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钾磷水平变化对辽杨中多胺含量有显著的影响。随着钾水平的降低,叶和根中腐胺含量大幅度增加,尤其是根中更为显著。它们的最高含量分别是同一时期对照的23倍和85倍。然而,磷水平的变化对叶和根中腐胺含量没有明显的影响。研究表明,钾对腐胺代谢有着灵敏的调节作用,腐胺含量可作为辽杨需钾的生化指标。缺钾和缺磷都使叶和根中精胺含量明显下降,叶中更为显著。在所有处理中,精胺含量与其相应部位的生物量积累有一定的相关性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钾磷水平变化对辽杨中多胺含量有显著的影响。随着钾水平的降低,叶和根中腐胺含量大幅度增加,尤其是根中更为显著。它们的最高含量分别是同一时期对照的23倍和85倍。然而,磷水平的变化对叶和根中腐胺含量没有明显的影响。研究表明,钾对腐胺代谢有着灵敏的调节作用,腐胺含量可作为辽杨需钾的生化指标。缺钾和缺磷都使叶和根中精胺含量明显下降,叶中更为显著。在所有处理中,精胺含量与其相应部位的生物量积累有一定的相关性,表明精胺与生长之间可能存在着密切联系。
其他文献
本文根据大量野外地震地质调查资料和C~(14)年代数据,并结合青藏高原东北部震源深度、震源机制和地壳厚度资料,讨论了西秦岭北缘断裂带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断裂的运动方式、运动强度、运动期次以及其运动机理等问题。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国内外强震观测的现状,针对强震观测的发展趋势及我国的实际状况,对我国强震观测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本文简述了我国地震台网的基本情况,分析了台站地理分布特点。文中介绍了区域地震台网监测地震的能力和台网观测条件质量评定的方法,并将全国划分为0.5°×0.5°的小区域,计算了台网对M_L=1.0,1.5,2.0,2.5,3.0,3.5,4.0地震的监测能力和观测条件质量,讨论了目前我国台网对首都圈、华北地区、东部地区和全国范围的地震检测情况,提出了一些地区改善观测条件的设想。
为了进一步促进中苏两国在地震科技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受国家地震局委托负责主办的“首次中苏双边地震工程学术讨论会”,于1990年6月9日至6月11日在哈尔滨举行。 参加这次学术讨论会的有来自苏联中央建筑结构科学研究院的7位专家,还有来自中国各地研究机构和大学的20多位专家,国家地震局有关部门的领导也出席了会议。
中国大陆东部(107°5E以东)地震频度和强度沿经向分布的显著差异,是划分地震区的重要依据之一,可以用四条纬线(26°N,29°N,34°N和42°N)将中国东部划分为五个地震区。t—检验表明,它们之间的显著差异的置信水平很高。 中国大陆东部地震活动空间分布的分段性类似于沿着欧亚板块与北美—太平洋—菲律宾海板块之间界面上的分段性,它可能标志着其间应力状态存在某种相关。中国大陆应力场的有限单元法数值
本文以蕴震系统自组织演化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一种识别地震前兆和综合预报的新方法——蕴震系统信息合成方法(ISSS)。它具有通用性,既适合单学科台网,也适合多学科台网。从原始观测资料做起,通过异常识别,信息评价,信息合成,合成前兆图,熵和有序度来跟踪前兆场时空结构的演变,预测系统状态的变化。从而从整体上获得信息增益,提高地震前兆识别的可靠性。 本文简述了原理、模型、方法及其实际应用于大地震前兆识别的效
安宁河断裂带是四川省西部的重要强震带。史料表明,安宁河断裂带上的强震主要集中在安宁河断裂带冕宁—西昌一段。冕宁以北没有强烈破坏性地震的记载。本文在安宁河断裂带冕宁以北地段断错地貌特征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拖乌以西野鸡洞的探槽揭露讨论了该段的古地震事件。认为该段具有发生7级地震的能力。根据探槽中~(14)C年代测定,古地震的平均重复间隔为940±150年。由于最近一次古地震的发生距今时间已接近其平均重复
本文研究了300个远震事件在中国东部(100°—125°E,20°—45°N)近50个台站的P波到时残差。事件的选择标准如下:(1)地震相对于台网中心有良好的方位覆盖和距离分布,震中距遍布30°—100°;(2)绝对走时残差小于5秒;(3)体波震级大于5级。研究包括:残差的频度分布,台站绝对残差平均值和相对残差平均值,相对残差的方位角-入射角分布。结果表明:(1)中国东部地区的上地幔存在严重的横向
本文将层析技术中的ART和SIRT算法应用到地方台网资料的处理,针对震源定位对速度结构反演的影响,将ART和SIRT算法公式进行推广,联合反演速度—震源位置。数值模拟研究表明,在射线覆盖较好的地区,联合反演能够提高震源定位的准确度,较好地重建速度结构的真实图像,并比传统的矩阵方法大大减少运算所需机时及内存。对新丰江台网884个地震的S—P到时观测实例资料处理显示:在地震活动活跃的大坝附近的马蹄形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