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补白,在语文教学中,就是在文本的生发和空白之处发挥想象,将空白的内容、空白的意境和空白的言语进行合理的补充,它是对文本资源的开发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能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我们不难发现,教材中许多地方是给读者留有“余地”的,教师如能紧扣这一契机引导学生对其进行补白,那么教学的深度和广度都会得到发展,学生可以张开想象的羽翼,更好的走进文本深处。
一、标点添白,激活文本
标点符号是文章不可缺少的细胞,它是书面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作用其实与语言文字相同,也是在表情达意。读懂标点符号比读懂课文的语句更能体现水平,在用标点符号设下的空白处,往往给人一种余音缭绕,意犹未尽的感觉,让读者情不自禁地去联想,去补充。因此,教师可在必要的时将标点符号作为研读点,链接空白,充实空白,在学生的再造想象中引领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层对话,从而激活文本。如《孔子游春》一课,教师用多媒体出示文中这样一段话: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密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轻风是她甜蜜的絮语……教师引导学生,仿照句式,紧扣句末的省略号接着说下去,学生兴致高涨,纷纷举手,一句句声情并茂的补白,激活了课堂。
二、词语扩白,深入文本
小语教材中,那些重点词句就是在聚焦語言形象、文本情感。因此,教师可紧抓这些词语,将词语的形象及情感内涵适当扩充,让学生沟通词语与意境,在运用中滋养语言,深入文本,与作者的情感达成共鸣。如《艾滋病小斗士》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9岁那年,当养母带着恩科西到一家小学报名上学时,遭到全校大多数老师、学生和家长的反对,还在当地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课上,教师故作疑惑:“轩然大波?这将是怎样一番场景呢?”学生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之后,这词语的形象化补白新鲜出炉了,学生的想象赋予了这个原本陌生的词以丰富的内涵:老师与学生都不希望艾滋病患儿恩科到学校里来上课,家长们也强烈反对,周边的群众也议论纷纷,颇有意见,新闻媒体都在报道了……学生在与文本的不断碰撞中,深切的感受到艾滋病患儿的遭遇极其悲惨,读来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三、细节挖白,充实文本
细节可以折射出一个人的内心,体现一个人的形象,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锁住文中一些有价值的细节,指引学生去挖掘、补充,那么人物的形象会变得更加丰满,文本也会随之充实起来,那么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往往成为我们挖掘教材,把握文本,走进人物心灵深处的最佳切点。如《爱如茉莉》一文,文中 “然而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也没听我花尽心思编的谎话,直奔到医院”这一细节能很好的体现爸爸对妈妈的爱。这样的设计,更加敏锐地捕捉到了文中情感的细微之处,与文本深情沟通,文本变丰厚了,文字有了封面的画面,学生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也因此产生了共鸣。
四、结尾续白,拓展文本
一篇优质的文章,它的结尾往往会让读者浮想联翩,而不是戛然而止,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据结尾的特点续补空白,从而让学生升华所学的知识,激发他们想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进行到最后,教师设计了一连串的追问: “圆明园毁灭了什么?什么不该毁灭的?不应该毁灭的是什么?什么又是应该毁灭掉的?什么是永远也毁灭不了的?”这一深情的质疑将文本内涵有效拓展,学生的内心再次掀起波澜,变得复杂了起来,这样的问题会引发学生深度思考,在学生感悟圆明园毁灭带来的沉重的历史责任感后,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以怎样的一种姿态活着。最后的结课也是铿锵有力:“我们要不断地追问自己,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才能成为一个自信、智慧、有尊严的中国人!”课堂因此引向高潮,学生的视点由此从文本由此把学生的视点引向课外,学生的思想与人格都将得到一次洗礼。
总之,巧妙补白,能叩开学生的心扉,使他们的个性得以张扬,智慧的语言得以生成。 教师引导学生巧妙补白,去赋予文本解读一个个独特的视野,生成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个“情场”,成为语文阅读教学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实验学校附属小学(226100)
一、标点添白,激活文本
标点符号是文章不可缺少的细胞,它是书面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作用其实与语言文字相同,也是在表情达意。读懂标点符号比读懂课文的语句更能体现水平,在用标点符号设下的空白处,往往给人一种余音缭绕,意犹未尽的感觉,让读者情不自禁地去联想,去补充。因此,教师可在必要的时将标点符号作为研读点,链接空白,充实空白,在学生的再造想象中引领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层对话,从而激活文本。如《孔子游春》一课,教师用多媒体出示文中这样一段话: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密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轻风是她甜蜜的絮语……教师引导学生,仿照句式,紧扣句末的省略号接着说下去,学生兴致高涨,纷纷举手,一句句声情并茂的补白,激活了课堂。
二、词语扩白,深入文本
小语教材中,那些重点词句就是在聚焦語言形象、文本情感。因此,教师可紧抓这些词语,将词语的形象及情感内涵适当扩充,让学生沟通词语与意境,在运用中滋养语言,深入文本,与作者的情感达成共鸣。如《艾滋病小斗士》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9岁那年,当养母带着恩科西到一家小学报名上学时,遭到全校大多数老师、学生和家长的反对,还在当地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课上,教师故作疑惑:“轩然大波?这将是怎样一番场景呢?”学生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之后,这词语的形象化补白新鲜出炉了,学生的想象赋予了这个原本陌生的词以丰富的内涵:老师与学生都不希望艾滋病患儿恩科到学校里来上课,家长们也强烈反对,周边的群众也议论纷纷,颇有意见,新闻媒体都在报道了……学生在与文本的不断碰撞中,深切的感受到艾滋病患儿的遭遇极其悲惨,读来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三、细节挖白,充实文本
细节可以折射出一个人的内心,体现一个人的形象,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锁住文中一些有价值的细节,指引学生去挖掘、补充,那么人物的形象会变得更加丰满,文本也会随之充实起来,那么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往往成为我们挖掘教材,把握文本,走进人物心灵深处的最佳切点。如《爱如茉莉》一文,文中 “然而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也没听我花尽心思编的谎话,直奔到医院”这一细节能很好的体现爸爸对妈妈的爱。这样的设计,更加敏锐地捕捉到了文中情感的细微之处,与文本深情沟通,文本变丰厚了,文字有了封面的画面,学生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也因此产生了共鸣。
四、结尾续白,拓展文本
一篇优质的文章,它的结尾往往会让读者浮想联翩,而不是戛然而止,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据结尾的特点续补空白,从而让学生升华所学的知识,激发他们想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进行到最后,教师设计了一连串的追问: “圆明园毁灭了什么?什么不该毁灭的?不应该毁灭的是什么?什么又是应该毁灭掉的?什么是永远也毁灭不了的?”这一深情的质疑将文本内涵有效拓展,学生的内心再次掀起波澜,变得复杂了起来,这样的问题会引发学生深度思考,在学生感悟圆明园毁灭带来的沉重的历史责任感后,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以怎样的一种姿态活着。最后的结课也是铿锵有力:“我们要不断地追问自己,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才能成为一个自信、智慧、有尊严的中国人!”课堂因此引向高潮,学生的视点由此从文本由此把学生的视点引向课外,学生的思想与人格都将得到一次洗礼。
总之,巧妙补白,能叩开学生的心扉,使他们的个性得以张扬,智慧的语言得以生成。 教师引导学生巧妙补白,去赋予文本解读一个个独特的视野,生成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个“情场”,成为语文阅读教学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实验学校附属小学(226100)