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理趣”这个词语,源于宋人,苏轼成就最大。他性格豪放,勇于创新,思想自由,“理趣”这一思想在其诗词创作中成为一道绚丽的艺术风景。宋代美学思想开拓了诗词的境界,追求宋词中所包含的哲理内涵,即所谓诗词的“理趣”——这与我们追寻的教育理趣在内在逻辑上是一致的。我们利用苏词自身的优势,进行了语文课堂的理趣实践。笔者试以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为例,来阐述我所作的理趣教学尝试。
一、品词入味,凸显一个“狂”
语言可以铸成鲜明的意象,再由意象来存放灵魂、蕴藏情感、贮蓄思想。在本课教学中,我适时引导学生领悟诗词中的意象,真正体会其中的理趣精髓。从文本来看,这首词是苏轼豪放风格的典型代表,引导学生品读词中的豪迈气概,是我实施理趣教学的首要任务。为此,围绕一个“狂”字,我设计了读“狂”、找“狂”、说“狂”三个环节,让学生感受作者举止神态之“狂”和内心自信之“狂”。
【教学设计1:品词入味】
1.【读“狂”】自由朗读这首词,结合文下注释,初步理解词意,思考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语调来读更合适。
2.【找“狂”】下面听老师来读一读。仔细听,说一说哪个字直接反映了这首词的豪放风格?哪些词句体现了“狂”?谈谈你的理解。
3.【说“狂”】结合具体的词句谈谈“狂在哪里”。
品词在读,词之理趣,唯读见之。教学中,我让学生充分地朗读,品味韵律美,走入诗词所描绘的境界,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因此,学生先通过自读来领略词的美,然后我配乐范读,让学生体会情感。然后,学生组内学习,揣摩作者到底“狂”在哪儿,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感情。在下阕的探究过程中,我设计了一段有趣的角色对话。教师充当宋神宗,学生为苏轼,用对话的形式,学生把心里的苦闷、自己的豪情、祈盼的愿望和豪情壮志都蕴含在自己的声音中,释放出趣味无穷的亲临体验和荡气回肠的家国情怀。
二、论词识人,尽显一个“忠”
苏轼有意把词从“花前月下”中解脱出来,充分保留传统词的特点,拓展词的新境界,使其富有理趣,便是蘇轼对词的内容进行的开拓。我设计了“识苏轼”“谈苏轼”“演苏轼”三个环节,让学生在趣中感受作者英雄的豪放和洒脱。
【教学设计2:论词识人】
1.识苏轼:如果说上阕为我们展现了一位意气风发、受老百姓爱戴、英勇的太守,那么下阕又向我们展现了一位具有怎样情怀的苏轼呢?
我从
一、品词入味,凸显一个“狂”
语言可以铸成鲜明的意象,再由意象来存放灵魂、蕴藏情感、贮蓄思想。在本课教学中,我适时引导学生领悟诗词中的意象,真正体会其中的理趣精髓。从文本来看,这首词是苏轼豪放风格的典型代表,引导学生品读词中的豪迈气概,是我实施理趣教学的首要任务。为此,围绕一个“狂”字,我设计了读“狂”、找“狂”、说“狂”三个环节,让学生感受作者举止神态之“狂”和内心自信之“狂”。
【教学设计1:品词入味】
1.【读“狂”】自由朗读这首词,结合文下注释,初步理解词意,思考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语调来读更合适。
2.【找“狂”】下面听老师来读一读。仔细听,说一说哪个字直接反映了这首词的豪放风格?哪些词句体现了“狂”?谈谈你的理解。
3.【说“狂”】结合具体的词句谈谈“狂在哪里”。
品词在读,词之理趣,唯读见之。教学中,我让学生充分地朗读,品味韵律美,走入诗词所描绘的境界,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因此,学生先通过自读来领略词的美,然后我配乐范读,让学生体会情感。然后,学生组内学习,揣摩作者到底“狂”在哪儿,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感情。在下阕的探究过程中,我设计了一段有趣的角色对话。教师充当宋神宗,学生为苏轼,用对话的形式,学生把心里的苦闷、自己的豪情、祈盼的愿望和豪情壮志都蕴含在自己的声音中,释放出趣味无穷的亲临体验和荡气回肠的家国情怀。
二、论词识人,尽显一个“忠”
苏轼有意把词从“花前月下”中解脱出来,充分保留传统词的特点,拓展词的新境界,使其富有理趣,便是蘇轼对词的内容进行的开拓。我设计了“识苏轼”“谈苏轼”“演苏轼”三个环节,让学生在趣中感受作者英雄的豪放和洒脱。
【教学设计2:论词识人】
1.识苏轼:如果说上阕为我们展现了一位意气风发、受老百姓爱戴、英勇的太守,那么下阕又向我们展现了一位具有怎样情怀的苏轼呢?
我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