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影视剧,我常常惊叹于以极具创意的形式来呈现的剧名。那些呈现形式上一反常规的剧名,给人的眼球以强烈的冲击力,更给人的心理以强烈的震撼力,使人沉思,使人深味。我终于突发奇想:在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时,何不将文题作一番创意设计?终于有了行动,那便是在教授高晓声的小说《陈奂生上城》时,我第一次尝试着对文题作了一次 新颖别致的变形书写。
导语引出作品之后,我突破文题呈现的惯常样式,先用粗体字在黑板中央写了一个“上”字,然后用通常字体在“上”字下面的横笔画下横向写上“陈奂生”三个字,在“上”字竖笔画的上端写上“城”字。书写完文题,我发现每一双凝望黑板的眼睛似乎都写满了惊奇。我能猜测到学生当时的心理:老师为什么要这样来板演文题呢?我暗自高兴于“正打正着”,因为我另样设计的本真目的便是:先吸引学生的眼球,进而抓住学生的心理。
要说明的是,我将“上”字粗体书写,意在确立和凸显第一课时文本透视的焦点。怎样透视作为焦点而存在的“上”字呢?我抓住文本中的两处语言点来作为突破口。一处语言点是“生活好转以后,他渴望过精神生活”。我据此将问题设计为:陈奂生在“生活好转”甩掉“漏斗户主”帽子的那一刻就流露出了对“精神生活”的“渴望”,这“渴望”是他在精神层面的追求,也就是在精神层面自主自觉的“上”,那么在“上”的过程中,陈奂生有哪些异常表现呢?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后不难说出亮化文本的三处“异常”:陈奂生因乡巴佬头一回住城市招待所而表现得偷悄悄怯生生;陈奂生因住招待所出了5 元高价而任意作践招待所的物品;陈奂生将住招待所人格受侮辱金钱遭损失等不愉快的经历“烹煮”成可以向乡人炫耀的传奇故事。特别是,学生每言说一处“异常”,我都注意“点石成金”,以此来参与对话。我对三处“异常”的点化依次是:在城市文明的烛照下,陈奂生产生了普通农民未能言明的可怜的精神自卑;陈奂生心底里萌生的是可贵的精神追求,但言行里表现出的却是可笑的精神报复;陈奂生身上游荡着阿Q的幽灵,因袭着可悲的精神胜利法。在点化的同时,我适时将话语关键词“精神自卑”、“精神报复”、“精神胜利”横向书写在“上”字上面的横笔画旁边。另一处语言点是“漏斗户主陈奂生,今日悠悠上城来”。我据此将问题设计为:高晓声为什么把农民到城里去说成“上城”而不说“进城”呢?在学生自主探究充分言说的基础上,我将深圳市语文教师江年跃对“上”字的解读择其要点(“上”似乎比“进”多了某种象征意义。“上”有由低处到高处的含义。农民的一次上城,实质是一次由低处向高处的俯身登攀,陈奂生在这俯身登攀的过程中,不免感到了自身的渺小和卑下,产生了未能言明的自卑与对城市的崇敬心理)投影在屏幕上,以此来丰富和深刻学生对“上”字的理解,并使学生对第一处“异常”增获一次“语言反刍”的机会。
解读至此,学生对我将“上”字粗体书写的用意已有所理解,但真正的領悟是在我亮出总结语之后。在引导学生联系文本焦点透视“上”字后,我指点着变形处理的文题如此作结:陈奂生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指点“上”字下面的横笔画)的农民代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相对贫乏,而城市是高度物质文明和高度精神文明(指点“上”字竖笔画上端的“城”字)的象征。随着物质生活的好转,陈奂生产生了对精神生活的渴望(由下至上指点“上”字的竖笔画),在精神生活追求的过程中,他产生了可怜的精神自卑和可笑的精神报复,因袭着可悲的精神胜利法(指点书写在“上”字上面的横笔画旁边的“精神自卑”、“精神报复”、“精神胜利”三个关键词),这说明陈奂生无论是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虽然上到了一定的层次(由左至右指点“上”字上面的横笔画),但离真正意义上的高度物质文明和高度精神文明还有一段艰难而漫长的历程(指点并比划“上”字上面的横笔画与“上”字竖笔画顶端的距离),他仍徘徊在现代文明的边缘。
至此,我们不难发现对文题作变形设计的妙处:①吸引学生眼球,进而让学生怀着“老师为什么要这样来板演文题”的惊奇心理,主动地走进课堂和文本的纵深地带;②凸显了文本透视的焦点;③文题与焦点透视时所生成的话语关键词能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④能使学生形象地理解“上”字的内涵以及陈奂生所追求的精神生活所达到的层次和水准。
(作者单位:汨罗市一中)
导语引出作品之后,我突破文题呈现的惯常样式,先用粗体字在黑板中央写了一个“上”字,然后用通常字体在“上”字下面的横笔画下横向写上“陈奂生”三个字,在“上”字竖笔画的上端写上“城”字。书写完文题,我发现每一双凝望黑板的眼睛似乎都写满了惊奇。我能猜测到学生当时的心理:老师为什么要这样来板演文题呢?我暗自高兴于“正打正着”,因为我另样设计的本真目的便是:先吸引学生的眼球,进而抓住学生的心理。
要说明的是,我将“上”字粗体书写,意在确立和凸显第一课时文本透视的焦点。怎样透视作为焦点而存在的“上”字呢?我抓住文本中的两处语言点来作为突破口。一处语言点是“生活好转以后,他渴望过精神生活”。我据此将问题设计为:陈奂生在“生活好转”甩掉“漏斗户主”帽子的那一刻就流露出了对“精神生活”的“渴望”,这“渴望”是他在精神层面的追求,也就是在精神层面自主自觉的“上”,那么在“上”的过程中,陈奂生有哪些异常表现呢?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后不难说出亮化文本的三处“异常”:陈奂生因乡巴佬头一回住城市招待所而表现得偷悄悄怯生生;陈奂生因住招待所出了5 元高价而任意作践招待所的物品;陈奂生将住招待所人格受侮辱金钱遭损失等不愉快的经历“烹煮”成可以向乡人炫耀的传奇故事。特别是,学生每言说一处“异常”,我都注意“点石成金”,以此来参与对话。我对三处“异常”的点化依次是:在城市文明的烛照下,陈奂生产生了普通农民未能言明的可怜的精神自卑;陈奂生心底里萌生的是可贵的精神追求,但言行里表现出的却是可笑的精神报复;陈奂生身上游荡着阿Q的幽灵,因袭着可悲的精神胜利法。在点化的同时,我适时将话语关键词“精神自卑”、“精神报复”、“精神胜利”横向书写在“上”字上面的横笔画旁边。另一处语言点是“漏斗户主陈奂生,今日悠悠上城来”。我据此将问题设计为:高晓声为什么把农民到城里去说成“上城”而不说“进城”呢?在学生自主探究充分言说的基础上,我将深圳市语文教师江年跃对“上”字的解读择其要点(“上”似乎比“进”多了某种象征意义。“上”有由低处到高处的含义。农民的一次上城,实质是一次由低处向高处的俯身登攀,陈奂生在这俯身登攀的过程中,不免感到了自身的渺小和卑下,产生了未能言明的自卑与对城市的崇敬心理)投影在屏幕上,以此来丰富和深刻学生对“上”字的理解,并使学生对第一处“异常”增获一次“语言反刍”的机会。
解读至此,学生对我将“上”字粗体书写的用意已有所理解,但真正的領悟是在我亮出总结语之后。在引导学生联系文本焦点透视“上”字后,我指点着变形处理的文题如此作结:陈奂生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指点“上”字下面的横笔画)的农民代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相对贫乏,而城市是高度物质文明和高度精神文明(指点“上”字竖笔画上端的“城”字)的象征。随着物质生活的好转,陈奂生产生了对精神生活的渴望(由下至上指点“上”字的竖笔画),在精神生活追求的过程中,他产生了可怜的精神自卑和可笑的精神报复,因袭着可悲的精神胜利法(指点书写在“上”字上面的横笔画旁边的“精神自卑”、“精神报复”、“精神胜利”三个关键词),这说明陈奂生无论是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虽然上到了一定的层次(由左至右指点“上”字上面的横笔画),但离真正意义上的高度物质文明和高度精神文明还有一段艰难而漫长的历程(指点并比划“上”字上面的横笔画与“上”字竖笔画顶端的距离),他仍徘徊在现代文明的边缘。
至此,我们不难发现对文题作变形设计的妙处:①吸引学生眼球,进而让学生怀着“老师为什么要这样来板演文题”的惊奇心理,主动地走进课堂和文本的纵深地带;②凸显了文本透视的焦点;③文题与焦点透视时所生成的话语关键词能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④能使学生形象地理解“上”字的内涵以及陈奂生所追求的精神生活所达到的层次和水准。
(作者单位:汨罗市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