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山村里的大“变”法

来源 :老区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198812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曲江村位于江西省井冈山市东上乡西南方向,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村,“贫困落后、偏远闭塞”是以前人们给曲江村贴的标签。
  如今,走进曲江村,空气清新,道路宽敞,一幢幢新别墅鳞次栉比,一条条绿篱沿路延伸,各类配套设施掩映于绿树丛中,真可谓是移步换景,让人惊叹不已。
  小山村能发生大“变”法,是因为村里有一个善“变”的第一书记。
  变“脏乱差”为“美加净”
  2015年,曲江村被定为江西铜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定点帮扶村,叶维祝作为江铜集团德兴铜矿地方工作部副部长,被委派到曲江村担任第一书记。
  “那时候,处处都是垃圾堆,老百姓出行都要捏紧鼻子,可现在,房子变靓了,道路变宽了,景色变美了,配套设施也多了,说乡村即景区,一点也不夸张嘞。”对比起曲江村的以前和现在,叶维祝小有成就感地说道。
  好的基础设施决定百姓的幸福指数。打开叶维祝的扶贫日记,清清楚楚地记录着“第一步就是要打牢基础,改变曲江村村容村貌……”走进贺家自然村,“贺家爱心桥”映入眼帘。叶维祝对这座“爱心桥”特别有感情,这是他进驻曲江村修建的第一处基础设施,当时他刚刚进驻村里才三个月。叶维祝说:“村民过往都只能踩着河面的石头过河,十分危险,特别是小孩子读书很不安全。”所以,他第一次进村走访,就决定先修这座桥,解决村民出行问题。这座桥的建成也让曲江村百姓开始信任叶维祝。
  有了信任,就有动力。叶维祝在村里做什么决定,村民从不听指挥转向积极主动。接着,叶维祝开始为村里改善各项基础设施,重新建设村委会大楼、修路、修河堤、将垃圾堆放场地改建小型休闲广场……如今的曲江村,从“脏乱差”华丽蜕变为“美加净”。
  “我真想都不敢想,家里引进了自来水,用上冲水厕所。真的要感谢叶书记带领我们过上好日子嘞。”68岁的村民许富民满怀感激地说道。
  变“白莲子”为“金莲子”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叶维祝清醒地认识到,村民致富靠种田是解决不了的,靠政策性扶助也是不长久的,必须立足自身优势,发展特色主导产业,变“输血”为“造血”,激活发展内生动力。经过反复调查研究,他决定利用曲江村本村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且水质好的条件发展白莲产业。
  2018年,叶维祝向江铜争取产业扶持资金20万元,吸纳村民入股5.8万元,流转贫困户土地102亩,成立了白莲合作社,種植白莲、养鱼、养虾共计90亩,仅白莲产值就高达20余万元。2019年,在本村种植基础上,曲江村还与外地莲子基地以标准监管、订单收购、合作分红的合作模式流转耕地500亩,全年共采摘白莲子2.1万斤,销售收入突破100万元。
  “政策调整、市场周期、发展环境等因素,对发展村集体经济都有影响。”叶维祝说,“单纯靠一条腿走路,靠一条路子发展,风险大、保障少,发展村集体经济必须‘多渠引水,多龙注水’”。
  于是,叶维祝还利用曲江村山高林密的特点发展养蜂产业,争取到海伦堡产业扶持资金12万元,发展蜂箱200箱,产值达20万元,村集体经济又有了新的增长点。
  “叶书记会变魔术嘞,把一粒小小的白莲子变成了带领我们致富奔小康的‘金莲子’,我们有指望嘞……”村民笑道。如今的曲江村,村民除了产业分红外,还能通过到基地施肥、除草、采摘,每天有200元左右的务工收入,实现集体和村民“双增收”。2020年,曲江村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突破160万,村民人均增收近2000元。
  昔日“空壳村”,今朝“富裕村”。叶维祝离开江铜,在曲江村驻村近6年,用两千多个日夜换来了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从“0”到突破“100”的美丽蝶变。
  变“新手”为“能手”
  2018年8月,叶维祝任期已满,但他主动选择留任。
  “三年时间太短了,曲江村虽然脱贫了,但产业才刚刚起步,我放心不下。”事实上,除了产业,叶维祝“放心不下”的还有很多。
  “来的时候干点什么,走的时候留点什么。”这一直是叶维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叶维祝想把经营理念留在当地。于是,他不仅日常强化村“两委”班子和村级后备干部在股份合作、经营管理方面的理论学习,还积极让他们跟客户建立联系,通过“亲自传带”帮助他们掌握销售技巧。在白莲合作社管理上,叶维祝指导建立了“六统一”模式,(即统一流转、统一开发、统一供苗、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同时成立村集体经济管理委员会,负责对合作社进行指标考核和财务审计监督。
  管理上“给力”,销路也通了,如今的村干部在产业经营管理上,个个从“新手”变成了“能手”。除此之外,叶维祝还组织农户进行白莲种植技术培训。“从栽培技术到病虫害防治,再到白莲加工,教授讲得清清楚楚,最主要村里免费提供莲苗,按10元一斤收购,一亩150斤,种植一亩能赚1500元,收入非常不错嘞。”不少贫困户转身变为了“种莲能手”。
  “村里有了钱,但让钱躺在账上睡觉是不行的,所以我们在市区购置了一个临街商铺,通过出租收取租金,让钱生出更多的钱嘞。”变“死资源”为“活资源”,叶维祝脑子里的“变法”总是源源不断……
  作者简介:曾宇亮、向锡林,中共井冈山市委组织部。
  ■责任编辑:史慧芳
其他文献
携手共建 砥砺前行  —中共吉林省委老干部局与省民政厅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促进社区建设、养老事业和老年教育事业共同发展,中共吉林省委老干部局与吉林省民政厅达成合作共识,并于3月27日在吉林省老年大学举行签约仪式。  签约仪式由吉林省民政厅副厅长相瑛主持,省民政厅厅长乔恒、省委老干部局副局长张永学分别致辞,并共同签署了《战
期刊
2016年4月26日,晋江市老年大学首个志愿服务组织白兰花志愿服务驿站——老年大学站成立,并于2017年4月正式命名为“乐为志愿服务队”。乐为志愿服务队坚持以“弘扬传统美德,倡导文明风尚,展示长者风范,共建和谐校园”为服务宗旨,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不断规范工作机制,拓展服务形式,丰富活动内容,打造团队品牌。  一、健全机制,常态运行。晋江市老年大学志愿服务队是学校在福建志愿云
期刊
那是小学一年级的“六一”节,在联欢会上,我踮起脚尖认真舞了一段《北风吹》。从老师的眼神和同学的掌声中,我得到鼓励,舞蹈梦想,从那一刻开始。  20世纪70年代初,跟随母亲来到小山城德化,毕业于厦门大学的父母从小给我灌输“腹有诗书气自华”。我只能把梦想深藏心底。母亲单位附近有个知青宣传队,经常排练节目,我在排练室一杵就是大半天,在边上偷偷模仿。队员们就是我的舞蹈启蒙老师。  人到中年,原以为舞蹈梦已
期刊
专业学会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和补充,晋江市老年大学坚持学会活动与课堂教学“两个轮子”一齐转,有力推动学校办学水平不断提升。  夯实组织基础,落实经费保障。学校持续推进各学会组织制度建设,着力提高学会自身素质,增强学会生机与活力。一是健全组织机构。学校现有中国象棋、南音、功拳、谜语、花卉盆景等9个专业学会理事会,会员700余人,占各专业学员数30%以上。学校专门成立了学会主管处,组织指导学会开展
期刊
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根本。晋江市老年大学通过规范教学管理,优化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以质量促发展。  一、适应需求调整学科设置  学校针对学员的需求特点和教学实际,不断调整优化课程设置。2014年以来,先后增设了葫芦丝、电钢琴、器乐、剪纸、素描、舞蹈基础、礼仪形体等7门新课程共10个班级。合并相近课程,增加热门课程招生数,达到了既适应学校发展又满足学员需求的效果。为更科学地对各
期刊
老,是相对年轻而言。变老,是人生的自然规律。“老”作为一个形容词时,犹如“新、旧、好、坏”等,有概念、能区别,但又见仁见智,难以界定。因此,“老”就有了不同说辞。  从生理上讲,人必老之,此乃规律,不可逆转。但有良好的生活习惯,注重锻炼,有病早医,无病早防,就会拥有健康的体魄,甚而延年益寿。这样的人,看上去会给人一种小于生理年龄的感觉。反之,不讲究科学养生,讳疾忌医,甚至打起扑克昼夜奋战、抽起烟来
期刊
[提 要]近年来,柑村村致力于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挖掘,使得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助推乡村振兴的成效显著。然而,柑村村在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方面也存在开发利用模式单一、基础设施不完善、红色讲解员队伍短缺、红色文化宣传方式比较传统等问题。在乡村振兴视域下,通过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利用、完善相关基础服务设施、打造优秀红色讲解团队、创新红色文化宣传方式方法等举措,将为柑村村进一步做好红色文化资源的
期刊
日前,生态环境部发布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模式与典型案例(第一批)》名单,《崇义县立足特色果业资源引领三产互促并进》成功入选,为江西省唯一。近年来,崇义县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紧紧抓住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和生态环境部对口支援历史机遇,多措并举提升农产品品质,并连业态促进“三产”融合,创新营销推动兴产富民,奋力谱写了乡村振兴的“崇义乐章”。  多
期刊
盛夏时节,南昌县乡村大地生机勃勃,崭新的果蔬大棚里孕育着希望,荒地上建起的休闲公园里人声鼎沸,农家小院里欢声笑语,一个个景区、村庄喜迎宾客。农业有奔头,农村有看头,农民有盼头……一幅幅美丽乡村的动人画卷在这里徐徐展开。  近年来,南昌县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推进“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全面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抓重点、补短板、强基础、促改革,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  产业兴 提质增效迈出
期刊
8月5日,当记者赶到上饶市广丰区东阳乡竹岩村采访时,右手打着石膏绑着绷带的杨敏正在村里忙碌着。  当季的竹岩村,清泉绿树夏风凉。站在村边那座古老的石拱桥上,只见清澈透亮的沧溪河水静静地流淌,一些村民正在田地里忙活着。夜幕降临,有的村民在村庄平坦的柏油路上散步、谈笑,有的村民则在空地上随着音乐节拍欢快地跳着广场舞……徜徉其间,犹如置身一幅世外桃源般的秀美乡村画卷中。  这两年,山青岭翠的竹岩村在发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