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新的教育形势,面对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高等教育如何将人文教育寓于理工科专业课教学中,一直是高等教育研究的新课题。近年来,笔者立足学科教育特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努力实现理工科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尝试,取得了比较成功的经验。
在课堂教学中使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相融合
首先,要善于挖掘专业课本中的人文精神。任何一门科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社会背景,都离不开科学家的执着追求。因此,教师应善于发掘教材,讲出自然科学的人文内涵,使人文素质教育更为深刻具体,更具说服力。例如在“机械设计基础”这门专业课中,傅里叶变换是频谱分析的基础,笔者把法国数学家傅里叶的探索精神和他在数学方面的伟大贡献贯穿在傅里叶级数及变换的讲解中,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对科学的执着追求精神。
其次,把专业课教学与人文科学相结合。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电子领域的发展日新月异,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专业课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抽象的理论和社会发展理论充分结合起来。例如在讲傅里叶变换的性质时,笔者把频谱搬移特性和大家熟悉的调试解调器联系起来,把时频两域关系与互联网的发展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学习枯燥的理论知识时,不但能体会到它们在生活中的作用,而且充分领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最后,在专业课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根据专业特点,结合时事及时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神舟飞船的成功发射不但树立了五千年文明古国的历史形象,证明中国是一个科技强国,同时也振奋了在电子科学技术领域默默工作的科技人员和在校学生。学生平时接触的更多的是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电子产品,在他们的意识里,中国的电子领域技术远远落后于美国、日本等国。如果把神舟飞船的成功发射引入课堂中,使学生看到中国高科技的发展,可以使他们产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在实验课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在专业课教学中,实验教学是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主要方式,也是向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最好阵地。
第一,在实验课中不但要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还要努力培养学生经受挫折、百折不挠的顽强毅力。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感知有利于获得感性经验,从而实现其认识的内化,促进理解力和判断力的发展,进而上升为理性认识。实验教学使学生得到观察和操作实践方面的训练。但是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很少经过失败和挫折的考验,心理素质比较脆弱。因此,每一个试验的反复调试,使学生在经受失败和挫折之后,获得成功的快乐,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和顽强的毅力。
第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人文素质本身不仅是一套知识体系,而且还是一种精神,在自然科学领域,则体现为一种创新精神。知识获取是知识创新的基础,教学实践是知识及时应用的前提。这两者都离不开创新。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笔者在实验课环节增加创新试验内容,鼓励学生把学过的基本理论应用到实验中来,并把每学期学生的创新试验汇编成册,作为实验成果展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
第三,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科技攻关不仅需要大学生具有较好的个体素质,而且要有较强的合作协调能力。当今许多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多学科的共同协作才能顺利完成。不同单位、学科、行业的研究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对完成科技活动是非常重要的。在实验课中采用分小组进行实验,2人一组或者4人一组,大家分工合作,互相配合。实验成绩以小组为单位,一个小组一个成绩。分组合作就会存在这样的问题:有的学生认真做试验,有的学生就在等现成的结果,而最后的成绩是一样的,造成学生心理的不平衡。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要求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去认识在合作过程中的得与失,由学生自己调整付出与所得之间的关系,取得很好的效果。经过训练,学生会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处理与他人合作的关系。
将人文教育寓于理工科专业课教学中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任务,它需要每一位理工科教师认真研究教材,科学挖掘教材的内涵。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笔者坚信理工科专业课教学中的人文教育一定能取得丰硕成果。
(作者单位:山东省潍坊科技学院)
在课堂教学中使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相融合
首先,要善于挖掘专业课本中的人文精神。任何一门科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社会背景,都离不开科学家的执着追求。因此,教师应善于发掘教材,讲出自然科学的人文内涵,使人文素质教育更为深刻具体,更具说服力。例如在“机械设计基础”这门专业课中,傅里叶变换是频谱分析的基础,笔者把法国数学家傅里叶的探索精神和他在数学方面的伟大贡献贯穿在傅里叶级数及变换的讲解中,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对科学的执着追求精神。
其次,把专业课教学与人文科学相结合。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电子领域的发展日新月异,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专业课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抽象的理论和社会发展理论充分结合起来。例如在讲傅里叶变换的性质时,笔者把频谱搬移特性和大家熟悉的调试解调器联系起来,把时频两域关系与互联网的发展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学习枯燥的理论知识时,不但能体会到它们在生活中的作用,而且充分领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最后,在专业课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根据专业特点,结合时事及时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神舟飞船的成功发射不但树立了五千年文明古国的历史形象,证明中国是一个科技强国,同时也振奋了在电子科学技术领域默默工作的科技人员和在校学生。学生平时接触的更多的是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电子产品,在他们的意识里,中国的电子领域技术远远落后于美国、日本等国。如果把神舟飞船的成功发射引入课堂中,使学生看到中国高科技的发展,可以使他们产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在实验课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在专业课教学中,实验教学是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主要方式,也是向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最好阵地。
第一,在实验课中不但要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还要努力培养学生经受挫折、百折不挠的顽强毅力。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感知有利于获得感性经验,从而实现其认识的内化,促进理解力和判断力的发展,进而上升为理性认识。实验教学使学生得到观察和操作实践方面的训练。但是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很少经过失败和挫折的考验,心理素质比较脆弱。因此,每一个试验的反复调试,使学生在经受失败和挫折之后,获得成功的快乐,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和顽强的毅力。
第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人文素质本身不仅是一套知识体系,而且还是一种精神,在自然科学领域,则体现为一种创新精神。知识获取是知识创新的基础,教学实践是知识及时应用的前提。这两者都离不开创新。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笔者在实验课环节增加创新试验内容,鼓励学生把学过的基本理论应用到实验中来,并把每学期学生的创新试验汇编成册,作为实验成果展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
第三,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科技攻关不仅需要大学生具有较好的个体素质,而且要有较强的合作协调能力。当今许多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多学科的共同协作才能顺利完成。不同单位、学科、行业的研究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对完成科技活动是非常重要的。在实验课中采用分小组进行实验,2人一组或者4人一组,大家分工合作,互相配合。实验成绩以小组为单位,一个小组一个成绩。分组合作就会存在这样的问题:有的学生认真做试验,有的学生就在等现成的结果,而最后的成绩是一样的,造成学生心理的不平衡。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要求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去认识在合作过程中的得与失,由学生自己调整付出与所得之间的关系,取得很好的效果。经过训练,学生会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处理与他人合作的关系。
将人文教育寓于理工科专业课教学中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任务,它需要每一位理工科教师认真研究教材,科学挖掘教材的内涵。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笔者坚信理工科专业课教学中的人文教育一定能取得丰硕成果。
(作者单位:山东省潍坊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