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始终都在思考如何建立一个完善的政治体制这个问题。托克维尔认为民主理论不是通过对旧有的和现行的政治体制对比来研究,也不是从古希腊和共和国时期的罗马民主历史来阐释民主理论,而是进行实践来寻找民主理论。因此,《论美国的民主》成为第一部从美国政治制度、社会情况和民情出发,进行政治社会学研究的第一部关于民主制度的政治学著作。
关键词:《论美国的民主》 托克维尔 主要思想 启示
一、托克维尔写作背景及目的
托克维尔在政治上倾向于自由主义。他在法国大革命中意识到贵族特权的时代已经没落,平等是大势所趋。他开始长时间的对美国社会进行全面考察后把自己的思想与各界社会人士交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思考和总结,最后形成了这部伟大的专著《论美国的民主》。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从经历过这场革命的国家中找到一个使这场革命发展得最完满和最和平的国家,从而辨明革命自然应当产生的结果;如有可能,再探讨能使革命有益于人类的方法。”这才是托克维尔去美国考察的真正写作目的。
二、对本书的理解与思考
1.结构与内容分析。
1.1《论美国的民主》的结构分析。本书分上、下两卷。上卷讲述美国政治制度及其产生的根源,共有两部分,第一部分共八章,主要讲述美国的政治制度,前三章主要介绍美国的地理情况与特点,美国人权的来源及其对后来美国社会和政治的影响:后五章具体介绍美国的人民主权原则,和立法三权分立的设置,以及联邦宪法等几个方面。
第二部分共十章,对美国的民主进行社会学的分析。前四章主要介绍美国的正当状况;第五,六章主要说明美国的民主政府与公民社会之间的关系;第七八章主要论述多数在美国享有的去向权威及其后果及防止這种危险的措施和方法;第九章主要论述有助于美国维护民主共和制的一些因素;第十章主要论述美国境内的黑人,印第安人和白人三个种族的现状和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最后分析了美国商业保持兴盛的原因。
下卷分四个部分,以美国为背景发挥其政治哲学和政治社会学思想。全书的基本思想概括在上卷的《绪论》里。
1.2内容分析。这部书主要介绍“自由平等”、“尊重权力”、“尊崇法制”、“主权分享”、“均势制衡”等思想和原则。本书的基本观点是 “平等的逐渐发展,是事所必至,天意使然。这种发展具有的主要特征是:它是普遍的和持久的,它每时每刻都能摆脱人力的阻挠,所有的事和所有的人都在帮助它前进。”并找出这一原因是“民主的法制一般趋向于照顾大多数人的利益,因为它来自公民之中的多数。公民之中的多数虽然可能犯错误,但它没有与自己对立的利益。贵族的法制与此相反,它趋向于使少数人垄断财富和权力。”
2.对《论美国的民主》中主要的观点的思考及理解。
2.1发展民主政治是必然趋势。托克维尔在书中写到:“平等的逐渐发展,是事所必至。天意使然。这种发展具有的主要特征是:它是普遍的和持久的,它每时每刻,都能摆脱人力的阻挠,所有的事和所有的人都在帮助它前进。”这一句阐释了本书的基本思想,在于承认贵族制度必然衰落和平等与民主的发展势不可挡。
2.2建立民主最重要的因素是一个国家的民情。他认为“法制比自然环境更有助于美国维护民主共和制度,而民情比法制的贡献更大”。美国民主制建立很大部分是法制作用,但民情的作用又大于法制的作用,是使全体美国人能够维护民主制度的独特原因。而自然环境对一个国家的命运所起的作用,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巨大。
在托克维尔看来,建立民主最重要的要素是一个国家的民情,这种民情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风尚习俗和精神特征,它构成一个国家民主的社会基础。民主制度是在尊重本国民情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制度建构。
2.3各州政府与联邦政府的宪法关系有效的保证人民主权的行使。托克维尔在书中指出:“每个州不仅只有一个立法机构,而且只有一个可以创造本州的政治生活的政权机关。没有任何力量可以反对每州的立法机关。”在第130页中写到“在当时法国一共有十三个最高法院,它们绝大部分有权解释法律,而且不准上诉。而在美国,正像只有一个立法机构可以立法一样,只有一个法院可以解释法律。”这些论述可以看出,美国各州拥有自治权,但都必须统一服从一个最高的当局,压倒一切的权力掌握在代表全国人民的议员手中,能够改变政治准则的是全国人民。
2.4美国民主思想的普及推动了选举制度和立法制度的完善。托克维尔指出:“在美国,立法者和执法者均由人民指定,并由人民本身组成惩治违法者的陪审团。各项制度,不仅在其原则上,而且在其作用的发挥上,都是民主的。”在美国有这样一种与中国“公务员热”截然相反的政治现象,全美国都承认普选权。不管社会地位高低,人人都有这项权利,在美国,最卓越的人士很少去从政,被统治者中间人才荟萃,可是人民并不憎恨社会的高级阶层。这和中国现行的“公务员热”形成鲜明的对比,值得去思考,究其缘由。
美国民主对选举法也产生影响,当今中国选举制度改革遇到很多瓶颈,究其根本和民主程度有极大的关系。简单地说,要改革我国的选举制度,必须达到一种民情——民主思想的普及。
2.5关于多数的暴政。
2.5.1“多数暴政”如何产生?民众认为平等是人的本能,平等优先于自由的,所以民主是天意使然、不可阻挡,但托克维尔担心的是平等优先于自由的心态可以通向自由,也可以走向专制。这一论述就成为托克维尔 “多数的暴政”思想起点。
2.5.2真正的“多数暴政”是什么含义?多数的暴政是《论美国的民主》上卷第二部分第七章的主要内容。“多数的暴政”的概念很难界定,托克维尔将民主下的多数暴政称为是“温和的暴政”、“多数人的暴政”,主要是指立法机构、司法机构和行政机构以多数的名义滥用权力,简言之,是多数的无限权威及其后果。托克维尔指出“民主政府的本质,在于多数对政府的统治是绝对的,因为在民主制度下,谁也对抗不了多数。”托克维尔指出多数的暴政主要有三:多数名义下的少数人的暴政,选举的暴政以及多数在社会上和舆论上对少数的暴政。 正如我国民间都有这样一句话“不杀不足以平民愤”。这句话是说一个十恶不赦的罪人因为犯下大罪一定要杀掉,这样人民才能平息心中的愤怒。这句话在民主法制的今天就是一种民主的暴政。法治社会里,刑事案件的判决是要依据法律,而不是根据人民的情感为标准。犯罪嫌疑人是否判处死刑必须要有足够证据以及达到判死刑的程度。
2.5.3如何理解“舆论的宗教”与现代社会的“多数暴政”的关系?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下卷将“多数的暴政”概念进行了延伸,提出一个更具有针对性的概念“舆论的宗教”
书中说“个人出于对理性的骄傲而拒绝了传统信仰,却又因为理性的虚弱而相信多数的正确。”简而言之,民主时代里,公众对舆论是盲目信仰的,公众丧失独立自主的判断力和思想的习惯,使“多数”的数量优势和道义优势成为公众舆论的权威性。公众舆论便具有了宗教般的力量,成为不言而喻的真理。
2.5.4美国是怎么样削弱“多数暴政”的?托克维尔提出三种途径:不存在行政集权、法学家精神以及视陪审团为政治机构。
2.6关于民主的限度。
2.6.1民主有没有限度?民主是为了防止专制而设置的,而“多数的暴政”让我们深思民主是否存在缺陷,民主的限度又在哪里。
托克维尔提到“ 民主并不给予人民以最精明能干的政府,但能提供最精明能干的政府往往不能创造出来的东西:使整个社会洋溢持久的积极性,具有充沛的活力,充满离开它就不能存在和不论环境如何不利都能创造出奇迹的精力。這就是民主的真正好处。”但民主的功能是有限的,这种“好处”也不能无限制的放大。正如亨廷顿在反思美国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民主的危机时就提出,“民主在很大程度上需要节制。”
2.6.2为什么民主会存在限度?民主不是万能的,首先,民主容易忽略个人权益;其次,民主易产生从众心理,从而降低公共政策有效性和科学性。这主要是因为民主首要原则是平等,与公共决策效率优先原则想冲突。所以,民主有其所不能的领域。
2.6.3民主的限度是什么?对于中国的意义是什么?为了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应将民主活动的范围限制在公共领域,坚决反对一切以公共秩序为由侵占私人空间;另一方面以不产生多数人对少数人温和暴政为限度,提高公民的政治参的制度化建设,正确认识民主的缺陷及限度,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三、结语
1.本书对民主发展模式的理性认识。《论美国的民主》中托克维尔有不少关于美国现实民情和对民主渊源的分析,认识到美国式民主的优势和特征,同时强调了其存在的特殊性,支出这种模式不能照搬照抄。
其次,托克维尔在创作《论美国的民主》时注重文字材料的来源,资料也相当丰富,大量引用当时美国的宪法条文。
2.著作的不足之处:这本书缺乏总体的框架,系统性不足。使读者在阅读时较难清晰把握著作的思想,章节与章节之间由于主题过于细致,变得逻辑性不够严密。
作者带有主观色彩,而且对美国民主的描述过于夸大,没有清醒地认识到这样的制度同样存在诸多弊端。
3.对我国民主制度建设的启示。
3.1培育适合中国自己民众的民主思想的民情。我国民主化进程发展缓慢。关键原因是民众民主思想不够深入,所以没有合适的民情作为民主生长的土壤。从《论美国的民主》中我们可以明确中国的民主要而且只能采取渐进式发展,培养合适的民情土壤是一切的开端,基层民主自治就是最好的体现。
3.2以不产生多数人暴政的前提下充分提高公民政治参与水平。我们应当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在发展阶段的缺陷,要结合我国的国情,将民主的范围限制在公共领域,保护私人空间不被民主绑架。也要警惕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同时也要提高公民的政治参与制度化水平,为民众政治参与提供良好制度环境和社会环境。
民主政体不存在统一的形式,民主政体是多样化的。由于世界各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不同、发展水平不同、文化观念不同、道德习俗不同,使得各个国家在确定本国的政体框架时,必须要考虑人民既有的政治传统观念、既定的经济发展水平、既有的社会各阶层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甚至是国家周边安全等等因素。所以,美国的民主形式不是唯一民主形式,中国要有自己独特的民主模式。
参考文献:
[1]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M].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6.
[2]胡红霞.论民主制下的“多数暴政”问题[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12.
[3]黄杰.浅析托克维尔的民主思想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J].江南大学.2010.6.
[4]王卫.民主与暴政之间——论托克维尔防止多数的暴政的思想[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9.
[5]马凌.“多数的暴政”与“舆论的宗教”——托克维尔的公众舆论观念[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
作者简介:兰培珍(1988—),女,籍贯: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陕西师范大学,2013级硕士研究生,政治经济学院政治学系,研究方向:政治学理论,政治现代化。
关键词:《论美国的民主》 托克维尔 主要思想 启示
一、托克维尔写作背景及目的
托克维尔在政治上倾向于自由主义。他在法国大革命中意识到贵族特权的时代已经没落,平等是大势所趋。他开始长时间的对美国社会进行全面考察后把自己的思想与各界社会人士交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思考和总结,最后形成了这部伟大的专著《论美国的民主》。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从经历过这场革命的国家中找到一个使这场革命发展得最完满和最和平的国家,从而辨明革命自然应当产生的结果;如有可能,再探讨能使革命有益于人类的方法。”这才是托克维尔去美国考察的真正写作目的。
二、对本书的理解与思考
1.结构与内容分析。
1.1《论美国的民主》的结构分析。本书分上、下两卷。上卷讲述美国政治制度及其产生的根源,共有两部分,第一部分共八章,主要讲述美国的政治制度,前三章主要介绍美国的地理情况与特点,美国人权的来源及其对后来美国社会和政治的影响:后五章具体介绍美国的人民主权原则,和立法三权分立的设置,以及联邦宪法等几个方面。
第二部分共十章,对美国的民主进行社会学的分析。前四章主要介绍美国的正当状况;第五,六章主要说明美国的民主政府与公民社会之间的关系;第七八章主要论述多数在美国享有的去向权威及其后果及防止這种危险的措施和方法;第九章主要论述有助于美国维护民主共和制的一些因素;第十章主要论述美国境内的黑人,印第安人和白人三个种族的现状和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最后分析了美国商业保持兴盛的原因。
下卷分四个部分,以美国为背景发挥其政治哲学和政治社会学思想。全书的基本思想概括在上卷的《绪论》里。
1.2内容分析。这部书主要介绍“自由平等”、“尊重权力”、“尊崇法制”、“主权分享”、“均势制衡”等思想和原则。本书的基本观点是 “平等的逐渐发展,是事所必至,天意使然。这种发展具有的主要特征是:它是普遍的和持久的,它每时每刻都能摆脱人力的阻挠,所有的事和所有的人都在帮助它前进。”并找出这一原因是“民主的法制一般趋向于照顾大多数人的利益,因为它来自公民之中的多数。公民之中的多数虽然可能犯错误,但它没有与自己对立的利益。贵族的法制与此相反,它趋向于使少数人垄断财富和权力。”
2.对《论美国的民主》中主要的观点的思考及理解。
2.1发展民主政治是必然趋势。托克维尔在书中写到:“平等的逐渐发展,是事所必至。天意使然。这种发展具有的主要特征是:它是普遍的和持久的,它每时每刻,都能摆脱人力的阻挠,所有的事和所有的人都在帮助它前进。”这一句阐释了本书的基本思想,在于承认贵族制度必然衰落和平等与民主的发展势不可挡。
2.2建立民主最重要的因素是一个国家的民情。他认为“法制比自然环境更有助于美国维护民主共和制度,而民情比法制的贡献更大”。美国民主制建立很大部分是法制作用,但民情的作用又大于法制的作用,是使全体美国人能够维护民主制度的独特原因。而自然环境对一个国家的命运所起的作用,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巨大。
在托克维尔看来,建立民主最重要的要素是一个国家的民情,这种民情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风尚习俗和精神特征,它构成一个国家民主的社会基础。民主制度是在尊重本国民情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制度建构。
2.3各州政府与联邦政府的宪法关系有效的保证人民主权的行使。托克维尔在书中指出:“每个州不仅只有一个立法机构,而且只有一个可以创造本州的政治生活的政权机关。没有任何力量可以反对每州的立法机关。”在第130页中写到“在当时法国一共有十三个最高法院,它们绝大部分有权解释法律,而且不准上诉。而在美国,正像只有一个立法机构可以立法一样,只有一个法院可以解释法律。”这些论述可以看出,美国各州拥有自治权,但都必须统一服从一个最高的当局,压倒一切的权力掌握在代表全国人民的议员手中,能够改变政治准则的是全国人民。
2.4美国民主思想的普及推动了选举制度和立法制度的完善。托克维尔指出:“在美国,立法者和执法者均由人民指定,并由人民本身组成惩治违法者的陪审团。各项制度,不仅在其原则上,而且在其作用的发挥上,都是民主的。”在美国有这样一种与中国“公务员热”截然相反的政治现象,全美国都承认普选权。不管社会地位高低,人人都有这项权利,在美国,最卓越的人士很少去从政,被统治者中间人才荟萃,可是人民并不憎恨社会的高级阶层。这和中国现行的“公务员热”形成鲜明的对比,值得去思考,究其缘由。
美国民主对选举法也产生影响,当今中国选举制度改革遇到很多瓶颈,究其根本和民主程度有极大的关系。简单地说,要改革我国的选举制度,必须达到一种民情——民主思想的普及。
2.5关于多数的暴政。
2.5.1“多数暴政”如何产生?民众认为平等是人的本能,平等优先于自由的,所以民主是天意使然、不可阻挡,但托克维尔担心的是平等优先于自由的心态可以通向自由,也可以走向专制。这一论述就成为托克维尔 “多数的暴政”思想起点。
2.5.2真正的“多数暴政”是什么含义?多数的暴政是《论美国的民主》上卷第二部分第七章的主要内容。“多数的暴政”的概念很难界定,托克维尔将民主下的多数暴政称为是“温和的暴政”、“多数人的暴政”,主要是指立法机构、司法机构和行政机构以多数的名义滥用权力,简言之,是多数的无限权威及其后果。托克维尔指出“民主政府的本质,在于多数对政府的统治是绝对的,因为在民主制度下,谁也对抗不了多数。”托克维尔指出多数的暴政主要有三:多数名义下的少数人的暴政,选举的暴政以及多数在社会上和舆论上对少数的暴政。 正如我国民间都有这样一句话“不杀不足以平民愤”。这句话是说一个十恶不赦的罪人因为犯下大罪一定要杀掉,这样人民才能平息心中的愤怒。这句话在民主法制的今天就是一种民主的暴政。法治社会里,刑事案件的判决是要依据法律,而不是根据人民的情感为标准。犯罪嫌疑人是否判处死刑必须要有足够证据以及达到判死刑的程度。
2.5.3如何理解“舆论的宗教”与现代社会的“多数暴政”的关系?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下卷将“多数的暴政”概念进行了延伸,提出一个更具有针对性的概念“舆论的宗教”
书中说“个人出于对理性的骄傲而拒绝了传统信仰,却又因为理性的虚弱而相信多数的正确。”简而言之,民主时代里,公众对舆论是盲目信仰的,公众丧失独立自主的判断力和思想的习惯,使“多数”的数量优势和道义优势成为公众舆论的权威性。公众舆论便具有了宗教般的力量,成为不言而喻的真理。
2.5.4美国是怎么样削弱“多数暴政”的?托克维尔提出三种途径:不存在行政集权、法学家精神以及视陪审团为政治机构。
2.6关于民主的限度。
2.6.1民主有没有限度?民主是为了防止专制而设置的,而“多数的暴政”让我们深思民主是否存在缺陷,民主的限度又在哪里。
托克维尔提到“ 民主并不给予人民以最精明能干的政府,但能提供最精明能干的政府往往不能创造出来的东西:使整个社会洋溢持久的积极性,具有充沛的活力,充满离开它就不能存在和不论环境如何不利都能创造出奇迹的精力。這就是民主的真正好处。”但民主的功能是有限的,这种“好处”也不能无限制的放大。正如亨廷顿在反思美国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民主的危机时就提出,“民主在很大程度上需要节制。”
2.6.2为什么民主会存在限度?民主不是万能的,首先,民主容易忽略个人权益;其次,民主易产生从众心理,从而降低公共政策有效性和科学性。这主要是因为民主首要原则是平等,与公共决策效率优先原则想冲突。所以,民主有其所不能的领域。
2.6.3民主的限度是什么?对于中国的意义是什么?为了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应将民主活动的范围限制在公共领域,坚决反对一切以公共秩序为由侵占私人空间;另一方面以不产生多数人对少数人温和暴政为限度,提高公民的政治参的制度化建设,正确认识民主的缺陷及限度,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三、结语
1.本书对民主发展模式的理性认识。《论美国的民主》中托克维尔有不少关于美国现实民情和对民主渊源的分析,认识到美国式民主的优势和特征,同时强调了其存在的特殊性,支出这种模式不能照搬照抄。
其次,托克维尔在创作《论美国的民主》时注重文字材料的来源,资料也相当丰富,大量引用当时美国的宪法条文。
2.著作的不足之处:这本书缺乏总体的框架,系统性不足。使读者在阅读时较难清晰把握著作的思想,章节与章节之间由于主题过于细致,变得逻辑性不够严密。
作者带有主观色彩,而且对美国民主的描述过于夸大,没有清醒地认识到这样的制度同样存在诸多弊端。
3.对我国民主制度建设的启示。
3.1培育适合中国自己民众的民主思想的民情。我国民主化进程发展缓慢。关键原因是民众民主思想不够深入,所以没有合适的民情作为民主生长的土壤。从《论美国的民主》中我们可以明确中国的民主要而且只能采取渐进式发展,培养合适的民情土壤是一切的开端,基层民主自治就是最好的体现。
3.2以不产生多数人暴政的前提下充分提高公民政治参与水平。我们应当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在发展阶段的缺陷,要结合我国的国情,将民主的范围限制在公共领域,保护私人空间不被民主绑架。也要警惕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同时也要提高公民的政治参与制度化水平,为民众政治参与提供良好制度环境和社会环境。
民主政体不存在统一的形式,民主政体是多样化的。由于世界各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不同、发展水平不同、文化观念不同、道德习俗不同,使得各个国家在确定本国的政体框架时,必须要考虑人民既有的政治传统观念、既定的经济发展水平、既有的社会各阶层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甚至是国家周边安全等等因素。所以,美国的民主形式不是唯一民主形式,中国要有自己独特的民主模式。
参考文献:
[1]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M].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6.
[2]胡红霞.论民主制下的“多数暴政”问题[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12.
[3]黄杰.浅析托克维尔的民主思想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J].江南大学.2010.6.
[4]王卫.民主与暴政之间——论托克维尔防止多数的暴政的思想[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9.
[5]马凌.“多数的暴政”与“舆论的宗教”——托克维尔的公众舆论观念[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
作者简介:兰培珍(1988—),女,籍贯: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陕西师范大学,2013级硕士研究生,政治经济学院政治学系,研究方向:政治学理论,政治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