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科技创新是高校的功能之一,高校技术创新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具有整体性、开放性、动态性、不确定性和自组织性特征。提高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我们必须从系统论视角把握科技创新的要素、结构、功能、整体、环境等影响因素,加强信息、技术、人员、资金、政策等要素的互动,构建官、产、学、研协调发展的网络结构平台。
【关键词】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系统论;要素与结构平台
A Research on the systematic theory of the elements of higher educational new
Hi-tech innovation and the structural plateform
Sheng Chunguang
【Abstract】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one of the func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a giant project for the higher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the higher eduction, which contains unity, opening, mobility, incertitude and self organization. The improvement of Hi-tech and science should be started from the visual angle to master the aspects of new and key factors, structures, functions unity environment and etc., to strengthen interraction of key factors fo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ersonnel, funds, policies and to construct net plateform of coherent development of government, production, education and research.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of higher educational new Hi-tech innovation; Systematic theory; Key factor and structural plateform
【中图分类号】G6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09)02-0247-04
系统论创始人、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指出:人类社会是一个庞大的组织,“它的核心是系统的观念”。他认为,过去的认识论把人作为一个机械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并做出反应的摄影机。[1]而实际上,人不仅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而且也是宇宙的主动创造者,在科技创新领域就表现为主客体的相互作用。
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和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新质。“系统论就是对‘整体’和‘整体性’的科学探索。”[2]系统论视角下的“整体”是指若干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一个特定功能的整体,这个整体至少包括要素、结构、功能、整体以及环境这几个核心概念,也包括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结构、结构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在这其中,结构平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素只有通过搭建的结构平台才能发挥作用,正是依托这种结构平台系统各要素才能实现其功能,才能与环境中的其他系统相砌合。整体性、关联性、结构性、动态性、目的性、时序性是系统的基本特征。
高校科技创新体系本身就是一个系统,从系统论的视角,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应包括“高校知识创新系统”、“ 高校技术创新系统”、“ 高校人才培养创新系统”和“高校科技管理制度创新系统”四部分构成。创新是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各子系统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最终目的。
1 系统论视角下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各子系统诠译
1.1 高校知识创新系统。高校知识创新系统是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基础,其主要功能是知识的生产、扩散与传播,其作用是把高校对自然和社会进行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中所获得的新现象、新规律、新原理扩散与传递到需要它的技术创新系统中去,从而启发并产生新产品、新工艺、新产业领域。高校的知识创新系统由参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专家、教授及其相关的学术研究机构所组成,其执行主体是高校的重点学科、基础研究重点实验室和重点研究基地等。其主要任务是开展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各类科学研究以及基础性自由探索研究,是以国家发展目标为发展方向的科技创新子系统。
1.2 高校技术创新系统。高校技术创新系统在我国高校科技创新体系中是一个最需要提高的子系统。高校技术创新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创造、革新、学习和传播新技术,其作用是充分依靠和利用高校的知识创新优势,开展高新技术的开发研究,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实现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学校的技术创新系统由参与技术与产品开发研究的专家、教授和科技开发机构、科技产业及咨询服务机构所组成。其执行主体是高校的技术开发类研究所、应用研究类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开发与成果推广中心、中试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及各类产学研联合体等。其主要任务是使各类攻关计划、新产品开发计划、产业开发项目、成果推广计划尽快得到推广和应用。
1.3 高校人才培养创新系统。高校人才培养创新系统是高校的一项主要功能,也是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人才培养创新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培育创新人才。重视人才、培养人才、合理使用人才,是实现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关键。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可以确保持续性的创新活动得以世代延续,它也是支撑科技创新活动的一个重要基点,保障创新系统动态均衡发展的必要条件。
1.4 高校科技管理制度创新系统。高校科技管理制度创新系统是确保高校技术创新体系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高校科技管理制度创新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把高校科技创新进行制度安排,是高校科技创新工作不因校领导的改变而改变,也不因校领导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同时,高校科技管理制度创新系统又是高校进行科技体制改革,制定新的科技政策,使知识创新及技术创新系统得以高速运转的重要保证。其作用是合理、优化配置高校各类创新资源,在推动社会经济高速持续发展的同时使高校得到发展和壮大。高校科技管理制度创新系统的执行主体是高校科研管理机构。其职能是通过高校科技管理制度改革,在人才培养、制度建设、风险机制、激励机制等方面实现机制和制度创新,成为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纽带和指挥系统。高校科技管理制度创新系统的建设责任重大,它关系到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成败,是党和国家各类方针、政策在高校中的具体体现,是高校知识创新系统和技术创新系统得以顺利运行的保障,是高校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科技创新资源,支持社会经济建设发展的动力源泉。
以上四个创新系统在高校科技创新体系框架下,四个系统紧密联系,相互交叉、相互支持、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高校科技创新体系。
2 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要素构成
高校科技创新体系是以各要素的创新活动为基础,高校科技创新活动贯穿于高校科技创新的全过程,集中体现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品设计等阶段。高校的科技创新活动的关键并不在于某个科研人员的个人能力,而是取决于高校科技创新体系中各子系统要素、结构、功能、整体以及环境等因素的综合竞争力和相互的砌合。
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各要素充分发挥作用是提升高校科研创新能力的关键,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各要素至少包括学科、基地、团队和制度。各要素都担负着知识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转化的功能,直接影响着高校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水平,同时,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互相作用又共同构成了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决定着高校的科技创新能
力。如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各要素(影响因素)作用模型图(图1)。
高校的科研管理制度和管理体制构成了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基础环境;高校科研创新发展战略规划了高校科研创新发展的方向,决定了高校的学科建设、科研基地建设等科研创新平台建设,也决定了
科研团队的发展方向和科研成果管理的知识产权战略。同时,学科建设、科研基地建设、科研团队建设和知识产权管理构成了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创新源和知识库。上述这些科技创新子系统和科技创新要素平台共同作用于高校科技创新过程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不断促进高校科技创新上水平、上台阶。学科、基地、团队等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也间接的决定着高校的学术影响、科研实力、人才培养、经济效益和知识创新。可以看出,加强和丰富高校科技创新源和知识库建设,改善科研管理制度和环境,是促进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优化,实现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
2.1 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制度环境。
高校科研组织和管理制度构成了高校科研活动的制度环境。学术氛围和高品位的大学文化是高校科技创新的外部环境。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环境要素往往制约着科研活动在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组织和配置。科研管理和科研制度也影响着高校科技创新过程的各个方面,更影响着高校科技创新网络结构平台的构建。
2.2 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学科建设。
高校是集教学、科研、拔尖人才培养、团队建设和实验室建设于一体的综合性创新系统。纵观科学技术领域的重大发现及突破,社会各方面的每一进步以及任何一项新兴产业的诞生,都和学科的发展与创新密切相关。所以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学科建设是实现高校科技创新的关键。缺乏一流的学科,缺少学科的重组、综合、交叉、渗透、融合,既不利于对学科结构的调整,也不利于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一流的学科及学科群,更不利于高校的科技创新,尤其是影响高校的原始创新。
2.3 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科研团队。
从高校科技创新网络系统的观点来看,科研团队包括科研人员的能力、科研团队的整体实力和结构、合作科技创新网络中虚拟的科技创新群体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的能力和资源又是相互影响和融合的,共同形成了高校科技创新活动的主体。科研团队的知识能力结构、科研分工和组织能力决定了高校科技创新的水平和效率。
2.4 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科研基地。
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科研机构包括实验室、研究所、研究中心等。科研基地是高校科技创新的活动场所,为科技创新提供着物质支持。同时高校科研基地也是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网络系统的节点,为知识和信息的交流,知识和科技的创新提供了平台。
2.5 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知识库和创新源。
高校科研团队和科研基地建设构成了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创新源。高校科技创新过程包括知识和信息、科技创新的成果的集聚以及科研团队的建立,它们共同构成了高校的知识库。
2.6 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根据学科的科技创新战略建立起来的知识产权战略系统将有效地形成高校科技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知识技术的产业化。而科研基地、创新源和知识库为产学研合作机制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科研管理制度和环境要素为高校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的形成提供了制度的保障。通过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的建设,可以促进高校科技创新网络系统的形成,推动科技创新各系统的一体化和高校科技创新的产业化,从而建立高校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3 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结构平台构建
高校科技创新体系是一个包含着许多科技创新要素和子系统的大系统,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目标是将高校科技创新各子系统有机的组合起来,建成一个知识和技术创新的动态均衡平台,吸引和整合各方资源,实现高校创新体系中的资源汇聚,形成创新知识、技术和产品的发源地。如高校知识技术创新结构平台模型图(图2)所示。
高校知识技术创新结构平台是高校科研创新体系进行创新的重要基础,高校知识技术创新结构平台分为紧密和松散两个层次,在紧密层次中,其核心部分包括各种研究中心与科研团队、研究院所、政府科技规划部门与基金项目和企业。高校知识技术创新结构平台紧密层次的科研主体的相互作用和交流形成了高校创新的资源聚集效应,高校知识技术创新结构平台因而成为企业孵化、研发机构的知识技术创新强势集群。高校知识技术创新结构平台的聚集效应将会进一步吸引外围层次的中介服务、风险投资和政府各相关部门,最终形成了以知识挖掘、科技攻关、技术转化、咨询服务为一体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
3.1 产学研一体化的高校科研组织系统。
产学研一体化的高校科研组织系统的目标主要是通过产业和学界的合作,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进行知识挖掘、技术开发、技术咨询和技术转移。产学研合作有五个基本要素,即科技成果、资金投入、利益分配、商业规范、市场效益。科技成果决定合作能否成功,资金投入决定合作能否成立,利益分配决定运行发展,商业规范确定合作规则,市场效益是合作的最终目标。
产学研一体化的高校科研组织系统的运行需要社会知识科技创新环境的支撑。社会对高校知识科技创新的需求度,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教育、法律、制度等环境因素都直接或间接的对高校的产学研一体化科研组织系统产生影响。如影响高校产学研一体化科研组织系统模型图(图3)。
在高校产学研一体化科研组织系统中,对知识的挖掘和对知识的创造是高校科技创新的核心,他决定着高校技术创造和生产创新;对技术的创造是高校科技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方法途径;对生产工艺的创新是高校科技创新的最要目标,是高校引领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社会,体现高校功能的有效途径。而高校对知识、技术、生产的创造又受社会对知识技术生产需求度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教育、法律、制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高校产学研一体化的科研组织系统的合作范围可以涵盖知识技术生产创新的全过程,并形成高校知识技术生产创新的复合模式。高校知识技术生产创新复合模式由知识、信息、技术、生产、销售组成,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需要独立的创新。也即创新过程可以出现多层次持续反馈,使得创新过程得以在各个层次不断继续。我们用高校知识技术生产创新过程特征模型图(图4)来简单描述现代高校复杂的知识技术生产创新过程。
从模型图中我们可以看出,高校产学研一体化知识技术生产创新过程存在三个阶段,一是基础研究阶段;二是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阶段,即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阶段;三是从应用和开发研究到技术推广的产业化阶段。现代高校产学研一体化知识技术生产创新过程是产生于组织内外的基础知识、创新技术的融合过程,能否及时得到并且充分有效地利用知识技术,如何使组织内部成为知识的发源地和外部知识技术的集聚地,并将内外知识技术最大限度地融合在一起综合开发利用,已经成为推进高校科技创新速度的关键因素。复杂的高校知识技术生产创新过程中各环节单独创新的产生,势必使得高校知识技术生产创新的速度加快。
根据现有国际产学研合作理论和实践,产学研合作平台和组织体系可以包括以下各种形式:
“综合性的科技园”:其特点是以高校为中心、与科研机构、企业合作办高技术密集区,以开发新技术、新产业、新产品为中心,同时培养新技术人才,已成为发达国家推动新技术革命的核心力量。
“官产学”三位一体:是以政府科研机构为主导,以企业科研力量为主体,吸收高校参加的三结合体制,把基础、应用、开发紧密结合,形成从研究到开发生产一条龙,使三方面各扬所长,分而不离。企业在高校投资办研究机构,如德国汉诺威工科大学研究所等,高校接受企业委托的科研任务,与企业签订研究合同。建立学术交流中心,高校与企业共同举办学术研讨会,研究确定科研任务和计划,向企业和经济界推广科研成果,转让技术等;也可以通过高校与企业交流科研人员、建立博士后流动站;或者高校教师到企业担任顾问,给企业研究人员授课等,企业研究人员也可到高校兼课,使学生获得生产实践知识。
3.2 高校大型研究中心,研究所和实验室建设。
现代化的高校研究所和实验室是高校知识技术创新的物质平台,它具备跨学科整合资源、进行大型项目和重大基础项目研究的能力。重点实验室、研究所和研究中心建设应打破院系的壁垒,以项目和重大课题为导向,制定研究计划,组建科研团队。现代研究院所制度应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的科研院所制度,建立与我国国情和现代科技创新进程相适应的研究院所制度。
3.3 高校知识技术转移过程的组织管理。
知识技术创新平台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实现知识技术创新成果的转移和转化。知识技术转化是知识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知识技术转化过程中伴随着知识技术创新的专利化与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创新孵化机制、技术转化中介服务等关键要素。如高校知识技术创新转化过程模型图(图5)所示,一个完整的知识技术转化是与知识技术创新的提出、研发、评估等过程紧密关联的。
为了实现高校科技创新的顺利转化,在科研组织方面首先
要从专利战略实施、成果评估等方面切入,对科技创新成果进行
公正的评估、明确的产权界定和保护,通过技术转化中心等服务机构与创新平台的孵化机制连接,以及通过产权的制度安排和激励机制设计,建立技术创新的孵化实体。
此外,在具体的制度和政策方面,可以将高校科技创新产业化工作纳入院系考评的内容。例如可以将专利、论文一起作为定量考核的依据;当专利发明人将其专利以知识产权入股,并创办股份制企业时,其工作业绩也可以纳入考评系统;在股权分配方面,要有利于项目知识产权的直接贡献者;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化过程中的中介服务。凡为科技创新成果进行中介服务而引入资金,组建成高新技术企业,或向社会推荐成功的可以给予奖励和中介服务费用。
参考文献
[1]冯•贝塔朗菲.林康义,魏宏森等译.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M].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29.
[2]牛芳.技术创新的系统分析[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4(3):93~96
【关键词】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系统论;要素与结构平台
A Research on the systematic theory of the elements of higher educational new
Hi-tech innovation and the structural plateform
Sheng Chunguang
【Abstract】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one of the func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a giant project for the higher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the higher eduction, which contains unity, opening, mobility, incertitude and self organization. The improvement of Hi-tech and science should be started from the visual angle to master the aspects of new and key factors, structures, functions unity environment and etc., to strengthen interraction of key factors fo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ersonnel, funds, policies and to construct net plateform of coherent development of government, production, education and research.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of higher educational new Hi-tech innovation; Systematic theory; Key factor and structural plateform
【中图分类号】G6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09)02-0247-04
系统论创始人、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指出:人类社会是一个庞大的组织,“它的核心是系统的观念”。他认为,过去的认识论把人作为一个机械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并做出反应的摄影机。[1]而实际上,人不仅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而且也是宇宙的主动创造者,在科技创新领域就表现为主客体的相互作用。
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和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新质。“系统论就是对‘整体’和‘整体性’的科学探索。”[2]系统论视角下的“整体”是指若干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一个特定功能的整体,这个整体至少包括要素、结构、功能、整体以及环境这几个核心概念,也包括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结构、结构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在这其中,结构平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素只有通过搭建的结构平台才能发挥作用,正是依托这种结构平台系统各要素才能实现其功能,才能与环境中的其他系统相砌合。整体性、关联性、结构性、动态性、目的性、时序性是系统的基本特征。
高校科技创新体系本身就是一个系统,从系统论的视角,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应包括“高校知识创新系统”、“ 高校技术创新系统”、“ 高校人才培养创新系统”和“高校科技管理制度创新系统”四部分构成。创新是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各子系统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最终目的。
1 系统论视角下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各子系统诠译
1.1 高校知识创新系统。高校知识创新系统是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基础,其主要功能是知识的生产、扩散与传播,其作用是把高校对自然和社会进行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中所获得的新现象、新规律、新原理扩散与传递到需要它的技术创新系统中去,从而启发并产生新产品、新工艺、新产业领域。高校的知识创新系统由参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专家、教授及其相关的学术研究机构所组成,其执行主体是高校的重点学科、基础研究重点实验室和重点研究基地等。其主要任务是开展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各类科学研究以及基础性自由探索研究,是以国家发展目标为发展方向的科技创新子系统。
1.2 高校技术创新系统。高校技术创新系统在我国高校科技创新体系中是一个最需要提高的子系统。高校技术创新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创造、革新、学习和传播新技术,其作用是充分依靠和利用高校的知识创新优势,开展高新技术的开发研究,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实现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学校的技术创新系统由参与技术与产品开发研究的专家、教授和科技开发机构、科技产业及咨询服务机构所组成。其执行主体是高校的技术开发类研究所、应用研究类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开发与成果推广中心、中试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及各类产学研联合体等。其主要任务是使各类攻关计划、新产品开发计划、产业开发项目、成果推广计划尽快得到推广和应用。
1.3 高校人才培养创新系统。高校人才培养创新系统是高校的一项主要功能,也是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人才培养创新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培育创新人才。重视人才、培养人才、合理使用人才,是实现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关键。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可以确保持续性的创新活动得以世代延续,它也是支撑科技创新活动的一个重要基点,保障创新系统动态均衡发展的必要条件。
1.4 高校科技管理制度创新系统。高校科技管理制度创新系统是确保高校技术创新体系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高校科技管理制度创新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把高校科技创新进行制度安排,是高校科技创新工作不因校领导的改变而改变,也不因校领导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同时,高校科技管理制度创新系统又是高校进行科技体制改革,制定新的科技政策,使知识创新及技术创新系统得以高速运转的重要保证。其作用是合理、优化配置高校各类创新资源,在推动社会经济高速持续发展的同时使高校得到发展和壮大。高校科技管理制度创新系统的执行主体是高校科研管理机构。其职能是通过高校科技管理制度改革,在人才培养、制度建设、风险机制、激励机制等方面实现机制和制度创新,成为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纽带和指挥系统。高校科技管理制度创新系统的建设责任重大,它关系到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成败,是党和国家各类方针、政策在高校中的具体体现,是高校知识创新系统和技术创新系统得以顺利运行的保障,是高校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科技创新资源,支持社会经济建设发展的动力源泉。
以上四个创新系统在高校科技创新体系框架下,四个系统紧密联系,相互交叉、相互支持、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高校科技创新体系。
2 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要素构成
高校科技创新体系是以各要素的创新活动为基础,高校科技创新活动贯穿于高校科技创新的全过程,集中体现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品设计等阶段。高校的科技创新活动的关键并不在于某个科研人员的个人能力,而是取决于高校科技创新体系中各子系统要素、结构、功能、整体以及环境等因素的综合竞争力和相互的砌合。
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各要素充分发挥作用是提升高校科研创新能力的关键,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各要素至少包括学科、基地、团队和制度。各要素都担负着知识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转化的功能,直接影响着高校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水平,同时,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互相作用又共同构成了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决定着高校的科技创新能
力。如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各要素(影响因素)作用模型图(图1)。
高校的科研管理制度和管理体制构成了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基础环境;高校科研创新发展战略规划了高校科研创新发展的方向,决定了高校的学科建设、科研基地建设等科研创新平台建设,也决定了
科研团队的发展方向和科研成果管理的知识产权战略。同时,学科建设、科研基地建设、科研团队建设和知识产权管理构成了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创新源和知识库。上述这些科技创新子系统和科技创新要素平台共同作用于高校科技创新过程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不断促进高校科技创新上水平、上台阶。学科、基地、团队等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也间接的决定着高校的学术影响、科研实力、人才培养、经济效益和知识创新。可以看出,加强和丰富高校科技创新源和知识库建设,改善科研管理制度和环境,是促进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优化,实现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
2.1 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制度环境。
高校科研组织和管理制度构成了高校科研活动的制度环境。学术氛围和高品位的大学文化是高校科技创新的外部环境。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环境要素往往制约着科研活动在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组织和配置。科研管理和科研制度也影响着高校科技创新过程的各个方面,更影响着高校科技创新网络结构平台的构建。
2.2 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学科建设。
高校是集教学、科研、拔尖人才培养、团队建设和实验室建设于一体的综合性创新系统。纵观科学技术领域的重大发现及突破,社会各方面的每一进步以及任何一项新兴产业的诞生,都和学科的发展与创新密切相关。所以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学科建设是实现高校科技创新的关键。缺乏一流的学科,缺少学科的重组、综合、交叉、渗透、融合,既不利于对学科结构的调整,也不利于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一流的学科及学科群,更不利于高校的科技创新,尤其是影响高校的原始创新。
2.3 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科研团队。
从高校科技创新网络系统的观点来看,科研团队包括科研人员的能力、科研团队的整体实力和结构、合作科技创新网络中虚拟的科技创新群体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的能力和资源又是相互影响和融合的,共同形成了高校科技创新活动的主体。科研团队的知识能力结构、科研分工和组织能力决定了高校科技创新的水平和效率。
2.4 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科研基地。
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科研机构包括实验室、研究所、研究中心等。科研基地是高校科技创新的活动场所,为科技创新提供着物质支持。同时高校科研基地也是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网络系统的节点,为知识和信息的交流,知识和科技的创新提供了平台。
2.5 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知识库和创新源。
高校科研团队和科研基地建设构成了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创新源。高校科技创新过程包括知识和信息、科技创新的成果的集聚以及科研团队的建立,它们共同构成了高校的知识库。
2.6 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根据学科的科技创新战略建立起来的知识产权战略系统将有效地形成高校科技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知识技术的产业化。而科研基地、创新源和知识库为产学研合作机制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科研管理制度和环境要素为高校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的形成提供了制度的保障。通过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的建设,可以促进高校科技创新网络系统的形成,推动科技创新各系统的一体化和高校科技创新的产业化,从而建立高校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3 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结构平台构建
高校科技创新体系是一个包含着许多科技创新要素和子系统的大系统,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目标是将高校科技创新各子系统有机的组合起来,建成一个知识和技术创新的动态均衡平台,吸引和整合各方资源,实现高校创新体系中的资源汇聚,形成创新知识、技术和产品的发源地。如高校知识技术创新结构平台模型图(图2)所示。
高校知识技术创新结构平台是高校科研创新体系进行创新的重要基础,高校知识技术创新结构平台分为紧密和松散两个层次,在紧密层次中,其核心部分包括各种研究中心与科研团队、研究院所、政府科技规划部门与基金项目和企业。高校知识技术创新结构平台紧密层次的科研主体的相互作用和交流形成了高校创新的资源聚集效应,高校知识技术创新结构平台因而成为企业孵化、研发机构的知识技术创新强势集群。高校知识技术创新结构平台的聚集效应将会进一步吸引外围层次的中介服务、风险投资和政府各相关部门,最终形成了以知识挖掘、科技攻关、技术转化、咨询服务为一体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
3.1 产学研一体化的高校科研组织系统。
产学研一体化的高校科研组织系统的目标主要是通过产业和学界的合作,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进行知识挖掘、技术开发、技术咨询和技术转移。产学研合作有五个基本要素,即科技成果、资金投入、利益分配、商业规范、市场效益。科技成果决定合作能否成功,资金投入决定合作能否成立,利益分配决定运行发展,商业规范确定合作规则,市场效益是合作的最终目标。
产学研一体化的高校科研组织系统的运行需要社会知识科技创新环境的支撑。社会对高校知识科技创新的需求度,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教育、法律、制度等环境因素都直接或间接的对高校的产学研一体化科研组织系统产生影响。如影响高校产学研一体化科研组织系统模型图(图3)。
在高校产学研一体化科研组织系统中,对知识的挖掘和对知识的创造是高校科技创新的核心,他决定着高校技术创造和生产创新;对技术的创造是高校科技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方法途径;对生产工艺的创新是高校科技创新的最要目标,是高校引领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社会,体现高校功能的有效途径。而高校对知识、技术、生产的创造又受社会对知识技术生产需求度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教育、法律、制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高校产学研一体化的科研组织系统的合作范围可以涵盖知识技术生产创新的全过程,并形成高校知识技术生产创新的复合模式。高校知识技术生产创新复合模式由知识、信息、技术、生产、销售组成,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需要独立的创新。也即创新过程可以出现多层次持续反馈,使得创新过程得以在各个层次不断继续。我们用高校知识技术生产创新过程特征模型图(图4)来简单描述现代高校复杂的知识技术生产创新过程。
从模型图中我们可以看出,高校产学研一体化知识技术生产创新过程存在三个阶段,一是基础研究阶段;二是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阶段,即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阶段;三是从应用和开发研究到技术推广的产业化阶段。现代高校产学研一体化知识技术生产创新过程是产生于组织内外的基础知识、创新技术的融合过程,能否及时得到并且充分有效地利用知识技术,如何使组织内部成为知识的发源地和外部知识技术的集聚地,并将内外知识技术最大限度地融合在一起综合开发利用,已经成为推进高校科技创新速度的关键因素。复杂的高校知识技术生产创新过程中各环节单独创新的产生,势必使得高校知识技术生产创新的速度加快。
根据现有国际产学研合作理论和实践,产学研合作平台和组织体系可以包括以下各种形式:
“综合性的科技园”:其特点是以高校为中心、与科研机构、企业合作办高技术密集区,以开发新技术、新产业、新产品为中心,同时培养新技术人才,已成为发达国家推动新技术革命的核心力量。
“官产学”三位一体:是以政府科研机构为主导,以企业科研力量为主体,吸收高校参加的三结合体制,把基础、应用、开发紧密结合,形成从研究到开发生产一条龙,使三方面各扬所长,分而不离。企业在高校投资办研究机构,如德国汉诺威工科大学研究所等,高校接受企业委托的科研任务,与企业签订研究合同。建立学术交流中心,高校与企业共同举办学术研讨会,研究确定科研任务和计划,向企业和经济界推广科研成果,转让技术等;也可以通过高校与企业交流科研人员、建立博士后流动站;或者高校教师到企业担任顾问,给企业研究人员授课等,企业研究人员也可到高校兼课,使学生获得生产实践知识。
3.2 高校大型研究中心,研究所和实验室建设。
现代化的高校研究所和实验室是高校知识技术创新的物质平台,它具备跨学科整合资源、进行大型项目和重大基础项目研究的能力。重点实验室、研究所和研究中心建设应打破院系的壁垒,以项目和重大课题为导向,制定研究计划,组建科研团队。现代研究院所制度应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的科研院所制度,建立与我国国情和现代科技创新进程相适应的研究院所制度。
3.3 高校知识技术转移过程的组织管理。
知识技术创新平台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实现知识技术创新成果的转移和转化。知识技术转化是知识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知识技术转化过程中伴随着知识技术创新的专利化与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创新孵化机制、技术转化中介服务等关键要素。如高校知识技术创新转化过程模型图(图5)所示,一个完整的知识技术转化是与知识技术创新的提出、研发、评估等过程紧密关联的。
为了实现高校科技创新的顺利转化,在科研组织方面首先
要从专利战略实施、成果评估等方面切入,对科技创新成果进行
公正的评估、明确的产权界定和保护,通过技术转化中心等服务机构与创新平台的孵化机制连接,以及通过产权的制度安排和激励机制设计,建立技术创新的孵化实体。
此外,在具体的制度和政策方面,可以将高校科技创新产业化工作纳入院系考评的内容。例如可以将专利、论文一起作为定量考核的依据;当专利发明人将其专利以知识产权入股,并创办股份制企业时,其工作业绩也可以纳入考评系统;在股权分配方面,要有利于项目知识产权的直接贡献者;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化过程中的中介服务。凡为科技创新成果进行中介服务而引入资金,组建成高新技术企业,或向社会推荐成功的可以给予奖励和中介服务费用。
参考文献
[1]冯•贝塔朗菲.林康义,魏宏森等译.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M].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29.
[2]牛芳.技术创新的系统分析[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4(3):9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