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买圈是在作死吗?

来源 :营销界·食品营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s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没有厂家和终端店高度配合,没有成熟的第三方物流控制好成本,没有理性的社会价格秩序的条件下,买买圈一定能够捞到用户吗?
  O2O在今年的糖酒会上被炒得热火朝天,各种O2O都以拯救者的姿态粉墨登场,似乎做酒的人谁不谈O2O就OUT了,可是一个月过去了,这些 O2O们如今到底怎么样了?是骡子是马,开始溜了吗?他们究竟做了哪些尝试?趟出了什么样的路子?
  令人大失所望的是,时至今日我们并没有看到多少在线下有实际行动的例子,也就是说,大多数所谓的O2O,突然180度大转弯,玩起了深沉,和我们捉起了迷藏。那些声称要在很短时间开上千家、上万家连锁店的,那些声称要30分钟送甚至9分钟送的,似乎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只闻其声不见其人。难道白酒O2O真的是伪命题?真的就是昙花一现?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了吗?
  买买圈试水
  最近北京买买圈公司在未发布任何上线信息的条件下,在北京五环内尝试做落地营销,据说还邀请了几家所谓的白酒O2O大佬们实地观摩,并有意避开了所有行业媒体,真可谓悄悄的进村打枪的不要。根据网上搜索的信息得知,北京买买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称买买圈),成立于2013年9月,自称是白酒第三方平台,所以是国内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白酒O2O。春节后,因其突然连续发布与几个白酒厂家深度合作而被业界广泛关注,糖酒会期间虽然极其低调,但业内公认,就是他搅动了糖酒会的神经,也就是他引领了白酒O2O的疯狂。
  4月25日,笔者在北京三里屯附近,试探性的通过买买圈PC端,向其成员终端店购买两瓶剑南春酒,下单流程总的来说还算顺畅,但送达的时间比承诺的30分钟迟了11分钟。通过400电话询问买买圈的客服人员,得到的答复是初次下单的终端店没有剑南春酒,是由客服在附近另一家店进行了调剂,所以耽误了一些时间。本人以时间已超过承诺时间为由拒绝收货和付款,还好,买买圈很快帮我做了退货处理。4月26日,笔者又在望京下单购买一瓶红星二锅头,价值38元。这次还好,33分钟送达,但因起定量不够免运费,本人又付了8元的运费,等于共花了46元买了这款酒。而随后笔者了解到,这款酒在这一区域的市场价大多数为40-42元,同期的几家B2C网站上的价格是35-45元不等。
  4月27日,本人走访了几家终端店,终端店普遍对买买圈的这种模式持乐观态度。部分比较幸运的店也确实尝到了一点甜头,如三里屯附近的一家店,是第一批入驻买买圈的,进入4月下旬后,已经通过买买圈卖出了7单,收入1080元;国贸商圈附近的一家店卖出了11单,收入3700元,据说是该地卖得最好的店。当然,绝大多数店的订单很有限,甚至上线近半个月一单都没有。几经周折,笔者终于采访到了买买圈北京市场负责人王经理,王经理并不像大多数的终端店那样乐观,对公司这次大范围的运作反倒表现出很多担忧,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对终端店的管理确实是个头痛的问题,已经尝到甜头的终端店还好说,而那些还没有定单的店就很难保证在关键时候不掉链子了;二是公司的落地运营成本很大,就拿北京来说,地面人员一年的工资及办公费用需100万,每一次的社区公关活动10万左右,一年少说也得搞十几场,又是100多万,前期公司还要对用户的配送费用进行补贴,公司面临这么大的投入到底能走多远不得不让人担心。
  白酒O2O难题
  O2O自从来到白酒行业以来,一直就颇受争议,有些人认为是必然方向,对其有效解决白酒行业目前的问题寄予厚望,也有一些人坚信O2O在白酒行业会水土不服,他们认为目前存在的三种O2O模式都有致命的缺陷。一是厂家自行开发的O2O,不符合开放、共享的互联网精神,最多属于销售点子化,没有大的发展前途,甚至会把已经十分脆弱的白酒行业引入另一个歧途;二是传统的经销商包括1919、中酒网等区域连锁和酒仙、也买酒等B2C网站,这些都是以赚取产品差价吃利差的O2O,基本无法融入从厂家到终端到消费者这一产业链条,要么被厂家挤兑,要么被终端店排斥,最终也很难不被消费者所诟病。有人戏称,B2C去了趟韩国做了一次整容,回来就说自己是O2O了,区域连锁在自己身上绑了两个扫帚(APP)就认为是只鹰而不是猪了;三是像买买圈这样的第三方平台O2O,致命的挑战不仅来自于低效率的终端,而且来自于厂家的保守以及强大的传统渠道的阻拦。
  谁都知道,最终对O2O行使表决权的是用户,但大家也同样知道,O2O所说的用户和传统厂家、经销商包括以往的B2C所说的用户完全不是一回事,O2O的用户不仅要价格,更要价值,不仅要方便,还要尊贵,不仅要享受买酒服务,还要享受更多的递延增值服务。一句话,在O2O闭环中,用户是根本,也是最大的风险。买买圈开始把工作重心放在用户这一头,率先下到深水区,率先拣硬骨头啃,以此向行业表达真做O2O的决心,这一世人皆醉唯我独醒、世人皆浊唯我独清的勇气可敬可贺,但让我们忐忑的是:在没有厂家和终端店高度配合,没有成熟的第三方物流控制好成本,没有理性的社会价格秩序的条件下,买买圈一定能够捞到用户吗?这一轮豪赌输了之后,买买圈还有其它出路吗?
其他文献
1月7日,遵义市政府网站发布消息称,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茅台集团)与华润雪花啤酒(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华润雪花)签署托管协议,于2014年1月1日起正式托管茅台酒厂集团啤酒有限责任公司 (以下简称茅台啤酒公司),企业名称变更为华润雪花啤酒(遵义)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润雪花遵义)。  根据双方有关协议,华润雪花中国公司将投入2.7亿元对企业进行重组。遵义市政府官网信息
期刊
从2013年年8月份开始,各大乳企纷纷开始上调乳品销售价格,调查结果显示,去年下半年以来,各大品牌的液态奶商超价格不断上涨,涨幅已经超过了10%。数据显示,三元从2013年2月开始已对入户牛奶已全面提价,当时最高提价幅度达到17%;光明乳业也曾在2013年年初宣布适当上调部分鲜牛奶和酸奶的价格。蒙牛更是在8个月时间里连续三次提价。  时至今日,奶企提价已经成为普遍现象。而且,这样的涨幅是过去从来没
期刊
中高端产品的来源地  2013年5月20日,全球最大的啤酒生产商百威英博在上海宣布其在中国市场定位最高端的产品百威金尊正式上市。与以往高端啤酒往往主打夜场消费场所不同,百威金尊试图更多地走进酒水消费量更大的中餐厅渠道。  “金尊”这个名字本身就是为了顺应这种定位和渠道诉求,它们觉得,在高档中餐厅,让顾客显得有“面子”很重要。这款啤酒在口感上比现有的百威更顺滑,而且酒瓶造型看上去更像是精致的葡萄酒瓶
期刊
导语:  “免烧中国菜”系列只需用微波炉或温水加热即可食用,它不仅解决了传统铁皮罐头固有的口味和菜品方面的局限性,而且能在常温下保持菜品原有风味长达九个月。  周君记目前的产品系列包括了“周君记”牌重庆火锅底料系列、麻辣香水鱼底料系列、拌菜香佐料系列、药膳滋补炖汤料系列、速溶增味营养火锅底料系列、川味菜及川味面调料等。这些产品中,最具特色、最具有辨识度的是“麻辣香水鱼”。  从1996年前后推出该
期刊
引文:过去一年,中国快消品市场并没有出现销售大幅回升的迹象,但调味品市场表现良好,10%的年增幅高于食品品类的整体增长,而价格增长仍是其主要驱动力。  Kantar Worldpanel的最新监测报告指出,中国快速消费品市场在截至2013年10月 4日的一年里销额增长了8%,但并没有出现销售大幅回升的迹象。在食品品类中,调味品市场表现良好,年销售额增长幅度达到了10%,高于食品品类的整体增长。而调
期刊
如果你不想在厨房里“大动干戈”,只想简单操作几下,就吃上一顿还不错的晚饭,可以吗?  我要告诉你:如今,这个想法是完全可行的。  一位消费者讲述了她爱上了一款产品“香辣竹笋”的经过:偶尔买到,消费完一瓶后马上去买另一瓶。可虽然去的是同一家超市,却着实让她一顿好找——因为这款产品只在货架上摆出了四五瓶,且包装并不突出,很容易混在其他产品里被湮没。  之所以如此执着于它,是因为消费方式很简单:清水煮面
期刊
在我们一日三餐离不了的寻常食品品类中,出现了明显的奢侈化趋势,我称之为“类奢侈”化。这从某一方面也表明,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和企业出品的产品档次已经在整体上升级了。  这里说的类奢侈品,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奢侈品,因为这些产品,毕竟是日常吃喝的必需品,只是在品质上、在价格上明显高于普通产品罢了。收入高一些的消费者、讲究一些的消费者日常反复购买、反复消费能够承受得起,这是与真正奢侈品其价格严重远离实用价值
期刊
编者按:  连锁经营凭借标准化流程和快速扩张模式成就了诸多餐饮大鳄,如星巴克、麦当劳、肯德基等,而在消费升级时代,连锁门店带给消费者的体验是有限的。这个时候,一些个性化的、独立的餐饮门店呈现抬头之势,它们的崛起给这些餐饮连锁迎头痛击。中国是个餐饮大国,如果中国本土的个性化餐饮崛起,岂会有麦当劳、肯德基的一席之地?正如同本文所属案例,墨尔本的独立咖啡店打败星巴克一样。  2000年澳大利亚第一家星巴
期刊
说到传统调味品,你会想到什么?除了盐以外,就属酱油和醋了。那么传统是否意味着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的“厨房革命”?  比如酱油产品,在中国调味品协会常务副会长卫祥云看来,一般不会推陈出新那么快,基本上生抽、老抽也好,凉拌的、炒菜的也好,企业要有一个主打的才行,要靠走量。并且消费惯性比较明显:要求颜色的就永远要求颜色,要求口味的就永远要求口味。像广东那边吃海鲜比较多,它酱油以蘸为主,要求鲜味比较好,这是短
期刊
如果公司想要激活消费者对其品牌的渴望,就需要“拥有”一个让人们只能联想到此品牌而非其他品牌的“符号”。  几年前,世界顶尖饮料公司之一的销量冠军产品连续三年业绩下滑,而且就算使尽浑身解数,也什么都不起作用(包括增加了电视广告和病毒营销)。  情况看起来很绝望,直到他们发现问题的根源其实是一个极其微小的细节。  “渴望”的秘方  可口可乐的配方自1886年在美国亚特兰大诞生以来,已保密达近130年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