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粮食产量“十连增”,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却把“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了2014年首要的经济任务,其中或有难言之隐。
选择更便宜的进口粮食正成为国际趋势,日益发达的国际粮食交易市场和航运业也为进口粮食提供了便利。更何况,在来势汹汹的进口粮食背后,是美国在主导全球范围的自由贸易谈判时不断以对手国开放农业为条件,诸多主要经济体已纷纷准备就范,在2014年削减农业补贴,降低粮食进口关税来换取贸易谈判的进展。
但与绝大多数其他国家不同的是,中国是农业大国,却不是农业强国。国内粮食供需变化足以引起世界粮价的变动,粮食产业调整也会对大量的农业人口产生影响。如果效仿其他国家牺牲粮食自给为代价换取贸易空间,风险颇高。
中国成为粮价高地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旦发生大饥荒,有钱也没用。解决13亿人吃饭问题,要坚持立足国内。”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3年11月赴山东调研时强调说。
但就现实而言,进口粮食已经成为一种更经济的选择,而且这样的趋势在短期内恐怕难以扭转。根据美国农业部12月10日发布的2013-2014年度全球农产品供需预测,各种主要粮食作物将维持供大于求的局面,压制国际粮食价格。
美国农业部预计2013-2014年度全球稻米产量4.71亿吨,处于历史纪录高位。在稻米主产区,印度和泰国虽然分别遭遇了干旱和洪灾,但是其稻米产量却继续创出新高。而另一稻米主要产国菲律宾虽然遭遇超级台风“海燕”,但产量受影响并没有预期的大。菲律宾稻米产量预期仍有1160万吨。
美国农业部还将全球小麦供应量上调至8.87亿吨,较上一年度同比上涨3210万吨。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作为主要小麦产国,其产量预期均上升。
造成目前国际粮价低迷的局面尚需追溯到2011年,当时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上的粮食价格处于历史高点。高粮价随后刺激了全球范围的播种面积和粮食供给增长,并带来了供大于求和高库存。
中国政府长期以来逐年提高国内粮食收购价格以保护粮农生产。截至2013年11月末,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下称“中储粮”)的原粮收购价格较2009年末提高了34%。
中国粮油信息网公布的12月17日中国进口大豆成本加运费在565-586美元/吨,折合约3490元/吨,中储粮公布的12月5日大豆收储价格在4720元/吨。其他品种当中,从美国进口小麦成本加运费折合不超过2124元/吨,国内小麦收储价格为2574元/吨;从美国进口玉米成本加运费折合不超过1511元/吨,国内玉米收储价格为2217元/吨。这意味着,如果仅从国外进口粮食再卖给中储粮就有着相当大的盈利空间。
美国2013-2014年度农产品出口收入有望达到1370亿美元,美国作为粮食出口大国的地位无法撼动。更重要的是,或是基于中国国内粮价与进口粮食价格的倒挂,美国农业部还预测,美国对中国的农产品出口收入将达215亿美元,与历史高点基本持平。上海航运交易所发布的中国进口粮食的干散货运费持续上涨,也反映出短期的粮食进口贸易活跃。
粮食自给难以满足“刚需”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0193.5万吨,同比增长2.1%,史无前例地实现了“十连增”。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最近则表示,目前中国水稻、小麦、玉米这三大谷物平均自给率为98%,今后将合理确定目标定位和主要农产品发展的优先顺序,确保三大谷物自给率保持在95%以上,其中水稻、小麦两大口粮保持100%自给。
然而看到这些数据先别过于乐观,这里面存在一个统计口径差异。国家统计局对粮食产量统计包括谷物、薯类和豆类,三大谷物只是其中一部分。综合海关总署的进出口统计数据和美国农业部关于中国粮食生产的统计数据,如果算上豆类和其他粮食,中国的粮食自给率实际上只有86%。
问题最为严重的品种是大豆。中国目前是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对外依存度达到83%。而且中国国产的非转基因大豆主要供给国外,美国农业部将中国作为最主要的非转基因大豆供应国,但同时中国从国外大量进口转基因大豆。即便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存在争议,但从如此高的对外依存度看,国际大豆价格波动就会对国内产生巨大的经济风险。
中国的人口仍在增长,城市化人口也在快速增加,再加上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升级、农产品加工等因素,中国粮食增产的幅度已经无法满足消费刚性增长的幅度。从总量来讲,相当于有约两亿中国人需要外国的粮食养活。
目前中国的耕地名义上达到18.3亿亩,但高标准旱涝保收的农田仅有8亿多亩。因此,多进口粮食,等于进口土地和水,确实有其道理。但是从长期看,国际市场毕竟是一个调剂余缺的工具,如果依赖进口,相当于是把饭碗放在别人手里。
粮食贸易 自贸谈判绕不过的坎
WTO多哈回合谈判缺乏进展已经让自贸区谈判成为国际贸易的必争之地。而在中国国内,设立自贸区试点也成为“开放促改革”的前线,并且首次列入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主要任务之中。从世界各国的情况看,首先平衡好粮食问题才能为自由贸易打下基础。
目前,在欧盟和日本分别与美国进行的TTIP和TPP自贸谈判中,粮食进口都成为了最关键的争论焦点之一。中国和东盟国家的自贸区谈判,扩大稻米进口已经引起了一些担忧。中国如果要与美国开展自贸谈判,恐怕同样绕不过粮食这道坎。
面对来自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压力,欧盟和日本选择了在粮食贸易政策上退让。欧盟从2001年以来就是世界第一大小麦进口经济体。从2014年起,欧盟将实施新一轮为期7年的“共同农业政策”,目前占欧盟财政支出约50%的农业补贴会被进一步削减。
日本方面,安倍政府提出了将从2014年至2019年逐步取消已经实施了40多年的对生产过剩稻米农民的补贴,并削减进口稻米关税。这一政策将导致日本刻意保护国产稻米价格的局面被打破,为进口稻米打开市场空间。
然而,在换取工业和服务业贸易空间的同时,一旦发生世界粮食供给约束,粮食进口依存度高的国家将束手无策。一边是短期内低成本的粮食进口和平等贸易政策呼声,另一边是保证本国长期粮食安全,对于每个国家而言都是一道艰难的选择题。这样的风险显而易见,但是欧盟和日本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牺牲农业部门的利益和粮食自给度来换取自贸谈判的进展。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却不是一个农业强国。按照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的估计,现在中国农村还居住着近7亿的人口,种地的劳动力还有2.8亿人,按照18亿亩耕地计算,平均一个劳动力只能种6亩4分地。从郑新立的估算不难看出,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迫切需要提高,否则面对进口粮食的冲击,中国本土粮食供应将毫无还手之力。
相比于2012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笼统地提出“保障农产品供给”,2013年的会上具体提出,在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同时“适度进口”。不出意外,这将是中国平衡粮食进口和自给的原则,乃至于成为其他国际贸易和涉农政策的底线。
选择更便宜的进口粮食正成为国际趋势,日益发达的国际粮食交易市场和航运业也为进口粮食提供了便利。更何况,在来势汹汹的进口粮食背后,是美国在主导全球范围的自由贸易谈判时不断以对手国开放农业为条件,诸多主要经济体已纷纷准备就范,在2014年削减农业补贴,降低粮食进口关税来换取贸易谈判的进展。
但与绝大多数其他国家不同的是,中国是农业大国,却不是农业强国。国内粮食供需变化足以引起世界粮价的变动,粮食产业调整也会对大量的农业人口产生影响。如果效仿其他国家牺牲粮食自给为代价换取贸易空间,风险颇高。
中国成为粮价高地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旦发生大饥荒,有钱也没用。解决13亿人吃饭问题,要坚持立足国内。”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3年11月赴山东调研时强调说。
但就现实而言,进口粮食已经成为一种更经济的选择,而且这样的趋势在短期内恐怕难以扭转。根据美国农业部12月10日发布的2013-2014年度全球农产品供需预测,各种主要粮食作物将维持供大于求的局面,压制国际粮食价格。
美国农业部预计2013-2014年度全球稻米产量4.71亿吨,处于历史纪录高位。在稻米主产区,印度和泰国虽然分别遭遇了干旱和洪灾,但是其稻米产量却继续创出新高。而另一稻米主要产国菲律宾虽然遭遇超级台风“海燕”,但产量受影响并没有预期的大。菲律宾稻米产量预期仍有1160万吨。
美国农业部还将全球小麦供应量上调至8.87亿吨,较上一年度同比上涨3210万吨。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作为主要小麦产国,其产量预期均上升。
造成目前国际粮价低迷的局面尚需追溯到2011年,当时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上的粮食价格处于历史高点。高粮价随后刺激了全球范围的播种面积和粮食供给增长,并带来了供大于求和高库存。
中国政府长期以来逐年提高国内粮食收购价格以保护粮农生产。截至2013年11月末,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下称“中储粮”)的原粮收购价格较2009年末提高了34%。
中国粮油信息网公布的12月17日中国进口大豆成本加运费在565-586美元/吨,折合约3490元/吨,中储粮公布的12月5日大豆收储价格在4720元/吨。其他品种当中,从美国进口小麦成本加运费折合不超过2124元/吨,国内小麦收储价格为2574元/吨;从美国进口玉米成本加运费折合不超过1511元/吨,国内玉米收储价格为2217元/吨。这意味着,如果仅从国外进口粮食再卖给中储粮就有着相当大的盈利空间。
美国2013-2014年度农产品出口收入有望达到1370亿美元,美国作为粮食出口大国的地位无法撼动。更重要的是,或是基于中国国内粮价与进口粮食价格的倒挂,美国农业部还预测,美国对中国的农产品出口收入将达215亿美元,与历史高点基本持平。上海航运交易所发布的中国进口粮食的干散货运费持续上涨,也反映出短期的粮食进口贸易活跃。
粮食自给难以满足“刚需”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0193.5万吨,同比增长2.1%,史无前例地实现了“十连增”。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最近则表示,目前中国水稻、小麦、玉米这三大谷物平均自给率为98%,今后将合理确定目标定位和主要农产品发展的优先顺序,确保三大谷物自给率保持在95%以上,其中水稻、小麦两大口粮保持100%自给。
然而看到这些数据先别过于乐观,这里面存在一个统计口径差异。国家统计局对粮食产量统计包括谷物、薯类和豆类,三大谷物只是其中一部分。综合海关总署的进出口统计数据和美国农业部关于中国粮食生产的统计数据,如果算上豆类和其他粮食,中国的粮食自给率实际上只有86%。
问题最为严重的品种是大豆。中国目前是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对外依存度达到83%。而且中国国产的非转基因大豆主要供给国外,美国农业部将中国作为最主要的非转基因大豆供应国,但同时中国从国外大量进口转基因大豆。即便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存在争议,但从如此高的对外依存度看,国际大豆价格波动就会对国内产生巨大的经济风险。
中国的人口仍在增长,城市化人口也在快速增加,再加上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升级、农产品加工等因素,中国粮食增产的幅度已经无法满足消费刚性增长的幅度。从总量来讲,相当于有约两亿中国人需要外国的粮食养活。
目前中国的耕地名义上达到18.3亿亩,但高标准旱涝保收的农田仅有8亿多亩。因此,多进口粮食,等于进口土地和水,确实有其道理。但是从长期看,国际市场毕竟是一个调剂余缺的工具,如果依赖进口,相当于是把饭碗放在别人手里。
粮食贸易 自贸谈判绕不过的坎
WTO多哈回合谈判缺乏进展已经让自贸区谈判成为国际贸易的必争之地。而在中国国内,设立自贸区试点也成为“开放促改革”的前线,并且首次列入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主要任务之中。从世界各国的情况看,首先平衡好粮食问题才能为自由贸易打下基础。
目前,在欧盟和日本分别与美国进行的TTIP和TPP自贸谈判中,粮食进口都成为了最关键的争论焦点之一。中国和东盟国家的自贸区谈判,扩大稻米进口已经引起了一些担忧。中国如果要与美国开展自贸谈判,恐怕同样绕不过粮食这道坎。
面对来自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压力,欧盟和日本选择了在粮食贸易政策上退让。欧盟从2001年以来就是世界第一大小麦进口经济体。从2014年起,欧盟将实施新一轮为期7年的“共同农业政策”,目前占欧盟财政支出约50%的农业补贴会被进一步削减。
日本方面,安倍政府提出了将从2014年至2019年逐步取消已经实施了40多年的对生产过剩稻米农民的补贴,并削减进口稻米关税。这一政策将导致日本刻意保护国产稻米价格的局面被打破,为进口稻米打开市场空间。
然而,在换取工业和服务业贸易空间的同时,一旦发生世界粮食供给约束,粮食进口依存度高的国家将束手无策。一边是短期内低成本的粮食进口和平等贸易政策呼声,另一边是保证本国长期粮食安全,对于每个国家而言都是一道艰难的选择题。这样的风险显而易见,但是欧盟和日本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牺牲农业部门的利益和粮食自给度来换取自贸谈判的进展。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却不是一个农业强国。按照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的估计,现在中国农村还居住着近7亿的人口,种地的劳动力还有2.8亿人,按照18亿亩耕地计算,平均一个劳动力只能种6亩4分地。从郑新立的估算不难看出,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迫切需要提高,否则面对进口粮食的冲击,中国本土粮食供应将毫无还手之力。
相比于2012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笼统地提出“保障农产品供给”,2013年的会上具体提出,在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同时“适度进口”。不出意外,这将是中国平衡粮食进口和自给的原则,乃至于成为其他国际贸易和涉农政策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