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上起来打开窗户,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闻到了一种若有若无的甜甜的味道。眼前是一望无际的碧绿湖水,低沉的雾气铺在水面上,四处弥漫,环绕着青山。近水笼烟,远山含黛,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种天青色的如淡墨在宣纸上渲染的效果。这时耳边若隐若现地会出现周杰伦那吐字含混不清的歌声“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在泼墨山水画里,你从墨色深处被隐去……”
此刻我站立的这个地方是千岛湖东南面的一角,属于淳安县石林镇。住的地方名叫“随园食府”,其实是一个民宿,有住的,也有吃的。听名字应该是受了清代文人袁枚的启发。袁枚本钱塘人氏,是一个极具生活情趣的人,不仅有文艺评论集《随园诗话》,还有美食实践著作《随园食单》。他在《题画》一诗中写道:“村落晚晴天,桃花映水鲜。牧童何处去?牛背一鸥眠。”放牛的牧童管自己跑去玩了,而有一只小鸟却停留在牛背上睡着了,他通过这些细节把乡村生活描写得生趣盎然。
对于现代都市人来说,乡村是一个既十分遥远却又近在咫尺,内心深处非常渴望却又无法接近的地方。城里人大多来自乡村,即使生在城市、长在城市,也是几百年前、几十年前的先辈洗净了腿上的泥土、放下了卷起的裤脚进入城市。不管是在血缘上还是在人际上,乡村与城市有一种割舍不断的联系。特别是城市生活的快节奏和巨大压力以及远离大自然带来的心灵干涸,使得很多人期望回归乡村,掀起了新“上山下乡运动”。
我第一次到千岛湖已经是二十多年前的事,当时深深为千岛湖景色的独特与秀美所吸引。湖中小岛密布,岛上植被密集,色彩绚烂多姿,小船驶入岛与岛之间,水道越来越窄,光线越来越暗,一会儿又忽然冲出了夹缝,豁然开朗,整个人浸润于水天一色之中。正如袁枚的《由桂林朔漓江至兴安》诗中描写那样:“江到兴安水最清,青山簇簇水中生。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
这段时间我也去过杭城周边不少民宿,结果令人大失所望:一是价格偏高,物无所值,有些连基本设施都不完善,生活和工作十分不便;二是住处太过安静,也没事可干,时间长了实在无聊。乡村旅游还存在不少问题,有些地方急功近利、大干快上,有些地方则无中生有、生搬硬套,项目雷同、粗糙且没有特色,长此以往必然会出现难以为继的局面。其原因可能在于乡村经济相对落后,大家都有一种强烈的发展渴望和冲动,但是这种原始性、粗放式的发展冲动如果没有引导好,很可能导致乡村毁灭性的灾难。
对于大都市主流人群和年轻白领而言,周边中小城镇的魅力不在于城镇而在于乡村,不在于观光旅游而在于运动休闲,也在于其独特的文化习俗和当地风物。最近我去了富阳乡村印象颇深,由区里相关部门牵头联合省市规划设计院对乡村进行设计提升,如文村由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王澍担纲,利用当地的石材和泥墙造出一批具有鲜明王澍风格的民居;如东梓关村由绿城设计院负责,建设了一批新杭派民居,引起了各方的关注和兴趣。
乡村开发既要重视也要谨慎,这是乡土文化“重塑”与“再生”的机会,而不是破坏与抛弃,因此要在充分尊重当地人文历史、习俗风物和自然条件的基础上融合创新,对特色产业进行培育和活化,用生活之美给乡村民众一个安宁富足的家园,用自然之美给城市人群一个心灵栖息的地方,让城乡之间的差距在平等的发展中渐渐消失,让文化遗产代代相传,让自然美景永不消亡。
乡村开发的模式也要创新,过渡的商业化必然会导致乡村的毁灭,其社群化运作是关键,以特色物产、设计创意、运动休闲、文化艺术、金融服务类项目为主体,使之成为自然与人文融合、休闲与文化融合、生活与创业融合的美好之地,成为城市相关趣缘群体的候鸟型、松散型的创作交流平台。
重返乡村生活并不是让现代人重新回到简陋封闭的农村生活,它只是人们对拥挤、喧闹的都市生活环境的厌倦,转而产生了对传统乡村生活方式的向往与回归,希望能够找到埋藏于内心深处的那一份安宁和乡土记忆。
这就像一个在外打拼多年的人回到故乡,只是为了短暂休整之后更好地出发。人们重新回到乡村不是追求发展的终点,而是为了寻找生活的起点。
此刻我站立的这个地方是千岛湖东南面的一角,属于淳安县石林镇。住的地方名叫“随园食府”,其实是一个民宿,有住的,也有吃的。听名字应该是受了清代文人袁枚的启发。袁枚本钱塘人氏,是一个极具生活情趣的人,不仅有文艺评论集《随园诗话》,还有美食实践著作《随园食单》。他在《题画》一诗中写道:“村落晚晴天,桃花映水鲜。牧童何处去?牛背一鸥眠。”放牛的牧童管自己跑去玩了,而有一只小鸟却停留在牛背上睡着了,他通过这些细节把乡村生活描写得生趣盎然。
对于现代都市人来说,乡村是一个既十分遥远却又近在咫尺,内心深处非常渴望却又无法接近的地方。城里人大多来自乡村,即使生在城市、长在城市,也是几百年前、几十年前的先辈洗净了腿上的泥土、放下了卷起的裤脚进入城市。不管是在血缘上还是在人际上,乡村与城市有一种割舍不断的联系。特别是城市生活的快节奏和巨大压力以及远离大自然带来的心灵干涸,使得很多人期望回归乡村,掀起了新“上山下乡运动”。
我第一次到千岛湖已经是二十多年前的事,当时深深为千岛湖景色的独特与秀美所吸引。湖中小岛密布,岛上植被密集,色彩绚烂多姿,小船驶入岛与岛之间,水道越来越窄,光线越来越暗,一会儿又忽然冲出了夹缝,豁然开朗,整个人浸润于水天一色之中。正如袁枚的《由桂林朔漓江至兴安》诗中描写那样:“江到兴安水最清,青山簇簇水中生。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
这段时间我也去过杭城周边不少民宿,结果令人大失所望:一是价格偏高,物无所值,有些连基本设施都不完善,生活和工作十分不便;二是住处太过安静,也没事可干,时间长了实在无聊。乡村旅游还存在不少问题,有些地方急功近利、大干快上,有些地方则无中生有、生搬硬套,项目雷同、粗糙且没有特色,长此以往必然会出现难以为继的局面。其原因可能在于乡村经济相对落后,大家都有一种强烈的发展渴望和冲动,但是这种原始性、粗放式的发展冲动如果没有引导好,很可能导致乡村毁灭性的灾难。
对于大都市主流人群和年轻白领而言,周边中小城镇的魅力不在于城镇而在于乡村,不在于观光旅游而在于运动休闲,也在于其独特的文化习俗和当地风物。最近我去了富阳乡村印象颇深,由区里相关部门牵头联合省市规划设计院对乡村进行设计提升,如文村由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王澍担纲,利用当地的石材和泥墙造出一批具有鲜明王澍风格的民居;如东梓关村由绿城设计院负责,建设了一批新杭派民居,引起了各方的关注和兴趣。
乡村开发既要重视也要谨慎,这是乡土文化“重塑”与“再生”的机会,而不是破坏与抛弃,因此要在充分尊重当地人文历史、习俗风物和自然条件的基础上融合创新,对特色产业进行培育和活化,用生活之美给乡村民众一个安宁富足的家园,用自然之美给城市人群一个心灵栖息的地方,让城乡之间的差距在平等的发展中渐渐消失,让文化遗产代代相传,让自然美景永不消亡。
乡村开发的模式也要创新,过渡的商业化必然会导致乡村的毁灭,其社群化运作是关键,以特色物产、设计创意、运动休闲、文化艺术、金融服务类项目为主体,使之成为自然与人文融合、休闲与文化融合、生活与创业融合的美好之地,成为城市相关趣缘群体的候鸟型、松散型的创作交流平台。
重返乡村生活并不是让现代人重新回到简陋封闭的农村生活,它只是人们对拥挤、喧闹的都市生活环境的厌倦,转而产生了对传统乡村生活方式的向往与回归,希望能够找到埋藏于内心深处的那一份安宁和乡土记忆。
这就像一个在外打拼多年的人回到故乡,只是为了短暂休整之后更好地出发。人们重新回到乡村不是追求发展的终点,而是为了寻找生活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