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大多都是漫无目的的教,美术课是大多数人眼中的“副课”、“短线”,但在课改大潮中,当下的美术课不再是“短线”学科或是“副课”,而应是和语数英科这样的文化课有着相同教学地位的艺术类课程。美术教学是在教与学中培养学生学习艺术的能力和潜力,这样的教学目的在小学的美术教学中尤为重要。本文通过自己多年在一线美术课堂教学的实际教学经验,略谈设计应用领域的手工制作小组合作在美术课堂教学有着怎样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小组合作 手工制作
美术新课程标准从美术学习方式出发,划分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本文将从设计应用这个学习领域的教学实践中,阐述笔者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改革手工制作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中所进行的实践分析。
美术新课程标准指出,“设计应用”领域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传递、交流信息,美化生活及环境,培养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领域。本学习领域学习目标有三,第一,要求在这个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并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第二,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合理利用多种材料和工具进行制作活动,提高动手能力。第三,学习了解艺术形式美感及其与设计功能的统一,提高对生活物品和自己周边环境的审美评价能力,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第四,养成事前预想和计划的行为习惯以及耐心细致、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这个领域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形成设计意识和提高动手能力。因此,在这一学习领域的教学中,应从学生实际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趣味性、应用性,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欲望。而要保持这样的兴趣和欲望,最好的教学方式之一就是手工制作,且在这一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美术教学中的“设计应用”领域,我们通常会选择老师在讲解的同时让学生欣赏图片、示范制作过程、布置创作提要求、教师巡视、作品展示评价这样固定的教学模式,老师的“教”更多一些,而学生参与进教学的过程略显薄弱。在这个过程中,接受能力强的学生或许可以在老師一次完整的教授之后就能理解课堂内容,但对于理解或动手能力不强的学生来说一下子消化不了那么多的课堂知识,所以创作的过程自然就难了。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让老师的教学过程相当完整,但学生的参与度则低,教与学的结合在课堂中缺失了应有的教学意义。
但在我校,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早已轰轰烈烈、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了。作为课改组的一员,我更是在教学中积极尝试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在我校,一个合作小组根据本班的实际人数通常都由六名学生组成,组内每个学生都有相对能力较强的某一个方面,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小组建设当中来。这样的美术小组组合模式,尽量避免了学习能力的层次不同而造成的学习效果不同,可以基本均衡各组的学习能力,同时积极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促进不同层面的学生主动地参与进美术学习中来,课堂学习融入了新鲜的血液。
比如,本学期我所任教的三年级,对不同的美术材料和工具的使用已有了一定的掌握能力,在设计应用这个学习领域的实际课堂教学中,我将小组合作的模式应用于手工制作的学习,让同学们通过这一模式来共同完成一件手工作品。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发现这样的教学模式非常合适一线的美术教学。
例如,在《灯彩辉映》这一课的教学中,课堂的教学重点是利用各种材料制作彩灯,教学难点是利用各种材料使彩灯更漂亮更有吸引力。在教学中,同学们通过了解传统节日挂彩灯的含义、知道制作彩灯的步骤以及学习制作彩灯的方法,能利用不同材料制作彩灯。通过这一制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制作技巧及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以及细致、耐心的品质。在有了元宵的氛围后再上本节课的内容,学生本身对彩灯的学习就已经有了比较高的学习兴趣,知道了彩灯分为挂钩、上轴圈、灯身、下轴圈、排须、坠须六个部分,在课堂中再通过教学课件中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学习彩灯制作的方法。在布置创作作业时,我的要求是一个学习小组共同完成一件彩灯的制作。同组的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关注点专注到彩灯的某一个组成部分中,一件彩灯中的六个组成部分就能集合同组不同同学的创意,且能做到精致的组合。
因为每个人的创意不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创作的侧重点都不同,有的同学可能对上轴圈和下轴圈的创作很有想法,有的同学可能对灯身的制作富有想象力,有的同学可能更喜欢在排须和坠须上下功夫。所以,我改变了以前的教学方法,不让每个学生都要做一件彩灯,而是在开始制作之前,让每个合作小组讨论各自擅长和想做的是哪个部分,然后分工合作。这样一来,花的课堂制作时间至少减少了一节课的时间,二来六个组成部分由六名同组学生共同商讨该如何完成,在相同的时间,六个学生分头开始制作自己的那一份“田地”,到了规定的时间,同组的学生将各自制作的彩灯部件组合成同一个彩灯,一个班有几个合作小组就会有几盏彩灯。这样,不仅提高了手工制作的效率,也能充分调动起每个小组成员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比起以前在设计应用领域的传统教学模式来说,这样新颖的小组合作方式更能适应这样的大班化教学,同时超出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不仅适用于文化课的教学,在艺术类课程中更是具有实效性和可开展性。美术这样的艺术类课程,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感受美和创造美,而非是要将每个学生都培养成美术家。但就传统美术教学固有模式发展多年的结构来看,要改变美术教学中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摆在美术老师面前的课改小组合作的学习“任务”任重道远。
作为一名一线的美术老师,如果一成不变地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的美术能力最多保持在原有的水平,而美术的创造对学生而言则是遥遥无期。因此,我认为,要改变学生学习美术的能力,最应做出改变的,应该是我们的美术老师。只有美术老师认真地在教学一线进行创作性的课改,哪怕是每天一点点甚至一小步的改变,也能让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中感受老师的教学魅力,使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宽。久而久之,我们学生的美术素养才能越来越好,作为美术老师的我们也能在对得起我们的学生的同时,更对得住作为美术老师的使命。
认真细致的教学,在美术课堂上也确实对学生的美术学习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现在在我的美术课堂学习中,学生学习美术的习惯更规范了、学生的作业水平获得激励,我的学生更愿意上美术课了,不光因为我的课堂上有相应的“毛虫”奖励,更是因为孩子们深深地喜欢美术课堂中丰富的学习内容。
学习这件事,我们都在追逐的路上,不断的学习成长,从一只只“卵宝宝”到“毛虫”,最后“破茧成蝶”,我们会在这条教与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衢江区第一小学 浙江衢州)
关键词:小组合作 手工制作
美术新课程标准从美术学习方式出发,划分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本文将从设计应用这个学习领域的教学实践中,阐述笔者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改革手工制作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中所进行的实践分析。
美术新课程标准指出,“设计应用”领域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传递、交流信息,美化生活及环境,培养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领域。本学习领域学习目标有三,第一,要求在这个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并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第二,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合理利用多种材料和工具进行制作活动,提高动手能力。第三,学习了解艺术形式美感及其与设计功能的统一,提高对生活物品和自己周边环境的审美评价能力,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第四,养成事前预想和计划的行为习惯以及耐心细致、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这个领域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形成设计意识和提高动手能力。因此,在这一学习领域的教学中,应从学生实际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趣味性、应用性,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欲望。而要保持这样的兴趣和欲望,最好的教学方式之一就是手工制作,且在这一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美术教学中的“设计应用”领域,我们通常会选择老师在讲解的同时让学生欣赏图片、示范制作过程、布置创作提要求、教师巡视、作品展示评价这样固定的教学模式,老师的“教”更多一些,而学生参与进教学的过程略显薄弱。在这个过程中,接受能力强的学生或许可以在老師一次完整的教授之后就能理解课堂内容,但对于理解或动手能力不强的学生来说一下子消化不了那么多的课堂知识,所以创作的过程自然就难了。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让老师的教学过程相当完整,但学生的参与度则低,教与学的结合在课堂中缺失了应有的教学意义。
但在我校,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早已轰轰烈烈、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了。作为课改组的一员,我更是在教学中积极尝试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在我校,一个合作小组根据本班的实际人数通常都由六名学生组成,组内每个学生都有相对能力较强的某一个方面,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小组建设当中来。这样的美术小组组合模式,尽量避免了学习能力的层次不同而造成的学习效果不同,可以基本均衡各组的学习能力,同时积极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促进不同层面的学生主动地参与进美术学习中来,课堂学习融入了新鲜的血液。
比如,本学期我所任教的三年级,对不同的美术材料和工具的使用已有了一定的掌握能力,在设计应用这个学习领域的实际课堂教学中,我将小组合作的模式应用于手工制作的学习,让同学们通过这一模式来共同完成一件手工作品。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发现这样的教学模式非常合适一线的美术教学。
例如,在《灯彩辉映》这一课的教学中,课堂的教学重点是利用各种材料制作彩灯,教学难点是利用各种材料使彩灯更漂亮更有吸引力。在教学中,同学们通过了解传统节日挂彩灯的含义、知道制作彩灯的步骤以及学习制作彩灯的方法,能利用不同材料制作彩灯。通过这一制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制作技巧及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以及细致、耐心的品质。在有了元宵的氛围后再上本节课的内容,学生本身对彩灯的学习就已经有了比较高的学习兴趣,知道了彩灯分为挂钩、上轴圈、灯身、下轴圈、排须、坠须六个部分,在课堂中再通过教学课件中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学习彩灯制作的方法。在布置创作作业时,我的要求是一个学习小组共同完成一件彩灯的制作。同组的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关注点专注到彩灯的某一个组成部分中,一件彩灯中的六个组成部分就能集合同组不同同学的创意,且能做到精致的组合。
因为每个人的创意不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创作的侧重点都不同,有的同学可能对上轴圈和下轴圈的创作很有想法,有的同学可能对灯身的制作富有想象力,有的同学可能更喜欢在排须和坠须上下功夫。所以,我改变了以前的教学方法,不让每个学生都要做一件彩灯,而是在开始制作之前,让每个合作小组讨论各自擅长和想做的是哪个部分,然后分工合作。这样一来,花的课堂制作时间至少减少了一节课的时间,二来六个组成部分由六名同组学生共同商讨该如何完成,在相同的时间,六个学生分头开始制作自己的那一份“田地”,到了规定的时间,同组的学生将各自制作的彩灯部件组合成同一个彩灯,一个班有几个合作小组就会有几盏彩灯。这样,不仅提高了手工制作的效率,也能充分调动起每个小组成员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比起以前在设计应用领域的传统教学模式来说,这样新颖的小组合作方式更能适应这样的大班化教学,同时超出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不仅适用于文化课的教学,在艺术类课程中更是具有实效性和可开展性。美术这样的艺术类课程,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感受美和创造美,而非是要将每个学生都培养成美术家。但就传统美术教学固有模式发展多年的结构来看,要改变美术教学中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摆在美术老师面前的课改小组合作的学习“任务”任重道远。
作为一名一线的美术老师,如果一成不变地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的美术能力最多保持在原有的水平,而美术的创造对学生而言则是遥遥无期。因此,我认为,要改变学生学习美术的能力,最应做出改变的,应该是我们的美术老师。只有美术老师认真地在教学一线进行创作性的课改,哪怕是每天一点点甚至一小步的改变,也能让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中感受老师的教学魅力,使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宽。久而久之,我们学生的美术素养才能越来越好,作为美术老师的我们也能在对得起我们的学生的同时,更对得住作为美术老师的使命。
认真细致的教学,在美术课堂上也确实对学生的美术学习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现在在我的美术课堂学习中,学生学习美术的习惯更规范了、学生的作业水平获得激励,我的学生更愿意上美术课了,不光因为我的课堂上有相应的“毛虫”奖励,更是因为孩子们深深地喜欢美术课堂中丰富的学习内容。
学习这件事,我们都在追逐的路上,不断的学习成长,从一只只“卵宝宝”到“毛虫”,最后“破茧成蝶”,我们会在这条教与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衢江区第一小学 浙江衢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