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社会对艺术设计类人才的需求和高校人才培养的矛盾下,国家要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的探索已成为各高校的工作重点之一,一些先行的高校已取得一些效果显著的成绩。作为三本院校只有理性地认清自身的特点,明确目标有统有分地进行改革,才能使改革不走向形式化,将取得的经验转化为符合三本学生情况的具体教学方案,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合格人才。本文阐述几点我自己对教学改革的想法。
关键词:艺术设计基础课教学改革感受力理性思维综合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7-258-1
包豪斯建立艺术设计基础教学已有100年时间,“三大构成”于20世纪70年代末进入中国,之后就一直是我国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核心内容,随后又加入了设计素描、设计色彩、设计速写等课程,构成艺术设计基础的主要课程。客观上,随着社会的发展对艺术设计行业需求的变化,艺术专业的扩招,使得对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不断地提出新的要求。主观上来说,是我国几十年来艺术设计基础教育所积攒经验和认识所提出的适应我国本身的变革需求。正是在这样对教学改革的强烈需求下,各大艺术设计专业院校都在结合国内外的经验纷纷进行探索,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其中三本院校在努力学习和借鉴一流艺术设计院校的经验和成果的同时,还面临着自身的特点,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改变,才能适合三本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适合人才市场的需求。尤其是今年来艺术生的扩招,使几乎每所高校都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市场竞争前所未有的激烈。这样导致“入”与“出”两个方面的问题,“入”即入学学生整体水平的下降,尤其是艺术涵养低,“出”即培养出能满足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在这两点之间搭建合理通畅的桥梁便是三本院校在教学上急需解决的问题,正是由于对教学改革的这种急切需求激发创新的同时也使之产生了一些形式化的倾向,百花齐放的同时也使产生了标准的缺失,在打破原有基础教学模式的同时教学也缺乏了系统性。教学改革无疑是必须的,但关于这样的一些问题也是我们在求新的过程中需要解决的。
一、感受力和兴趣
艺术设计需要活跃的思维,然而三本院校的学生大多数是通过短期应试培训过来的,他们对艺术的兴趣和感知在这样的培训下几乎被磨灭殆尽。就不能谈缺乏感受力的学生没有主动性,即便学会再多的理性分析的方法,也不可能有创造力。艺术设计基础教学内容之一是如何将感性提升到理性,然而在学生缺乏感受的时候如何谈提升呢?完善的思维需要感性和理性共同存在,我们能够讲出的知识几乎都是理性的,三大构成通过元素的概念对视觉形式进行理性的分析,然而关于感性认识这一块却几乎难找到合适的教学形式。一本、二本院校的学生的感受力和主动性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因此他们的教学经验中也少有涉及关于这个问题的解决,然而对三本院校却是这么重要,这就需要我们在进行教学改革的时候更加的重视起来。基础教学应把培养学生的感受力和兴趣放在重要的位置,在设计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案时将其考虑进去,而不能完全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的临时发挥,不能只看教学有多新颖而不看学生反应。帮助学生树立信心,针对学生水平循序渐进的引导式教学,用更多元的视角来观察,用更开放的视觉表达形式来表现,总之,要让学生的每一次练习都是在主动观察的基础之上的有感而发,而不是机械地描摹。这样做可能在一开始会有些困难,但却是非常必要且值得的,只有增强了他们的感受力和主动性,后续的课程才能达到相应的目的。
二、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艺术设计包含着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艺术感性的思维方式,这两者之间的矛盾一直纠结缠绕着,但作为一名合格的艺术设计师这两种思维方式缺一不可,并且需要有能较好地将两者融合的能力。设计说到底是有实际目的的一种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行为,在艺术设计的理性思维过程中必须有明确、清晰的目的,以便在后续的设计思维过程中将其转化为实际造物。理性的分析与推理课减少或避免直接由感性创造带来的误差和资源的浪费,并拓展对形象的创造性思维的范围。三大构成课即将视觉形象归为元素的概念,再对其进行研究和分析其特性,探索他们之间的关系,以及进行重新构成的方式与效果,这其中大量运用各种理性分析的方法。对于学生而言,除了机械地学习由前人分析总结出的经验和知识以外,建立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理性的分析力则显得更为重要。三本院校的学生总结学习方法的能力偏差,那么教学中除了讲授知识以外,必须有意识地在讲授中强调理性分析的方法,在练习中加入理性思维的内容。除了绘制和制作以外,还要让学生进行书写和讨论,将其视作同样重要的部分,使其在掌握一定理性思维能力的同时,培养其自我学习的习惯和方法是更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三、课程延续性与综合练习
前面说到在现今教学改革的气候下新的教学方法和课题内容丰富着教学的同时,课程的延续性问题突显出来,刚学的内容因得不到再练习使得知识呈片段性,以至于学生对学过的内容不知道如何用,尤其是较为抽象的知识,不能普化使用就很难对其有深入的认识。我们说过针对三本学生应采取循序渐进的带入式教学,那么知识和知识之间、练习和练习之间建立良好的关联以及递进的关系就尤为重要,在课程与课程之间也是一样,如何搭建关联以避免片段教学和重复教学,这就要求对基础课程进行全面研究,教师之间通力配合来建立这种延续性。并开设综合训练课程,来加强和巩固所学知识,使学生对知识有宏观深入的理解,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
作者简介:
彭蓉,女,湖北武汉人,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水彩画技法与创作。
关键词:艺术设计基础课教学改革感受力理性思维综合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7-258-1
包豪斯建立艺术设计基础教学已有100年时间,“三大构成”于20世纪70年代末进入中国,之后就一直是我国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核心内容,随后又加入了设计素描、设计色彩、设计速写等课程,构成艺术设计基础的主要课程。客观上,随着社会的发展对艺术设计行业需求的变化,艺术专业的扩招,使得对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不断地提出新的要求。主观上来说,是我国几十年来艺术设计基础教育所积攒经验和认识所提出的适应我国本身的变革需求。正是在这样对教学改革的强烈需求下,各大艺术设计专业院校都在结合国内外的经验纷纷进行探索,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其中三本院校在努力学习和借鉴一流艺术设计院校的经验和成果的同时,还面临着自身的特点,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改变,才能适合三本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适合人才市场的需求。尤其是今年来艺术生的扩招,使几乎每所高校都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市场竞争前所未有的激烈。这样导致“入”与“出”两个方面的问题,“入”即入学学生整体水平的下降,尤其是艺术涵养低,“出”即培养出能满足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在这两点之间搭建合理通畅的桥梁便是三本院校在教学上急需解决的问题,正是由于对教学改革的这种急切需求激发创新的同时也使之产生了一些形式化的倾向,百花齐放的同时也使产生了标准的缺失,在打破原有基础教学模式的同时教学也缺乏了系统性。教学改革无疑是必须的,但关于这样的一些问题也是我们在求新的过程中需要解决的。
一、感受力和兴趣
艺术设计需要活跃的思维,然而三本院校的学生大多数是通过短期应试培训过来的,他们对艺术的兴趣和感知在这样的培训下几乎被磨灭殆尽。就不能谈缺乏感受力的学生没有主动性,即便学会再多的理性分析的方法,也不可能有创造力。艺术设计基础教学内容之一是如何将感性提升到理性,然而在学生缺乏感受的时候如何谈提升呢?完善的思维需要感性和理性共同存在,我们能够讲出的知识几乎都是理性的,三大构成通过元素的概念对视觉形式进行理性的分析,然而关于感性认识这一块却几乎难找到合适的教学形式。一本、二本院校的学生的感受力和主动性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因此他们的教学经验中也少有涉及关于这个问题的解决,然而对三本院校却是这么重要,这就需要我们在进行教学改革的时候更加的重视起来。基础教学应把培养学生的感受力和兴趣放在重要的位置,在设计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案时将其考虑进去,而不能完全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的临时发挥,不能只看教学有多新颖而不看学生反应。帮助学生树立信心,针对学生水平循序渐进的引导式教学,用更多元的视角来观察,用更开放的视觉表达形式来表现,总之,要让学生的每一次练习都是在主动观察的基础之上的有感而发,而不是机械地描摹。这样做可能在一开始会有些困难,但却是非常必要且值得的,只有增强了他们的感受力和主动性,后续的课程才能达到相应的目的。
二、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艺术设计包含着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艺术感性的思维方式,这两者之间的矛盾一直纠结缠绕着,但作为一名合格的艺术设计师这两种思维方式缺一不可,并且需要有能较好地将两者融合的能力。设计说到底是有实际目的的一种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行为,在艺术设计的理性思维过程中必须有明确、清晰的目的,以便在后续的设计思维过程中将其转化为实际造物。理性的分析与推理课减少或避免直接由感性创造带来的误差和资源的浪费,并拓展对形象的创造性思维的范围。三大构成课即将视觉形象归为元素的概念,再对其进行研究和分析其特性,探索他们之间的关系,以及进行重新构成的方式与效果,这其中大量运用各种理性分析的方法。对于学生而言,除了机械地学习由前人分析总结出的经验和知识以外,建立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理性的分析力则显得更为重要。三本院校的学生总结学习方法的能力偏差,那么教学中除了讲授知识以外,必须有意识地在讲授中强调理性分析的方法,在练习中加入理性思维的内容。除了绘制和制作以外,还要让学生进行书写和讨论,将其视作同样重要的部分,使其在掌握一定理性思维能力的同时,培养其自我学习的习惯和方法是更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三、课程延续性与综合练习
前面说到在现今教学改革的气候下新的教学方法和课题内容丰富着教学的同时,课程的延续性问题突显出来,刚学的内容因得不到再练习使得知识呈片段性,以至于学生对学过的内容不知道如何用,尤其是较为抽象的知识,不能普化使用就很难对其有深入的认识。我们说过针对三本学生应采取循序渐进的带入式教学,那么知识和知识之间、练习和练习之间建立良好的关联以及递进的关系就尤为重要,在课程与课程之间也是一样,如何搭建关联以避免片段教学和重复教学,这就要求对基础课程进行全面研究,教师之间通力配合来建立这种延续性。并开设综合训练课程,来加强和巩固所学知识,使学生对知识有宏观深入的理解,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
作者简介:
彭蓉,女,湖北武汉人,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水彩画技法与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