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从名称上就可以看出它和社会生活的关系,其实就是和社会生活问题的关系。学生只有在积极参与或者正确解决社会生活问题中才能真正生成品德,单纯的说教是不可能完成该课程的终极目标的。“化解问题”是自主探究学习的最佳方式,是课堂教学与课外生活结合的纽带,是学生品德成长的最佳轨道。
一、化解教材问题,生成学生品德
《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内容多以问题方式呈现,随意翻阅四年级各版本《品德与社会》教材,多是以问题的形式展现。例如科教版第七册《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指出中小学生因安全事故、食物中毒、溺水等意外事故死亡的,平均每天有40多人,就是说几乎每天有一个班的学生在“消失”。有专家指出,通过安全教育,提高中小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80%的意外伤害将可以避免。教材于是以学生身边的公共安全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要“居安思危,防患未然”,了解公共安全与人民的生命财产息息相关,知道公共安全的重要性。
注意公共安全,不做危及公共安全的事,发现不安全的隐患,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保护公共安全设施和标志,自学遵守公共安全。化解安全问题的过程,就是生成品德的过程。再例如人教版第八册《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指出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全国13亿人每天的生活都离不开农业,从吃、穿、住,没有农业就没有我们美好的生活。从而凸显“三农”问题,只有解决这些问题,大家才能过上更好的生活。“问题”教材内容比比皆是,北师大版第三册的《保护水,节约水》,人教版第十二册的《只有一个地球》……如果统计的话,每种版本的十二册教材多数是以“问题”的形式展示教学内容。化解问题是品德课教学顺理成章的事,只有化解问题,学生才能生成良好的品德。
既然教材以“问题”呈现,那教学就要引导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化解问题,在学习实践中生成相应的品德。如果说数学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语文教学是教师发现学生学习问题的过程,品德与生活(社会)学习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材所选内容针对学生品德问题,以及社会需要学生从小养成的品德,多取自与学生有关的内容,取自学生自身的生活,非常适合学生运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自主探究,从中生成品德。因此化解教材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生成品德的过程,学以致用,成效较高。从以上两个课例可以看出以化解“问题”为出发点的教学流程,和学生品德生成的过程同步完成,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其中,认识问题的同时也认清自己错误的行为,化解问题的同时也解决自己的不当行为,真实有效生成品德。
二、化解社会问题,生成学生品德
教材问题毕竟和社会问题有一定距离,而且也不可能同步,几天一节的品德课根本跟不上瞬息万变的世界问题。互联网造就了地球村,也造成了学生眼前的问题层出不穷,与学生家庭、学生本身相关联的社会问题也屡见不鲜。学生如果不能正视这些社会问题,必将对自己的心灵造成伤害,影响品德课堂教学效果,影响品德的正常成长。学生如果只会躲避这些问题,则将远离社会,产生封闭症,更难于参与学校品德教育。所以品德课还必须引导学生初步分析他们关心的社会突出问题,理顺过节,正视问题,尝试解决问题,生成品德。
大的方面像国家社会问题,比如曾经发生的边疆骚乱,成人众说纷纭,小学生不知道所以然,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正确简明认识问题,尝试化解问题,生成品德。首先通过新闻报道,以直观的形式让学生了解暴徒的暴行,策划者的造假、误导,认清所谓民主人士的虚伪嘴脸。以朝代为序,简要了解新疆成为祖国大家庭的自然过程,从情理上认识新疆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的统一是来之不易的,也是一个国家富强的前提。
这些事关国土完整、国土安全的社会热点问题,必定成为现代小学生品德课不可分离的教育内容。否则品德教育就会有缺漏,学生品德成长就会有缺陷,品德成长不能与时俱进,自然无法生成良好品德。一个人强烈的爱国品德不是一朝一夕生成的,也不是纸上谈兵生成的。它更多的来源于社会,来源于了解社会问题的解决过程,来源于参与的过程,因为这个过程展示了人的生命的价值,与社会同在,与国家同在,认识到只有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国家才能强大,个人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生活更有意义。可以说,利用社会新闻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活生生的品德教育,效果要比教材教育好得多,不但从思想上培养化解社会问题的能力,而且养成正视社会问题的信心,为今后健康地步入社会,面对社会压力大有裨益。
三、化解生活问题,生成学生品德
学生平时生活总是会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如果品德课程无法培养学生化解生活问题,品德课程的教学也就没有实在的意义,即没有实效。这和其它文化课程有很大的不同,学生学习的多数课程,可以通过试卷来测试出掌握的知识、能力,而品德试卷对于学生品德的生成与否是没有多少价值的,品德课程唯有通过对学生生活的影响来体现它的课程价值,否则就成了无效课程,学生不会用心学习它,品德课程自然没有存在的价值。
品德教学可以说是一艘船的远航,化解教材问题只是解决了船体的问题,分解社会问题只是解决了动力问题,只有化解生活问题,即个性化化解生活问题,才解决了根本问题。否则,就是船到了成功的彼岸,人疯了,人狂了,人痴了又有什么作用,更不要说人死了,人的品德死了。品德教学在课堂,在课外,在学生的心里。学生学习生活成长在“问题”之中,理应认识问题,化解问题,生成品德。
(福建省漳平市铁路小学)
一、化解教材问题,生成学生品德
《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内容多以问题方式呈现,随意翻阅四年级各版本《品德与社会》教材,多是以问题的形式展现。例如科教版第七册《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指出中小学生因安全事故、食物中毒、溺水等意外事故死亡的,平均每天有40多人,就是说几乎每天有一个班的学生在“消失”。有专家指出,通过安全教育,提高中小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80%的意外伤害将可以避免。教材于是以学生身边的公共安全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要“居安思危,防患未然”,了解公共安全与人民的生命财产息息相关,知道公共安全的重要性。
注意公共安全,不做危及公共安全的事,发现不安全的隐患,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保护公共安全设施和标志,自学遵守公共安全。化解安全问题的过程,就是生成品德的过程。再例如人教版第八册《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指出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全国13亿人每天的生活都离不开农业,从吃、穿、住,没有农业就没有我们美好的生活。从而凸显“三农”问题,只有解决这些问题,大家才能过上更好的生活。“问题”教材内容比比皆是,北师大版第三册的《保护水,节约水》,人教版第十二册的《只有一个地球》……如果统计的话,每种版本的十二册教材多数是以“问题”的形式展示教学内容。化解问题是品德课教学顺理成章的事,只有化解问题,学生才能生成良好的品德。
既然教材以“问题”呈现,那教学就要引导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化解问题,在学习实践中生成相应的品德。如果说数学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语文教学是教师发现学生学习问题的过程,品德与生活(社会)学习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材所选内容针对学生品德问题,以及社会需要学生从小养成的品德,多取自与学生有关的内容,取自学生自身的生活,非常适合学生运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自主探究,从中生成品德。因此化解教材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生成品德的过程,学以致用,成效较高。从以上两个课例可以看出以化解“问题”为出发点的教学流程,和学生品德生成的过程同步完成,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其中,认识问题的同时也认清自己错误的行为,化解问题的同时也解决自己的不当行为,真实有效生成品德。
二、化解社会问题,生成学生品德
教材问题毕竟和社会问题有一定距离,而且也不可能同步,几天一节的品德课根本跟不上瞬息万变的世界问题。互联网造就了地球村,也造成了学生眼前的问题层出不穷,与学生家庭、学生本身相关联的社会问题也屡见不鲜。学生如果不能正视这些社会问题,必将对自己的心灵造成伤害,影响品德课堂教学效果,影响品德的正常成长。学生如果只会躲避这些问题,则将远离社会,产生封闭症,更难于参与学校品德教育。所以品德课还必须引导学生初步分析他们关心的社会突出问题,理顺过节,正视问题,尝试解决问题,生成品德。
大的方面像国家社会问题,比如曾经发生的边疆骚乱,成人众说纷纭,小学生不知道所以然,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正确简明认识问题,尝试化解问题,生成品德。首先通过新闻报道,以直观的形式让学生了解暴徒的暴行,策划者的造假、误导,认清所谓民主人士的虚伪嘴脸。以朝代为序,简要了解新疆成为祖国大家庭的自然过程,从情理上认识新疆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的统一是来之不易的,也是一个国家富强的前提。
这些事关国土完整、国土安全的社会热点问题,必定成为现代小学生品德课不可分离的教育内容。否则品德教育就会有缺漏,学生品德成长就会有缺陷,品德成长不能与时俱进,自然无法生成良好品德。一个人强烈的爱国品德不是一朝一夕生成的,也不是纸上谈兵生成的。它更多的来源于社会,来源于了解社会问题的解决过程,来源于参与的过程,因为这个过程展示了人的生命的价值,与社会同在,与国家同在,认识到只有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国家才能强大,个人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生活更有意义。可以说,利用社会新闻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活生生的品德教育,效果要比教材教育好得多,不但从思想上培养化解社会问题的能力,而且养成正视社会问题的信心,为今后健康地步入社会,面对社会压力大有裨益。
三、化解生活问题,生成学生品德
学生平时生活总是会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如果品德课程无法培养学生化解生活问题,品德课程的教学也就没有实在的意义,即没有实效。这和其它文化课程有很大的不同,学生学习的多数课程,可以通过试卷来测试出掌握的知识、能力,而品德试卷对于学生品德的生成与否是没有多少价值的,品德课程唯有通过对学生生活的影响来体现它的课程价值,否则就成了无效课程,学生不会用心学习它,品德课程自然没有存在的价值。
品德教学可以说是一艘船的远航,化解教材问题只是解决了船体的问题,分解社会问题只是解决了动力问题,只有化解生活问题,即个性化化解生活问题,才解决了根本问题。否则,就是船到了成功的彼岸,人疯了,人狂了,人痴了又有什么作用,更不要说人死了,人的品德死了。品德教学在课堂,在课外,在学生的心里。学生学习生活成长在“问题”之中,理应认识问题,化解问题,生成品德。
(福建省漳平市铁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