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是医学教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是需要不断研究和讨论的课题。本文在分析当前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研究了提高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实效的对策。
关键词:医学实验教学;问题;对策
实验教学是全面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纽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如何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发挥实验教学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是实验教学改革的关键。而目前一些高职高专院校对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在实验教学中暴露出一些问题,从而使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不能满足医学生今后工作的需要。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如何做到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标,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1 当前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实验内容陈旧、单一,与临床实践相脱节
实验教学一直处于从属地位,因此其实验内容侧重于经典理论或定律的验证。实验内容简单、枯燥,往往没做实验就知道了实验结果、实验现象,基本上没有开放性、设计性实验,严重制约了学生的灵活性和个性思维的发展。另一方面,医学科学日新月异,新技术、新理论不断出现,而实验内容过于陈旧,更新缓慢,新理念、新技术在教学中得不到体现,不能与当今临床实践相结合,严重偏离了“理论联系实际,服务于社会”的教学宗旨。
1.2 实验教学资源缺乏
近些年来,由于高校扩招严重,学生人数偏多,故实验教学资源如师资、实验室面积、仪器设备、实验试剂、实验动物等生均占有量均相对不足,致使多数学生实验动手机会相对减少,不少原本学生动手操作实验项目改为了教师示教或观看录像或多媒体课件。
1.3 实验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实验管理不善
由于受到“实验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的传统思想影响,实验课大部分由理论老师兼任,而大部分理论老师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理论课上的讲解[1]。在职的实验技术人员往往又缺乏进修提高的机会,几十年如一日,技术没有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创新,只是依靠传统的思想经验,在某种程度上也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另一方面有些院校实验室管理模式封闭落后,规章制度不够完善,或有章不循;实验室不能高效利用,仅在上课时开放;有些院校虽设有实验室开放的规定,但开放力度不够,且限制练习项目及时间,使开放实验室形同虚设,这必然影响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1.4实验教学评价方式、方法欠科学
基础课实验教学仅以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实验内容为目的,大多是一些为理解基本理论而开设的验证性实验,缺乏明确的实验教学目标和要求,实验教学仍处于低层次重复阶段。实验教学时往往由教师先讲解,然后教师和学生一起操作。多数教师对学生要求不严格,致使学生基本操作不规范、动手能力差。大多数教师只要求学生在实验课上得到理论讲明的结果,而学生遇到问题只想立即寻求教师帮助,不注意学习教师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与操作,实验课结束后学生对有关实验印象不深。学生认为学习目标就是完成实验报告,且有互相抄袭实验报告现象。这样容易使学生产生依赖心理,缺乏独立思考,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其知识、能力、素质等全面发展。
2 提高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实效的对策分析
2.1 改革实验教学内容
这是实验教学改革的核心。按照医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首先调整实验教学中内容陈旧,技术单一的验证性实验项目。根据学科发展趋势,增加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项目。以实验领域内实验技术归类为依据,将“三理”即生理、病理、药理的实验内容进行横向联系,优化组合,形成“人体机能学实验”。通过实验教学理论知识体系和实验科目体系的逐步建立,最终将医学实验课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开出,脱离各学科理论教学安排。
2.2 重视实验教学,增加实验教学的投入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医学创新人才的重要一环,应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医学高等院校的领导不能一味地强调和重视科研工作。作为高校,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是其根本的任务。由于实验教学需要投入较多的教学经费,因此,要想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实验教学改革,经费保障十分重要。
2.3 注重实验教师队伍建设
随着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实验室中新技术开发、新设备的引进,使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内容及文化模式随之发生了新的变化,由原来的局限单纯的实验准备及实验器材的简单管理,发展到掌握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由原来单一的知识结构,发展到不仅要掌握各个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由原来实验室的封闭落后式管理,发展到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实验室的现代化管理及仪器设备的规范化管理。新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的建立,必须有一支高水平实验教师队伍,必须下大力气改善实验教师队伍结构,尽快提高人员素质。学校可通过自己培养、进修、培训等方法提高和改善实验教师队伍结构,通过继续医学教育提高实验室岗位人员的学历和能力,实行聘任制,让精通实验教学、有事业心、有创新精神的教师上岗。建立实验教师队伍评估体系,优胜劣汰,使有能力的人充实到实验教师队伍中来,加快实验教学改革的步伐。
2.4 規范实验考核方法
实验考核的目的主要是检验教与学的效果,促进教学内容的完善、教学方法的改进,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应建立一套科学的、公正的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程考核机制,以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实验和学习过程中就十分注意自身素质、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体方法是:实验考核由平时测评及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基础和综合实验操作能力、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小组讨论总结及科研小论文的书写(对自主设计性实验)、实验操作考试(考察基本实验操作)等多种方法进行,最后综合得出成绩。这种多元实验教学考评方法,统筹考核实验过程与实验结果,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提高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而且有利于引导学生由学习考试型向“学习、思考、创新型”转变。同时,我们还根据学生专业和层次的不同,灵活采取不同的实验考试方法。
参考文献:
[1]铁茹、周幸春、张海峰等.提高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效果的实践和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3(2).
[2]杨艺、凌冠、刘峰等.基础医学综合实验课程的改革创新与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3,(4).
关键词:医学实验教学;问题;对策
实验教学是全面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纽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如何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发挥实验教学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是实验教学改革的关键。而目前一些高职高专院校对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在实验教学中暴露出一些问题,从而使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不能满足医学生今后工作的需要。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如何做到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标,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1 当前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实验内容陈旧、单一,与临床实践相脱节
实验教学一直处于从属地位,因此其实验内容侧重于经典理论或定律的验证。实验内容简单、枯燥,往往没做实验就知道了实验结果、实验现象,基本上没有开放性、设计性实验,严重制约了学生的灵活性和个性思维的发展。另一方面,医学科学日新月异,新技术、新理论不断出现,而实验内容过于陈旧,更新缓慢,新理念、新技术在教学中得不到体现,不能与当今临床实践相结合,严重偏离了“理论联系实际,服务于社会”的教学宗旨。
1.2 实验教学资源缺乏
近些年来,由于高校扩招严重,学生人数偏多,故实验教学资源如师资、实验室面积、仪器设备、实验试剂、实验动物等生均占有量均相对不足,致使多数学生实验动手机会相对减少,不少原本学生动手操作实验项目改为了教师示教或观看录像或多媒体课件。
1.3 实验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实验管理不善
由于受到“实验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的传统思想影响,实验课大部分由理论老师兼任,而大部分理论老师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理论课上的讲解[1]。在职的实验技术人员往往又缺乏进修提高的机会,几十年如一日,技术没有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创新,只是依靠传统的思想经验,在某种程度上也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另一方面有些院校实验室管理模式封闭落后,规章制度不够完善,或有章不循;实验室不能高效利用,仅在上课时开放;有些院校虽设有实验室开放的规定,但开放力度不够,且限制练习项目及时间,使开放实验室形同虚设,这必然影响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1.4实验教学评价方式、方法欠科学
基础课实验教学仅以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实验内容为目的,大多是一些为理解基本理论而开设的验证性实验,缺乏明确的实验教学目标和要求,实验教学仍处于低层次重复阶段。实验教学时往往由教师先讲解,然后教师和学生一起操作。多数教师对学生要求不严格,致使学生基本操作不规范、动手能力差。大多数教师只要求学生在实验课上得到理论讲明的结果,而学生遇到问题只想立即寻求教师帮助,不注意学习教师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与操作,实验课结束后学生对有关实验印象不深。学生认为学习目标就是完成实验报告,且有互相抄袭实验报告现象。这样容易使学生产生依赖心理,缺乏独立思考,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其知识、能力、素质等全面发展。
2 提高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实效的对策分析
2.1 改革实验教学内容
这是实验教学改革的核心。按照医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首先调整实验教学中内容陈旧,技术单一的验证性实验项目。根据学科发展趋势,增加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项目。以实验领域内实验技术归类为依据,将“三理”即生理、病理、药理的实验内容进行横向联系,优化组合,形成“人体机能学实验”。通过实验教学理论知识体系和实验科目体系的逐步建立,最终将医学实验课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开出,脱离各学科理论教学安排。
2.2 重视实验教学,增加实验教学的投入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医学创新人才的重要一环,应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医学高等院校的领导不能一味地强调和重视科研工作。作为高校,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是其根本的任务。由于实验教学需要投入较多的教学经费,因此,要想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实验教学改革,经费保障十分重要。
2.3 注重实验教师队伍建设
随着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实验室中新技术开发、新设备的引进,使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内容及文化模式随之发生了新的变化,由原来的局限单纯的实验准备及实验器材的简单管理,发展到掌握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由原来单一的知识结构,发展到不仅要掌握各个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由原来实验室的封闭落后式管理,发展到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实验室的现代化管理及仪器设备的规范化管理。新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的建立,必须有一支高水平实验教师队伍,必须下大力气改善实验教师队伍结构,尽快提高人员素质。学校可通过自己培养、进修、培训等方法提高和改善实验教师队伍结构,通过继续医学教育提高实验室岗位人员的学历和能力,实行聘任制,让精通实验教学、有事业心、有创新精神的教师上岗。建立实验教师队伍评估体系,优胜劣汰,使有能力的人充实到实验教师队伍中来,加快实验教学改革的步伐。
2.4 規范实验考核方法
实验考核的目的主要是检验教与学的效果,促进教学内容的完善、教学方法的改进,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应建立一套科学的、公正的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程考核机制,以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实验和学习过程中就十分注意自身素质、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体方法是:实验考核由平时测评及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基础和综合实验操作能力、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小组讨论总结及科研小论文的书写(对自主设计性实验)、实验操作考试(考察基本实验操作)等多种方法进行,最后综合得出成绩。这种多元实验教学考评方法,统筹考核实验过程与实验结果,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提高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而且有利于引导学生由学习考试型向“学习、思考、创新型”转变。同时,我们还根据学生专业和层次的不同,灵活采取不同的实验考试方法。
参考文献:
[1]铁茹、周幸春、张海峰等.提高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效果的实践和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3(2).
[2]杨艺、凌冠、刘峰等.基础医学综合实验课程的改革创新与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