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产业集群战略在我国东部地区的实施及取得的成功表明了其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和发动机。我国东部地区三大产业集群形成、发展的原因、背景、模式及政府行为都是不同的,其区域创新能力及民营企业的发展和融资能力也有差异,但其产业集群的成长均得益于对外开放和城市集群。因此,西部地区产业集群要发展壮大,必须加强其对外开放力度和城市集群的发展。
关键词: 产业集群;城市集群;区域经济;创新能力;特色产业
中图分类号: F062.9;F061.5;F12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6439(2009)05001906
所谓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演化过程中的一种地缘现象,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它们同处或相关于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形成以专门提供零部件等为主的上游中间商、提供互补产品为主的中游开发制造商、下游的渠道与顾客以及具有相关技能、技术或共同投入的属于其他产业的企业这样一种结构完整的开放系统。长三角和珠三角等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的实践证明,产业集群这种企业组织形式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形式。本文通过对东部地区产业集群的比较分析,借鉴其成功的经验及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在西部地区发展产业集群的战略措施,这对于在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产业集群、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东部地区产业集群概况
1.珠三角地区产业集群
珠三角是我国最早出现产业集群经济形式的地区之一,尤其以广东省最为显著。借助特殊的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珠三角地区在改革开放初期承接海外的产业转移为其集群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20世纪80年代初期承接来自国外和港台的不同产业转移,珠江东岸发展出一大批以纺织服装等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如东莞虎门的服装产业集群、大朗的毛织产业集群、惠州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等; 80年代中后期又承接了国外及我国台湾地区电子信息产业的二次转移,逐渐发展起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等。相对于拥有区位优势的珠江东岸,珠江西岸在接收国外及港台产业转移辐射方面有限,但这一区域抓住我国改革开放的机遇,鼓励和引导集体所有制及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产生出一大批以日用消费品为主的产业集群,如佛山容城和桂洲等镇的家电产业集群、盐布的内衣产业集群、中山小榄的五金产业集群、古镇的灯饰产业集群等。在20世纪90年代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珠三角地区的产业集群如雨后春笋般崛起,产业集群在这个时期也得到空前的发展,汽车、建材、家电、医药、陶瓷、玩具等产业集群都不同程度的发展起来,给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纵观珠三角产业集群现状,可以看出该地区所形成的产业集群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以珠江东岸电子信息产业走廊和珠江西岸电子机械产业为主的新兴支柱产业集群,融合100多个以“小企业,大协作;小产品,大市场;小集群,大作为”为特征的专业镇,共同组成珠三角地区经济增长强有力的支柱。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形成的轻型化外源型产业集群中,部分产业集群已由早期的萌芽阶段跨越了增长和趋同阶段,开始走向成熟,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与此同时,民营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轻型化的内源型产业积聚,其与外源企业的互动使带状重化工业集群逐渐形成;市场竞争和政府推动也给产业集群创新系统注入新的活力,促使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在珠三角地区处于领先地位,也涌现出一批知名的企业和区域品牌。
2.长三角地区产业集群 杨占锋,苏伟豪,孙 建:我国东部产业集群的比较与对西部的启示
华东地区的长三角洲与珠三角一样处于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2006年的产业统计显示,除了资源性产业为主的采掘业之外,这两个地区在其他行业中所占的份额分居冠亚军,足以看出这两个地区的经济在全国的地位。长三角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得益于建立在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产业集群,其主要借助于它在整个中国区域经济中的比较竞争优势。与珠三角地区不同的是,工业基础、基础设施和文化习俗是构成长三角地区产业集群的一个重要因素。自古以来长江三角洲都是中国经济比较活跃的地区,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健全的基础设施为经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近年来在长三角地区落户的国际大型企业中有九成是以制造业为主,从而在长三角地区已形成了8大产业集群:汽车、石化、机械、电子、钢铁、纺织、服装和食品产业。但从这些产业集群在长三角地区的内部地域分布来看,各地区之间的差异较小,产业结构趋同性较大。以江苏、浙江、上海为例,3省市的优势产业中独家所有的产业仅有8个:江苏只在专机制造、化工原料两个产业有独特的优势;浙江在皮革制品、造纸、食品制造3个产业有独特的优势;而上海在交通运输、黑金冶炼、电子通信3个产业有独特的优势。
从总体来看,长三角地区大多数产业集群都是在先行的关键性企业市场信息诱导基础上“吸附”在产业链的不同阶段,形成高效的区域集群系统。集群的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无论在生产规模、技术结构、品牌对市场的影响力、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集群内部的协作效应,还是在集群的学习和创造效应等方面都显示了一个高速成长的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其中大多数自发形成的产业集群已经具有相当规模,创造出了良好业绩,并具有较强的辐射力,这对于推动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
3.京津塘产业集群
京津唐经济区域主要是依托北京、天津等特大型城市而发展起来的。这一区域除已形成产业基础的传统行业外,特殊的区位特点、特有的要素优势、特别的功能作用,使得这一区域在发展文化产业、现代服务业、都市工业和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的现代制造业等方面有独特的潜力。但是与珠三角、长三角经济区域相比,这一区域产业集群化发展还没有完全形成,区域各自为政、产业彼此分割、要素流动不畅、土地低效利用等问题在这一区域不同程度的存在,从而使各自优势难以整合而各自劣势却竞相暴露,产业缺乏集群化的发展规划,使得整个区域的竞争优势难以充分发挥出来。 比较成熟的产业集群就是北京高科技产业集群,借助北京的行政优势以及拥有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一流的大学和研究机构而形成的人力资源和智力密集的中关村成为集群的载体。
二、东部地区产业集群的比较研究
1.各区域产业集群形成、发展的原因、背景及发展模式
东部这三个区域的产业集群都是在不同的区位优势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世界经济一体化促使国际分工不断深化,地处黄金地段的珠三角区域最早成为专业化分工的受益者,随着分工的不断深化带来的交易费用和交易次数的上升,“产业集群的形成自然成为人们为降低专业化分工产生的交易费用和获取由分工产生的报酬递增的一种空间表现形式。”海外企业利用中国改革开放契机以及珠三角区域优越的区域环境、良好的经济基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及其优惠政策,进行大批产业转移和投资,促使该区域“嵌入型”的集群模式快速成长并占有主导地位。外企的入驻使珠三角地区建立起外向型加工制造业基地并逐渐形成了特有的“嵌入型”产业集群,“技术在外,资金在外,市场在外,生产在内”的模式是这种集群的主要特点。珠三角地区因此成为世界消费性商品生产基地,“世界生产车间”也成为珠三角制造业的代名词。
中国传统文化、民间手工业及其繁荣的商业历史,加之以血缘、亲缘和地缘为纽带的人文网络环境促使长三角区域相互依存的小企业集群得以迅速形成;同时,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制度的逐步完善和市场激烈的竞争条件在集群发展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依托特有的工业基础、文化习俗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加强,促使长三角地区在市场驱动下逐渐形成“原生型”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即产业群的发展较好地结合了本地的要素禀赋优势和历史文化因素,使其发展经历了一个自然选择与演化的历史过程,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长三角地区的产业集群发展以1992年为分水岭。1992年之前集群的发展得益于江浙经济的成长;1992年以后,在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上,随着上海浦东的开发及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集群发展的步伐也进一步加快。这种集群的显著特点就是集群内企业共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价值观使得这些企业具有很强的“根植性”。
京津塘地区虽然目前还没有完全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但以北京、天津为主的特大型城市,借助其特殊的区位特点和特别的政治文化功能及其教育资源、市场优势,使得“衍生型”的高科技产业集群在该区域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同时作为中国经济决策、金融调控和市场引导中心,京津塘经济区域也可以提供优越的综合要素服务条件,为现代服务业提供集群化发展的舞台。因此,未来的京津塘经济区将会以“衍生型”的高科技产业集群和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来促进其区域经济健康良好地发展。
2.各区域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比较分析
由于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塘三个地区在不同的历史、文化、经济背景下采取不同的产业集群模式,创新能力在这三个地区的孕育、发展、维护和利用是有区别的,其创新体系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通过表1,我们可以看出,虽然每个地区都有一个“龙头”城市在全国居前列,但是地区综合创新能力还是有很大的差异。长三角地区整体创新能力较强,尤其是以上海为主,各项指标均名列全国前茅,创新氛围良好, 这为整个长三角产业集群的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了创新所需要的资源;珠三角地区由于产业集群多为依靠外资企业投资所形成,考虑到竞争因素,外资企业的科技投入强度一般都较低,因此创新能力相对较弱;京津塘地区内部创新能力差别很大,从而使区域的创新能力整体水平不高,而且该区域还没完全形成区域一体化,产业集群很难在区域内部合理发展,这对创新能力的提升也是一个很大的阻碍。
3.各区域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政府行为比较分析
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产业集群发展历程表明,地方政府在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从产业集群的形成、产业集群的升级到产业集群成长的外部环境改善等的整个过程中,地方政府都积极地扶持和引导,主要是通过产业政策导向、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对产业集群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两个区域的地方政府还在营造区域创新环境以及推动区域内外的金融、技术、信息服务等组织机构与本地产业合作、激励企业创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而促进了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
珠三角地区政府主要通过科学、合理、系统的规划和引导,借助完善的基础设施(硬环境)和配套的政策措施(软环境),积极搭建集群平台,建设专业镇,吸收外资,大力发展产业集群;长三角地区政府则是根据当地优势从“自由放任”(即允许产业集群的发展)到积极培育良好的产业集群发展的区域创新环境,逐步发展形成以浙江为主的市场驱动型和以江苏和上海为主的政府导向型的集群模式。
京津塘地区多年来内部保护主义色彩比较浓厚,地方分割致使市场和资源的流动受阻,从而难以尽快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同时政府不能准确把握自身定位,出现缺位和越位的现象,这对于该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4.各区域民营企业发展和融资能力分析
民营企业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快速发展,为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补充了新鲜血液,民营经济的体制机制优势也成为这两个区域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的有力助推器。民营企业机制灵活,对市场反应灵敏的竞争优势使得其在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弥补了技术、人才、品牌、营销等方面的劣势,延长了产业链条,为完善产业集群注入了新的活力。京津塘地区民企虽有很大的发展,但是并未完全融入其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中,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其产业集群化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东部沿海地区的优惠性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为当地中小企业发展融资提供了便利。从最初的通过社会借贷的方式,到后来当地政府通过吸引和鼓励社会各方面的投资、放宽民间资本准入限制、允许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组建民营中小金融机构等一系列措施,都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改善了产业集群投资环境,促
进了中小企业和产业集群的相互融合和发展。
三、东部地区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及对西部的启示
通过以上对东部不同地区产业集群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各个地区的产业集群大多都是在区域自身特有的优势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也有一些共性的外界因素促进了集群的发展,比如区域的对外开放度、城市集群度及区域间的合作等,政府在其中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东部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历程对于西部地区实施产业集群化发展战略有着很好的启示。
1.对外开放对东部产业集群发展的带动作用
东部地区得改革开放之利,经济水平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这两个区域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经济实力最强、外向型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对外开放加快了我国东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换速度,促使东部开放地区开展对外商品和服务贸易,并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来弥补经济发展中的资金短缺。
从表2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2007年东部三个产业集群所在区域的外贸进出口额为18 080.21亿美元,占全国比重为83.17%,比1992年上升了20.6个百分点,这说明东部地区对外开放程度在不断增强。尤其是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借助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在对外开放中成为我国重要的国际贸易基地,两地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全国60%以上,这对于我国以外向型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这两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当地产业集聚,而且对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外商直接投资在东部地区产业集群形成过程中也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它为产业集群的形成注入了新的资本活力。东部地区三个区域2007年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中实际利用外资781.95亿美元,占全国比重达80%以上,这对东部地区产业强化和集聚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大跨国公司增加在华投资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通过资本供给推动经济增长,更重要的是,对于提升我国产业结构、推进技术进步和加大经济国际化程度都产生积极影响”。[5]由此可见,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东部地区最为明显)经济的运行和发展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在开放环境下对经济增长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作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并没有充分利用改革开放的契机来提升自身的经济实力。表2数据显示,从改革开放至今,西部地区整体的外贸水平和外商直接投资额度都没有超过10%,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西部地区产业集群的成长,也拉大了西部与沿海地区的经济差距。外商直接投资还未成为西部经济增长的积极因素,这对于区域对外贸易的发展、产业集群的技术改进都有很大的制约。
关键词: 产业集群;城市集群;区域经济;创新能力;特色产业
中图分类号: F062.9;F061.5;F12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6439(2009)05001906
所谓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演化过程中的一种地缘现象,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它们同处或相关于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形成以专门提供零部件等为主的上游中间商、提供互补产品为主的中游开发制造商、下游的渠道与顾客以及具有相关技能、技术或共同投入的属于其他产业的企业这样一种结构完整的开放系统。长三角和珠三角等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的实践证明,产业集群这种企业组织形式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形式。本文通过对东部地区产业集群的比较分析,借鉴其成功的经验及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在西部地区发展产业集群的战略措施,这对于在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产业集群、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东部地区产业集群概况
1.珠三角地区产业集群
珠三角是我国最早出现产业集群经济形式的地区之一,尤其以广东省最为显著。借助特殊的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珠三角地区在改革开放初期承接海外的产业转移为其集群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20世纪80年代初期承接来自国外和港台的不同产业转移,珠江东岸发展出一大批以纺织服装等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如东莞虎门的服装产业集群、大朗的毛织产业集群、惠州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等; 80年代中后期又承接了国外及我国台湾地区电子信息产业的二次转移,逐渐发展起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等。相对于拥有区位优势的珠江东岸,珠江西岸在接收国外及港台产业转移辐射方面有限,但这一区域抓住我国改革开放的机遇,鼓励和引导集体所有制及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产生出一大批以日用消费品为主的产业集群,如佛山容城和桂洲等镇的家电产业集群、盐布的内衣产业集群、中山小榄的五金产业集群、古镇的灯饰产业集群等。在20世纪90年代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珠三角地区的产业集群如雨后春笋般崛起,产业集群在这个时期也得到空前的发展,汽车、建材、家电、医药、陶瓷、玩具等产业集群都不同程度的发展起来,给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纵观珠三角产业集群现状,可以看出该地区所形成的产业集群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以珠江东岸电子信息产业走廊和珠江西岸电子机械产业为主的新兴支柱产业集群,融合100多个以“小企业,大协作;小产品,大市场;小集群,大作为”为特征的专业镇,共同组成珠三角地区经济增长强有力的支柱。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形成的轻型化外源型产业集群中,部分产业集群已由早期的萌芽阶段跨越了增长和趋同阶段,开始走向成熟,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与此同时,民营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轻型化的内源型产业积聚,其与外源企业的互动使带状重化工业集群逐渐形成;市场竞争和政府推动也给产业集群创新系统注入新的活力,促使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在珠三角地区处于领先地位,也涌现出一批知名的企业和区域品牌。
2.长三角地区产业集群 杨占锋,苏伟豪,孙 建:我国东部产业集群的比较与对西部的启示
华东地区的长三角洲与珠三角一样处于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2006年的产业统计显示,除了资源性产业为主的采掘业之外,这两个地区在其他行业中所占的份额分居冠亚军,足以看出这两个地区的经济在全国的地位。长三角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得益于建立在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产业集群,其主要借助于它在整个中国区域经济中的比较竞争优势。与珠三角地区不同的是,工业基础、基础设施和文化习俗是构成长三角地区产业集群的一个重要因素。自古以来长江三角洲都是中国经济比较活跃的地区,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健全的基础设施为经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近年来在长三角地区落户的国际大型企业中有九成是以制造业为主,从而在长三角地区已形成了8大产业集群:汽车、石化、机械、电子、钢铁、纺织、服装和食品产业。但从这些产业集群在长三角地区的内部地域分布来看,各地区之间的差异较小,产业结构趋同性较大。以江苏、浙江、上海为例,3省市的优势产业中独家所有的产业仅有8个:江苏只在专机制造、化工原料两个产业有独特的优势;浙江在皮革制品、造纸、食品制造3个产业有独特的优势;而上海在交通运输、黑金冶炼、电子通信3个产业有独特的优势。
从总体来看,长三角地区大多数产业集群都是在先行的关键性企业市场信息诱导基础上“吸附”在产业链的不同阶段,形成高效的区域集群系统。集群的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无论在生产规模、技术结构、品牌对市场的影响力、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集群内部的协作效应,还是在集群的学习和创造效应等方面都显示了一个高速成长的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其中大多数自发形成的产业集群已经具有相当规模,创造出了良好业绩,并具有较强的辐射力,这对于推动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
3.京津塘产业集群
京津唐经济区域主要是依托北京、天津等特大型城市而发展起来的。这一区域除已形成产业基础的传统行业外,特殊的区位特点、特有的要素优势、特别的功能作用,使得这一区域在发展文化产业、现代服务业、都市工业和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的现代制造业等方面有独特的潜力。但是与珠三角、长三角经济区域相比,这一区域产业集群化发展还没有完全形成,区域各自为政、产业彼此分割、要素流动不畅、土地低效利用等问题在这一区域不同程度的存在,从而使各自优势难以整合而各自劣势却竞相暴露,产业缺乏集群化的发展规划,使得整个区域的竞争优势难以充分发挥出来。 比较成熟的产业集群就是北京高科技产业集群,借助北京的行政优势以及拥有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一流的大学和研究机构而形成的人力资源和智力密集的中关村成为集群的载体。
二、东部地区产业集群的比较研究
1.各区域产业集群形成、发展的原因、背景及发展模式
东部这三个区域的产业集群都是在不同的区位优势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世界经济一体化促使国际分工不断深化,地处黄金地段的珠三角区域最早成为专业化分工的受益者,随着分工的不断深化带来的交易费用和交易次数的上升,“产业集群的形成自然成为人们为降低专业化分工产生的交易费用和获取由分工产生的报酬递增的一种空间表现形式。”海外企业利用中国改革开放契机以及珠三角区域优越的区域环境、良好的经济基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及其优惠政策,进行大批产业转移和投资,促使该区域“嵌入型”的集群模式快速成长并占有主导地位。外企的入驻使珠三角地区建立起外向型加工制造业基地并逐渐形成了特有的“嵌入型”产业集群,“技术在外,资金在外,市场在外,生产在内”的模式是这种集群的主要特点。珠三角地区因此成为世界消费性商品生产基地,“世界生产车间”也成为珠三角制造业的代名词。
中国传统文化、民间手工业及其繁荣的商业历史,加之以血缘、亲缘和地缘为纽带的人文网络环境促使长三角区域相互依存的小企业集群得以迅速形成;同时,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制度的逐步完善和市场激烈的竞争条件在集群发展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依托特有的工业基础、文化习俗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加强,促使长三角地区在市场驱动下逐渐形成“原生型”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即产业群的发展较好地结合了本地的要素禀赋优势和历史文化因素,使其发展经历了一个自然选择与演化的历史过程,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长三角地区的产业集群发展以1992年为分水岭。1992年之前集群的发展得益于江浙经济的成长;1992年以后,在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上,随着上海浦东的开发及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集群发展的步伐也进一步加快。这种集群的显著特点就是集群内企业共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价值观使得这些企业具有很强的“根植性”。
京津塘地区虽然目前还没有完全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但以北京、天津为主的特大型城市,借助其特殊的区位特点和特别的政治文化功能及其教育资源、市场优势,使得“衍生型”的高科技产业集群在该区域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同时作为中国经济决策、金融调控和市场引导中心,京津塘经济区域也可以提供优越的综合要素服务条件,为现代服务业提供集群化发展的舞台。因此,未来的京津塘经济区将会以“衍生型”的高科技产业集群和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来促进其区域经济健康良好地发展。
2.各区域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比较分析
由于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塘三个地区在不同的历史、文化、经济背景下采取不同的产业集群模式,创新能力在这三个地区的孕育、发展、维护和利用是有区别的,其创新体系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通过表1,我们可以看出,虽然每个地区都有一个“龙头”城市在全国居前列,但是地区综合创新能力还是有很大的差异。长三角地区整体创新能力较强,尤其是以上海为主,各项指标均名列全国前茅,创新氛围良好, 这为整个长三角产业集群的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了创新所需要的资源;珠三角地区由于产业集群多为依靠外资企业投资所形成,考虑到竞争因素,外资企业的科技投入强度一般都较低,因此创新能力相对较弱;京津塘地区内部创新能力差别很大,从而使区域的创新能力整体水平不高,而且该区域还没完全形成区域一体化,产业集群很难在区域内部合理发展,这对创新能力的提升也是一个很大的阻碍。
3.各区域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政府行为比较分析
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产业集群发展历程表明,地方政府在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从产业集群的形成、产业集群的升级到产业集群成长的外部环境改善等的整个过程中,地方政府都积极地扶持和引导,主要是通过产业政策导向、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对产业集群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两个区域的地方政府还在营造区域创新环境以及推动区域内外的金融、技术、信息服务等组织机构与本地产业合作、激励企业创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而促进了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
珠三角地区政府主要通过科学、合理、系统的规划和引导,借助完善的基础设施(硬环境)和配套的政策措施(软环境),积极搭建集群平台,建设专业镇,吸收外资,大力发展产业集群;长三角地区政府则是根据当地优势从“自由放任”(即允许产业集群的发展)到积极培育良好的产业集群发展的区域创新环境,逐步发展形成以浙江为主的市场驱动型和以江苏和上海为主的政府导向型的集群模式。
京津塘地区多年来内部保护主义色彩比较浓厚,地方分割致使市场和资源的流动受阻,从而难以尽快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同时政府不能准确把握自身定位,出现缺位和越位的现象,这对于该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4.各区域民营企业发展和融资能力分析
民营企业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快速发展,为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补充了新鲜血液,民营经济的体制机制优势也成为这两个区域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的有力助推器。民营企业机制灵活,对市场反应灵敏的竞争优势使得其在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弥补了技术、人才、品牌、营销等方面的劣势,延长了产业链条,为完善产业集群注入了新的活力。京津塘地区民企虽有很大的发展,但是并未完全融入其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中,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其产业集群化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东部沿海地区的优惠性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为当地中小企业发展融资提供了便利。从最初的通过社会借贷的方式,到后来当地政府通过吸引和鼓励社会各方面的投资、放宽民间资本准入限制、允许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组建民营中小金融机构等一系列措施,都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改善了产业集群投资环境,促
进了中小企业和产业集群的相互融合和发展。
三、东部地区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及对西部的启示
通过以上对东部不同地区产业集群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各个地区的产业集群大多都是在区域自身特有的优势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也有一些共性的外界因素促进了集群的发展,比如区域的对外开放度、城市集群度及区域间的合作等,政府在其中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东部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历程对于西部地区实施产业集群化发展战略有着很好的启示。
1.对外开放对东部产业集群发展的带动作用
东部地区得改革开放之利,经济水平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这两个区域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经济实力最强、外向型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对外开放加快了我国东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换速度,促使东部开放地区开展对外商品和服务贸易,并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来弥补经济发展中的资金短缺。
从表2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2007年东部三个产业集群所在区域的外贸进出口额为18 080.21亿美元,占全国比重为83.17%,比1992年上升了20.6个百分点,这说明东部地区对外开放程度在不断增强。尤其是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借助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在对外开放中成为我国重要的国际贸易基地,两地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全国60%以上,这对于我国以外向型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这两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当地产业集聚,而且对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外商直接投资在东部地区产业集群形成过程中也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它为产业集群的形成注入了新的资本活力。东部地区三个区域2007年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中实际利用外资781.95亿美元,占全国比重达80%以上,这对东部地区产业强化和集聚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大跨国公司增加在华投资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通过资本供给推动经济增长,更重要的是,对于提升我国产业结构、推进技术进步和加大经济国际化程度都产生积极影响”。[5]由此可见,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东部地区最为明显)经济的运行和发展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在开放环境下对经济增长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作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并没有充分利用改革开放的契机来提升自身的经济实力。表2数据显示,从改革开放至今,西部地区整体的外贸水平和外商直接投资额度都没有超过10%,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西部地区产业集群的成长,也拉大了西部与沿海地区的经济差距。外商直接投资还未成为西部经济增长的积极因素,这对于区域对外贸易的发展、产业集群的技术改进都有很大的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