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幢,顾名思义,是带有經文的幢。经文一般指的就是佛经。幢原本是丝织物,佛经写在丝织物上,自然保存不太久,所以为了长久起见,人们便将丝织幢用石头来代替。石头做的经幢主要包括底座、经柱、顶盖几大部分,细分则繁简不一,复杂的经幢,构件多达几十个。当然,主体部分即是刻经文的经柱。经柱较为常见的是八棱形,也有四棱、六棱、十棱的,河北邢台开元寺唐代残幢有十六面之多。有人考证经幢出现的时间是初唐,它的产生是缘于初唐时期一部《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的传入。在此经中有这样的文字:“天帝,若有男子女人。书写此陀罗尼安高幢上。或安高山或置楼台。乃至安置窣堵波中。天帝若有苾刍苾刍尼邬波索迦邬波斯迦族姓男女。于前幢等或时遥见,或与相近其影映身,或复风吹陀罗尼等。幢上轻尘落在身者。天帝彼诸众生所有罪业,应堕恶趣地狱饿鬼傍生,琰摩王界阿苏罗身。众恶之苦皆悉不受,亦复不为罪垢染污。天帝此等有情一切诸佛之所授记,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书写此经、建立经幢既然有这么大的功德,必然会有信徒依教奉行。起初,经幢一般都是刻的尊胜陀罗尼经或尊胜咒,因此也被人称作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或简称为尊胜幢,也有人称它石幢,经幢、或幢子。后来所刻内容越来越杂,甚至其他宗教也有刻经幢的了。
2021年年初,我得到一套唐代经幢拓片。据知情人讲,原石出土于河南省洛阳市回洛仓遗址北,是修路时被发掘出来弃置路旁,后来被行家发现并收藏,再后来被捐到了洛阳市千唐志斋博物馆。原石为八棱柱,所以拓片是一套共八张,朱拓本,每面朱拓部分高约147厘米、宽约11厘米,文字及图案都十分完整。根据文字内容可知,此幢刻于唐代开元二十五年,距今近1300年。是一位叫寇六娘的妇人出资,在自己营建的生圹旁又树立的经幢。所以,人们用她的名字给经幢命名为“唐寇六娘佛顶尊胜陀罗尼幢” ( 以下简称寇六娘经幢)。我见过原石的照片,只有经柱。拓工一般也只拓带有图案文字的经柱部分,因为书画爱好者最关注的也是这一部分。
经柱每面上端为阴刻造像,尽管刻工不是特别精细,仍然值得仔细品味。经幢第一、二、七、八面上端均为一佛二菩萨(菩萨线条不是很清晰,故不描述),佛像的头体比例十分匀称,看上去很写实,与我们今天所欣赏的身材比例是一样的,胸部宽阔坚实,脸廓饱满,这是唐代佛造像的风格特征。而从第二面偏袒右肩式佛像不难看出,他腰部是紧收的,并无赘肉,上身呈倒三角形,用我们现在的审美标准来看,整个佛像是健而美的。可是,玄宗朝兴起的造像特征却是丰腴肥胖的。这样的审美偏好在开元年间还不是特别突出,到了天宝以后就十分夸张了。正如天龙山第九窟所造弥勒像以及敦煌45窟的造像(专家认为它们都是盛唐所造,跟此经幢佛造像的体态很接近。)一样,高宗、武周朝的佛造像风格仍然在影响着玄宗时期的造像。不是所有这一时期的造像都立刻改变了风格。
佛装的样式通常有三种,即通肩式、偏袒右肩式和褒衣博带式。北魏中期以前只有通肩式和偏袒右肩式,在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后,融入了汉民族士大夫的服饰特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褒衣博带式佛装。自此以后佛装的样式就确立为这三种,当然不包括一些细微的改变,例如所谓双领下垂式等(也有人把它归为佛装的第四种样式)。在唐代,这三种佛装是并用的,在高宗年间,褒衣博带式应用较多,而在武则天时期,通肩式和偏袒右肩式明显增多。寇六娘经幢上四尊佛像存在两种佛装样式,其中三尊为褒衣博带式,一尊则为偏袒右肩式,衣纹都比较写实。
四尊佛像中有三尊为结跏趺坐,第一面的佛为倚坐式(小腿垂直于地面,也叫善跏趺坐式),这种倚坐佛在唐代以及唐代以后便成了弥勒佛独有的造像特征。唐代弥勒佛的雕塑很多,最著名的就是乐山大佛。弥勒佛被称为未来佛,根据佛教的说法,他将在几十亿年后降临人间做佛,人们之所以造很多弥勒像,或许就是盼望他早一点来到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吧。在高宗时期,长安和洛阳的弥勒佛造像略有区别,洛阳地区的佛像小腿基本上是垂直于地面的,而长安地区很多弥勒佛像的膝盖略外展,形成一个倒八字型。而此经幢虽处在洛阳,但佛像小腿也是膝盖向外略展,小腿呈倒八字。由此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地方的造像风格存在相互影响的。
佛像的肉髻相对平缓,这种肉髻表现方式在北齐到隋初比较流行,初唐就又开始流行高肉髻的表现方式了。北宋时,低平肉髻再次流行。而寇六娘经幢这几个佛像的肉髻较为低平。显然不是这个时代最流行的样式。另外,每个佛首貌似都有髻珠的刻画。有人考证过,髻珠在南北朝造像中就出现过,初唐、盛唐也有,但并不多见,晚唐到五代才渐渐兴起,在宋辽则成了一种定势。
武则天、高宗时期的妇女形象已经开始流行丰满之态,但是属于紧实而健康的。而玄宗朝的妇女形象往往是过度肥胖,显得有点病弱之态。这样的对比,我们也可以从《永泰公主墓壁画》和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中女子的形象看出来。《永泰公主墓壁画》中的女子形象面部是圆润饱满的,但仍然具有明显的腰部曲线,呈现出来的是丰盈健康充满活力的精神状态,而《簪花仕女图》中女子形象则是胖乎乎、肉滚滚的,没有什么精气神。寇六娘经幢上面所刻的四个妇女形象,应该是供养人身份,有可能就是寇六娘自己的形象。这个妇女显得十分肥胖,脸基本上是球形了,用我们现在的说法就是已经属于痴肥了。不过,这恰恰符合这个时期女子的审美特征。
由此可见,寇六娘经幢所刻佛及供养人的形象,既有前期风格的影响,也出现了后期风格的端倪,同时也有对当时审美的表达。
经幢文字内容大略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前面介绍寇六娘建幢的缘由,以及末尾所述其所做功德。另一部分则是佛教方面的咒语及《十二部经》名。咒语除了《佛顶尊胜陀罗尼咒》外还有两个短咒,即《地藏王菩萨心咒》和《长命陀罗尼咒》。《佛顶尊胜陀罗尼咒》,出自《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其功德如前所述。另外一个是《地藏王菩萨心咒》,我们今天把它称作《地藏王菩萨灭定业真言》,这个咒语出自《陀罗尼集经》,其有摧伏、散灭、粉碎一切罪业、罪障、恶业的力量。《长命陀罗尼咒》,查找了许多资料,均未找到,或可以此补阙。《十二部经名》刻于石的做法,早在贞观年间灵泉寺塔龛铭文中便可得见。 这个经幢所刻陀罗尼和今天的流行版本,在文字上多有出入,但音是接近的。究其缘由,翻译传诵者很多,且咒语一般重音不重字,即便是在唐代,也是如此。和文字内容比起来,它的书法艺术更值得关注。
唐代书法大致经历了几个演变期。至于如何划分,各家有各家的分法。清代叶昌炽,一生倾注于碑帖的收藏研究,他根据自己收藏的墓志拓片,把唐代书法分成了五个时期,第一是武德到貞观年间,即太祖太宗时期,说它是如日初升,鸿朗庄严,焕然有文明之象;第二个时期是垂拱到武周长安时期,也就是高宗、武则天时期,这个阶段的风格是超逸妍秀;第三则是开元、天宝时期,这个时候是华腴,精整;第四是在开元以后,体格稍卑;第五为开成以后,遂为经生一派,学欧失之枯蜡,学虞失之沓拕。他的分期算是很精准的。
寇六娘经幢所刻的时间为开元廿五年,恰好处在叶昌炽所分的第三个阶段。一个时代整体风格变化,其界限肯定不会是截然分明的,往往是犬牙交错似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高宗时期,以褚遂良为代表的书家,写得瘦润清腴,笔画细挺遒劲,可谓瘦不露骨,笔精气宏。武周时基本延续高宗时期的风格,但已经筋骨渐露,血气升腾。到玄宗时期,仍然可以看到高宗时的遗风,武周时的影子,这种影响最典型的代表人物就是颜真卿,他在开元末写的《王琳墓志》,天宝年间写的《罗婉顺墓志》仍然还保留着前一期的风格特征,但这已经不是这个时期书法审美的主流了。在开元年间,一种厚重雄放的审美,已经流行起来,往往结构匀称,气血充盈,骨强筋健,点画饱满。尽管寇六娘经幢文字,刻工不算精良,甚至明显影响到了书丹者的水平展现,但我们仍能看到它结构精严,线条饱满,用笔爽健,体壮气扬的风神面貌。行书入碑始于太宗,《晋祠铭》和《温泉铭》就是其代表。但行书碑版真正大行其道则是在玄宗朝,主要是受《怀仁集圣教序》的影响,其代表人物就是“干谒满其门,碑版照四裔”的李邕,入碑后的行书实际又被楷化,或许这种效果更适合写碑吧。和这一时期的诸多碑刻一样,此经幢的书法楷、行相间,有些字明显就是《王圣教》里的取法。整体而言,既沉稳厚重又潇洒俊逸,充满了盛唐自信与开放,有着深深的时代印记,颇有欣赏和学习的价值。
个人能力有限,对于寇六娘经幢的研究还很肤浅,草作此文,以期引玉。地不爱宝,近些年,诸多非常有价值的石刻纷纷出土,这得力于今天的科技力量和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在这一点上,诸多老辈先贤的眼福则逊于我们,但是古人的研究能力和研究精神,是我们不能望其项背的。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些珍贵财富,是我们值得深思的问题。
2021年年初,我得到一套唐代经幢拓片。据知情人讲,原石出土于河南省洛阳市回洛仓遗址北,是修路时被发掘出来弃置路旁,后来被行家发现并收藏,再后来被捐到了洛阳市千唐志斋博物馆。原石为八棱柱,所以拓片是一套共八张,朱拓本,每面朱拓部分高约147厘米、宽约11厘米,文字及图案都十分完整。根据文字内容可知,此幢刻于唐代开元二十五年,距今近1300年。是一位叫寇六娘的妇人出资,在自己营建的生圹旁又树立的经幢。所以,人们用她的名字给经幢命名为“唐寇六娘佛顶尊胜陀罗尼幢” ( 以下简称寇六娘经幢)。我见过原石的照片,只有经柱。拓工一般也只拓带有图案文字的经柱部分,因为书画爱好者最关注的也是这一部分。
经柱每面上端为阴刻造像,尽管刻工不是特别精细,仍然值得仔细品味。经幢第一、二、七、八面上端均为一佛二菩萨(菩萨线条不是很清晰,故不描述),佛像的头体比例十分匀称,看上去很写实,与我们今天所欣赏的身材比例是一样的,胸部宽阔坚实,脸廓饱满,这是唐代佛造像的风格特征。而从第二面偏袒右肩式佛像不难看出,他腰部是紧收的,并无赘肉,上身呈倒三角形,用我们现在的审美标准来看,整个佛像是健而美的。可是,玄宗朝兴起的造像特征却是丰腴肥胖的。这样的审美偏好在开元年间还不是特别突出,到了天宝以后就十分夸张了。正如天龙山第九窟所造弥勒像以及敦煌45窟的造像(专家认为它们都是盛唐所造,跟此经幢佛造像的体态很接近。)一样,高宗、武周朝的佛造像风格仍然在影响着玄宗时期的造像。不是所有这一时期的造像都立刻改变了风格。
佛装的样式通常有三种,即通肩式、偏袒右肩式和褒衣博带式。北魏中期以前只有通肩式和偏袒右肩式,在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后,融入了汉民族士大夫的服饰特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褒衣博带式佛装。自此以后佛装的样式就确立为这三种,当然不包括一些细微的改变,例如所谓双领下垂式等(也有人把它归为佛装的第四种样式)。在唐代,这三种佛装是并用的,在高宗年间,褒衣博带式应用较多,而在武则天时期,通肩式和偏袒右肩式明显增多。寇六娘经幢上四尊佛像存在两种佛装样式,其中三尊为褒衣博带式,一尊则为偏袒右肩式,衣纹都比较写实。
四尊佛像中有三尊为结跏趺坐,第一面的佛为倚坐式(小腿垂直于地面,也叫善跏趺坐式),这种倚坐佛在唐代以及唐代以后便成了弥勒佛独有的造像特征。唐代弥勒佛的雕塑很多,最著名的就是乐山大佛。弥勒佛被称为未来佛,根据佛教的说法,他将在几十亿年后降临人间做佛,人们之所以造很多弥勒像,或许就是盼望他早一点来到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吧。在高宗时期,长安和洛阳的弥勒佛造像略有区别,洛阳地区的佛像小腿基本上是垂直于地面的,而长安地区很多弥勒佛像的膝盖略外展,形成一个倒八字型。而此经幢虽处在洛阳,但佛像小腿也是膝盖向外略展,小腿呈倒八字。由此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地方的造像风格存在相互影响的。
佛像的肉髻相对平缓,这种肉髻表现方式在北齐到隋初比较流行,初唐就又开始流行高肉髻的表现方式了。北宋时,低平肉髻再次流行。而寇六娘经幢这几个佛像的肉髻较为低平。显然不是这个时代最流行的样式。另外,每个佛首貌似都有髻珠的刻画。有人考证过,髻珠在南北朝造像中就出现过,初唐、盛唐也有,但并不多见,晚唐到五代才渐渐兴起,在宋辽则成了一种定势。
武则天、高宗时期的妇女形象已经开始流行丰满之态,但是属于紧实而健康的。而玄宗朝的妇女形象往往是过度肥胖,显得有点病弱之态。这样的对比,我们也可以从《永泰公主墓壁画》和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中女子的形象看出来。《永泰公主墓壁画》中的女子形象面部是圆润饱满的,但仍然具有明显的腰部曲线,呈现出来的是丰盈健康充满活力的精神状态,而《簪花仕女图》中女子形象则是胖乎乎、肉滚滚的,没有什么精气神。寇六娘经幢上面所刻的四个妇女形象,应该是供养人身份,有可能就是寇六娘自己的形象。这个妇女显得十分肥胖,脸基本上是球形了,用我们现在的说法就是已经属于痴肥了。不过,这恰恰符合这个时期女子的审美特征。
由此可见,寇六娘经幢所刻佛及供养人的形象,既有前期风格的影响,也出现了后期风格的端倪,同时也有对当时审美的表达。
经幢文字内容大略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前面介绍寇六娘建幢的缘由,以及末尾所述其所做功德。另一部分则是佛教方面的咒语及《十二部经》名。咒语除了《佛顶尊胜陀罗尼咒》外还有两个短咒,即《地藏王菩萨心咒》和《长命陀罗尼咒》。《佛顶尊胜陀罗尼咒》,出自《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其功德如前所述。另外一个是《地藏王菩萨心咒》,我们今天把它称作《地藏王菩萨灭定业真言》,这个咒语出自《陀罗尼集经》,其有摧伏、散灭、粉碎一切罪业、罪障、恶业的力量。《长命陀罗尼咒》,查找了许多资料,均未找到,或可以此补阙。《十二部经名》刻于石的做法,早在贞观年间灵泉寺塔龛铭文中便可得见。 这个经幢所刻陀罗尼和今天的流行版本,在文字上多有出入,但音是接近的。究其缘由,翻译传诵者很多,且咒语一般重音不重字,即便是在唐代,也是如此。和文字内容比起来,它的书法艺术更值得关注。
唐代书法大致经历了几个演变期。至于如何划分,各家有各家的分法。清代叶昌炽,一生倾注于碑帖的收藏研究,他根据自己收藏的墓志拓片,把唐代书法分成了五个时期,第一是武德到貞观年间,即太祖太宗时期,说它是如日初升,鸿朗庄严,焕然有文明之象;第二个时期是垂拱到武周长安时期,也就是高宗、武则天时期,这个阶段的风格是超逸妍秀;第三则是开元、天宝时期,这个时候是华腴,精整;第四是在开元以后,体格稍卑;第五为开成以后,遂为经生一派,学欧失之枯蜡,学虞失之沓拕。他的分期算是很精准的。
寇六娘经幢所刻的时间为开元廿五年,恰好处在叶昌炽所分的第三个阶段。一个时代整体风格变化,其界限肯定不会是截然分明的,往往是犬牙交错似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高宗时期,以褚遂良为代表的书家,写得瘦润清腴,笔画细挺遒劲,可谓瘦不露骨,笔精气宏。武周时基本延续高宗时期的风格,但已经筋骨渐露,血气升腾。到玄宗时期,仍然可以看到高宗时的遗风,武周时的影子,这种影响最典型的代表人物就是颜真卿,他在开元末写的《王琳墓志》,天宝年间写的《罗婉顺墓志》仍然还保留着前一期的风格特征,但这已经不是这个时期书法审美的主流了。在开元年间,一种厚重雄放的审美,已经流行起来,往往结构匀称,气血充盈,骨强筋健,点画饱满。尽管寇六娘经幢文字,刻工不算精良,甚至明显影响到了书丹者的水平展现,但我们仍能看到它结构精严,线条饱满,用笔爽健,体壮气扬的风神面貌。行书入碑始于太宗,《晋祠铭》和《温泉铭》就是其代表。但行书碑版真正大行其道则是在玄宗朝,主要是受《怀仁集圣教序》的影响,其代表人物就是“干谒满其门,碑版照四裔”的李邕,入碑后的行书实际又被楷化,或许这种效果更适合写碑吧。和这一时期的诸多碑刻一样,此经幢的书法楷、行相间,有些字明显就是《王圣教》里的取法。整体而言,既沉稳厚重又潇洒俊逸,充满了盛唐自信与开放,有着深深的时代印记,颇有欣赏和学习的价值。
个人能力有限,对于寇六娘经幢的研究还很肤浅,草作此文,以期引玉。地不爱宝,近些年,诸多非常有价值的石刻纷纷出土,这得力于今天的科技力量和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在这一点上,诸多老辈先贤的眼福则逊于我们,但是古人的研究能力和研究精神,是我们不能望其项背的。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些珍贵财富,是我们值得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