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垃圾雕塑艺术”是艺术家通过创新性的思维和设计活动,实现对各类生活垃圾的二次利用,它不仅延伸了雕塑艺术的内涵和表现方式,起到一定的欣赏、装饰与环境美化功能,更重要的是起到了良好的环境保护宣传作用。本文正是从环保的角度,系统分析“垃圾雕塑艺术”的发展现状、对环保理念的传播和践行、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趋势等,希望能够对现实的“垃圾雕塑艺术”的可持续性发展起到一定的指导和帮助意义。
关键词 环保理念垃圾雕塑艺术功能特征可持续性发展
一、我国“垃圾雕塑艺术”的发展现状分析
首先,从本世纪初到现在,我国垃圾雕塑艺术发展的时间比较短,不仅缺乏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广泛影响力的代表性人物,在雕塑领域进行呼吁和推动;更缺乏广大学者的关注与研究。我们很难搜集到有关“垃圾雕塑艺术”主题的书籍和期刊资料,这既限制了垃圾雕塑艺术理论知识的丰富,同时也割裂了与国外优秀艺术家的沟通,尤其是对国外先进思想、观念的借鉴。事实上,在这方面,国外不仅形成了诸多知名的垃圾雕塑艺术家,形成了自己的流派,具有丰富的代表作品,而且还发表了一系列極具先见的学说和观点,比如法国“破烂雕塑”的代表人物塞沙·巴尔达西尼通过切屑、焊接、压扁的方式,将一个20世纪的锅炉工厂里的铁制品创作成各个各样的雕塑艺术品,他认为:“二十世纪的钢铁带有其自身的美感,艺术家要做的就是发现美、展示美,让人们有所感悟。”
其次,为了迎合环境保护主题或者艺术展览的需要,大部分的垃圾雕塑艺术作品还只是偶尔出现于各种雕塑展览会、艺术节、环保作品展之中,很少能够真正应用到城市景观设计或者家庭装饰等普通大众的生活环境中,这极大地限制了其传播范围和宣传效应。在这方面,我们与国外存在一定的差距,他们已经存在诸多利用垃圾雕塑艺术作品进行环境装饰并取得良好传播效果的经典案例。如图1,2008年,在英国伦敦动物园,一批环保艺术家抛弃现代的焊接技术,通过纯手工的方式便将日用废弃物变成了21种生动逼真的动植物雕塑,有汽车零部件制成的昆虫;有塑料袋制成的北极熊;有破铜烂铁制成的企鹅绅士以及废旧车胎改装成的大恐龙等等。这种垃圾雕塑艺术品获得了诸多人的参观和称赞,使环保的话题深入人心,人们意识到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垃圾材料变成艺术家,其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可见一斑。
最后,从创作方式与创作技巧的角度来说,目前我国的大部分垃圾雕塑艺术品往往都是对垃圾材料的一种简单堆砌与柔和,甚至是直接对垃圾物品的展示,追求的是最直接的对于环保、和谐、心情特征等思想观念信息的具象传递,很难谈得上具有艺术性和观赏性的深度。这不仅说明了我国垃圾雕塑艺术处于起步阶段的发展特征,更说明了其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等待诸多雕塑艺术家的挖掘和探索。
二、我国“垃圾雕塑艺术”对环保理念的践行与传播
首先,从垃圾材料使用的角度来说,目前能够应用到雕塑艺术中的垃圾材料主要包括食品类、纺织类、纤维类、木材类、橡胶类、纸类、皮革类、废织类等有机物以及建筑垃圾、机械制造类等无机物,除此之外,还有废旧电子、电子产品、旧灯泡、废瓶胆等垃圾材料。它们经过重复、变形、组合、断裂等技术处理之后,都可直接或间接地应用到雕塑艺术,尤其是各种装饰艺术中去。比如2006年在北京举办的第五届“蓝色空间”雕塑展中,如图2,一件主题为“老人与狗”的雕塑作品吸引了诸多人的注意,该作品完全是用旧电线缠绕而成,把老人的憨态可掬与小狗的活泼可爱表现的淋漓尽致。另外,清华大学国土资源研究中心蓝资事业战略发展委员会主席孙恒虎,利用煤矸石、粉煤灰、冶金渣等材料,研制出了一种叫做“凝石”的新式水泥,既解决了工业废物带来的环境问题,又降低了生产成本。因此,这一方面是对垃圾材料的重复使用,减少生活中的垃圾废物,降低处理成本;而且更是采用实际行动的方式告诉人们:只要改变对待垃圾的态度,以更加实用的眼光看待它们,生活中的废旧物品经过创新性的改造之后,都能够发挥它们价值。因此,如果所有的人都能够注重对垃圾的重复使用,那么生活的垃圾就会大大减少。
其次,从环保信息传播的角度来说,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体了解到太多关于环境、资源、生态、健康等方面的信息。面对千篇一律的画面和信息内容,人们几乎形成了一种厌倦或者疲乏的心理,很难再对这种信息传播模式产生新鲜感,其传播效果大打折扣。另外,从信息表达技巧的角度来说,这些大众媒体强调的是具体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生态失衡的画面或者实景对于观众的视觉冲击力,因此,很难将“美感”与“信息传播”有效的结合起来。然而,雕塑艺术本身就是用来美化环境或者表达纪念意义,强调的是观赏性、艺术性与特定信息的传递,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也是一种特殊的信息传播媒介。通过垃圾材料创作的雕塑品,被摆放在城市中的公园、广场等地方,就像一个广告牌,通过极具创意性的手段和方式传递着环保信息,一方面人们看到这些垃圾物品就会产生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的观念,另外,很多垃圾雕塑品本身也就是以“环保”为主题,从而更具突显了其传播效果。比如美国佐治亚学院艺术和技术系的教员迈克尔·墨菲,通过防弹玻璃、塑料、不锈钢等可回收材料拼接而成的各种名人头像,就是在向人们传递着“人与环境和谐共存以及人与废弃物之间互为影响的互动关系”主题。
三、“垃圾雕塑艺术”可持续性发展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一)要注重雕塑者思想情感的表达。
(二)要注重对“环保、节能、健康”主题的持续关注。
美国著名雕塑大师利奥·塞维尔曾经说过:“垃圾雕塑的生命力一方面在于其‘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实现垃圾材料的回收利用;另一方面在于其对人类环境、资源等主题的关注,在于引起人们的思考和行动。失去了这样的主题,垃圾材料也就和普通材料没什么区别。”
因此,垃圾作为重要的雕塑材料之一,除了在主题渲染、情感表达等方面的特殊作用之外,更重要的便是对“环保、节能、健康”主题的关注与表达,体现出艺术家对普通大众、人类社会、生态环境的一种人性化的关爱,这是垃圾雕塑品最主要的功能与价值所在,同时也是垃圾材料最容易表达的主题。如果失去对这些主题的关注,垃圾材料仍然会在雕塑艺术中使用,但其传播范围、思想深度必然受到较大的限制。
(三)要注重普通大众对垃圾雕塑艺术的欣赏特点。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垃圾雕塑艺术毕竟是对废弃材料的再次使用,要想让欣赏者了解自身的信息传播重点,就必须根据其欣赏特点和信息接受方式来进行雕塑品的创作和设计。目前,在垃圾雕塑品领域,大部分的作品都是采用具象的方式进行作品设计,比如对于动物、植物、人以及其它大众熟知的事物的模仿,形象明确,信息简单,人们一眼就能够读懂其内涵。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抽象的雕塑特点给人们带来的困惑和迷茫,从而对垃圾材料造成不当的信息解读现象。
(四)要注重垃圾材料在新事物中的功能特点。
从垃圾雕塑品创作方式的角度来说,雕塑艺术的内涵极为广泛,是雕、刻、塑三种创作方法的总称,除了以上所说的,通过垃圾材料来雕、刻、组合具体的事物之外,还可以使用垃圾材料来塑造具体的事物。另外,从使用目的方面来说,这些垃圾雕塑品可以用来欣赏,也可以用来作为生产原材料或者装饰品,直接存放于人们的生活环境中,与人们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
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极为重视垃圾材料在新事物中的功能特点,比如它的功能价值、性质特点,尤其是一些工业垃圾是否给人体带来负面影响等。很多雕塑艺术家在使用一些废交通工具、废零件、废机械、废玻璃瓶、废易拉罐以及废旧轮胎等材料进行景观设计的过程中,一致认为对这些垃圾的分类、拆分、消毒、清洗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五)垃圾雕塑艺术要注重与多元主体之间的关系。
正如上文所说,垃圾雕塑艺术在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关注健康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实践作用和传播效果。要想使这种崭新的艺术形式获得长久的发展,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就必须注重与政府、环保机构、专家学者、企业单位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形成合力,助推该艺术形式的发展。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很多垃圾雕塑艺术的实现需要庞大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仅仅靠艺术家是很难完成的,需要与政府、企业等通力合作,才能顺利进行,因此,垃圾雕塑艺术要注重与多元主体之间的互动协作关系。
总而言之,垃圾雕塑艺术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无论实践操作还是理论研究都还不成熟,但垃圾材料在雕塑艺术中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以及对“环保、资源、健康”主题的持续关注,决定了其广阔的发展空间,这将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研的课题,有待诸多学者和雕塑家的探索和挖掘。
参考文献
[1]杨娜,陈琼琳.蒋瑜.城市垃圾在景观雕塑中的运用[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10,12.
[2]张宝贵.固体废弃物在雕塑和挂板中的应用研究[J].建筑设计管理,2011,5.
[3]郭连训.从废弃物现成品到人性高扬的城市雕塑[J].浙江工艺美术,2005,1.
[4]王亚.浅析中国城市雕塑的可持续发展[J].大众文艺,2009,9.
[5]宋雅竹.工业垃圾景观化方法[M].天津大学建筑学院,2009,2. (编辑郑云东)
关键词 环保理念垃圾雕塑艺术功能特征可持续性发展
一、我国“垃圾雕塑艺术”的发展现状分析
首先,从本世纪初到现在,我国垃圾雕塑艺术发展的时间比较短,不仅缺乏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广泛影响力的代表性人物,在雕塑领域进行呼吁和推动;更缺乏广大学者的关注与研究。我们很难搜集到有关“垃圾雕塑艺术”主题的书籍和期刊资料,这既限制了垃圾雕塑艺术理论知识的丰富,同时也割裂了与国外优秀艺术家的沟通,尤其是对国外先进思想、观念的借鉴。事实上,在这方面,国外不仅形成了诸多知名的垃圾雕塑艺术家,形成了自己的流派,具有丰富的代表作品,而且还发表了一系列極具先见的学说和观点,比如法国“破烂雕塑”的代表人物塞沙·巴尔达西尼通过切屑、焊接、压扁的方式,将一个20世纪的锅炉工厂里的铁制品创作成各个各样的雕塑艺术品,他认为:“二十世纪的钢铁带有其自身的美感,艺术家要做的就是发现美、展示美,让人们有所感悟。”
其次,为了迎合环境保护主题或者艺术展览的需要,大部分的垃圾雕塑艺术作品还只是偶尔出现于各种雕塑展览会、艺术节、环保作品展之中,很少能够真正应用到城市景观设计或者家庭装饰等普通大众的生活环境中,这极大地限制了其传播范围和宣传效应。在这方面,我们与国外存在一定的差距,他们已经存在诸多利用垃圾雕塑艺术作品进行环境装饰并取得良好传播效果的经典案例。如图1,2008年,在英国伦敦动物园,一批环保艺术家抛弃现代的焊接技术,通过纯手工的方式便将日用废弃物变成了21种生动逼真的动植物雕塑,有汽车零部件制成的昆虫;有塑料袋制成的北极熊;有破铜烂铁制成的企鹅绅士以及废旧车胎改装成的大恐龙等等。这种垃圾雕塑艺术品获得了诸多人的参观和称赞,使环保的话题深入人心,人们意识到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垃圾材料变成艺术家,其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可见一斑。
最后,从创作方式与创作技巧的角度来说,目前我国的大部分垃圾雕塑艺术品往往都是对垃圾材料的一种简单堆砌与柔和,甚至是直接对垃圾物品的展示,追求的是最直接的对于环保、和谐、心情特征等思想观念信息的具象传递,很难谈得上具有艺术性和观赏性的深度。这不仅说明了我国垃圾雕塑艺术处于起步阶段的发展特征,更说明了其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等待诸多雕塑艺术家的挖掘和探索。
二、我国“垃圾雕塑艺术”对环保理念的践行与传播
首先,从垃圾材料使用的角度来说,目前能够应用到雕塑艺术中的垃圾材料主要包括食品类、纺织类、纤维类、木材类、橡胶类、纸类、皮革类、废织类等有机物以及建筑垃圾、机械制造类等无机物,除此之外,还有废旧电子、电子产品、旧灯泡、废瓶胆等垃圾材料。它们经过重复、变形、组合、断裂等技术处理之后,都可直接或间接地应用到雕塑艺术,尤其是各种装饰艺术中去。比如2006年在北京举办的第五届“蓝色空间”雕塑展中,如图2,一件主题为“老人与狗”的雕塑作品吸引了诸多人的注意,该作品完全是用旧电线缠绕而成,把老人的憨态可掬与小狗的活泼可爱表现的淋漓尽致。另外,清华大学国土资源研究中心蓝资事业战略发展委员会主席孙恒虎,利用煤矸石、粉煤灰、冶金渣等材料,研制出了一种叫做“凝石”的新式水泥,既解决了工业废物带来的环境问题,又降低了生产成本。因此,这一方面是对垃圾材料的重复使用,减少生活中的垃圾废物,降低处理成本;而且更是采用实际行动的方式告诉人们:只要改变对待垃圾的态度,以更加实用的眼光看待它们,生活中的废旧物品经过创新性的改造之后,都能够发挥它们价值。因此,如果所有的人都能够注重对垃圾的重复使用,那么生活的垃圾就会大大减少。
其次,从环保信息传播的角度来说,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体了解到太多关于环境、资源、生态、健康等方面的信息。面对千篇一律的画面和信息内容,人们几乎形成了一种厌倦或者疲乏的心理,很难再对这种信息传播模式产生新鲜感,其传播效果大打折扣。另外,从信息表达技巧的角度来说,这些大众媒体强调的是具体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生态失衡的画面或者实景对于观众的视觉冲击力,因此,很难将“美感”与“信息传播”有效的结合起来。然而,雕塑艺术本身就是用来美化环境或者表达纪念意义,强调的是观赏性、艺术性与特定信息的传递,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也是一种特殊的信息传播媒介。通过垃圾材料创作的雕塑品,被摆放在城市中的公园、广场等地方,就像一个广告牌,通过极具创意性的手段和方式传递着环保信息,一方面人们看到这些垃圾物品就会产生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的观念,另外,很多垃圾雕塑品本身也就是以“环保”为主题,从而更具突显了其传播效果。比如美国佐治亚学院艺术和技术系的教员迈克尔·墨菲,通过防弹玻璃、塑料、不锈钢等可回收材料拼接而成的各种名人头像,就是在向人们传递着“人与环境和谐共存以及人与废弃物之间互为影响的互动关系”主题。
三、“垃圾雕塑艺术”可持续性发展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一)要注重雕塑者思想情感的表达。
(二)要注重对“环保、节能、健康”主题的持续关注。
美国著名雕塑大师利奥·塞维尔曾经说过:“垃圾雕塑的生命力一方面在于其‘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实现垃圾材料的回收利用;另一方面在于其对人类环境、资源等主题的关注,在于引起人们的思考和行动。失去了这样的主题,垃圾材料也就和普通材料没什么区别。”
因此,垃圾作为重要的雕塑材料之一,除了在主题渲染、情感表达等方面的特殊作用之外,更重要的便是对“环保、节能、健康”主题的关注与表达,体现出艺术家对普通大众、人类社会、生态环境的一种人性化的关爱,这是垃圾雕塑品最主要的功能与价值所在,同时也是垃圾材料最容易表达的主题。如果失去对这些主题的关注,垃圾材料仍然会在雕塑艺术中使用,但其传播范围、思想深度必然受到较大的限制。
(三)要注重普通大众对垃圾雕塑艺术的欣赏特点。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垃圾雕塑艺术毕竟是对废弃材料的再次使用,要想让欣赏者了解自身的信息传播重点,就必须根据其欣赏特点和信息接受方式来进行雕塑品的创作和设计。目前,在垃圾雕塑品领域,大部分的作品都是采用具象的方式进行作品设计,比如对于动物、植物、人以及其它大众熟知的事物的模仿,形象明确,信息简单,人们一眼就能够读懂其内涵。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抽象的雕塑特点给人们带来的困惑和迷茫,从而对垃圾材料造成不当的信息解读现象。
(四)要注重垃圾材料在新事物中的功能特点。
从垃圾雕塑品创作方式的角度来说,雕塑艺术的内涵极为广泛,是雕、刻、塑三种创作方法的总称,除了以上所说的,通过垃圾材料来雕、刻、组合具体的事物之外,还可以使用垃圾材料来塑造具体的事物。另外,从使用目的方面来说,这些垃圾雕塑品可以用来欣赏,也可以用来作为生产原材料或者装饰品,直接存放于人们的生活环境中,与人们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
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极为重视垃圾材料在新事物中的功能特点,比如它的功能价值、性质特点,尤其是一些工业垃圾是否给人体带来负面影响等。很多雕塑艺术家在使用一些废交通工具、废零件、废机械、废玻璃瓶、废易拉罐以及废旧轮胎等材料进行景观设计的过程中,一致认为对这些垃圾的分类、拆分、消毒、清洗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五)垃圾雕塑艺术要注重与多元主体之间的关系。
正如上文所说,垃圾雕塑艺术在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关注健康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实践作用和传播效果。要想使这种崭新的艺术形式获得长久的发展,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就必须注重与政府、环保机构、专家学者、企业单位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形成合力,助推该艺术形式的发展。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很多垃圾雕塑艺术的实现需要庞大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仅仅靠艺术家是很难完成的,需要与政府、企业等通力合作,才能顺利进行,因此,垃圾雕塑艺术要注重与多元主体之间的互动协作关系。
总而言之,垃圾雕塑艺术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无论实践操作还是理论研究都还不成熟,但垃圾材料在雕塑艺术中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以及对“环保、资源、健康”主题的持续关注,决定了其广阔的发展空间,这将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研的课题,有待诸多学者和雕塑家的探索和挖掘。
参考文献
[1]杨娜,陈琼琳.蒋瑜.城市垃圾在景观雕塑中的运用[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10,12.
[2]张宝贵.固体废弃物在雕塑和挂板中的应用研究[J].建筑设计管理,2011,5.
[3]郭连训.从废弃物现成品到人性高扬的城市雕塑[J].浙江工艺美术,2005,1.
[4]王亚.浅析中国城市雕塑的可持续发展[J].大众文艺,2009,9.
[5]宋雅竹.工业垃圾景观化方法[M].天津大学建筑学院,2009,2. (编辑郑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