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第一个北极科考站

来源 :自然与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gzi92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2年7月30日,中国人的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中国伊力特•沐林北极科学探险考察站”在北极斯瓦尔巴群岛的朗伊尔宾(Longyearbyen)落成;2004年7月28日,我国政府在北极斯瓦尔巴群岛的新奥尔松(Ny-Aºlesund)建立了中国北极科学考察站——黄河站。
  建立中国的北极科学考察研究站,是中国科学家从事北极科学研究的必要条件,正如中国南极科学研究必须建立南极科学站一样。
  
  从《北极指南》中喜见《斯瓦尔巴条约》
  1991年7~8月期间,应挪威卑尔根大学Y.叶新教授邀请,我参加了由挪威、苏联、中国和冰岛四国科学家组成的北极科学考察队,乘“南森”号考察船在北极斯瓦尔巴群岛及其邻近海域考察。我在“南森”号考察船上时,叶新教授把他的一本英文与挪威文对照的《北极指南》送给了我,还多次向我介绍如何在斯瓦尔巴群岛建立科学站的事宜。
  我翻开《北极指南》这本书一看,真是爱不释手。这本书从斯瓦尔巴群岛的历史讲到挪威政府对斯瓦尔巴群岛的管理和服务。其中,1920年2月9日和1925年8月14日先后两次由不同国家签订的《斯瓦尔巴条约》(10条),更是吸引了我。
  1925年8月14日,中国和比利时、摩洛哥、瑞士、南斯拉夫、罗马尼亚、芬兰、埃及、汉志(原是阿拉伯半岛上最大的王国)、阿富汗、葡萄牙、匈牙利、委内瑞拉、智利、澳大利亚、爱沙尼亚、阿尔巴尼亚、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和苏联等20个国家加入《斯瓦尔巴条约》。从此,中国有权在斯瓦尔巴群岛建立科学考察站。
  1991年8月6日中午,我向叶新教授请教关于在北极建站事情。叶新很兴奋地对我说:“高,中国是斯瓦尔巴条约的成员国,你为什么不组织中国的科学家来这儿科学考察并建立中国人的科学考察站呢!”我非常想促成建立中国北极科学考察站。我向叶新教授讨教如何才能在斯瓦尔巴群岛建立中国的科学考察站,他认为很简单,只要与挪威的一个大学或者研究机构合作就可以。他建议中国科学探险协会与挪威卑尔根大学合作来实现中国人的北极科学站梦想。在我们乘“南森”号考察船到达朗伊尔宾市的当天,叶新就带我拜访了该市的市长。当我们谈及在斯瓦尔巴群岛建立科学考察站的事情时,市长表示热烈欢迎,并建议我们与挪威驻中国的大使馆联系。
  1991年9月初,我完成北极考察回国后,向中国科学院孙鸿烈副院长汇报了关于建立北极站的事宜。孙副院长听了我的汇报后,非常支持,指示在科学院的“九五”重大科研项目(极地与全球环境变化)中专门设立了“斯瓦尔巴群岛建站调查研究”子课题,由我兼任该子课题负责人,积极筹建在斯瓦尔巴群岛的科学考察站。
  
  企业家和科学家鼎力相助
  为了实现北极建站的梦想,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又实施了与挪威政府有关部门和大学签署协议、加入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等具体事项。1997年,挪威王国驻中国大使馆致函中国科学院,欢迎我们去斯瓦尔巴群岛建站。2001年初,中国科学探险协会收到挪威驻中国大使馆的正式函件,再次欢迎我们去斯瓦尔巴群岛建站。
  然而,尽管挪威政府热情欢迎我们去斯瓦尔巴群岛建站,建站经费却成了北极建站的首要困难,中国科学家希望在北极有科学研究基地的梦想一时难以实现。
  在1998~2000年期间,中国科学探险协会根据中国科协“五大”精神,尝试走一条科学事业与企业和媒体相结合的道路,完成了徒步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科学探险考察等多个项目,并从中总结出了今后进行科学探险考察研究的道路,即走与企业、新闻媒体相结合的科学探险考察研究道路,并将它纳入国家事业的轨道,力争为国家事业做出点滴贡献。
  2001年初,当中国科学探险协会收到挪威驻中国大使馆的正式函件,邀请中国科学家去斯瓦尔巴群岛建站的同时,中国科学探险协会与国内企业签署协议,共同合作建立“中国伊力特•沐林北极科学探险考察站”(以下简称北极科考站)。中国科协批准了中国科学探险协会赴北极斯瓦尔巴群岛建站的报告,中国科学家在北极建站的梦想有了实现的可能。
  2002年7月25日,赴北极建立科考站活动终于如期成行了。企业继续支持我们的北极科学探险考察和建站活动,分别派出企业领导随队考察。
  以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名誉主席刘东生院士为主任、前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叶笃正、孙鸿烈院士为副主任的北极科学探险考察科学指导委员会,将此次考察研究的题目确定为“北极斯瓦尔巴地区与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系统对比研究”,颇具匠心。其一,这种对比研究在世界上当属首次,可望取得硕果;其二,二者确有类比之处,如,植物种类接近,北大西洋暖流对斯瓦尔巴群岛及其邻近海域气候环境影响与雅鲁藏布大峡谷水汽通道作用对青藏高原东南部气候环境影响相似,北极斯瓦尔巴群岛及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空与青藏高原上空臭氧低值中心现象和形成原因颇为相似……知名青藏高原植物学家武素功和杨永平、地质学家刘嘉麒、冰川学家张文敬、大气物理学家陆龙骅、邹捍教授和北京大学的教育部长江学者朱彤教授等加盟此次活动,更使这个对比研究项目锦上添花。
  
  中国人的第一个北极科考站落成
  在中国科协关怀下,在挪威驻中国大使馆的大力支持下,在国内众多新闻媒体的积极参与下,由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气象局、西藏自治区等有关单位科学家组成的北极科学探险考察队,于2001~2002年两度赴北极斯瓦尔巴群岛选址、建站和科学考察,北极科考站终于在北极朗伊尔宾建立起来了。在五星红旗下,中国科学家开始有了自己的研究基地,并为加快中国的永久北极科学站建立起到了促进作用。
  为了让我们的建站升旗时间与北京天安门升旗时间一致,我们打电话到北京,得知2002年7月30日北京升旗时间为5时10分,即当地时间2002年7月29日夜里11时10分。考察站落成典礼需要播放国歌的音乐,我们没有带来,怎么办呢?北京大学的曾立民高工是因特网专家,主动提出上网下载国歌乐曲。我为之感动,当即打电话求助我的朋友、UNIS大学的叶新教授。叶新已下班回家,当他明白我的请求后,爽快地说:“我十分钟就赶到办公室!”
  我和曾立民等马上开车到达叶新教授的办公室,曾立即忙碌起来。但他不知道叶新教授的局域网号,无法上网登录到国内的大网站。我询问叶新关于他的局域网号,他不知道,找来一位懂行的博士生,博士生也说不知道。眼看着离升旗建站仪式只有40多分钟了,时间紧急。默不做声的曾立民几乎是用“黑客”的方式在忙碌着,我们也默默地等待着。在不到20分钟的时间内,突然,我们熟悉的国歌音乐响起了!我们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高兴地喊“成功了”。叶新教授非常熟悉中国国歌,也兴奋地拍拍曾立民的肩膀说:“Great!”
  国歌音乐有了,我们的建站落成典礼与北京升旗时间同步,准时开始。考察队副队长刘嘉麒研究员在热烈的欢呼声中宣布:中国北极科考站落成典礼现在开始!在庄严的国歌声中,五星红旗缓缓升起,队员们凝望国旗引吭高歌。
  升旗毕,我和企业家代表为中国北极科考站揭幕。在队员们的欢呼声中,我代表考察队讲话:“中国北极科考站在中挪两国人民的支持下诞生了,从此,中国人在北极有了第一个科学考察研究的基地。中国北极科考队将在北极斯瓦尔巴地区与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系统对比研究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也将为我国政府尽快在斯瓦尔巴地区建立长期的北极科学站起到促进作用。我们相信,中国科学家遵循《斯瓦尔巴条约》而在斯瓦尔巴地区从事的一切活动,必将得到我国政府和人民的支持!衷心感谢所有支持中国北极科学探险考察活动的朋友们!”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
其他文献
详细步驟
期刊
看穿地下7000多米,并准确找到7000米以下的石油储集体,听起来似乎是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中国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开发的大沙漠三维地震断裂成像物探技术,赋予石油勘探人员“透视眼
如何进一步提高水稻的单产,这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课题。中国科学家8月4日在《细胞研究》上发表报告说,他们发现一个关键基因能调控水稻“理想株型”并有潜力增加其产量,这将有
近期,中国浪潮集团与思科、IBM、迪堡和爱立信等IT领域的跨国公司“5强联合”在山东签订协议,成立中国首个“一带一路数字化经济战略联盟”,为打造“一带一路”产品方案平台,
一支来自维也纳的艺术团发掘出了蔬菜的“音乐天分”。他们用辣椒代替小号的扬声器,用大黄茎代替琴弦。他们还把黄瓜当作萨克斯风,用白萝卜制作马陵巴木琴……
核燃料循环是核能系统的"大动脉"。从铀矿勘查、铀矿采冶到纯化转化、铀浓缩、元件制造,再到反应堆、后处理、废物处理与处置,中国是世界上少数拥有完整核燃料循环产业链的国家
摘 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水平不断的提高,热工仪表的自动化控制技术在我国的火电厂的运行工作中得到广大的重视,热工仪表的自动化控制技术有效的提高了生产工作的安全,保障了在电力的生产过程中的质量与效率。本文主要是探析热工仪表的自动化控制技术在火电厂的运行分析。  关键词 火电厂;热工仪表;自动化控制技术  中图分类号 TM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6363(2017)17-0161-01  
鲍哲南,女,1970年11月生于南京,美籍华裔学者,现执教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化学工程系。当前主要研究领域涉及能源、有机和高分子半导体材料、传感材料和分子电子器件、纳米电子学等。
现代生活少不了电器,电线也就越来越多。它们密密麻麻,错综复杂,不仅占地方,而且不美观,分离移动更是不方便。看到人们戴着蓝牙耳机,悠闲地对着空气讲话时,你可曾想过,我们能
6月8日,科普中国融媒体传播平台上线暨吉林省科普信息化建设示范活动在吉视传媒信息枢纽中心举行。中国科协党组副书记徐延豪,吉林省副省长金育辉及中国科协科普部、中国科协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