺周围,云岩寺是修建于唐元和年间(806—821)的寺庙,距今约1200年,是伏牛山佛教文化的代表。
  3 河南嵩县银杏文化系统申报成功原因探析
  3.1 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
  嵩县地处伏牛山腹地,森林覆盖率高达65.18%,气候温和,生态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保存较好,是河南首批生态县,也是“世界地质公园”“中药宝库”。优越的生态条件为古银杏的保存和繁衍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这些古银杏树历史悠久,保存完好,是稀有的“活文物”。
  3.2 丰富的优良品种
  嵩县银杏是原生银杏的自然繁衍。①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嵩县银杏逐渐形成了自然群落,环境的变化使原生银杏逐渐发生了有益的形态变异,因此这里的银杏品类较多,树种优良,是天然的树种资源库。根据调查,嵩县雌银杏有10个品种。②这10类品种中,有的粒大饱满,种仁味美;有的种仁微苦,可药用;有的树干旺盛,树形优雅。
  3.3 林树结合的种植模式
  嵩县为河南省第四版图大县,其中山区占95%,素有“九山半岭半分川”之称。银杏作为经济树种,年产量达5万余千克,在森林覆盖率极高的嵩县,既能大面积繁衍,维护周边生态环境,又能为当地百姓带来较大的经济收益,因此保存情况较好。
  3.4 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
  嵩县银杏文化系统能够成功申报,除了以上因素外,还与地方政府高度重视有关。嵩县政府坚持“生态立县”的发展战略,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立足当地优越的气候条件,将绿化造林与美丽乡村、生态旅游、休闲农业有机融合起来,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道路,从而保护了古银杏群落。
  4 对嵩县银杏文化系统保护的几点建议
  基于河南省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情况较差,我们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加强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嵩县银杏文化系统的成功申报,为河南省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注入新的动力。我们希望通过对嵩县银杏文化系统保护工作的探索,为河南农业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提供一些参考。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办法》指出,应当遵循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的方针,坚持动态保护、协调发展、多方参与、利益共享的原则。因此,申报完成不等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结束,而是保护过程的新阶段。
  4.1 与时俱进管理理念,在开发利用中加大保护力度
  农业文化遗产是一个包含复杂性、多样性的生产系统,涉及多种行业、多个部门。当地政府应该积极作为,成立相关保护机构,设置专职部门进行管理,协调各方力量。嵩县银杏文化系统作为国家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在古银杏保护、开发利用的过程中把好质量关,为农业文化遗产提供法律层面的保护;加大政府财政扶持力度,增设农业文化遗产专项资金。
  近年来,白河古银杏禅养项目等逐渐开展,政府应加大对嵩县古银杏的开发力度,在开展项目的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古村落的保护,最大限度保护生态的完整性。
  4.2 提高研究水平,挖掘遗产价值
  嵩县银杏文化系统的保护,是对嵩县特有的古银杏品种进行保护。嵩县古银杏资源丰富,栽培历史悠久,种质优良,嵩县当地有关负责部门应该摸清家底,掌握嵩县古银杏的资源状况,建立古银杏种质基因库,这样既可以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又能够避免农作物品种单一而造成的各种发展隐患,是研究嵩縣古银杏价值的基础。此外,有关负责部门应该呼吁高校和科研工作者加强对嵩县银杏文化的关注,与高校联合办学,开设相关研究课题,积极承办学术研讨会。
  4.3 做好宣传推广,多途径提高影响力
  农业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文化标志,可以提升当地文化形象,提高地方文化的影响力,要充分深挖嵩县银杏文化价值。嵩县目前有“中国银杏之乡”“中国最美银杏文化小镇”“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等多种荣誉称号。自2009年起,嵩县已连续举办了十届银杏文化节,既展示了嵩县当地独特的千年银杏风光、深厚的银杏文化,又拉动了当地乡村旅游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已成为嵩县金秋旅游的节会品牌。要在此基础上深挖云岩寺佛教文化资源,将佛教文化与银杏文化深度融合,努力打造嵩县银杏文化圣地。
  在网络化、信息化的今天,我们可以利用网络和新媒体平台,采取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参考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列科普微动漫,以古村落传统文化为载体,以呈现农业文化遗产特点为出发点,征集作品,并在重要场合、人流密集区域做好广告宣传,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
  4.4 做好遗产地居民工作,发挥主人翁作用
  农业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精华,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创造自然、改造自然的智慧结晶。在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要做好居住地百姓的工作。嵩县当地要做好农民工作,普及农业文化遗产知识,提高遗产保护意识,在政策上适当给予倾斜和必要的帮助,建立合理的共享机制,让当地居民从该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中获得红利,才能得到遗产地农户的大力支持,自发地担任起守护遗产的责任。
  5 做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义
  在漫长的人类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区的劳动人民在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的实践过程中,凭借着勤劳与智慧,创造了特色鲜明、经济与生态价值高度统一的农业文化遗产。农业文化遗产作为一种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不仅可以使这些农业文化遗产“活起来”,还可以带来更多有益的现实意义。
  ①农业文化遗产在本质上是一个完整的生产系统,同时发挥着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特别是维持区域生态安全作用突出。①保护当地农业文化遗产,可以有效地保护当地农业生态环境,有利于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②对农业文化遗产能够振兴乡村建设,助力脱贫攻坚,不少专家学者都进行了有益的探讨。②农业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是一个城市或乡镇的文化名片。通过深度发掘农业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等价值,不仅可以增强城镇或乡镇的文化影响力,还可以为当地百姓带来可观的收益,推动农业发展,实现农村振兴。
  ③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已远远超越了学术研究层面,体现出更为深刻的民族文化。③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更多的是保护和发展人类传承下来的一种天人合一的人文思想。通过保护和宣传,可以增强遗产地居民的文化自信,有效弘扬中华农耕文化,提升民族自豪感。
  6 结语
  近年来国家提出中部崛起,中部地区更加出彩,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制订一系列重要战略部署,河南作为黄河流域的农业大省,其深厚的农耕文化底蕴和农业生产力是河南省的优势所在。充分挖掘农业文化遗产,在利用中传承,在传承中保护,将其历史、文化、科学、社会等价值利用与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结合在一起,弘扬中原农耕文化,传承黄河文化,这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希望相关部门加以高度重视,使河南省农业文化遗产事业能够更上一个台阶。
其他文献
摘 要:革命文物是历史文化传承中不可缺失的重要一环,具有无法取代的重要意义。近几年,随着国内外旅游事业迅猛发展,红色旅游在发扬革命精神、推进革命文物开发管理的同时,也对革命文物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革命历史纪念馆在进行革命文物保护的同时,还需要深入研究革命文物的科技管理手段,让革命文物进一步发挥弘扬革命文化的重要价值。文章对新时代革命纪念馆文物保护方案策略进行了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方法步骤促使革命
期刊
摘 要:收藏、保管、研究馆藏文物是博物馆的主要功能,也是博物馆工作人员的职责所在。每一件收藏的文物都需要我们不断深入挖掘其蕴含的历史、文化,并将之整理展示出来,使有心参观者能偶有所触,我们的努力便不会白付。但这一过程有可能是复杂而漫长的,这便要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定力了。  关键词:疑问;线索;查证;来历  1 疑问  在文物工作中,我们接触到一件器物。该器物(图1、图2)通高20.5厘米,青花
期刊
摘 要:文物是博物馆收藏、展陈、研究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文物征集是博物馆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加强文物征集工作,拓宽文物征集渠道,提高征集水平,是各级博物馆面临的重要课题。文章试图以安徽省各级博物馆文物征集现状为样本,对博物馆馆藏文物征集工作存在的问题展开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博物馆;馆藏文物;文物征集;征集渠道  0 前言  博物馆的发展离不开藏品的支撑,文物征集工作是博物馆赖以生存的根本。近年
期刊
摘 要:折扇,指扇面能折叠的扇子,清代折扇上承明代折扇风气之盛,是折扇的大发展时期。这时折扇已经超脱用以生风取凉的工具,转而成为一种备受人们珍爱的艺术品和收藏品,并精神化为一种身份、地位、品位的象征,是一种社会角色的道具。成都市温江区博物馆以书画藏品为特色,其中就有不少清代扇面,文章选择其中几幅,以供大家赏析。  关键词:折扇;书画;博物馆;李汝南  折扇,指扇面能折叠的扇子,由于其开合自如、使用
期刊
摘 要:纪念馆是人类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的宝库,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营利的永久机构,并向大众开放。纪念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国家的经济水平,同时也是社会文明发展的导向标。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纪念馆发展成为文物展示与保护的重要机构,与此同时,其照明、采光逐渐成为学者研究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纪念馆照明;标准光照;辐射;文物保护  在纪念馆照明应用当中,照明因其独特的作用成为其他要素无法替代的采光途径
期刊
摘 要:城墙是我国古代的历史性建筑,见证了一座城市、一个民族,甚至一个国家经济、文化、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发展,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在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下,城市规模迅速扩张,军事科技更加先进,城墙渐渐失去了原本的防御作用,但其中蕴含的精神文明和文化又赋予了其全新的功能,逐步成了城市发展的文脉,促进了历史和现实共生。基于此,文章重点对城墙文化之于城市发展的重要价值进行探究。  关键词:城墙文化;城市发
期刊
摘 要:2013年,红河哈尼梯田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7月,作者对主鲁大寨中传统建筑形制保存较好的68户民居进行了入户调查。通过对传统民居的调查研究可以认识到,红河哈尼梯田传统民居因处于同一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方式相似,所以建筑形制、结构、材料、工艺基本统一,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出现的残损基本相同或相似。在制定相关文物保护方案中,如何更好地将村落保护与利用发展相结合成
期刊
摘 要:在习近平总书记倡导文化自信的新时期,博物馆职能正在发生着快速的转变,从早期重视对文物的抢救发掘、保护和收藏转变为如今社会教育职能的越发凸显。全国大中小型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体现基本上都从原来单一的讲解模式逐渐转变为教育活动互动模式。从江西省赣南地区社会教育活动的现状看,社教活动主要存在社会教育活动内容同质化、场地单一、社教活动形式雷同、原创教育活动不足等问题。在策划社教活动时,要注意避免同
期刊
摘 要:商代作为王朝国家,继承了新石器时代玉器的发展,商代晚期手工业发展,玉器种类增多,制作工艺更为精湛,玉文化较为繁荣,是王权社会发展的重要表现。妇好墓是商代后期墓葬的典型代表,对其出土玉器进行探析,讨论商代后期玉器象征神权与王权的文化内涵,得出商代后期巫术观念渐淡,玉器的神秘色彩逐渐减弱,王权象征的内涵不断增强。商代玉器的发展为周王朝借助玉器规范行为举止的礼玉制度奠定了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
期刊
摘 要:中国是有着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诞生了数量和种类都异常丰富的文物,且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历史文化和文明遗留下来的自然产物。这些文物大部分都被各地的博物馆所收藏,对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和不可再生的资源进行必要的保护是我国文物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的信息化时代中,博物馆的文物管理工作也面临着诸多的机遇和全新的挑战。基于博物馆中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文章从信息化时代博物馆文物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