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部编本语文教材要求教师拓展教学视野,为学生搭建立体丰富的阅读网群,并引导学生通过课内外阅读掌握课件要素。而教师在打通课内外阅读路径时,应当精准的选择衔接点为主线串起“群文”,引导学生能够多元化及多层次的拓展阅读,逐渐培养学生宽阅读、真阅读和深阅读能力,最终提高其语文素养。
【关键词】课内阅读; 课外阅读; 路径; 阅读教学
温如敏教授在总结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改编理念时指出,由于传统语文教材所提供的文章数量有限,难以实现培养学生对文章理解、评价及分析能力的教学需求,因此部编本教材通过构建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种阅读模式于一体的教学体系,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培养综合阅读、评价及分析文章的能力。且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及培养读书习惯,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写作能力。在此背景下,笔者致力于打通小学课内外阅读路径,实现语文教学的“教读”、“自读”、“课外阅读”相互融合的教学理念。
一、深耕细作,依托文本。
部编本语文教材在“阅读链接”中通过单个文本衔接多个文本的方式,使课文扩展至整本书乃至一个阅读群,进而实现课内引向课外的深度融通阅读的课改精神。同时“课外阅读课内化”教学实践是依托于课内教材。例如《三国演义》课外阅读指导是依托部编本五年级下册第二组课文《草船借箭》。虽然学生对《三国演义》的主要人物“诸葛亮”有所了解,但在教师的解读下使学生能够更深刻的体会到诸葛亮对时间、天气、人心的神机妙算,进而引导学生课外阅读《三国演义》,最终使学生充分感知“诸葛亮”丰满的人物形象及文学魅力。
二、一条“线”,一组“群文”
课内课外阅读路径的打通需要找到恰到好处的衔接点作为主线精心串起一组组“群文”。
1、人文主题同频整合
人文主题同频整合是指将相似或相同主题文本放在一起且指导学生阅读与思考。例如,在以“乡愁“的课文教学中,将“乡愁”主题的诗文(课文)组织在一起,指导学生阅读不同时期及作家的诗文且体验文中情感变化,进而感知作者写作手法的差异性。这种“大而全”的同频整和式阅读阶段允许学生对文本进行独立解读。但有可能造成文本信息点的零散与独立,以及知识间关联与承接的不明显。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相同主题的文章时,还应当注重文章与单元知识点的系统性与逻辑性的衔接,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2、文体为线串联群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当基于个体思维特点且弱化文体教学要求,使小学生在具备文体意识的基础上,构建以文体为线索的课外阅读通道。例如,教师将相似文体的文章进行组织及教学,通过“举一反三”式的教学实践使学生能够有效理解及掌握该文体的表达特点及写作方法。例如,在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神话文体教学实践当中,引导学生对比阅读国内外神话《普罗米修斯》与《盘古开天地》,使学生体验不同文化背景下相同文体的异同点,并引导学生注重故事起因、经过、结果、创作想象力以及人物形象的描写。进而打通课内外神话文体阅读路径。
3、名人名家 ,自成一体。
关注名人名家对他们的文章进行分类组文,就能“以文会友”,较深刻地认识这位作者的思维方式、写作风格、表达特点,进而达到“学文知人”的阅读效果。例如将我国现代文学家叶圣陶、巴金、老舍、萧红、鲁迅、冰心、郁达夫等名家作品,合成一组“群文”进行阅读教学。部编本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就让让学生近距离走进鲁迅先生,由此延伸课外系统读鲁迅先生的著作。此外,也可以将国外名家作品组成一个课外阅读网。
4. 寻找主要对象,构建阅读线索
以此为组文线索。可以以“四季”为主线构建群文线索,可以以“山水花鸟”为主线构建群文线索,也可以以“动物”为主线构建群文线索。例如,二年级上册将与狐狸有关的文章《狐假虎威》《狐狸分奶酪》等集合在同一单元展开教学实践,有效提升了教学趣味性。
5.关注“表达”,聚焦“语用”
以文章表达为线索,找到课内与课外的共通点。例如部编本六上第二单元“重温革命岁月”,选文《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灯光》及课后两篇“阅读链接”在表达上共通之处即是点面结合的写法,由课内到课外,当然也可补充相同写法的作品,例如;巴金《鸟的天堂》、《大江保卫战》等。
四、结语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基于个体的性格及年龄差异性特点,在教学课件要求基础上开展课内外閱读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在有效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拓展学生知识面,进而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组织能力,最终实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喜荣.小学低年级群文阅读中课内、课外阅读相结合的策略[J].考试周刊,2017(16).
[2] 杨娜.小学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教学的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6(1).
[3]汪潮.试论群文阅读教学的机制[C].语文教学通讯:小学,2017(9).
[4]李芳芳.浅谈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有效整合[J].学周刊,2016(9).
[5]郑芳.做学生课内外阅读的引领者[J].艺术科技,2016(4).
【关键词】课内阅读; 课外阅读; 路径; 阅读教学
温如敏教授在总结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改编理念时指出,由于传统语文教材所提供的文章数量有限,难以实现培养学生对文章理解、评价及分析能力的教学需求,因此部编本教材通过构建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种阅读模式于一体的教学体系,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培养综合阅读、评价及分析文章的能力。且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及培养读书习惯,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写作能力。在此背景下,笔者致力于打通小学课内外阅读路径,实现语文教学的“教读”、“自读”、“课外阅读”相互融合的教学理念。
一、深耕细作,依托文本。
部编本语文教材在“阅读链接”中通过单个文本衔接多个文本的方式,使课文扩展至整本书乃至一个阅读群,进而实现课内引向课外的深度融通阅读的课改精神。同时“课外阅读课内化”教学实践是依托于课内教材。例如《三国演义》课外阅读指导是依托部编本五年级下册第二组课文《草船借箭》。虽然学生对《三国演义》的主要人物“诸葛亮”有所了解,但在教师的解读下使学生能够更深刻的体会到诸葛亮对时间、天气、人心的神机妙算,进而引导学生课外阅读《三国演义》,最终使学生充分感知“诸葛亮”丰满的人物形象及文学魅力。
二、一条“线”,一组“群文”
课内课外阅读路径的打通需要找到恰到好处的衔接点作为主线精心串起一组组“群文”。
1、人文主题同频整合
人文主题同频整合是指将相似或相同主题文本放在一起且指导学生阅读与思考。例如,在以“乡愁“的课文教学中,将“乡愁”主题的诗文(课文)组织在一起,指导学生阅读不同时期及作家的诗文且体验文中情感变化,进而感知作者写作手法的差异性。这种“大而全”的同频整和式阅读阶段允许学生对文本进行独立解读。但有可能造成文本信息点的零散与独立,以及知识间关联与承接的不明显。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相同主题的文章时,还应当注重文章与单元知识点的系统性与逻辑性的衔接,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2、文体为线串联群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当基于个体思维特点且弱化文体教学要求,使小学生在具备文体意识的基础上,构建以文体为线索的课外阅读通道。例如,教师将相似文体的文章进行组织及教学,通过“举一反三”式的教学实践使学生能够有效理解及掌握该文体的表达特点及写作方法。例如,在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神话文体教学实践当中,引导学生对比阅读国内外神话《普罗米修斯》与《盘古开天地》,使学生体验不同文化背景下相同文体的异同点,并引导学生注重故事起因、经过、结果、创作想象力以及人物形象的描写。进而打通课内外神话文体阅读路径。
3、名人名家 ,自成一体。
关注名人名家对他们的文章进行分类组文,就能“以文会友”,较深刻地认识这位作者的思维方式、写作风格、表达特点,进而达到“学文知人”的阅读效果。例如将我国现代文学家叶圣陶、巴金、老舍、萧红、鲁迅、冰心、郁达夫等名家作品,合成一组“群文”进行阅读教学。部编本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就让让学生近距离走进鲁迅先生,由此延伸课外系统读鲁迅先生的著作。此外,也可以将国外名家作品组成一个课外阅读网。
4. 寻找主要对象,构建阅读线索
以此为组文线索。可以以“四季”为主线构建群文线索,可以以“山水花鸟”为主线构建群文线索,也可以以“动物”为主线构建群文线索。例如,二年级上册将与狐狸有关的文章《狐假虎威》《狐狸分奶酪》等集合在同一单元展开教学实践,有效提升了教学趣味性。
5.关注“表达”,聚焦“语用”
以文章表达为线索,找到课内与课外的共通点。例如部编本六上第二单元“重温革命岁月”,选文《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灯光》及课后两篇“阅读链接”在表达上共通之处即是点面结合的写法,由课内到课外,当然也可补充相同写法的作品,例如;巴金《鸟的天堂》、《大江保卫战》等。
四、结语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基于个体的性格及年龄差异性特点,在教学课件要求基础上开展课内外閱读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在有效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拓展学生知识面,进而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组织能力,最终实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喜荣.小学低年级群文阅读中课内、课外阅读相结合的策略[J].考试周刊,2017(16).
[2] 杨娜.小学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教学的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6(1).
[3]汪潮.试论群文阅读教学的机制[C].语文教学通讯:小学,2017(9).
[4]李芳芳.浅谈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有效整合[J].学周刊,2016(9).
[5]郑芳.做学生课内外阅读的引领者[J].艺术科技,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