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是“十五”期间建设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一项重要任务。尤其是加入WTO后,技术市场和技术转移服务又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为了使北京市的科技管理部门和中介服务机构了解和借鉴发达国家在技术转移服务方面的政策法规和实际经验,推动北京市科技中介服务工作与国际接轨,提高区域持续创新能力,增强科技中介机构的科技合作及国际竞争力,北京市科委组成技术转移考察团,于2003年10月29日至11月10日,对英国、德国的技术转移机构进行了考察和交流。
英德行旅
考察团此次两国之行第一站便是著名的“雾都”——伦敦。位于欧洲西部的英国是西方第五大工业国,并于2000年首次超过美国成为最大的海外投资国。近年来,英国的服务业年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持续增长,已达到三分之二左右,并在技术中介服务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实,中英两国政府间的科技合作早在1978年就已经开始,到目前为止已有了长足的发展,由最初的每年仅交换几个团组的规模逐步发展成为兼有短期考察、学者交流、合作研究、技术咨询、人员培训等多形式、多渠道的广泛合作。其中有些科技合作项目已转化为商业合作,促进了两国的贸易和经济往来。而英国贸工部作为中英合作协定的英方执行机构,自然成为考察团的首选访问对象。
在这里,考察团受到了国际技术司弗兰克司长的热情接待。弗兰克司长向考察团详细介绍了该司的主要工作:国际技术司是专门为促进英国的企业开展国际间的科技合作与交流、提升英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而设立的,该司拥有英国各类企业信息、技术资源,掌握风险投资资金渠道,并按全球区域划分工作范围,派驻技术促进专员。他表示,从2002年开始,该司在与北京方面就共建北京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事宜的多次洽谈、接触后,对北京有了初步的了解。他认为,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地大人多,智力富集,科研院所众多,有设立国际转移机构的优良条件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同时他表示英方愿意与北京建立政府间的合作伙伴关系,把英国的技术和资金引入北京。许焕岗团长向英方介绍了北京的技术转移机构与其开展合作的意义和目的。他说,为改善北京的创新服务环境,发展科技中介机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速建立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北京正在筹建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以有效整合北京地区的科技资源,加速与国际接轨,提升技术转移机构的服务能力,并希望与英方尽快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互惠互利。双方就建立“北京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的具体事项进行了交流,达成了共识。随后,许焕岗团长代表北京技术交易促进中心与英国MediCHIP技术转移中心和剑桥技术交流公司分别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就北京与英国开展国际间技术转移、技术支持和服务等相关事项达成合作意向,旨在通过共同努力,推动中英两国的技术转移和风险投资业务;促进两国企业和研发机构的联合研究开发并建立伙伴关系,互补优势;为两国的创新技术寻求投资和技术转让等商业机会,互利互惠;共同提升两国企业和技术的竞争力。其间,考察团还与英方派驻中国的两名技术促进专员进行了交流,并与之达成相互为双方发展提供服务的合作意向。考察团回到北京后,已收到该司提供的100多项技术项目的资料。
此次英伦之旅中,英国技术集团给考察团的印象也颇为深刻。该公司在二十世纪中期还是一个隶属于政府的公共机构,主要承担政府项目。到了上世纪后期,随着英国技术市场的成熟,该公司全面私有化,并逐步向市场转移,并从国内市场发展到国际市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专门从事技术转移的科技中介机构,其业务主要在欧洲、北美和日本,且75%以上的收入来自海外,并拥有250多种主要技术、8500多项专利、400多项专利授权协议。
结束了对英国的访问考察后,考察团又来到另一世界工业大国——德国,重点考察了史太白促进经济基金会和德国技术转移与创新服务中心。德国史太白促进经济基金会是德国民办官助的私营企业,1971年建立,成立初期基金会的主席由州政府科技协调官兼任,基金会的基金最初由州政府和私人共同出资。1982年以后,成立了技术转移有限公司对基金实行公司化运作。该公司下设若干个技术转移中心为企业开展有偿服务,但收费没有统一标准,由中心和企业商议确定,所得利润的9%上缴公司。这些中心每年为1万家企业开展服务,完成2万多个咨询项目,2000年公司利润达到1.74亿德国马克。另外,技术转移有限公司还在40多个国家设立了分公司,其中以日本分公司为最大。而德国技术转移与创新服务中心的体制与运作方式则与史太白促进经济基金会有很大的不同。该中心由政府职能部门、国家银行、90个企业与研究所组成,主要完成政府交给的成果转化任务,中心的运营资金的31%来自于政府资助,41%来自于服务收益,28%由协会和国家银行共同承担。
在英、德考察期间,考察团与英国技术转移机构签署了两项合作备忘录,对英国技术集团(BTG)、英国QED公司和德国史太白促进经济基金会(STW)、德国技术转移与创新服务中心等机构进行了实地考察,并通过走访英国贸工部,与有关政府官员、公司高层、学校高级管理人员进行交流,达到了考察活动的预期目标,受益匪浅。
考察启示
从英、德两国技术转移机构的发展可以看出,它们有其共同的特点,首先它们自身具有很强的技术创新和技术集成的能力,而且信息渠道畅通,核心服务能力强,有一套完善、规范的运作模式,社会认知率非常高。它们的成功经验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一个技术转移的服务机构要得到发展,除要建立一个良好的运行机制外,还需提高以下3种能力:
提高有效采集技术信息的能力
英国技术集团之所以成为全英国乃至国际技术转移市场的成功标杆,首先,它具备了很强的信息采集能力,能够及时掌握市场动态,把握市场机遇。其次,其建立了与大学、科研机构、企业集团及发明人相互沟通的信息服务平台,为技术的持有方和需求方提供有效的对接服务。由此可见,完善技术转移的基础结构,具备有效采集技术和整合信息资源的能力,建立采集技术的渠道,掌握一定数量的信息资源,把握技术转移的上游产品是做好技术转移服务的前提条件。
提高对技术成果商品化的能力
英国QED是一个通过全球网络为客户提供专利许可转让服务和商业化运作比较成功的技术转移机构之一,它最大的特点是拥有一支具备技术、法律和商业运作方面专业知识的专家队伍,最擅长对技术产品进行市场分析和市场运作,把技术变为商品,并使其尽快进入市场,实现产业化。这也是目前北京市科委在技术转移服务中的薄弱环节,但又是关键环节。
提高有效集成技术的能力
德国史太白技术转移有限公司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具备了对单一发明和科技成果进行有效集成及再加工的能力,所属的560个技术转移中心遍布世界各地,建立了一个涵盖技术交易全过程的、全球性的服务网络,形成了技术交易的有效服务链。一个科技成果是不能直接成为商品进入市场的,必须把相关技术进行有效集成,经过再加工后,形成终端技术产品,才能包装上市,这是做好技术转移服务的一个根本条件。因此,一个技术交易服务机构必须具备有效集成技术成果的能力,并需要培育一支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队伍和外围组织。
英德行旅
考察团此次两国之行第一站便是著名的“雾都”——伦敦。位于欧洲西部的英国是西方第五大工业国,并于2000年首次超过美国成为最大的海外投资国。近年来,英国的服务业年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持续增长,已达到三分之二左右,并在技术中介服务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实,中英两国政府间的科技合作早在1978年就已经开始,到目前为止已有了长足的发展,由最初的每年仅交换几个团组的规模逐步发展成为兼有短期考察、学者交流、合作研究、技术咨询、人员培训等多形式、多渠道的广泛合作。其中有些科技合作项目已转化为商业合作,促进了两国的贸易和经济往来。而英国贸工部作为中英合作协定的英方执行机构,自然成为考察团的首选访问对象。
在这里,考察团受到了国际技术司弗兰克司长的热情接待。弗兰克司长向考察团详细介绍了该司的主要工作:国际技术司是专门为促进英国的企业开展国际间的科技合作与交流、提升英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而设立的,该司拥有英国各类企业信息、技术资源,掌握风险投资资金渠道,并按全球区域划分工作范围,派驻技术促进专员。他表示,从2002年开始,该司在与北京方面就共建北京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事宜的多次洽谈、接触后,对北京有了初步的了解。他认为,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地大人多,智力富集,科研院所众多,有设立国际转移机构的优良条件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同时他表示英方愿意与北京建立政府间的合作伙伴关系,把英国的技术和资金引入北京。许焕岗团长向英方介绍了北京的技术转移机构与其开展合作的意义和目的。他说,为改善北京的创新服务环境,发展科技中介机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速建立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北京正在筹建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以有效整合北京地区的科技资源,加速与国际接轨,提升技术转移机构的服务能力,并希望与英方尽快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互惠互利。双方就建立“北京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的具体事项进行了交流,达成了共识。随后,许焕岗团长代表北京技术交易促进中心与英国MediCHIP技术转移中心和剑桥技术交流公司分别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就北京与英国开展国际间技术转移、技术支持和服务等相关事项达成合作意向,旨在通过共同努力,推动中英两国的技术转移和风险投资业务;促进两国企业和研发机构的联合研究开发并建立伙伴关系,互补优势;为两国的创新技术寻求投资和技术转让等商业机会,互利互惠;共同提升两国企业和技术的竞争力。其间,考察团还与英方派驻中国的两名技术促进专员进行了交流,并与之达成相互为双方发展提供服务的合作意向。考察团回到北京后,已收到该司提供的100多项技术项目的资料。
此次英伦之旅中,英国技术集团给考察团的印象也颇为深刻。该公司在二十世纪中期还是一个隶属于政府的公共机构,主要承担政府项目。到了上世纪后期,随着英国技术市场的成熟,该公司全面私有化,并逐步向市场转移,并从国内市场发展到国际市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专门从事技术转移的科技中介机构,其业务主要在欧洲、北美和日本,且75%以上的收入来自海外,并拥有250多种主要技术、8500多项专利、400多项专利授权协议。
结束了对英国的访问考察后,考察团又来到另一世界工业大国——德国,重点考察了史太白促进经济基金会和德国技术转移与创新服务中心。德国史太白促进经济基金会是德国民办官助的私营企业,1971年建立,成立初期基金会的主席由州政府科技协调官兼任,基金会的基金最初由州政府和私人共同出资。1982年以后,成立了技术转移有限公司对基金实行公司化运作。该公司下设若干个技术转移中心为企业开展有偿服务,但收费没有统一标准,由中心和企业商议确定,所得利润的9%上缴公司。这些中心每年为1万家企业开展服务,完成2万多个咨询项目,2000年公司利润达到1.74亿德国马克。另外,技术转移有限公司还在40多个国家设立了分公司,其中以日本分公司为最大。而德国技术转移与创新服务中心的体制与运作方式则与史太白促进经济基金会有很大的不同。该中心由政府职能部门、国家银行、90个企业与研究所组成,主要完成政府交给的成果转化任务,中心的运营资金的31%来自于政府资助,41%来自于服务收益,28%由协会和国家银行共同承担。
在英、德考察期间,考察团与英国技术转移机构签署了两项合作备忘录,对英国技术集团(BTG)、英国QED公司和德国史太白促进经济基金会(STW)、德国技术转移与创新服务中心等机构进行了实地考察,并通过走访英国贸工部,与有关政府官员、公司高层、学校高级管理人员进行交流,达到了考察活动的预期目标,受益匪浅。
考察启示
从英、德两国技术转移机构的发展可以看出,它们有其共同的特点,首先它们自身具有很强的技术创新和技术集成的能力,而且信息渠道畅通,核心服务能力强,有一套完善、规范的运作模式,社会认知率非常高。它们的成功经验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一个技术转移的服务机构要得到发展,除要建立一个良好的运行机制外,还需提高以下3种能力:
提高有效采集技术信息的能力
英国技术集团之所以成为全英国乃至国际技术转移市场的成功标杆,首先,它具备了很强的信息采集能力,能够及时掌握市场动态,把握市场机遇。其次,其建立了与大学、科研机构、企业集团及发明人相互沟通的信息服务平台,为技术的持有方和需求方提供有效的对接服务。由此可见,完善技术转移的基础结构,具备有效采集技术和整合信息资源的能力,建立采集技术的渠道,掌握一定数量的信息资源,把握技术转移的上游产品是做好技术转移服务的前提条件。
提高对技术成果商品化的能力
英国QED是一个通过全球网络为客户提供专利许可转让服务和商业化运作比较成功的技术转移机构之一,它最大的特点是拥有一支具备技术、法律和商业运作方面专业知识的专家队伍,最擅长对技术产品进行市场分析和市场运作,把技术变为商品,并使其尽快进入市场,实现产业化。这也是目前北京市科委在技术转移服务中的薄弱环节,但又是关键环节。
提高有效集成技术的能力
德国史太白技术转移有限公司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具备了对单一发明和科技成果进行有效集成及再加工的能力,所属的560个技术转移中心遍布世界各地,建立了一个涵盖技术交易全过程的、全球性的服务网络,形成了技术交易的有效服务链。一个科技成果是不能直接成为商品进入市场的,必须把相关技术进行有效集成,经过再加工后,形成终端技术产品,才能包装上市,这是做好技术转移服务的一个根本条件。因此,一个技术交易服务机构必须具备有效集成技术成果的能力,并需要培育一支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队伍和外围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