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人的全面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互为促进。在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把人的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形成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良性互动,使城镇化建设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人的发展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和基本之策。中共十八大报告强调,城镇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载体之一。在城镇化的过程中要实现农民向农民工再向市民的转变,只有这一过程的完成才算是城镇化的真正实现,而城镇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人的发展过程。人的发展和城镇化是和谐统一的,人的发展为城镇化提供的智力、体力的支持,城镇化则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和物质保障。
一、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现在,我们提出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并不是说要否定城镇化道路,而是为了提升城镇化的质量。什么是新型城镇化?作为对应,需要先知道什么是旧城镇化。“旧的城镇化有三种模式:一是以市场经济为背景的开放及要素自由流动式,大致上说,这是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城镇化的路径;二是以计划经济为背景的封闭及要素行政配置式,这以苏联东欧和中国改革开放前的时期城镇化发展的模式为代表;三是市场化进程中无序拓展式,这以改革开放后我国沿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城镇化模式为代表”。①对比旧城镇化,我们可以把新型城镇化界定为: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相促进的城镇化。
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的城镇化走的是具有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是一条农民工市民化的渐进过程,农民工市民化是中国特色城镇化过程中所独有的,是一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中国的城镇化之所以称为“新”型城镇化就是“以人为本”决定的。城镇化是提高农村人民生活水平,转变人民思想观念,提高人民科技文化素质,不断满足人民新期待,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阶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经之路。城镇化的最终目的是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和环境。
在我国当前的发展新形势下城镇化被摆在了重要的位置,城镇化滞后发展不利于我国科学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的发展,限制当代人的现代化,阻碍我国可持续和科学发展,造成的后果是我们的当代人和我们的后代的生存环境的恶劣,整体素质的停滞不前和下滑,最终会落后于世界。只有实现城镇化,实现农村人口整体的发展,实现农村人口在工业化、现代化、信息化时代的健康而全面发展,才能实现国家的整体素质提高。城镇化已成为决定我国经济增长的关键性因素,只有加快城镇化进程,才能实现农村经济的现代化,才能使我国的经济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实现经济的全面繁荣发展,才能立足于世界。
新型城镇化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推进、不以牺牲农村发展利益为代价、以城市群为推进城镇化主体形态、构建合理的城镇规模结构、走集约高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相对于以偏重城镇数量规模和城镇人口增加为特征的传统城镇化而言,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互进的城镇化,其“新”就新在更加注重内涵提升,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更加注重城乡一体建设,更加注重人的生活感受,是发展理念、发展路径、发展动力和发展质量的全面提升。
二、人的全面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系
人的全面发展是始终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的目标。按照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发展好、建设好中国新型城镇化也是为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在城镇化过程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最终目标,是城镇化二次改革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的原则。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实践活动、社会关系、素质、能力、潜能、自由个性以及人的各方面需求得到的满足状况等多方面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与恩格斯曾指出,人的全面发展的最基本最核心的是人的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在城镇化过程中还必须坚持自由发展和人的个性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也意味着人的“自由发展”,即人自主的、具有独特性和富有个性的发展,称谓“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全面发展,就是个性的全面发展;所谓个性发展,就是全面发展的个性。因此,全面发展的个人,同时也应该是有个性的人。城镇化的不同发展阶段以及同一发展阶段人们的知识文化、受教育层次、技术能力等各方面参差不齐,同时人们长期的农村生活中自由自在不受限制的意识难以一时改变,因此在城镇化过程中对人的发展要始终坚持自由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统一,使每个人在城镇化过程中都能发挥各自的优势。
城镇化过程中我国要尽快实现建成小康社会、建设新农村和解决“三农”问题的目标,在这一系列过程中人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城镇化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文化基础,同时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人的全面发展对城镇化建设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城镇化成功的标志之一。人类的历史实践证明了人的素质的高低与人的发展的程度高低直接决定人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作用的大小。农村人口在城镇化过程中素质、能力的高低对城镇化从“量”到“质”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实现过程中,无论是农民向农民工的转化,还是农民工向市民的转化,都要将人的素质、能力、思想观念等各个方面的提高摆在首要位置,从对人民加大教育技能、文化知识、思想道德修养等方面人手,提高人民的整体素质。 中国新型城镇化是在我国的几代领导人的带领下展开的,中国特色城镇化就是中国新型城镇化,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从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小康社会、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出发,全方位实现城镇化的整体发展。 三、新型城镇化应把人的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
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素质、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发展教育,特别是推进素质教育,可以造就全面发展的人,人的全面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而人类社会发展与实践活动的历史证明,人的素质和文化发展程度的高低,直接关系着社会的发展状况。②“人与社会是密不可分的,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③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取决于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由此可见,中国各行各业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自身素质的提高和综合型人才的培养与人才资源的开发,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在促进社会进步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与进步提供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城市化过程中必须实施资源节约型发展战略,意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中国自然及经济资源的区域空间分布特点,将节约理念贯穿于城市发展的生产、流通、消费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措施,节约、合理、高效利用水、土、能源等各种资源,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取最大可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终实现城市发展过程中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人口城镇化是中国城镇化建设的核心。
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2013年11月,习近平在山东考察时指出:城镇化不是土地城镇化,而是人口城镇化,不要拔苗助长,而要水到渠成,不要急于求成,而要积极稳妥。新型城镇化一直讲是以人为本,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这意味着要提高户籍城镇化的水平。而户籍城镇化的关键是提高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也就是农民在变为市民的过程中,要解决他的养老、医疗、教育。不少地区都存在人口城镇化率远远低于土地城镇化率的情况,严重的甚至出现了空城、鬼城,浪费巨大。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开放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通过改善中小城市面貌,提高农民工融入城镇的素质和能力,以达到就近城镇化的目标,要发展各具特色的城市产业体系,强化城市间专业化分工协作,增强中小城市产业承接能力。
总之,只有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形成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良性互动,才能使城镇化建设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新型城镇化道路有利于逐步解决“三农”问题,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持续发展,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升级,促使中国加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社会之间的关系,扩大城市的规模,加快了经济发展,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注释:
①耿明斋《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几点认识》,载于《经济经纬》2012年第1期第1期第4至5页.
②张孺《全面加强社会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载于《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第61页.
③陈先达、杨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76页.
倪先敏(1971-),男,四川邻水人,重庆科技学院法政与经贸学院教授,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党建研究。
孟明辉(1992-)男,重庆科技学院石油专业2014级研究生。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人的发展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和基本之策。中共十八大报告强调,城镇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载体之一。在城镇化的过程中要实现农民向农民工再向市民的转变,只有这一过程的完成才算是城镇化的真正实现,而城镇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人的发展过程。人的发展和城镇化是和谐统一的,人的发展为城镇化提供的智力、体力的支持,城镇化则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和物质保障。
一、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现在,我们提出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并不是说要否定城镇化道路,而是为了提升城镇化的质量。什么是新型城镇化?作为对应,需要先知道什么是旧城镇化。“旧的城镇化有三种模式:一是以市场经济为背景的开放及要素自由流动式,大致上说,这是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城镇化的路径;二是以计划经济为背景的封闭及要素行政配置式,这以苏联东欧和中国改革开放前的时期城镇化发展的模式为代表;三是市场化进程中无序拓展式,这以改革开放后我国沿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城镇化模式为代表”。①对比旧城镇化,我们可以把新型城镇化界定为: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相促进的城镇化。
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的城镇化走的是具有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是一条农民工市民化的渐进过程,农民工市民化是中国特色城镇化过程中所独有的,是一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中国的城镇化之所以称为“新”型城镇化就是“以人为本”决定的。城镇化是提高农村人民生活水平,转变人民思想观念,提高人民科技文化素质,不断满足人民新期待,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阶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经之路。城镇化的最终目的是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和环境。
在我国当前的发展新形势下城镇化被摆在了重要的位置,城镇化滞后发展不利于我国科学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的发展,限制当代人的现代化,阻碍我国可持续和科学发展,造成的后果是我们的当代人和我们的后代的生存环境的恶劣,整体素质的停滞不前和下滑,最终会落后于世界。只有实现城镇化,实现农村人口整体的发展,实现农村人口在工业化、现代化、信息化时代的健康而全面发展,才能实现国家的整体素质提高。城镇化已成为决定我国经济增长的关键性因素,只有加快城镇化进程,才能实现农村经济的现代化,才能使我国的经济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实现经济的全面繁荣发展,才能立足于世界。
新型城镇化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推进、不以牺牲农村发展利益为代价、以城市群为推进城镇化主体形态、构建合理的城镇规模结构、走集约高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相对于以偏重城镇数量规模和城镇人口增加为特征的传统城镇化而言,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互进的城镇化,其“新”就新在更加注重内涵提升,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更加注重城乡一体建设,更加注重人的生活感受,是发展理念、发展路径、发展动力和发展质量的全面提升。
二、人的全面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系
人的全面发展是始终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的目标。按照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发展好、建设好中国新型城镇化也是为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在城镇化过程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最终目标,是城镇化二次改革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的原则。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实践活动、社会关系、素质、能力、潜能、自由个性以及人的各方面需求得到的满足状况等多方面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与恩格斯曾指出,人的全面发展的最基本最核心的是人的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在城镇化过程中还必须坚持自由发展和人的个性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也意味着人的“自由发展”,即人自主的、具有独特性和富有个性的发展,称谓“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全面发展,就是个性的全面发展;所谓个性发展,就是全面发展的个性。因此,全面发展的个人,同时也应该是有个性的人。城镇化的不同发展阶段以及同一发展阶段人们的知识文化、受教育层次、技术能力等各方面参差不齐,同时人们长期的农村生活中自由自在不受限制的意识难以一时改变,因此在城镇化过程中对人的发展要始终坚持自由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统一,使每个人在城镇化过程中都能发挥各自的优势。
城镇化过程中我国要尽快实现建成小康社会、建设新农村和解决“三农”问题的目标,在这一系列过程中人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城镇化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文化基础,同时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人的全面发展对城镇化建设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城镇化成功的标志之一。人类的历史实践证明了人的素质的高低与人的发展的程度高低直接决定人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作用的大小。农村人口在城镇化过程中素质、能力的高低对城镇化从“量”到“质”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实现过程中,无论是农民向农民工的转化,还是农民工向市民的转化,都要将人的素质、能力、思想观念等各个方面的提高摆在首要位置,从对人民加大教育技能、文化知识、思想道德修养等方面人手,提高人民的整体素质。 中国新型城镇化是在我国的几代领导人的带领下展开的,中国特色城镇化就是中国新型城镇化,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从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小康社会、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出发,全方位实现城镇化的整体发展。 三、新型城镇化应把人的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
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素质、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发展教育,特别是推进素质教育,可以造就全面发展的人,人的全面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而人类社会发展与实践活动的历史证明,人的素质和文化发展程度的高低,直接关系着社会的发展状况。②“人与社会是密不可分的,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③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取决于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由此可见,中国各行各业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自身素质的提高和综合型人才的培养与人才资源的开发,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在促进社会进步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与进步提供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城市化过程中必须实施资源节约型发展战略,意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中国自然及经济资源的区域空间分布特点,将节约理念贯穿于城市发展的生产、流通、消费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措施,节约、合理、高效利用水、土、能源等各种资源,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取最大可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终实现城市发展过程中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人口城镇化是中国城镇化建设的核心。
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2013年11月,习近平在山东考察时指出:城镇化不是土地城镇化,而是人口城镇化,不要拔苗助长,而要水到渠成,不要急于求成,而要积极稳妥。新型城镇化一直讲是以人为本,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这意味着要提高户籍城镇化的水平。而户籍城镇化的关键是提高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也就是农民在变为市民的过程中,要解决他的养老、医疗、教育。不少地区都存在人口城镇化率远远低于土地城镇化率的情况,严重的甚至出现了空城、鬼城,浪费巨大。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开放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通过改善中小城市面貌,提高农民工融入城镇的素质和能力,以达到就近城镇化的目标,要发展各具特色的城市产业体系,强化城市间专业化分工协作,增强中小城市产业承接能力。
总之,只有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形成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良性互动,才能使城镇化建设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新型城镇化道路有利于逐步解决“三农”问题,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持续发展,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升级,促使中国加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社会之间的关系,扩大城市的规模,加快了经济发展,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注释:
①耿明斋《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几点认识》,载于《经济经纬》2012年第1期第1期第4至5页.
②张孺《全面加强社会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载于《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第61页.
③陈先达、杨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76页.
倪先敏(1971-),男,四川邻水人,重庆科技学院法政与经贸学院教授,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党建研究。
孟明辉(1992-)男,重庆科技学院石油专业2014级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