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之前去江苏省东海县采风。东海,名字中虽然有个海字,辖区却沒有大海的影子。不过这里不缺水,因为有一个著名的西双湖。
西双湖在东海县城西。相邻的一南一北两个小湖,像一双明亮的清眸,闪烁着澄澈的光。有了这双清眸,东海的山水就有了生机,大地就有了表情。
分开两个小湖的,是一条气象非凡的十七孔桥。虹桥的栏杆上,雕刻着各种姿态的石狮子,有的憨态可掬,有的满脸喜色,有的不怒自威......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工匠巧手,把粗糙生硬的石头全部雕刻成如许的生趣盎然。
桥上驻足,留恋的是大桥两边的湖水。从桥上望北湖,有一个蓊蓊郁郁的小渚,据说上面栽满了一百多万株百合。试想花开时节,洁白的花朵映照在湖水里,清新的花香浮动在湖面上,该是一种多么迷人的情致啊。而从桥上望南湖,湖心有两个人工建造的太极图形状的花岛,盘绕在一起的阴阳鱼,静中有动,韵味十足。
我沿着青石湖岸前行,去看著名的西双湖诗廊。诗廊是木结构搭起的高架子,架子的两边挂满了喜庆的红灯笼,中间悬着一幅幅当地诗人创作的吟咏西双湖的作品。有绝句,有律诗,也有精短小令......清丽亲切,应时应景。一路尽兴读来,令人愉悦。
穿过诗廊,来到天光阁,阁内阁外,种满荷花。可惜来得晚,已经是枯荷。不过一个个黄圆的叶子,依然排得颇为气派,像小旗子挑在水面上,给予我许多关于花朵的想象。忽然想起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中的妙句:“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我的心里有一道嫣红的闪电,迅捷地震颤了一下。荷花不见,而心底莲荷,依然摇曳多姿。朱自清先生就是在东海县出生的。他在《荷塘月色》的最后一段中说:“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朱先生惦着的江南,应该也含着这东海的多情山水吧。这样想着,心里就有一片翠绿的丰硕叶子,哗哗地摇荡起来。
沿湖大堤,美而坚固。正值金秋,两岸的菩提树,高大的树冠,耸入云霄。一片片金黄的叶子飞舞在清风之中,煞是美观。同行的王希光老人告诉我,东海的百姓们把这条大堤称作朱公堤。朱公,指的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带领大家治水的老县长朱群。这条大堤,就是朱县长当年和大家一起修筑的,堤上的菩提树也是他和大家一起手植的。
历史上东海人为水患所苦,民谣有“旱时白茫茫,涝时水汪汪”的叹息。老县长和东海人民分割圈圩,建站抽排,蓄山水,截坡水,引外水,排余水,几经努力,治住水患。又经东海人一代代接力赛跑般的奋斗,如今的堤岸已翩然成为风景。
治水当然不是一人之功。东海的百姓把这条大堤称作朱公堤,也是为了表达对为民造福者们的由衷敬意。平地出新湖,双镜照东海,那明净的湖水,不正是奋斗者们的舒心笑容吗?西双湖的风景留给我许多美好记忆,然而踏上归程之时,我发现留在心里最深沉最难忘的风景,却是这条朱公堤。
当年修堤人的脚印早已隐没于岁月的风雨之中,但是那些奋斗过的人所留下的足迹,依然是一行行不凡的、不可磨灭的诗句,在我的心头熠熠生辉,永远滚烫。
(选自2019年2月18日《人民日报》,本刊有改动)
鉴赏空间
本文是一篇游记,描写了位于鱼米之乡——江苏省东海县的西双湖。这篇美文与《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有很多相同之处:1.都在景物描写中渗透了一种精神力量;2.都采取了移步换景的手法,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贯穿全文;3.语言都精彩凝练,值得细细品味。
本文不仅描绘了优美的自然风光,而且巧妙地穿插了一些人文景观,比如,虹桥栏杆上各种姿态的石狮子,太极图形状的花岛等。这些人文景观与西双湖的自然风景相得益彰,同时也显示了中国人民的艺术智慧与精神风貌。
读有所思
1.请写出本文的游览路线。
2.作者说:“西双湖的风景留给我许多美好记忆,然而踏上归程之时,我发现留在心里最深沉最难忘的风景,却是这条朱公堤。”请结合上下文,试做分析:为什么作者对朱公堤情有独钟?
西双湖在东海县城西。相邻的一南一北两个小湖,像一双明亮的清眸,闪烁着澄澈的光。有了这双清眸,东海的山水就有了生机,大地就有了表情。
分开两个小湖的,是一条气象非凡的十七孔桥。虹桥的栏杆上,雕刻着各种姿态的石狮子,有的憨态可掬,有的满脸喜色,有的不怒自威......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工匠巧手,把粗糙生硬的石头全部雕刻成如许的生趣盎然。
桥上驻足,留恋的是大桥两边的湖水。从桥上望北湖,有一个蓊蓊郁郁的小渚,据说上面栽满了一百多万株百合。试想花开时节,洁白的花朵映照在湖水里,清新的花香浮动在湖面上,该是一种多么迷人的情致啊。而从桥上望南湖,湖心有两个人工建造的太极图形状的花岛,盘绕在一起的阴阳鱼,静中有动,韵味十足。
我沿着青石湖岸前行,去看著名的西双湖诗廊。诗廊是木结构搭起的高架子,架子的两边挂满了喜庆的红灯笼,中间悬着一幅幅当地诗人创作的吟咏西双湖的作品。有绝句,有律诗,也有精短小令......清丽亲切,应时应景。一路尽兴读来,令人愉悦。
穿过诗廊,来到天光阁,阁内阁外,种满荷花。可惜来得晚,已经是枯荷。不过一个个黄圆的叶子,依然排得颇为气派,像小旗子挑在水面上,给予我许多关于花朵的想象。忽然想起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中的妙句:“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我的心里有一道嫣红的闪电,迅捷地震颤了一下。荷花不见,而心底莲荷,依然摇曳多姿。朱自清先生就是在东海县出生的。他在《荷塘月色》的最后一段中说:“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朱先生惦着的江南,应该也含着这东海的多情山水吧。这样想着,心里就有一片翠绿的丰硕叶子,哗哗地摇荡起来。
沿湖大堤,美而坚固。正值金秋,两岸的菩提树,高大的树冠,耸入云霄。一片片金黄的叶子飞舞在清风之中,煞是美观。同行的王希光老人告诉我,东海的百姓们把这条大堤称作朱公堤。朱公,指的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带领大家治水的老县长朱群。这条大堤,就是朱县长当年和大家一起修筑的,堤上的菩提树也是他和大家一起手植的。
历史上东海人为水患所苦,民谣有“旱时白茫茫,涝时水汪汪”的叹息。老县长和东海人民分割圈圩,建站抽排,蓄山水,截坡水,引外水,排余水,几经努力,治住水患。又经东海人一代代接力赛跑般的奋斗,如今的堤岸已翩然成为风景。
治水当然不是一人之功。东海的百姓把这条大堤称作朱公堤,也是为了表达对为民造福者们的由衷敬意。平地出新湖,双镜照东海,那明净的湖水,不正是奋斗者们的舒心笑容吗?西双湖的风景留给我许多美好记忆,然而踏上归程之时,我发现留在心里最深沉最难忘的风景,却是这条朱公堤。
当年修堤人的脚印早已隐没于岁月的风雨之中,但是那些奋斗过的人所留下的足迹,依然是一行行不凡的、不可磨灭的诗句,在我的心头熠熠生辉,永远滚烫。
(选自2019年2月18日《人民日报》,本刊有改动)
鉴赏空间
本文是一篇游记,描写了位于鱼米之乡——江苏省东海县的西双湖。这篇美文与《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有很多相同之处:1.都在景物描写中渗透了一种精神力量;2.都采取了移步换景的手法,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贯穿全文;3.语言都精彩凝练,值得细细品味。
本文不仅描绘了优美的自然风光,而且巧妙地穿插了一些人文景观,比如,虹桥栏杆上各种姿态的石狮子,太极图形状的花岛等。这些人文景观与西双湖的自然风景相得益彰,同时也显示了中国人民的艺术智慧与精神风貌。
读有所思
1.请写出本文的游览路线。
2.作者说:“西双湖的风景留给我许多美好记忆,然而踏上归程之时,我发现留在心里最深沉最难忘的风景,却是这条朱公堤。”请结合上下文,试做分析:为什么作者对朱公堤情有独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