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达到这个核心目的,教学中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是不容忽视的一点。
一、走出误区
近年来,听了一些新课改模式探索课,其中不乏有特色的课,让我颇受教益与启发。不过,也确定发现了一些问题,比较共性的问题就是教学方法运用的失误。
这种失误主要表现在教师没有深入钻研所授课的内容,不能正确把握寄寓在文本中的三维教学目标,又未充分分析学生的知识储备与感悟、理解、赏析等能力基底,教学中,一律采用多媒体课件贯通、教师设疑、学生研讨的方法,从而形成了教学的新盲点。
例:一位教师在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年级上册)一课时,不分析所教学生的现状,而是从网上下载了一套课件,机械运用,结果伤害了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兴趣。一节课中师生都成了课件的“奴仆”,学生的创新能力自然无从谈起。
众所周知,新课程是在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出台的,它是应“知识经济”的需要,为人类社会培养具有高难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这样的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掌握基本的学习工具,即阅读、书写、口头表达、计算的问题解决;二是要具备基本的知识、技能,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只有这样,他才能具备能够生存下去、有尊严的生活和工作、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才能积极参与社会的发展,并能终身学习。这就是说,“知识经济”时代的“文盲”不再单纯指没有文化知识的人,而是指不能继续学习,不能更新自己的知识、技能的人。而传统的基础教育是课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死记硬背的授背式教育,这种教学是无法培养具有“双素养”的时代新人的,因此,“新课改”应运而生。
然而,必须明确,“新课改”所否定的是传统教学中那陈旧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可概括为“授”与“受”二字;教师是照本宣科传授前人知识的“教书匠”,学生是读死书、死读书,机械接受知识的“书呆子”。
这种陈旧的教学,严重挫伤了学生求知的兴趣与参与的欲望,也扼杀了学生发现与创新的能力,是非改不可的。
但对于传统教学中的教学方法,却不能一概视为陈旧的东西弃之不用。明确的说,教学方法本无旧之分,关键看施教者如何应用。如果能够根据教材与学生的实际,在教学中恰当运用教学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何乐而不为呢?但万不可如上例般为图“新课改”的美名而走入盲目求新的误区。
二、明确方法
业内人士都知道,任何一课的教学,施教者都要设计使用一些教学方法,来化深奥为浅易,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有趣,以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教者用心,学者动心的融洽热烈的教学氛围,达到事半功倍、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
可以说,教学的成功,离不开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常见的方法有哪些呢?
在教学中可用的方法很多,不便划一定论,在这里只能根据自己的教学经历与见闻,将常见的教学方法大致归纳为如下十法:(1)用于激趣导入的创设情境法;(2)用于巩固知识的复习提问法;(3)用于融汇新旧的谈话法;(4)用于传授新知的讲授法;(5)用于培养技能的阅读指导法;(6)用于启发点拨的设疑促思法;(7)用于辨伪去妄的主题辩论法;(8)用于知识迁移的课堂练习法;(9)用于规范引路的示范法;(10)用于培养意志的训练法。
三、恰当运用
每一位切实参与过教学活动的人都知道教学方法虽好,却不是万能的,因此,必须根据教材内容、教师的个体特点以及学生实际占有知识与认识规律,准确选择能够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方法并恰当运用,才能做到以法助教、收到实效。那么,如何选择教学方法呢?
1、要根据教学目标,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学目标主要是给学生传授知识技能, 那么选择讲授法就比较合适;若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意志,则选择训练法比较恰当。
2、选用的教学方法要适合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储备与认识规律。如低年级的学生,要多借直观教具和直观语言,给予形象性的启发,多运用创设情境法、示范法、谈话法等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活其思维,唤醒其记忆。而对于较高年级的学生则设疑促思法、阅读指导法、讲授法、辩论法等更宜于激发学生的发现与创新的欲望与能力。
3、要根据教师本人的特点选择方法。这要求教师应正确认识到自己的长处与短处,扬长避短,选用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以弥补自己的不足。
4、要遵循多种方法综合运用的原则。特定的方法只能有效的实现一个或几个目标,却没有一种方法可以实现全部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学中要综合运用几种能互补的方法,以保证教学目标的全面实现。一般说来,成功的综合课,往往会运用创设情境、复习提问、阅读指导、谈话交流、设疑促思、练习迁移等多种方法。
5、要注意教学方法灵活变化的原则。在教学中固定采用某一种或某几种方法的做法是不科学的,要根据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和课堂上学生的参与情况,变换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如在听课中,我们发现教师大多喜欢采用设疑促思法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新知识。然而,我们也确实遇到这样的场面:或因学生知识不足、或因兴趣不高、或因紧张等等原因,造成学生促而不思,促而难思,于是便出现了老师一而再、再而三的“好好想想这是什么意思”“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不说话”之类焦虑的询问。面对此种情况,有经验的教师会立刻改变方法,如用谈话法、示范法等取而代之,从而打破僵化的局面,重新触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进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综上所述,“新课改”改的是旧的教学观念头与教学模式,对于教学方法则是继承发展,灵活运用,万不可再出现为图“新”名抛“旧”法,取法不当,误教学的现象了。
当然,对于教学方法的认定与选用,见仁见智不止于此,上文只是笔者的管窥之见,不确不周之处在所难免,望知者不怪,多行指导为盼。
一、走出误区
近年来,听了一些新课改模式探索课,其中不乏有特色的课,让我颇受教益与启发。不过,也确定发现了一些问题,比较共性的问题就是教学方法运用的失误。
这种失误主要表现在教师没有深入钻研所授课的内容,不能正确把握寄寓在文本中的三维教学目标,又未充分分析学生的知识储备与感悟、理解、赏析等能力基底,教学中,一律采用多媒体课件贯通、教师设疑、学生研讨的方法,从而形成了教学的新盲点。
例:一位教师在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年级上册)一课时,不分析所教学生的现状,而是从网上下载了一套课件,机械运用,结果伤害了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兴趣。一节课中师生都成了课件的“奴仆”,学生的创新能力自然无从谈起。
众所周知,新课程是在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出台的,它是应“知识经济”的需要,为人类社会培养具有高难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这样的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掌握基本的学习工具,即阅读、书写、口头表达、计算的问题解决;二是要具备基本的知识、技能,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只有这样,他才能具备能够生存下去、有尊严的生活和工作、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才能积极参与社会的发展,并能终身学习。这就是说,“知识经济”时代的“文盲”不再单纯指没有文化知识的人,而是指不能继续学习,不能更新自己的知识、技能的人。而传统的基础教育是课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死记硬背的授背式教育,这种教学是无法培养具有“双素养”的时代新人的,因此,“新课改”应运而生。
然而,必须明确,“新课改”所否定的是传统教学中那陈旧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可概括为“授”与“受”二字;教师是照本宣科传授前人知识的“教书匠”,学生是读死书、死读书,机械接受知识的“书呆子”。
这种陈旧的教学,严重挫伤了学生求知的兴趣与参与的欲望,也扼杀了学生发现与创新的能力,是非改不可的。
但对于传统教学中的教学方法,却不能一概视为陈旧的东西弃之不用。明确的说,教学方法本无旧之分,关键看施教者如何应用。如果能够根据教材与学生的实际,在教学中恰当运用教学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何乐而不为呢?但万不可如上例般为图“新课改”的美名而走入盲目求新的误区。
二、明确方法
业内人士都知道,任何一课的教学,施教者都要设计使用一些教学方法,来化深奥为浅易,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有趣,以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教者用心,学者动心的融洽热烈的教学氛围,达到事半功倍、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
可以说,教学的成功,离不开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常见的方法有哪些呢?
在教学中可用的方法很多,不便划一定论,在这里只能根据自己的教学经历与见闻,将常见的教学方法大致归纳为如下十法:(1)用于激趣导入的创设情境法;(2)用于巩固知识的复习提问法;(3)用于融汇新旧的谈话法;(4)用于传授新知的讲授法;(5)用于培养技能的阅读指导法;(6)用于启发点拨的设疑促思法;(7)用于辨伪去妄的主题辩论法;(8)用于知识迁移的课堂练习法;(9)用于规范引路的示范法;(10)用于培养意志的训练法。
三、恰当运用
每一位切实参与过教学活动的人都知道教学方法虽好,却不是万能的,因此,必须根据教材内容、教师的个体特点以及学生实际占有知识与认识规律,准确选择能够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方法并恰当运用,才能做到以法助教、收到实效。那么,如何选择教学方法呢?
1、要根据教学目标,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学目标主要是给学生传授知识技能, 那么选择讲授法就比较合适;若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意志,则选择训练法比较恰当。
2、选用的教学方法要适合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储备与认识规律。如低年级的学生,要多借直观教具和直观语言,给予形象性的启发,多运用创设情境法、示范法、谈话法等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活其思维,唤醒其记忆。而对于较高年级的学生则设疑促思法、阅读指导法、讲授法、辩论法等更宜于激发学生的发现与创新的欲望与能力。
3、要根据教师本人的特点选择方法。这要求教师应正确认识到自己的长处与短处,扬长避短,选用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以弥补自己的不足。
4、要遵循多种方法综合运用的原则。特定的方法只能有效的实现一个或几个目标,却没有一种方法可以实现全部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学中要综合运用几种能互补的方法,以保证教学目标的全面实现。一般说来,成功的综合课,往往会运用创设情境、复习提问、阅读指导、谈话交流、设疑促思、练习迁移等多种方法。
5、要注意教学方法灵活变化的原则。在教学中固定采用某一种或某几种方法的做法是不科学的,要根据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和课堂上学生的参与情况,变换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如在听课中,我们发现教师大多喜欢采用设疑促思法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新知识。然而,我们也确实遇到这样的场面:或因学生知识不足、或因兴趣不高、或因紧张等等原因,造成学生促而不思,促而难思,于是便出现了老师一而再、再而三的“好好想想这是什么意思”“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不说话”之类焦虑的询问。面对此种情况,有经验的教师会立刻改变方法,如用谈话法、示范法等取而代之,从而打破僵化的局面,重新触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进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综上所述,“新课改”改的是旧的教学观念头与教学模式,对于教学方法则是继承发展,灵活运用,万不可再出现为图“新”名抛“旧”法,取法不当,误教学的现象了。
当然,对于教学方法的认定与选用,见仁见智不止于此,上文只是笔者的管窥之见,不确不周之处在所难免,望知者不怪,多行指导为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