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非常强调在学科教学中开展探究式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探究学习的能力。探究性学习活动不仅在课程改革中处于关键地位。而且,对于历史课堂的趣味性,课堂活力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增强,以及新课标的实施,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历史探究活动的实施
1、环境。探究性学习和活动需要一个宽松民主,和谐互动的课堂环境。历史课堂要改变旧有的师生角色,要由原来的历史教师“教”历史变为师生共同探索历史,研究历史。改变“一言堂”的局面,给学生说话的机会,给学生阐明观点,想法的机会。同时还要想方设法诱导学生去表达,只要有了表达的欲望,学生自然就会想办法去寻求问题的解决。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顺其自然增强了。在我的课堂上,只要学生敢于表达,只要能提出自己的观点,他们都会得到一片热烈的掌声。
2、诱因。即要善于质疑。探究式学习也被人们称为“问题导向式”的学习,历史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制造悬念,引出问题,并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探究的欲望,让这种征服的欲望推动学生去完成探索历史的任务。
3、形式。历史探究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应该只拘泥于史料的收集,或单纯的历史问题的回答,可以通过历史游戏设计,历史问题辩论,人物角色扮演,小论文,以及历史遗址实地考察,探究成果报告会等形式来实现.我们可以按照教材的安排,实施探究活动,但不拘泥于教材所设计的探究活动课,每一节课都可以安排一些小探究。
4、主體。探究学习应面向全体学生,并关照个别差异。历史教师应把学生作为学习探究和解决问题的主体,并注意转变自己的指导方式,主要通过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
5、互动。新课标下的历史课堂,除了完成历史知识的传授,还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协作,这方面的要求可以在互动中逐步实现.课堂教学的互动可以是师生互动,也可以是生生互动,在分工中协作,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实现对历史问题的释疑和解决.互动探究学习的组织形式主要是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讲求团结和协作,这样的探究必须有分工有协作才能较好地完成任务.这种类型的探究活动我们可以组织一些历史遗址的参观考察,(如要求学生对阳江小刀的发展变迁历程进行考查,写出调查报告)也可以组织设计一些能体现历史的小品或话剧。
6、小组合作探究。小组合作探究是经常采用的组织形式,学生一般由3-6人组成课题小组,各成员为达到某探究目的,分工协作,查找资料,进行调查,拟写历史小剧本,商定情节,以及分工进行历史人物的角色扮演等等。
7、个人独立探究。个人独立探究可以采用“开放式长作业”形式,即先由历史教师向全班学生布置探究性学习任务,可以提出一个探究专题,也可以不确定范围,由每个学生自定具体题目,并各自相对独立地开展探究活动,用几个月到半年时间完成某一领域或某一阶段的历史事件或阶段特征或某一历史史实的调查等探究性学习作业。
8、个人探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全班同学需要围绕同一个比较大范围的历史探究主题,各自搜集历史资料,开展探究活动,取得结论或形成观点。再通过全班集体讨论或辩论,分享初步的探究成果,由此推动学生们在各自原有基础上深化探究,之后进入第二轮研讨,或就此完成各自的历史论文或者调查报告。
二、历史探究活动的评价
1、考察学生参与历史探究学习活动的态度。它可以通过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来判断,如是否认真参加每一次课题组活动,是否认真努力地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是否做好资料积累和史料的分析处理工作,是否主动提出探究和工作设想,建议,能否与他人合作,采纳他人的意见等.主要通过学生间互评和教师评定来实现。
2、考察在探究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这主要通过学生的自我陈述以及小组讨论记录,活动开展过程的记录等来反映,也可通过行为表现和学习的结果反映出来。历史演讲会,历史剧的表演等都可以对其进行比较灵活公正的评价。
3、考察探究的方法,技能的掌握情况。如查阅和筛选历史资料的方法,对史料归类和分析的技能,对探究结果的表达与交流等。本标准不易界定,需参与评价的教师细心观察,灵活评价。
4、考察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学生在一项探究活动中能从新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或者用新的方式展示历史现象,历史问题,对历史进行模仿再现展示体验等,都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较高的评价。
5、考察学生的学习结果。历史探究活动结果,可以是一篇历史小论文,一份历史遗迹调查报告,一件模型,一场演讲,一个游戏,一个历史小剧本,也可以是一项活动设计方案.这些探究结果,应该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总体评价的主要依据。
历史课程的改革已经无可阻挡,新课标的实施,新教材的使用,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但在应试教育仍大张旗鼓横行中国的今天,新教材和新课程已经付诸实施,但新课标的要求能否达到呢 专家学者和老百姓们是见仁见智,但经验告诉我们,要实现新课标的培养目标,历史学科探究活动的广泛开展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一、历史探究活动的实施
1、环境。探究性学习和活动需要一个宽松民主,和谐互动的课堂环境。历史课堂要改变旧有的师生角色,要由原来的历史教师“教”历史变为师生共同探索历史,研究历史。改变“一言堂”的局面,给学生说话的机会,给学生阐明观点,想法的机会。同时还要想方设法诱导学生去表达,只要有了表达的欲望,学生自然就会想办法去寻求问题的解决。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顺其自然增强了。在我的课堂上,只要学生敢于表达,只要能提出自己的观点,他们都会得到一片热烈的掌声。
2、诱因。即要善于质疑。探究式学习也被人们称为“问题导向式”的学习,历史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制造悬念,引出问题,并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探究的欲望,让这种征服的欲望推动学生去完成探索历史的任务。
3、形式。历史探究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应该只拘泥于史料的收集,或单纯的历史问题的回答,可以通过历史游戏设计,历史问题辩论,人物角色扮演,小论文,以及历史遗址实地考察,探究成果报告会等形式来实现.我们可以按照教材的安排,实施探究活动,但不拘泥于教材所设计的探究活动课,每一节课都可以安排一些小探究。
4、主體。探究学习应面向全体学生,并关照个别差异。历史教师应把学生作为学习探究和解决问题的主体,并注意转变自己的指导方式,主要通过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
5、互动。新课标下的历史课堂,除了完成历史知识的传授,还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协作,这方面的要求可以在互动中逐步实现.课堂教学的互动可以是师生互动,也可以是生生互动,在分工中协作,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实现对历史问题的释疑和解决.互动探究学习的组织形式主要是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讲求团结和协作,这样的探究必须有分工有协作才能较好地完成任务.这种类型的探究活动我们可以组织一些历史遗址的参观考察,(如要求学生对阳江小刀的发展变迁历程进行考查,写出调查报告)也可以组织设计一些能体现历史的小品或话剧。
6、小组合作探究。小组合作探究是经常采用的组织形式,学生一般由3-6人组成课题小组,各成员为达到某探究目的,分工协作,查找资料,进行调查,拟写历史小剧本,商定情节,以及分工进行历史人物的角色扮演等等。
7、个人独立探究。个人独立探究可以采用“开放式长作业”形式,即先由历史教师向全班学生布置探究性学习任务,可以提出一个探究专题,也可以不确定范围,由每个学生自定具体题目,并各自相对独立地开展探究活动,用几个月到半年时间完成某一领域或某一阶段的历史事件或阶段特征或某一历史史实的调查等探究性学习作业。
8、个人探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全班同学需要围绕同一个比较大范围的历史探究主题,各自搜集历史资料,开展探究活动,取得结论或形成观点。再通过全班集体讨论或辩论,分享初步的探究成果,由此推动学生们在各自原有基础上深化探究,之后进入第二轮研讨,或就此完成各自的历史论文或者调查报告。
二、历史探究活动的评价
1、考察学生参与历史探究学习活动的态度。它可以通过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来判断,如是否认真参加每一次课题组活动,是否认真努力地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是否做好资料积累和史料的分析处理工作,是否主动提出探究和工作设想,建议,能否与他人合作,采纳他人的意见等.主要通过学生间互评和教师评定来实现。
2、考察在探究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这主要通过学生的自我陈述以及小组讨论记录,活动开展过程的记录等来反映,也可通过行为表现和学习的结果反映出来。历史演讲会,历史剧的表演等都可以对其进行比较灵活公正的评价。
3、考察探究的方法,技能的掌握情况。如查阅和筛选历史资料的方法,对史料归类和分析的技能,对探究结果的表达与交流等。本标准不易界定,需参与评价的教师细心观察,灵活评价。
4、考察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学生在一项探究活动中能从新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或者用新的方式展示历史现象,历史问题,对历史进行模仿再现展示体验等,都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较高的评价。
5、考察学生的学习结果。历史探究活动结果,可以是一篇历史小论文,一份历史遗迹调查报告,一件模型,一场演讲,一个游戏,一个历史小剧本,也可以是一项活动设计方案.这些探究结果,应该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总体评价的主要依据。
历史课程的改革已经无可阻挡,新课标的实施,新教材的使用,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但在应试教育仍大张旗鼓横行中国的今天,新教材和新课程已经付诸实施,但新课标的要求能否达到呢 专家学者和老百姓们是见仁见智,但经验告诉我们,要实现新课标的培养目标,历史学科探究活动的广泛开展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