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鹤琴是著名现代教育家、儿童教育家。浙江上虞县人。1914年清华大学毕业后留学美国,1917年毕业于美国约翰逊霍普金斯大学,1919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硕士学位。
重视品德教育
陈家的几个儿女,待人接物一向是诚恳和蔼、谦恭有礼的。因为他们从小就是在这种气氛中长大的。从最大的儿子一鸣到最小的女儿秀兰,谁都没有受过父亲一句呵斥,更没有挨过打。
并不是他们天生就听话懂事,他们也曾经淘气,曾经执拗倔强。但这一切在陈鹤琴温和的启发诱导下,都像阳光下的冰块,不知不觉地消失了。
最小的女儿秀兰在五六岁的时侯,吃完饭常常把碗放在桌边,稍不注意就把碗碰掉打碎。父亲没有训斥她,而是温和地把她叫过来说:“这个碗应该怎样放呢?”
秀兰仔细端详自己的碗,明白了父亲的意思,说:“把碗往里边放。”
儿子一心小时候贪玩,吃饭时也不知来帮忙。父亲说:“快要吃饭了,一心,我們应该做些什么呢?”一心想了想,赶紧动手帮忙摆碗筷。
陈鹤琴要求孩子们有礼貌,他自己先做到对孩子有礼貌。他叫孩子做了事,一定说“谢谢”。他出门以前,一定对孩子们说“再见”。有时孩子们忘了,他就先对孩子们说,然后再问:“你们应该讲些什么?”
陈鹤琴就是这样,用他那和蔼的态度和以身作则的行动,达到别的父母用棍棒不能达到的教育目的。
教育儿女刻苦勤奋
他热爱孩子,但从不溺爱孩子。
1941年,秀云、一飞、一心、秀兰跟着母亲来到江西幼师。陈鹤琴就给十一岁的一飞和九岁的一心上了一堂课。他把两个男孩子带到一间尚未完工的房子里,指着还没有糊泥粉刷的竹片墙说:“这是给你们安排的第一课。”
又指了指旁边的泥瓦匠说:“他就是你们的老师,你们向他学习抹墙。”
说完,他带着孩子们干了一会儿,就忙别的去了。几天以后,一飞和一心把墙抹好了,陈鹤琴看到粉刷得雪白的泥墙,高兴地说:“你们做得多好,现在学会了吧?要知道,人人皆我师,处处有学问啊!”
陈鹤琴喜欢勤劳,反对懒惰。他自己从不闲着,也不喜欢孩子们闲着。只要看到谁在闲逛,他立刻会说:“来,别闲着,浪费光阴是可耻的。”
他马上会给孩子一本书或者分配一件什么工作叫他去做。
为了教育孩子们,陈鹤琴常常给孩子们讲自己早年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情况。陈鹤琴小时侯,家境贫寒,有一段时间依靠他母亲为人家洗衣服来维持生活,哪里有钱供他上学呢?可是他最爱读书,终于感动了他的姐姐。姐姐把嫁妆变卖了供他上学。以后,他就靠奖学金来上学。他只读过三年私塾,要赶上去,只有加倍努力,勤奋读书。黎明即起对他来说已经是迟了,他常常在黎明以前起床,迎着第一道晨曦去读书。
苦读使他的学习成绩突飞猛进,中学第一学期在前十名以内,第二学期一跃成为第四名,后来竟夺得第一名。苦读使他在一千多人中考取了清华大学的奖学金,然后去美国留学,也是苦读使他在美国吸取了许多有益的知识。
他在霍布京大学和哥伦比亚师范学院攻读时,抓紧一分一秒,连暑假都不休息。他所学的知识后来都有了用武之地:在创办南京鼓楼幼稚园时,他用学过的园艺学知识布置校园;用学过的养蜂学知识来养蜂;江西幼师经费少,他试着学养鸡养鸭,做到了丰衣足食。陈鹤琴还用他学过的知识深入浅出地编写了许多教材和儿童知识丛书。
在陈鹤琴的言传身教下,他的七个子女都很勤奋,几乎都是在十几岁就离开家参加工作,或者边上学边工作,以自己工作所得来贴补生活,没有一个依赖家庭的。
鼓励为别人服务
1937年“八一三”事变,那一年,女儿秀霞十五岁,秀瑛十二岁,秀云十一岁。学校停课了。陈鹤琴说:“你们也来为难童做一点事吧!”
他把三个女孩子带到离家不远的一个难民收容所里。那里全是几个月到一岁左右的婴儿,日本飞机轰炸的时侯,母亲伏在他们的身上,才拣回了一条命。母亲死去了,这些婴儿几乎个个带着伤。室内弥漫着大小便、汗液和药水的气味。秀霞三姐妹的工作是帮助看护人员给婴儿喂奶、换药、清洗……陈鹤琴叫她们别怕脏怕臭。他说:“人不能只为自己,要为别人服务,要帮助受苦的人。”
他家的客厅也利用上了,支起小黑板,摆上小板凳,就变成了流浪儿的课堂。秀霞、秀瑛、秀云都当过小先生,教他们识字、唱歌。陈鹤琴鼓励三个女儿这样做。
三姐妹和那些苦孩子交上了朋友。秀云看他们太苦,连玩具也没有,悄悄地把零用钱攒起来,买了十几个小皮球,送给他们。陈鹤琴知道了,高兴得好像秀云给他买了什么珍贵的礼物。当难童们兴高采烈地踢起小皮球时,秀云第一次尝到了做好事的快乐。
陈鹤琴先生把自己的精力和心血全部都倾泻在他的学生和子女身上;把自己的优秀品德、精神都留在他们心里。像接力赛跑一样,他们在他的基础上向前跑,他们的成就里也有老教育家、慈父的一份。稻子吸收养料结出沉甸甸的稻穗,每一颗稻粒又将变成种子结出更多的稻穗。
重视品德教育
陈家的几个儿女,待人接物一向是诚恳和蔼、谦恭有礼的。因为他们从小就是在这种气氛中长大的。从最大的儿子一鸣到最小的女儿秀兰,谁都没有受过父亲一句呵斥,更没有挨过打。
并不是他们天生就听话懂事,他们也曾经淘气,曾经执拗倔强。但这一切在陈鹤琴温和的启发诱导下,都像阳光下的冰块,不知不觉地消失了。
最小的女儿秀兰在五六岁的时侯,吃完饭常常把碗放在桌边,稍不注意就把碗碰掉打碎。父亲没有训斥她,而是温和地把她叫过来说:“这个碗应该怎样放呢?”
秀兰仔细端详自己的碗,明白了父亲的意思,说:“把碗往里边放。”
儿子一心小时候贪玩,吃饭时也不知来帮忙。父亲说:“快要吃饭了,一心,我們应该做些什么呢?”一心想了想,赶紧动手帮忙摆碗筷。
陈鹤琴要求孩子们有礼貌,他自己先做到对孩子有礼貌。他叫孩子做了事,一定说“谢谢”。他出门以前,一定对孩子们说“再见”。有时孩子们忘了,他就先对孩子们说,然后再问:“你们应该讲些什么?”
陈鹤琴就是这样,用他那和蔼的态度和以身作则的行动,达到别的父母用棍棒不能达到的教育目的。
教育儿女刻苦勤奋
他热爱孩子,但从不溺爱孩子。
1941年,秀云、一飞、一心、秀兰跟着母亲来到江西幼师。陈鹤琴就给十一岁的一飞和九岁的一心上了一堂课。他把两个男孩子带到一间尚未完工的房子里,指着还没有糊泥粉刷的竹片墙说:“这是给你们安排的第一课。”
又指了指旁边的泥瓦匠说:“他就是你们的老师,你们向他学习抹墙。”
说完,他带着孩子们干了一会儿,就忙别的去了。几天以后,一飞和一心把墙抹好了,陈鹤琴看到粉刷得雪白的泥墙,高兴地说:“你们做得多好,现在学会了吧?要知道,人人皆我师,处处有学问啊!”
陈鹤琴喜欢勤劳,反对懒惰。他自己从不闲着,也不喜欢孩子们闲着。只要看到谁在闲逛,他立刻会说:“来,别闲着,浪费光阴是可耻的。”
他马上会给孩子一本书或者分配一件什么工作叫他去做。
为了教育孩子们,陈鹤琴常常给孩子们讲自己早年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情况。陈鹤琴小时侯,家境贫寒,有一段时间依靠他母亲为人家洗衣服来维持生活,哪里有钱供他上学呢?可是他最爱读书,终于感动了他的姐姐。姐姐把嫁妆变卖了供他上学。以后,他就靠奖学金来上学。他只读过三年私塾,要赶上去,只有加倍努力,勤奋读书。黎明即起对他来说已经是迟了,他常常在黎明以前起床,迎着第一道晨曦去读书。
苦读使他的学习成绩突飞猛进,中学第一学期在前十名以内,第二学期一跃成为第四名,后来竟夺得第一名。苦读使他在一千多人中考取了清华大学的奖学金,然后去美国留学,也是苦读使他在美国吸取了许多有益的知识。
他在霍布京大学和哥伦比亚师范学院攻读时,抓紧一分一秒,连暑假都不休息。他所学的知识后来都有了用武之地:在创办南京鼓楼幼稚园时,他用学过的园艺学知识布置校园;用学过的养蜂学知识来养蜂;江西幼师经费少,他试着学养鸡养鸭,做到了丰衣足食。陈鹤琴还用他学过的知识深入浅出地编写了许多教材和儿童知识丛书。
在陈鹤琴的言传身教下,他的七个子女都很勤奋,几乎都是在十几岁就离开家参加工作,或者边上学边工作,以自己工作所得来贴补生活,没有一个依赖家庭的。
鼓励为别人服务
1937年“八一三”事变,那一年,女儿秀霞十五岁,秀瑛十二岁,秀云十一岁。学校停课了。陈鹤琴说:“你们也来为难童做一点事吧!”
他把三个女孩子带到离家不远的一个难民收容所里。那里全是几个月到一岁左右的婴儿,日本飞机轰炸的时侯,母亲伏在他们的身上,才拣回了一条命。母亲死去了,这些婴儿几乎个个带着伤。室内弥漫着大小便、汗液和药水的气味。秀霞三姐妹的工作是帮助看护人员给婴儿喂奶、换药、清洗……陈鹤琴叫她们别怕脏怕臭。他说:“人不能只为自己,要为别人服务,要帮助受苦的人。”
他家的客厅也利用上了,支起小黑板,摆上小板凳,就变成了流浪儿的课堂。秀霞、秀瑛、秀云都当过小先生,教他们识字、唱歌。陈鹤琴鼓励三个女儿这样做。
三姐妹和那些苦孩子交上了朋友。秀云看他们太苦,连玩具也没有,悄悄地把零用钱攒起来,买了十几个小皮球,送给他们。陈鹤琴知道了,高兴得好像秀云给他买了什么珍贵的礼物。当难童们兴高采烈地踢起小皮球时,秀云第一次尝到了做好事的快乐。
陈鹤琴先生把自己的精力和心血全部都倾泻在他的学生和子女身上;把自己的优秀品德、精神都留在他们心里。像接力赛跑一样,他们在他的基础上向前跑,他们的成就里也有老教育家、慈父的一份。稻子吸收养料结出沉甸甸的稻穗,每一颗稻粒又将变成种子结出更多的稻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