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健康除了指生理正常无疾病外,还必须心理健康,兼具这两个条件的,才能算是一个真正健康的人。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不仅妨碍着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和良好品德的形成,还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已迫在眉睫。
【关键词】健康;幼儿心理健康;心理环境;渗透
健康除了指生理正常无疾病外,还必须心理健康,兼具这两个条件的,才能算是一个真正健康的人。那什么是幼儿心理健康呢?幼儿心理健康是指心理发展达到相应年龄组幼儿的正常水平,情绪积极、性格开朗、无心理障碍,对环境有较快的适应能力。我国的儿科专家、幼儿心理和教育专家认为幼儿心理健康有五大标志:(1)动作发展正常;(2)认知发展正常;(3)情绪积极向上;(4)人际关系融洽;(5)性格特征开朗;(6)没有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提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首要位置,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当前我国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据全国22个城市的调查发现,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达13%;另据某地区对当地5000名4---6岁幼儿心理健康调查:9.7%的幼儿有不良行为;14%的幼儿情绪抑郁、自卑;8.9%的幼儿忧虑、紧张。在对本班60名幼儿跟踪调查发现:有的幼儿性格过于内向,表现出胆小,不善言语,缺乏自信;有的幼儿由于长期受到家长的溺爱而任性、霸道,受不了挫折,唯我独尊与人格格不入;个别幼儿甚至带有问题行为,或蛮横无理,或依赖退缩……等等。这些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不仅妨碍着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和良好品德的形成,还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联合国专家曾经预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续而深刻地痛苦。”可见,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已迫在眉睫。
那如何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现浅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是使幼儿拥有健康心理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对幼儿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就是教师创造的心理气氛。为此,幼儿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 热爱幼儿。幼儿总是先感受到成人对自己的爱,进而发展到爱自己、爱周围的人。
(二)了解幼儿。教师要充分了解幼儿,并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来施教。
(三)鼓励幼儿。幼儿还未形成清晰的自我概念,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离不开成人的鼓励。如果老师能关注幼儿的点滴进步,就会引发幼儿的学习动力,使之能够愉快、自信地去学习。
(四)加强教师自身的心理卫生保健。
二、在一日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游戏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形式,幼儿希望能像周围成人那样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但愿望与他们的身心发展水平之间形成矛盾,而游戏正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最好方式。游戏也是合理性地养成、独立性培养的极好手段。
如:游戏“小小超市”。幼儿可以充当经理、售货员、顾客等各种角色,教师适时地参与游戏,引导幼儿模仿各种角色的行为。在游戏中既培养了幼儿的交往能力,合作意识,发展了幼儿语言,又使得幼儿心情愉快。于是,幼儿通过与同伴在游戏中协商、分工、谦让等,锻炼了幼儿的交往能力,对幼儿形成良好的性格有很大促进作用。
(二)体育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幼儿的全面发展中,体是基础,体育在幼儿园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不仅能有效地促进幼儿身体技能的发展,增强体质,而且对幼儿的心理发展也产生一定的影响,幼儿在完成体育动作和参加竞赛性游戏的过程中,能够产生各种心理感受,或成功,或失败,或欢乐,或希望,或失望。《纲要》在健康领域的教育要求中指出,要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动、乐观的态度。因此,在设计活动方式和引导幼儿参加时,要注重幼儿的认知、情感、意志和个性等心理因素的发展,把身体地锻炼与其他相关因素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
(三)教学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要求:“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中。”由此教师应把教学活动中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教学活动中心理健康教学的教育作用,而不是就事论事,“阳春面浇头”外在式的;也不应对原有材料中内含的心理因素视而不见,不考虑儿童的心理反应,一味地灌输渗透或是把各类教学活动互相割裂开来。教师在进行任何领域的教育时都必须把维护和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放在首位。
首先,在制定教育活动计划时,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融合于某一领域的目标中。教师除了专门组织健康教育系列活动,还要关注其发展目标与其他领域的融合。
其次,教学内容要以目标为前提,以幼儿原有的经验为基础,抓住各领域教学内容中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合的结合点,挖掘领域间新的更多的联系线索。
(四)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日常生活是幼儿人际交往相对频繁和心理品质自然显露的时刻。生活需要合群,合群性可以在生活中培养。如设立区角等活动,使幼儿在共同合作中锻炼能力,感受一种群体感。
三、家园配合,共同进行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第一所学校,也是塑造孩子良好性格和人格的重要场所。家庭环境和家长教育方式的优劣将对幼儿心理健康产生正反两方面的影响。现代社会飞速发展和竞争的日趋激烈,使越来越多的家长不得不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放在工作上,把养育孩子的重任交给了父母。隔代的宠爱式教育滋长了孩子唯我独尊的不良个性,而父母对孩子的忽视养成了孩子冷漠的性格。《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因此,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共同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总之,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利用一切机会自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我们的孩子成为一个真正健康的人。
【关键词】健康;幼儿心理健康;心理环境;渗透
健康除了指生理正常无疾病外,还必须心理健康,兼具这两个条件的,才能算是一个真正健康的人。那什么是幼儿心理健康呢?幼儿心理健康是指心理发展达到相应年龄组幼儿的正常水平,情绪积极、性格开朗、无心理障碍,对环境有较快的适应能力。我国的儿科专家、幼儿心理和教育专家认为幼儿心理健康有五大标志:(1)动作发展正常;(2)认知发展正常;(3)情绪积极向上;(4)人际关系融洽;(5)性格特征开朗;(6)没有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提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首要位置,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当前我国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据全国22个城市的调查发现,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达13%;另据某地区对当地5000名4---6岁幼儿心理健康调查:9.7%的幼儿有不良行为;14%的幼儿情绪抑郁、自卑;8.9%的幼儿忧虑、紧张。在对本班60名幼儿跟踪调查发现:有的幼儿性格过于内向,表现出胆小,不善言语,缺乏自信;有的幼儿由于长期受到家长的溺爱而任性、霸道,受不了挫折,唯我独尊与人格格不入;个别幼儿甚至带有问题行为,或蛮横无理,或依赖退缩……等等。这些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不仅妨碍着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和良好品德的形成,还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联合国专家曾经预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续而深刻地痛苦。”可见,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已迫在眉睫。
那如何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现浅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是使幼儿拥有健康心理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对幼儿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就是教师创造的心理气氛。为此,幼儿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 热爱幼儿。幼儿总是先感受到成人对自己的爱,进而发展到爱自己、爱周围的人。
(二)了解幼儿。教师要充分了解幼儿,并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来施教。
(三)鼓励幼儿。幼儿还未形成清晰的自我概念,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离不开成人的鼓励。如果老师能关注幼儿的点滴进步,就会引发幼儿的学习动力,使之能够愉快、自信地去学习。
(四)加强教师自身的心理卫生保健。
二、在一日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游戏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形式,幼儿希望能像周围成人那样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但愿望与他们的身心发展水平之间形成矛盾,而游戏正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最好方式。游戏也是合理性地养成、独立性培养的极好手段。
如:游戏“小小超市”。幼儿可以充当经理、售货员、顾客等各种角色,教师适时地参与游戏,引导幼儿模仿各种角色的行为。在游戏中既培养了幼儿的交往能力,合作意识,发展了幼儿语言,又使得幼儿心情愉快。于是,幼儿通过与同伴在游戏中协商、分工、谦让等,锻炼了幼儿的交往能力,对幼儿形成良好的性格有很大促进作用。
(二)体育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幼儿的全面发展中,体是基础,体育在幼儿园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不仅能有效地促进幼儿身体技能的发展,增强体质,而且对幼儿的心理发展也产生一定的影响,幼儿在完成体育动作和参加竞赛性游戏的过程中,能够产生各种心理感受,或成功,或失败,或欢乐,或希望,或失望。《纲要》在健康领域的教育要求中指出,要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动、乐观的态度。因此,在设计活动方式和引导幼儿参加时,要注重幼儿的认知、情感、意志和个性等心理因素的发展,把身体地锻炼与其他相关因素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
(三)教学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要求:“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中。”由此教师应把教学活动中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教学活动中心理健康教学的教育作用,而不是就事论事,“阳春面浇头”外在式的;也不应对原有材料中内含的心理因素视而不见,不考虑儿童的心理反应,一味地灌输渗透或是把各类教学活动互相割裂开来。教师在进行任何领域的教育时都必须把维护和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放在首位。
首先,在制定教育活动计划时,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融合于某一领域的目标中。教师除了专门组织健康教育系列活动,还要关注其发展目标与其他领域的融合。
其次,教学内容要以目标为前提,以幼儿原有的经验为基础,抓住各领域教学内容中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合的结合点,挖掘领域间新的更多的联系线索。
(四)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日常生活是幼儿人际交往相对频繁和心理品质自然显露的时刻。生活需要合群,合群性可以在生活中培养。如设立区角等活动,使幼儿在共同合作中锻炼能力,感受一种群体感。
三、家园配合,共同进行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第一所学校,也是塑造孩子良好性格和人格的重要场所。家庭环境和家长教育方式的优劣将对幼儿心理健康产生正反两方面的影响。现代社会飞速发展和竞争的日趋激烈,使越来越多的家长不得不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放在工作上,把养育孩子的重任交给了父母。隔代的宠爱式教育滋长了孩子唯我独尊的不良个性,而父母对孩子的忽视养成了孩子冷漠的性格。《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因此,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共同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总之,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利用一切机会自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我们的孩子成为一个真正健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