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有一定共性和代表性的定西市,由于地处陇中干旱、半干旱地区,长期以来经济发展严重滞后,目前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现代农业之路,显然要受诸多物质条件的限制,但由于特殊的气候土壤备件造就了马铃薯、中药材、畜草等特色农业产业,这些产业经过近10年的发展已具备了农业户业集群的基础与条件,若能按照产业集群的理论进一步加强政府调控,完善授融费体制,通过制度化市场化运作把种植、加工、科研、营销等相关产业有效组合,必将大大促进该产业的发展与繁荣,从而加快当地区域经济发展和小康社会建设的步伐。
关键词:定西;特色农业;集群;基础条件;对策
中图分类号:F30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9107(2012)01-0028-0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突出发展特色优势农业,支持以定西为主的马铃薯贸工农一体化示范区建设。支持张掖、武威、定西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循环经济基地建设,努力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集群。地处咙中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定西市,由于降雨少、山地多、农业基础薄弱等客观因素的制约,不具备发展大型机械化现代农业的条件。但特殊的气候土壤条件又造就了马铃薯、中药材等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若能按照集群的理论把定西特色农业的种植、加工、科研、营销等相关产业有效组合,制度化分工,市场化运作,必将大大促进该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建立起真正的“中国药都”和“中国蜀都”。本文以马铃薯产业为例,分析定西特色农业集群发展的基础条件,并提出若干操作性建议与对策。
一、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内涵与意义
所谓农业产业集群,就是在农村区域内.基于当地独特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特色人文环境,以某一主导产业为中心,大量有产业关联的企业和相关支撑机构,由于共性或互补性存在空间和地域上集中,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而形成的网络集合体。如果一个地区的农业产业集群是充分利当地地独特的地理,气候、资源、产业基础等条件,根据市场需求发展起来的、具有规模优势、品牌优势和市场场竞争优势的农业产业集群,我们把这种依赖于本地区的比较优势发展起来的产业集群称之为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其实质就是在特色农业领域中众多联系密切的生产者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的聚集,
以甘肃省定西市为例,特包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对当地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如下意义:
(一)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定西市是农业市,但是目前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还是以粗放式的增长为主,生产分散且科技、信息等生产要素投入不足,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昆收入的提高。而农业产业集群是按照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使大量专业化的企业和支撑机构在农村区域集聚.以推动经济的发展。一方面,由于专业化的分工,可以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其附加值,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另一方面.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又能带动和促进本地区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为农民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增加工资性收入。因此,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在推动定西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二)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
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就是利用农业资源的比较优势,吸引大量农业关联度较大的产业为利用这种优势而集聚,通过群内上游企业之间、下游企业之间以及上、下游企业之间分工合作的互动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使这一区域的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巨大的市场竞争优势。
(三)带动特色农业区域化、专业化生产
定西市在加快区域特色农业的发展中已经基本形成了以陇西为中心的中药材产业和以安定区为中心的马铃薯产业,农业布局区域集群化发展开始形成,跨区域发展的专业生产带已逐渐形成。全市各县区在经济发展中通过对特色农业集群的培育,围绕各类集群进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形成了规模优势、品牌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增强了农业经济的竞争力,推动了定西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基础与条件
定西市位于甘肃省中部,辖6县1区,现有人口294万,耕地面积52万公顷。市域内以渭河为界,大致分为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和南部高寒阴湿区两种自然类型,前者为中温带半干旱区,降水较少,但日照充足,温差较大。包括安定区、通渭、陇西、临洮和渭源的北部,占全区总面积的60%,适合马铃薯和秋收小杂粮的种植;后者为南温带半湿润区,海拔高,气温低,但天然草场较大,草质优良。包括漳县、岷县和渭源的南部,占全区总面积的40%,适合当归、党参和红、黄芪等中药材和蚕豆的种植。此外,岷县、漳县和渭源又拥有较为丰富的草场资源和森林资源,又为放养鸡、厥麻猪等特色畜草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笔者以马铃薯为例,分析定西特色农业发展产业集群的基础与条件:
(一)通达便利的交通网络为集群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硬件环境
由于市域经济欠发达导致的诸条件的限制,如科技的滞后、企业与产品的外向型等必须有便捷的交通和信息网络来弥补,才能促进该地区特色农业集群的发展。定西是古丝绸之路和新欧亚大陆桥的必经之地,距甘肃省会兰州98公里,是兰州的“东大门”,自古商贸流畅,市场活跃,是西北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享有西北“旱码头”的称誉。境内定西至兰州、兰州至临洮、平凉至定西、天水至定西等四条高速公路穿越,还有310、312、212、316四条国道,宝兰、兰渝(在建)铁路横穿而过,交通条件优越。同时还有干燥冷凉的高原气候资源,是仓储马铃薯、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的天然最佳场所。
(二)业已形成的生产规模和品牌为集群发展铺垫了运作基础
集群发展要求该产业必须达到一定规模,拥有一定的市场影响力,可以说定西的马铃薯经过近10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集群发展的基础与条件。
1.种植方面。全市马铃薯种植呈现洮、渭、漳河流域河谷川水区优质菜用薯和加工专用薯、南部高寒阴湿区优质菜用薯和脱毒种薯、北部干旱半干旱区高淀粉薯和优质菜用薯特色鲜明的区域化布局。2009年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21万公顷,产业产值18亿元,农民人均马铃薯产业收益596元,占纯收入的25%。2010年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22万公顷,其中有4个县种植面积在4.5万公顷以上,安定区达到了6万公顷。
2.加工方面。全市马铃薯精淀粉及其制品生产能力千吨以上的龙头企业达33家,其中万吨以上的20家,马铃精淀粉及其制品设计生产能力达35万吨,年实际生产量10万多吨。马铃薯加工产品已发展到精淀粉、变性淀粉、全粉、薯条、膨化食品等10多个品种系列。
3.品牌方面。截至目前,全市共制定审颁无公害马铃薯甘肃地方标准5项,注册马铃薯品牌商标37个,“定西马铃薯”、“渭源马铃薯良种”、“安定区专用型马铃薯及其加工制品”、“定西马铃薯脱毒种薯及其制品”、“临洮马铃薯”等5个产品已获国家原产地地理标记注册;临洮“腾胜”牌、安定“鲁家沟” 牌、陇西“清吉”牌马铃薯和通渭粉丝、安定超兴精淀粉等5个马铃薯产品获国家A级绿色食品证书,安定“大江”牌马铃薯获国家有机食品认证,陇西“清吉”牌马铃薯精淀粉获国际金奖;渭源、陇西、临洮、安定四县区的马铃薯生产基地被认定为省级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安定、渭源分别被命名为“中国马铃薯之乡”“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
(三)较为完善的市场网络和民间合作组织解决了千家万户分散经营对集群发展的制约
通过覆盖城乡的市场网络和专业协会把千家万户的分散生产形式连接起来组成一个有形的产业群体,可以有效解决集群发展对生产规模和组织形式的要求。全市初步已形成了以6大专业市场为主体,中、小型市场和相关农贸市场为补充,各类营销组织为依托,农村收购网点为基础的马铃薯交易批发和购销服务网络。同时全市已建成各类马铃薯贮藏窖(库)93万眼(座).贮藏能力达到306万吨。贮藏设施建设可以调节市场需求时空分布、延长鲜薯上市时间、稳定价格和保证企业加工原料的均衡供给。同时,市上成立了马铃薯淀粉行业协会,组建了甘肃首家马铃薯淀粉质量安全检测中心,以定西为主成立了甘肃省马铃薯产业协会。
(四)初步形成的科研服务机构为特色产业的集群发展指明了方向
当今时代,任何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更应发挥科技先导的作用,着眼于持续增强产业综合竞争力和发展后劲,推进产学研对接和技术创新。目前定西市马铃薯脱毒苗、原种生产能力分别达到1亿株和1-5亿粒,成为国内最大的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基地。全市专用型马铃薯茎尖脱毒、组织培养、梯级扩繁以及集成组装配套技术研发与应用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市脱毒种薯应用率达到50%以上,良种化程度达到95%以上。2010年全市建立马铃薯原种扩繁基地0.1万公顷、一级种基地1.2万公顷、二级种基地5万公顷。依托市旱农中心、临洮腾胜公司、安定圣大方舟公司分别组建了甘肃省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马铃薯淀粉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马铃薯变性淀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三、发展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若干对策思考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定西市发展特色农业集群的基础条件已经基本具备,但存在着产业链和相关产业没有形成制度性的约束机制,各自为政,利益不能共享、风险无法分担,在组织形式和制度安排上还不具备集群发展的具备要素。要有序推进其健康发展,还需要各级政府和产业群体的积极努力全面参与,目前应重点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政府调控与市场运作相结合。优化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环境
各级政府要在产业集群的公共服务中发挥主导地位,加强宏观调控,强化政策干预力度,制止产业发展的进一步分散化趋势,以非均衡的市场化手段为主推动产业基地的形成与发展。确定一批成长性高、带动性强的农业项目予以重点扶持,如尽快制定和出台特殊的税收政策、财政投入政策、科技支持政策、出口优惠政策等;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改革,大力推进土地资源合理流转,进而推进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与农业发展配套的基础设施和软环境的建设;加强有利于实用技术的扩散和企业家精神培养的各类教育培训与交流,加强物流和信息服务体系,建立农产品物流公司、信息中介公司及其他服务公司,有效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业生产规模。
(二)做好农业产业集群规划,完善区域化布局
产业集群的形成虽然是一种市场行为,但是政府在其中的规划和引导作用是不能缺失的。所以,市县政府部门应尽快制定出农业资源的培育和开发规划,根据各地农业资源的实际情况,以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综合效益优化为目标,围绕着优势资源、特色农业产业制定统一的产业集群规划和政策,提出明确的农业产业集群的整体布局、规模标准、环境标准等经济持续发展战略,把有限的农业资源用于最能发展特色农业的企业,进而形成农业经济链条。需要提及的是,在规划的制定中最好由市级农业行政部门出台,能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按特色农业的生产区域要求确定规划范围,真正做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的要求。
(三)建立健全有利于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投融资体制,积极引导农业投资向农业产业集群倾斜
对经济欠发达的定西市来说,资金短缺是制约集群发展的最大瓶颈,所以必须多途径、多方式筹集资金,缓解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所需资金的紧缺。一是要建立合理的农业风险保障机制,促进特色农业集群化发展顺利进行。二要建立有利于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投融资体制,努力拓宽投融资渠道,鼓励和吸引市内外国有、集体、民营、私营、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外资等各种所有制形式的企业投资和参与定西市特色农业集群建设,引导各种生产要素向农业集群集聚;调整财政、计划支农资金和农业专项资金的使用结构,向农业集群化经营重点倾斜。三要加大对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交通部门应设立专项资金加强农用交通运输建设投资,以强化运输骨架、扩展覆盖面、优化农产品运输网络结构、完善运输系统等方面为重点,推进农产品运输向专业化、集约化以及最终建成现代物流系统的方向发展。
(四)构建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知识平台。充分发挥科技引领作用
促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知识平台建设,重点是加强企业之间以及企业和学校、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促进人才流动,知识流动。通过构建知识平台,有利于加速知识生产、知识应用的过程,提高产业的创新能力。同时还面向市场和科技发展的新动向,重新配置科研力量,根据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合理调整农业产业集群主要产品发展的主攻方向。并且,建立新型技术成果开发推广机制,把研制者、开发者、推广者和应用者的利益与风险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根据不同区域、不同时期的市场变化,研究开发新的优质高产高效特色农业产品和农业技术,搞好科技服务,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就定西市来说,既要充分利用现有农业科研部门的力量,还要发挥定西地处欧亚大陆线、交通便利、近靠省会兰州、又距杨凌国家级农业示范园区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不远的区位优势,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搭建起定西市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平台,从根本意义上加快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
(五)实施品牌战略,打造优势区域农产品品牌
农产品的品牌建设不同于工业制造品的品牌,地域依赖性比较大,要从加强培育产业文化,开展品牌促销,增强品牌的知名度与美誉度等方面加强品牌培育,只有形成在市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区域品牌,使集群内的企业在竞争中以个性化、差异化胜出,才能把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要求市县政府一方面要给企业品牌战略实施提供有利的创新环境;另一方面,政府在区域竞争中也需要品牌来造势,以吸引生产要素向集群区域流动,使政府的创新行为同企业的品牌战略更为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在推动区域农业品牌方面,政府可利用其地位的权威性,主动向社会公众宣传特色品牌,积极扩大特色品牌的社会影响,缩短市场接受、认同品牌的过程,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同时也可联合农业龙头企业通过举办展览会、博览会、交易会等各类活动,树立集群品牌形象,提升集群的产品竞争力。
关键词:定西;特色农业;集群;基础条件;对策
中图分类号:F30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9107(2012)01-0028-0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突出发展特色优势农业,支持以定西为主的马铃薯贸工农一体化示范区建设。支持张掖、武威、定西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循环经济基地建设,努力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集群。地处咙中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定西市,由于降雨少、山地多、农业基础薄弱等客观因素的制约,不具备发展大型机械化现代农业的条件。但特殊的气候土壤条件又造就了马铃薯、中药材等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若能按照集群的理论把定西特色农业的种植、加工、科研、营销等相关产业有效组合,制度化分工,市场化运作,必将大大促进该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建立起真正的“中国药都”和“中国蜀都”。本文以马铃薯产业为例,分析定西特色农业集群发展的基础条件,并提出若干操作性建议与对策。
一、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内涵与意义
所谓农业产业集群,就是在农村区域内.基于当地独特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特色人文环境,以某一主导产业为中心,大量有产业关联的企业和相关支撑机构,由于共性或互补性存在空间和地域上集中,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而形成的网络集合体。如果一个地区的农业产业集群是充分利当地地独特的地理,气候、资源、产业基础等条件,根据市场需求发展起来的、具有规模优势、品牌优势和市场场竞争优势的农业产业集群,我们把这种依赖于本地区的比较优势发展起来的产业集群称之为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其实质就是在特色农业领域中众多联系密切的生产者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的聚集,
以甘肃省定西市为例,特包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对当地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如下意义:
(一)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定西市是农业市,但是目前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还是以粗放式的增长为主,生产分散且科技、信息等生产要素投入不足,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昆收入的提高。而农业产业集群是按照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使大量专业化的企业和支撑机构在农村区域集聚.以推动经济的发展。一方面,由于专业化的分工,可以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其附加值,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另一方面.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又能带动和促进本地区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为农民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增加工资性收入。因此,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在推动定西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二)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
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就是利用农业资源的比较优势,吸引大量农业关联度较大的产业为利用这种优势而集聚,通过群内上游企业之间、下游企业之间以及上、下游企业之间分工合作的互动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使这一区域的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巨大的市场竞争优势。
(三)带动特色农业区域化、专业化生产
定西市在加快区域特色农业的发展中已经基本形成了以陇西为中心的中药材产业和以安定区为中心的马铃薯产业,农业布局区域集群化发展开始形成,跨区域发展的专业生产带已逐渐形成。全市各县区在经济发展中通过对特色农业集群的培育,围绕各类集群进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形成了规模优势、品牌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增强了农业经济的竞争力,推动了定西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基础与条件
定西市位于甘肃省中部,辖6县1区,现有人口294万,耕地面积52万公顷。市域内以渭河为界,大致分为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和南部高寒阴湿区两种自然类型,前者为中温带半干旱区,降水较少,但日照充足,温差较大。包括安定区、通渭、陇西、临洮和渭源的北部,占全区总面积的60%,适合马铃薯和秋收小杂粮的种植;后者为南温带半湿润区,海拔高,气温低,但天然草场较大,草质优良。包括漳县、岷县和渭源的南部,占全区总面积的40%,适合当归、党参和红、黄芪等中药材和蚕豆的种植。此外,岷县、漳县和渭源又拥有较为丰富的草场资源和森林资源,又为放养鸡、厥麻猪等特色畜草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笔者以马铃薯为例,分析定西特色农业发展产业集群的基础与条件:
(一)通达便利的交通网络为集群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硬件环境
由于市域经济欠发达导致的诸条件的限制,如科技的滞后、企业与产品的外向型等必须有便捷的交通和信息网络来弥补,才能促进该地区特色农业集群的发展。定西是古丝绸之路和新欧亚大陆桥的必经之地,距甘肃省会兰州98公里,是兰州的“东大门”,自古商贸流畅,市场活跃,是西北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享有西北“旱码头”的称誉。境内定西至兰州、兰州至临洮、平凉至定西、天水至定西等四条高速公路穿越,还有310、312、212、316四条国道,宝兰、兰渝(在建)铁路横穿而过,交通条件优越。同时还有干燥冷凉的高原气候资源,是仓储马铃薯、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的天然最佳场所。
(二)业已形成的生产规模和品牌为集群发展铺垫了运作基础
集群发展要求该产业必须达到一定规模,拥有一定的市场影响力,可以说定西的马铃薯经过近10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集群发展的基础与条件。
1.种植方面。全市马铃薯种植呈现洮、渭、漳河流域河谷川水区优质菜用薯和加工专用薯、南部高寒阴湿区优质菜用薯和脱毒种薯、北部干旱半干旱区高淀粉薯和优质菜用薯特色鲜明的区域化布局。2009年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21万公顷,产业产值18亿元,农民人均马铃薯产业收益596元,占纯收入的25%。2010年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22万公顷,其中有4个县种植面积在4.5万公顷以上,安定区达到了6万公顷。
2.加工方面。全市马铃薯精淀粉及其制品生产能力千吨以上的龙头企业达33家,其中万吨以上的20家,马铃精淀粉及其制品设计生产能力达35万吨,年实际生产量10万多吨。马铃薯加工产品已发展到精淀粉、变性淀粉、全粉、薯条、膨化食品等10多个品种系列。
3.品牌方面。截至目前,全市共制定审颁无公害马铃薯甘肃地方标准5项,注册马铃薯品牌商标37个,“定西马铃薯”、“渭源马铃薯良种”、“安定区专用型马铃薯及其加工制品”、“定西马铃薯脱毒种薯及其制品”、“临洮马铃薯”等5个产品已获国家原产地地理标记注册;临洮“腾胜”牌、安定“鲁家沟” 牌、陇西“清吉”牌马铃薯和通渭粉丝、安定超兴精淀粉等5个马铃薯产品获国家A级绿色食品证书,安定“大江”牌马铃薯获国家有机食品认证,陇西“清吉”牌马铃薯精淀粉获国际金奖;渭源、陇西、临洮、安定四县区的马铃薯生产基地被认定为省级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安定、渭源分别被命名为“中国马铃薯之乡”“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
(三)较为完善的市场网络和民间合作组织解决了千家万户分散经营对集群发展的制约
通过覆盖城乡的市场网络和专业协会把千家万户的分散生产形式连接起来组成一个有形的产业群体,可以有效解决集群发展对生产规模和组织形式的要求。全市初步已形成了以6大专业市场为主体,中、小型市场和相关农贸市场为补充,各类营销组织为依托,农村收购网点为基础的马铃薯交易批发和购销服务网络。同时全市已建成各类马铃薯贮藏窖(库)93万眼(座).贮藏能力达到306万吨。贮藏设施建设可以调节市场需求时空分布、延长鲜薯上市时间、稳定价格和保证企业加工原料的均衡供给。同时,市上成立了马铃薯淀粉行业协会,组建了甘肃首家马铃薯淀粉质量安全检测中心,以定西为主成立了甘肃省马铃薯产业协会。
(四)初步形成的科研服务机构为特色产业的集群发展指明了方向
当今时代,任何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更应发挥科技先导的作用,着眼于持续增强产业综合竞争力和发展后劲,推进产学研对接和技术创新。目前定西市马铃薯脱毒苗、原种生产能力分别达到1亿株和1-5亿粒,成为国内最大的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基地。全市专用型马铃薯茎尖脱毒、组织培养、梯级扩繁以及集成组装配套技术研发与应用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市脱毒种薯应用率达到50%以上,良种化程度达到95%以上。2010年全市建立马铃薯原种扩繁基地0.1万公顷、一级种基地1.2万公顷、二级种基地5万公顷。依托市旱农中心、临洮腾胜公司、安定圣大方舟公司分别组建了甘肃省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马铃薯淀粉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马铃薯变性淀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三、发展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若干对策思考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定西市发展特色农业集群的基础条件已经基本具备,但存在着产业链和相关产业没有形成制度性的约束机制,各自为政,利益不能共享、风险无法分担,在组织形式和制度安排上还不具备集群发展的具备要素。要有序推进其健康发展,还需要各级政府和产业群体的积极努力全面参与,目前应重点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政府调控与市场运作相结合。优化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环境
各级政府要在产业集群的公共服务中发挥主导地位,加强宏观调控,强化政策干预力度,制止产业发展的进一步分散化趋势,以非均衡的市场化手段为主推动产业基地的形成与发展。确定一批成长性高、带动性强的农业项目予以重点扶持,如尽快制定和出台特殊的税收政策、财政投入政策、科技支持政策、出口优惠政策等;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改革,大力推进土地资源合理流转,进而推进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与农业发展配套的基础设施和软环境的建设;加强有利于实用技术的扩散和企业家精神培养的各类教育培训与交流,加强物流和信息服务体系,建立农产品物流公司、信息中介公司及其他服务公司,有效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业生产规模。
(二)做好农业产业集群规划,完善区域化布局
产业集群的形成虽然是一种市场行为,但是政府在其中的规划和引导作用是不能缺失的。所以,市县政府部门应尽快制定出农业资源的培育和开发规划,根据各地农业资源的实际情况,以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综合效益优化为目标,围绕着优势资源、特色农业产业制定统一的产业集群规划和政策,提出明确的农业产业集群的整体布局、规模标准、环境标准等经济持续发展战略,把有限的农业资源用于最能发展特色农业的企业,进而形成农业经济链条。需要提及的是,在规划的制定中最好由市级农业行政部门出台,能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按特色农业的生产区域要求确定规划范围,真正做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的要求。
(三)建立健全有利于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投融资体制,积极引导农业投资向农业产业集群倾斜
对经济欠发达的定西市来说,资金短缺是制约集群发展的最大瓶颈,所以必须多途径、多方式筹集资金,缓解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所需资金的紧缺。一是要建立合理的农业风险保障机制,促进特色农业集群化发展顺利进行。二要建立有利于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投融资体制,努力拓宽投融资渠道,鼓励和吸引市内外国有、集体、民营、私营、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外资等各种所有制形式的企业投资和参与定西市特色农业集群建设,引导各种生产要素向农业集群集聚;调整财政、计划支农资金和农业专项资金的使用结构,向农业集群化经营重点倾斜。三要加大对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交通部门应设立专项资金加强农用交通运输建设投资,以强化运输骨架、扩展覆盖面、优化农产品运输网络结构、完善运输系统等方面为重点,推进农产品运输向专业化、集约化以及最终建成现代物流系统的方向发展。
(四)构建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知识平台。充分发挥科技引领作用
促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知识平台建设,重点是加强企业之间以及企业和学校、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促进人才流动,知识流动。通过构建知识平台,有利于加速知识生产、知识应用的过程,提高产业的创新能力。同时还面向市场和科技发展的新动向,重新配置科研力量,根据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合理调整农业产业集群主要产品发展的主攻方向。并且,建立新型技术成果开发推广机制,把研制者、开发者、推广者和应用者的利益与风险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根据不同区域、不同时期的市场变化,研究开发新的优质高产高效特色农业产品和农业技术,搞好科技服务,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就定西市来说,既要充分利用现有农业科研部门的力量,还要发挥定西地处欧亚大陆线、交通便利、近靠省会兰州、又距杨凌国家级农业示范园区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不远的区位优势,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搭建起定西市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平台,从根本意义上加快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
(五)实施品牌战略,打造优势区域农产品品牌
农产品的品牌建设不同于工业制造品的品牌,地域依赖性比较大,要从加强培育产业文化,开展品牌促销,增强品牌的知名度与美誉度等方面加强品牌培育,只有形成在市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区域品牌,使集群内的企业在竞争中以个性化、差异化胜出,才能把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要求市县政府一方面要给企业品牌战略实施提供有利的创新环境;另一方面,政府在区域竞争中也需要品牌来造势,以吸引生产要素向集群区域流动,使政府的创新行为同企业的品牌战略更为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在推动区域农业品牌方面,政府可利用其地位的权威性,主动向社会公众宣传特色品牌,积极扩大特色品牌的社会影响,缩短市场接受、认同品牌的过程,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同时也可联合农业龙头企业通过举办展览会、博览会、交易会等各类活动,树立集群品牌形象,提升集群的产品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