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刚上三年级的孩子们来说,阅读理解和实践运用是有难度的,需要老师针对教学中孩子们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一系列的实践性的、策略性的指导,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学会方法,并能灵活运用。让孩子们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爱上语文。
【关键词】阅读理解 实践运用 语言文字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7-0104-02
三年级,是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一个过渡期,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期。语文学习方面,除了继续夯实基础知识之外,对于学习运用基本技能方面有了更具体的要求,具体体现在阅读理解和实践运用两方面。
但是在日常的单元检测和训练中我们发现,当孩子们独立面对一张检测试卷时,突然增加的题量、题型,让很多孩子慌了手脚。特别是面对一篇陌生的短文以及后面的若干阅读题,很多孩子出现茫然不知所措的状态。有的学生要么等、要么答非所问、要么敷衍了事,更有人干脆大片空白,不能有效的、及时的完成题目的要求。
本着课内学方法,实践中用方法的原则,在实践的过程中,我归纳了孩子出错的一些原因。
一、不认真读文。
二、不会审题。
三、不会联系上下文理解。
四、掉题。
五、怕出错,不敢下笔。
在实际教学中,针对这些原因,我总结了一系列阅读理解的方法,对学生进行了一一指导:
问题一:不认真读文
不认真读文就做题是学生的普遍现象,很多孩子往往因为没有认真阅读短文就盲目做题,出现一些比较低级的错误,有些从文中就能找到的答案视而不见。针对这种现象,我们采取了下面的策略:
策略:拿过文章,仔细读短文至少两遍,必须弄懂文章讲了什么内容。
这是阅读理解最为關键的第一步。如果对原文有了大体的了解,那么就会加深对题目的理解,在解答问题时就不会担心找不到答案了。我们还要求学生读第一遍,就要边读文边标好自然段。读完一段的同时,要了解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通篇读下来,对全文的主要内容就做到了心中有数。然后浏览课后的问题,再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读第二遍,这时可根据需要适当做一些标记。这样读下来,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了解,有利于接下来的逐一做题。
问题二:不会审题
不按要求做题是许多粗心孩子的通病。试题中明明要求划掉不正确的,有些孩子却划出了正确的;明明让用横线或斜线,有的孩子却用了对号……是孩子们故意与我们作对?显然不是。是这帮小家伙根本不看题目要求,不会审题导致。
因此我们又想出了以下策略:
策略:一读,二思,三做。
做阅读题,一定先读题目要求,先读,再思考,弄清问题的要求是什么,最后才能去做题。如果问题是根据文中的句子设计的,就可以从文中这个句子找到正确的答案,如果问题是根据文中的一段话设计的,就可以从文中的某一段找到正确的答案,如果问题是根据整篇文章设计的,那就要求学生在了解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文中提供的线索来确定答案。比如短文《垂柳》中的一个阅读题“文章从____、____和____三个方面来写柳树的?”就属于根据整篇文章设计的问题。
问题三:不会联系上下文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或句子意思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但是我们的孩子却往往忽视这一点。
我们采取的策略是:
策略:告诉学生学会“上牵下挂”,这是联系上下文的一个别称。
对于短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或近义词、反义词的题目,我们引导学生从原文中找到这个词,标出来,再根据课堂中学到的方法,从该词字面和上文、下文相结合,来个“上牵下挂”,这样上面牵一牵,下面连一连,问题的答案就迎刃而解。
对于根据课文内容填空的题目,我们引导学生找出关键词句,并把它还原到文章中,反复读这些关键语句前后的句子,答案基本就能找到。像如这个题——“瓦特小时候,发现 ,以后瓦特经常 ,发现壶盖是 推动的,后来瓦特长大了,经过多次试验,终于发明了 ”。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迅速捕捉到“瓦特小时候”这个关键词,还原到文中,经过反复读,概括出“发现水开后壶盖跳动”的答案。然后继续找出“经常、推动、终于”等关键词,这道题就顺势完成了。
问题四:掉题
粗心掉题是小学生解答阅读理解题目时共性的问题,因为阅读理解后面一般都有好几个小题目排列在一起,只要不是填空的形式,稍有疏忽就会掉题。比如:画出文中的中心句、比喻句一类的问题,就会出现掉题的现象。
策略:答题时除了按顺序一一作答,必不可少的一步就是逐题认真检查。这样就会减少掉题现象。当然遇到难题一时答不出来,可以打个记号,等到全部完成后再回过头来逐一解决。
问题五:怕出错,不敢下笔
个别学生缺少信心,害怕出错,总是选择等候老师的讲解、同学的汇报,时间长了,就产生了强烈的依赖心理,养成了不敢动笔、动嘴的习惯,导致他们不善于思考。
策略:在平时的训练中,我们就会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更多练习的机会,提升他们的自信心。争取慢慢引导他们克服“怕错”心理,及时表扬鼓励,逐渐养成敢思考,爱思考,敢说,敢写的好习惯。
三年级的孩子,完成阅读理解及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这只是针对孩子们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地实践性的指导。要想更快更好地提高孩子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只有一个办法:让孩子们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爱上语文。
【关键词】阅读理解 实践运用 语言文字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7-0104-02
三年级,是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一个过渡期,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期。语文学习方面,除了继续夯实基础知识之外,对于学习运用基本技能方面有了更具体的要求,具体体现在阅读理解和实践运用两方面。
但是在日常的单元检测和训练中我们发现,当孩子们独立面对一张检测试卷时,突然增加的题量、题型,让很多孩子慌了手脚。特别是面对一篇陌生的短文以及后面的若干阅读题,很多孩子出现茫然不知所措的状态。有的学生要么等、要么答非所问、要么敷衍了事,更有人干脆大片空白,不能有效的、及时的完成题目的要求。
本着课内学方法,实践中用方法的原则,在实践的过程中,我归纳了孩子出错的一些原因。
一、不认真读文。
二、不会审题。
三、不会联系上下文理解。
四、掉题。
五、怕出错,不敢下笔。
在实际教学中,针对这些原因,我总结了一系列阅读理解的方法,对学生进行了一一指导:
问题一:不认真读文
不认真读文就做题是学生的普遍现象,很多孩子往往因为没有认真阅读短文就盲目做题,出现一些比较低级的错误,有些从文中就能找到的答案视而不见。针对这种现象,我们采取了下面的策略:
策略:拿过文章,仔细读短文至少两遍,必须弄懂文章讲了什么内容。
这是阅读理解最为關键的第一步。如果对原文有了大体的了解,那么就会加深对题目的理解,在解答问题时就不会担心找不到答案了。我们还要求学生读第一遍,就要边读文边标好自然段。读完一段的同时,要了解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通篇读下来,对全文的主要内容就做到了心中有数。然后浏览课后的问题,再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读第二遍,这时可根据需要适当做一些标记。这样读下来,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了解,有利于接下来的逐一做题。
问题二:不会审题
不按要求做题是许多粗心孩子的通病。试题中明明要求划掉不正确的,有些孩子却划出了正确的;明明让用横线或斜线,有的孩子却用了对号……是孩子们故意与我们作对?显然不是。是这帮小家伙根本不看题目要求,不会审题导致。
因此我们又想出了以下策略:
策略:一读,二思,三做。
做阅读题,一定先读题目要求,先读,再思考,弄清问题的要求是什么,最后才能去做题。如果问题是根据文中的句子设计的,就可以从文中这个句子找到正确的答案,如果问题是根据文中的一段话设计的,就可以从文中的某一段找到正确的答案,如果问题是根据整篇文章设计的,那就要求学生在了解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文中提供的线索来确定答案。比如短文《垂柳》中的一个阅读题“文章从____、____和____三个方面来写柳树的?”就属于根据整篇文章设计的问题。
问题三:不会联系上下文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或句子意思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但是我们的孩子却往往忽视这一点。
我们采取的策略是:
策略:告诉学生学会“上牵下挂”,这是联系上下文的一个别称。
对于短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或近义词、反义词的题目,我们引导学生从原文中找到这个词,标出来,再根据课堂中学到的方法,从该词字面和上文、下文相结合,来个“上牵下挂”,这样上面牵一牵,下面连一连,问题的答案就迎刃而解。
对于根据课文内容填空的题目,我们引导学生找出关键词句,并把它还原到文章中,反复读这些关键语句前后的句子,答案基本就能找到。像如这个题——“瓦特小时候,发现 ,以后瓦特经常 ,发现壶盖是 推动的,后来瓦特长大了,经过多次试验,终于发明了 ”。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迅速捕捉到“瓦特小时候”这个关键词,还原到文中,经过反复读,概括出“发现水开后壶盖跳动”的答案。然后继续找出“经常、推动、终于”等关键词,这道题就顺势完成了。
问题四:掉题
粗心掉题是小学生解答阅读理解题目时共性的问题,因为阅读理解后面一般都有好几个小题目排列在一起,只要不是填空的形式,稍有疏忽就会掉题。比如:画出文中的中心句、比喻句一类的问题,就会出现掉题的现象。
策略:答题时除了按顺序一一作答,必不可少的一步就是逐题认真检查。这样就会减少掉题现象。当然遇到难题一时答不出来,可以打个记号,等到全部完成后再回过头来逐一解决。
问题五:怕出错,不敢下笔
个别学生缺少信心,害怕出错,总是选择等候老师的讲解、同学的汇报,时间长了,就产生了强烈的依赖心理,养成了不敢动笔、动嘴的习惯,导致他们不善于思考。
策略:在平时的训练中,我们就会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更多练习的机会,提升他们的自信心。争取慢慢引导他们克服“怕错”心理,及时表扬鼓励,逐渐养成敢思考,爱思考,敢说,敢写的好习惯。
三年级的孩子,完成阅读理解及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这只是针对孩子们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地实践性的指导。要想更快更好地提高孩子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只有一个办法:让孩子们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爱上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