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城市生态文明的建设研究也在不断完善,本文就从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做出探讨。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构建生态文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任务。加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是提升城市生活品质的重要途径和基本内容。因此,在提倡科学发展,永续发展的新时期背景下,加强对城市生态文明的建设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
二、生态文明的内涵
目前,人们对于生态文明的概念的认识还不统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要把握这个概念,首先了解生态和文明的概念。生态( Eco) 源于古希腊文字,意思是指家( house) 或者我们的环境。人们通常认为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文明是指人类发展的成果,主要表现为物质和精神两种形式,它体现着人类的进步。生态文明应该是人类在合理协调生存环境之间关系基础上所取得的物质和精神的成果总和。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对工业文明的反思基础上,努力构建的一种文明形态,它体现了对工业文明的一种扬弃。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给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隐患,因此,人类必须强调在与自然和谐统一基础上科学发展。
三、生态文化建设是实现城市科学发展首要条件
如上分析,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最严重的全球问题之一,并且还有恶化的趋势。面对这一严峻问题,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不懈努力,如设立专门机构、采取大量的行政、经济、法律及科技等手段,但都不尽人意。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更需要从社会意识形态方面,从伦理学的角度出发去研究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建立起一种良好的生态文化,使全社会形成自觉的保护环境的道德规范,以促进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使导致生态恶化的趋势从根本上得到遏止。正如美国前副总统戈尔说:“生态保护已经不是某个政府的决策问题,而是所有地球人需要共同面对的,这已经是每个人的道德问题”。潘岳也指出:“生态保护不是技术问题,不是政治问题,而是道德问题”因为政治手段、技术手段、经济手段等毕竟属于外在的调控力量,具有“他律性”。如果离开了自我约束,离开了道德的“自律”,则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生态问题。一切“他律”手段,只有在主体确立了生态文化之后,才能转化为现实且富有成效。而且生态文化建设也是贯彻“他律”手段的必然要求,因为“他律”手段的奏效,有赖于人们生态文化形成与提高。正如美国思想家莱斯特·R·布朗指出:假设没有一种生态伦理来保护社会的生物基础及农业基础,那么文明就会崩溃。实现科学发展,进行生态文化建设,必须从思想意识上实现三大转变:一是培育科学的生态道德原则。自从文艺复兴、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梦寐以求成为自然的主人,终于实现了。在这种“人类中心”的伦理道德原则的指导下,人类几乎是毫无顾忌地、疯狂地向自然索取,对资源滥用、并加以挥霍,最终形成了今天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所谓科学的生态道德原则,主要指:平等互爱原则,即地球上所有生物都有环境不受污染和破坏,保证健康安全地生存和持续发展的权利;保护互利原则,即人与物都要有一个整洁、安全的环境,都要有利于自身生存、发展的条件;代内平等、代与代平等的原则。二是树立自然环境、资源有价的环境价值观念。因为纵观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文明史,可以发现,生态问题的出现、生态环境之所以遭到愈益严重的破坏,都是同资源无价(非人类劳动所创造)这一传统观念相伴随的。事实上,自然资源、环境是具有价值的,因为自然不仅作为不同生物物种的生存空间和条件,而且它还具有满足人类需要及生态平衡的效用。三是转变发展观念,必须从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的观念、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发展理念转变。
四、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要求
以人为本既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生态文明的基本价值取向,因为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类自身的利益,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归宿。科学发展观强调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没有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就无从谈起;没有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就只能是纸上谈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首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反对极端人类中心主义与极端生态中心主义。极端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应从人的利益出发,赞成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并主张人类有权根据自身的利益和好恶来对待自然,从而形成人对自然的疯狂掠夺,导致环境污染、生态失衡,最终危及人类生存。极端生态中心主义却只看到人与自然的统一,忽视二者的对立,忽视人的社会性,把人降到自然生物的水平,过分强调人类社会必须停止改造自然的活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则认为人是价值的中心,但不是自然的主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是自然适应并满足于人以及人适应自然两者的统一;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其次,坚持以人为本,追求全面协调发展。人类的生存和幸福是社会生产发展的目的。以人为本就是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这种发展不仅指人与人类社会的发展, 同时也包括自然环境、人的生存环境的发展;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而是社会整体的进步;不仅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进步,还要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即生态文明的发展进步。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 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速度与结构、质量与效益相统一。科学发展观不是一般地要求我们保护自然环境、保护生态安全,而是把这些要求视为发展的基本要素。它反对那种无视人的生存权利和发展权利的悲观主义论调,主张通过发展去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平衡。第三,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是个人口大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少,且分布很不平衡,经济发展与资源短缺的矛盾突出,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脆弱。譬如,我国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我国600多个城市,有400多个缺水,其中110多个严重缺水;人均耕地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从矿产、天然气等资源的拥有率看,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经济发展的现实告诫我们,决不能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去追求经济的一时发展,必须改变不文明、不科学的发展模式,走生态文明、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之路。建设生态文明,改善自然环境和人的生存环境,实现其良性发展,这是最根本意义上的以人为本。同时,这种发展还必须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影响和损害后代人的需求。不仅要关照人类现实的利益和发展,更要关照人类未来的利益和发展;不仅要关照当代人的创造和追求,还要努力做到使后代人拥有平等的发展机会。为此,必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和生态环境的逐步优化,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类的永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用“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确定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关系;确立了人与自然应当和睦相处的伦理关系。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在更全面、更合理、更自觉、更高层次、更长远意义上对“以人为本”的肯定。
五、生态文明与科学发展观的辨证关系
生态文明与科学发展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二者都是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出发点, 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据; 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为基本原则;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生态文明作为社会文明的生态化表现, 对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而生态文明的最终实现也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基础。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研究这方面,对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但是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相信在以后的日子中,更加深入的去了解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会为社会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人民日报 2009年
[2]廖福霖 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8年
[3]李良美 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05年
[4]刘昀献 论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10年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构建生态文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任务。加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是提升城市生活品质的重要途径和基本内容。因此,在提倡科学发展,永续发展的新时期背景下,加强对城市生态文明的建设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
二、生态文明的内涵
目前,人们对于生态文明的概念的认识还不统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要把握这个概念,首先了解生态和文明的概念。生态( Eco) 源于古希腊文字,意思是指家( house) 或者我们的环境。人们通常认为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文明是指人类发展的成果,主要表现为物质和精神两种形式,它体现着人类的进步。生态文明应该是人类在合理协调生存环境之间关系基础上所取得的物质和精神的成果总和。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对工业文明的反思基础上,努力构建的一种文明形态,它体现了对工业文明的一种扬弃。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给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隐患,因此,人类必须强调在与自然和谐统一基础上科学发展。
三、生态文化建设是实现城市科学发展首要条件
如上分析,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最严重的全球问题之一,并且还有恶化的趋势。面对这一严峻问题,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不懈努力,如设立专门机构、采取大量的行政、经济、法律及科技等手段,但都不尽人意。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更需要从社会意识形态方面,从伦理学的角度出发去研究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建立起一种良好的生态文化,使全社会形成自觉的保护环境的道德规范,以促进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使导致生态恶化的趋势从根本上得到遏止。正如美国前副总统戈尔说:“生态保护已经不是某个政府的决策问题,而是所有地球人需要共同面对的,这已经是每个人的道德问题”。潘岳也指出:“生态保护不是技术问题,不是政治问题,而是道德问题”因为政治手段、技术手段、经济手段等毕竟属于外在的调控力量,具有“他律性”。如果离开了自我约束,离开了道德的“自律”,则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生态问题。一切“他律”手段,只有在主体确立了生态文化之后,才能转化为现实且富有成效。而且生态文化建设也是贯彻“他律”手段的必然要求,因为“他律”手段的奏效,有赖于人们生态文化形成与提高。正如美国思想家莱斯特·R·布朗指出:假设没有一种生态伦理来保护社会的生物基础及农业基础,那么文明就会崩溃。实现科学发展,进行生态文化建设,必须从思想意识上实现三大转变:一是培育科学的生态道德原则。自从文艺复兴、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梦寐以求成为自然的主人,终于实现了。在这种“人类中心”的伦理道德原则的指导下,人类几乎是毫无顾忌地、疯狂地向自然索取,对资源滥用、并加以挥霍,最终形成了今天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所谓科学的生态道德原则,主要指:平等互爱原则,即地球上所有生物都有环境不受污染和破坏,保证健康安全地生存和持续发展的权利;保护互利原则,即人与物都要有一个整洁、安全的环境,都要有利于自身生存、发展的条件;代内平等、代与代平等的原则。二是树立自然环境、资源有价的环境价值观念。因为纵观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文明史,可以发现,生态问题的出现、生态环境之所以遭到愈益严重的破坏,都是同资源无价(非人类劳动所创造)这一传统观念相伴随的。事实上,自然资源、环境是具有价值的,因为自然不仅作为不同生物物种的生存空间和条件,而且它还具有满足人类需要及生态平衡的效用。三是转变发展观念,必须从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的观念、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发展理念转变。
四、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要求
以人为本既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生态文明的基本价值取向,因为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类自身的利益,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归宿。科学发展观强调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没有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就无从谈起;没有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就只能是纸上谈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首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反对极端人类中心主义与极端生态中心主义。极端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应从人的利益出发,赞成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并主张人类有权根据自身的利益和好恶来对待自然,从而形成人对自然的疯狂掠夺,导致环境污染、生态失衡,最终危及人类生存。极端生态中心主义却只看到人与自然的统一,忽视二者的对立,忽视人的社会性,把人降到自然生物的水平,过分强调人类社会必须停止改造自然的活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则认为人是价值的中心,但不是自然的主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是自然适应并满足于人以及人适应自然两者的统一;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其次,坚持以人为本,追求全面协调发展。人类的生存和幸福是社会生产发展的目的。以人为本就是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这种发展不仅指人与人类社会的发展, 同时也包括自然环境、人的生存环境的发展;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而是社会整体的进步;不仅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进步,还要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即生态文明的发展进步。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 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速度与结构、质量与效益相统一。科学发展观不是一般地要求我们保护自然环境、保护生态安全,而是把这些要求视为发展的基本要素。它反对那种无视人的生存权利和发展权利的悲观主义论调,主张通过发展去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平衡。第三,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是个人口大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少,且分布很不平衡,经济发展与资源短缺的矛盾突出,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脆弱。譬如,我国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我国600多个城市,有400多个缺水,其中110多个严重缺水;人均耕地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从矿产、天然气等资源的拥有率看,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经济发展的现实告诫我们,决不能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去追求经济的一时发展,必须改变不文明、不科学的发展模式,走生态文明、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之路。建设生态文明,改善自然环境和人的生存环境,实现其良性发展,这是最根本意义上的以人为本。同时,这种发展还必须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影响和损害后代人的需求。不仅要关照人类现实的利益和发展,更要关照人类未来的利益和发展;不仅要关照当代人的创造和追求,还要努力做到使后代人拥有平等的发展机会。为此,必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和生态环境的逐步优化,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类的永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用“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确定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关系;确立了人与自然应当和睦相处的伦理关系。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在更全面、更合理、更自觉、更高层次、更长远意义上对“以人为本”的肯定。
五、生态文明与科学发展观的辨证关系
生态文明与科学发展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二者都是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出发点, 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据; 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为基本原则;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生态文明作为社会文明的生态化表现, 对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而生态文明的最终实现也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基础。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研究这方面,对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但是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相信在以后的日子中,更加深入的去了解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会为社会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人民日报 2009年
[2]廖福霖 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8年
[3]李良美 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05年
[4]刘昀献 论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