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D66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1)06 — 0164 — 01
如今,常有新闻同行抱怨,由于媒体太多,人们对新闻记者的重视程度已大不如从前,无冕之王的形象已大打折扣。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并不是媒体过多造成的,而是一些记者自毁形象的结果。
身边总有这样一些记者,到现场采访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更有甚者,根本不到现场,让别人传个材料,还有一些记者利用采访之机,营自己私利。这些人不仅毁坏了记者形象,也毁坏了自己工作的媒体。
在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一个媒体里面如果这样的记者多了,那么其竞争力也就少了,其将来的消失也绝不是骇人听闻的传说。
笔者认为,新时期一个合格的新闻记者应该具有不怕吃苦,深入基层,敢于追求新闻的真实性,不怕打击报复,不贪图个人得失的好作风,并且善于不断学习,有熟练的新闻业务专业知识。
一、不怕吃苦,走基层
新闻工作必须真实地迅速地反映现实的变动,所以,新闻记者必须走入基层,与群众保持联系,才能在第一时间掌握现实的变动,捕捉到新闻。一些有经验的记者常说,“百里挑一,以一当十。”意识是说,要从一百个事实中挑出一个事实来,才能使这个事实起到十个事实的作用。要收集大量丰富的材料,那就只能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因此说,这个工作是很艰苦的,不仅要车马劳顿、长途跋涉地费体力,还要不断去了解、寻求、挖掘、研究费脑力,并且有一定的风险,并不是别人想象的那样浪漫,身背照相机,怀揣记者证,走到哪,哪里都笑脸相迎。所以说,做好记者工作需要有不怕吃苦的精神。
20年前,经济日报社前副总编辑罗开富368天重走长征路,克服了重重困难,采写出了一组中外知名的连续报道。现在一些年轻的新闻记者与罗开富对照起来,尤其缺乏他那种吃苦的精神,缺少那种“宁可不要命也要新闻”的斗志。不少新闻记者腿脚懒,喜欢开会,拿材料,不愿意深入基层采访,甚至有的不出去采访,道听途说,捕风捉影,上网“扒窃”。这就容易闹出笑话,甚至制造出假新闻来。
为倡导、鼓励新闻记者深入基层,一些媒体、地市宣传部门及国家都不断地开展了一些下基层活动。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齐齐哈尔日报农业部开展的“走村串户访农家”活动,受到了黑龙江省委宣传部的表彰,是全省新闻战线的一面旗帜。今年9月,中宣部在全国新闻界发起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目的也在于鼓励记者真正深入基层,走到百姓中间,写出更多更好的新闻作品。
二. 摆正良心,追求真实
作为一名合格的记者,仅仅不怕吃苦还是不够的,还要过利益关。不怕吃苦,深入基层,能扑捉到鲜活、真实的新闻,但是将新闻见诸报端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诱惑。尤其是采访一些负面报道时,各种阻挠就更多了。是屈服压力,还是接受诱惑,时刻拷打者记者的良知。稍有不慎,新闻的真实就被利益淹没,山西繁峙矿难事故的采访调查就是一例。先后有多家媒体的11名记者收受了当地有关负责人及非法矿主的现金、金元宝,将新闻人的职业道德良知与金钱做了交换。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坚持新闻真实性是新闻工作的起码要求,也是最高要求。新闻失实是新闻媒介最不能令人满意的问题。新闻失实可分为故意失实和非故意失实。非故意失实,多半是记者在采访中不深入,获得的原始材料失实造成的。故意失实,是记者明知道所写新闻与实际情况不符,却明知故犯,造成失实。比如,2003年,“三亚有望成为公开品尝老虎肉的城市”的新闻被一些媒体炒得火热,其实经有关部门证实是无稽之谈,是一条经过策划的假新闻,目的是提高三亚的知名度。需要指出的是有些新闻工作者不顾职业道德,拿人红包,搞有偿新闻。还有一些媒体拿了企业、团体的赞助或广告费,就不得不按人家的要求炒新闻。
真实、客观、公正是新闻永远遵循的准则。辽宁日报传媒集团记者栾俊学在20年的新闻职业生涯中,始终坚持做 “不畏邪恶,与正义并行”的打黑记者,威胁、恐吓没有让他屈服,金钱、地位也没有让他腐蚀,他认为,时下做一个合格的记者,首先是自己要守得住自己的新闻灵魂,任何时候都不要让利益扭曲了内心那新闻灵魂。
正如栾俊学所说的那样,一名合格的新闻记者必须做到不受利益的左右,这样才能做到真实、客观、公正地报道新闻事实。
三. 不断学习,苦练内功
新闻界有句流行话:记者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其实就是对那些不学无术,深度报道写得幼稚、外行记者的嘲讽。
当今,人们可选择的媒体越来越多,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新闻,如果你的报道不精彩,选取的角度不准确,也激发不了读者解读你采写的信息的兴趣,等于“瞎子点灯——白费蜡”,白白耗费了人力财力。因此,新闻记者在搞好工作的同时,还应腾出时间来充电,加强新闻知识学习的同时,注重提高理论水平和运用水平。
新闻记者首先要有一定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十分熟悉党的方针政策。还要有比较宽广的知识面和一定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知识能帮助记者和被采访对象有共同语言,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能使记者的采访更深入,能问到点子上。同时知识也能帮助记者辨别真伪、是非,找到问题的关键,而不会轻易上当。知识还能帮助记者把新闻、评论写得更丰富、生动、深化,更具有说服力。经济日报社导刊部主任姜波在一次主题为“怎样做好一个财经记者”的讲座中就提出:“要做好一个合格的财经记者,必须要有开阔的国际视野,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有良好的建设意识。”要有思想,要动脑筋,勤于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